荀子論解蔽
作者:陳鴻儒
來源:《學(xué)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廿七日戊戌
耶穌2024年6月3日
《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專論思想修養(yǎng)的經(jīng)典名篇,梁啟超評價它“其言精深而肅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當精讀,且應(yīng)用之于修養(yǎng)”。在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種種無序狀況,深察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精心開出“藥方”,極力向世人展現(xiàn)光輝的理想人格及思維境界。細讀此篇,荀子作為先秦繼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其強烈的淑世情懷撲面而來,深沉的哲學(xué)智慧沁透人心。
“蔽于一曲”:一種思想通病
荀子指出,人們思想上的一個通病就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其意思是:受局部性的東西蒙蔽,而不能明了真理。
那么,造成蒙蔽的情形有哪些呢?有什么危害呢?在荀子看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差異以至對立,這些差異、對立面之間互相遮蔽。比如,在喜好與厭惡、開端與結(jié)局、遠處與近處、廣博與表淺或過去與現(xiàn)在二者之中,如果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知道另一個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會陷于片面性,從而蔽而不明,甚至塞而不通,而這就會招來蔽塞之禍。荀子從君王、臣子與諸子百家三個方面舉例詳談蔽塞之禍。商王紂被愛妃妲己、寵臣飛廉所蒙蔽,聽不進忠臣微子啟的勸諫,因而思想惑亂、行為荒唐,最終喪失九州之地,國都變成廢墟。宋國臣子唐鞅被權(quán)欲所蒙蔽,趕走了賢明的太宰戴驩,自己最終身首異處。法家人物慎到只從刑法方面把握大道,施政時受刑法蒙蔽而不懂得賢人的作用,結(jié)果是內(nèi)政陷于混亂,外交上使人迷惑。蔽塞之禍,可以說是史不絕書。
如何解蔽
一個人知道了思想通病、看見了蔽塞之禍,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解蔽。荀子從兩個方面提出解蔽的方法。
一是不帶偏見地列出全部的情況,并以正確的標準加以衡量,所謂“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兼陳萬物,就能站到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喜好與厭惡、開端與結(jié)局、遠處與近處、廣博與表淺、過去與現(xiàn)在,認知不受它們的蒙蔽,萬事萬物無不呈現(xiàn)其本來面目。而正確的標準就是“道”,即規(guī)律與原則。荀子認為,心里懂得了道,就會認可道;認可了道,就能夠始終持守并堅定不移地反對不合于道的思想;以認可道的心看人,就會與同道之人攜手同行,而決不與道不同者同流合污。善治的關(guān)鍵就是要懂得道。道是恒常的,從作用上看千變?nèi)f化、舉之不盡,不是從一個角度就能完全把握的。認識有片面性,往往是因為只從一個角度把握道。只有精通于道的人,才能不局限于某一項事務(wù),而能長袖善舞、兼治萬物。農(nóng)民雖然擅長種田,但未必可以做管理農(nóng)業(yè)的官吏;商人雖然善于做生意,但未必可以做管理市場的官吏;工匠雖然精通制造器物,但未必可以做管理制造的官吏。而有些人,未必會這三項技能卻能夠管理這三種職業(yè)。這是因為,前面三者只是精通于某一項事務(wù)的人,而后者是精通于道的人。
二是虛心、專心與靜心,所謂“虛壹而靜”。心可以儲藏、“兼知”,即同時了解不同的事物、運動,但也可以放空、專一、安靜。虛,就是不因為已有的認識妨礙接受新的認識;壹,就是專注于某一事物時能夠不受另一事物的干擾;靜,就是不讓幻夢與紛雜的思緒擾亂認知。人要涵養(yǎng)一顆“虛壹而靜”的心,這樣,心就如同一盤端正地放置而不加以攪動的水,污濁自沉,清明在上,足以照見自己的胡須眉毛甚至皮膚的紋理。人要涵養(yǎng)一顆“虛壹而靜”的心,這樣,就會領(lǐng)悟人心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夠自作主宰:心,是身體的主宰、精神的主管,是它發(fā)出命令而不是身體其他部位發(fā)出命令;心,能夠自己限制自己、自己驅(qū)使自己、自己裁決、自己選取、自己行動、自己停止;外力可以強迫嘴巴或閉或開,形體或屈或伸,而心卻不能由外力強迫改變其意志,不論處境如何,心都可以做到認為是對的就接受,認為是錯的就拒絕。
光輝的理想人格與思維境界
一個在解蔽上高度自覺、不懈努力的人,必將塑造出光輝的理想人格,錘煉出“大清明”的思維境界。荀子在《解蔽》篇力倡“主其心而慎治之”或者“仁知且不蔽”的理想人格,而達致“大清明”思維境界者在他看來就是“大人”。
“主其心而慎治之”是針對君王而說的。周文王吸取了商紂“惑其心而亂其行”招來蔽塞之禍的慘痛教訓(xùn),認真慎重地治理國家,因而能取代商王紂得到九州,生時被天下人歌頌,死后被天下人哀悼。這就是君王“主其心而慎治之”從而得到不蔽之福的典范?!叭手也槐巍笔轻槍Τ甲?、思想家乃至普通人說的。齊國大臣鮑叔牙仁智兼?zhèn)?,不受蒙蔽,傾力支持管仲,其名聲利祿福分可與管仲比肩。孔子仁智兼?zhèn)洌皇苊杀?,能集思想之大成,其德行可比周公,名聲可比三代開國之王。他們都堪稱因“仁知且不蔽”而得到不蔽之福的典范。
從“虛壹而靜”功效的角度,荀子提出了“大清明”的思維境界。他對這種思維境界毫不吝惜贊美之詞。在他眼里,達到“大清明”思維境界的人,能通觀萬物而看清真相,考察治亂而知曉法度,治理天地而把控萬物,推行大道而包裹宇宙;這種人不羨慕過往,不擔憂未來,沒有憂愁憐惜的心情,時機到了就行動,外物來了就應(yīng)對,事情發(fā)生了就解決,對于是治是亂、是對是錯,無不明明白白;這種人就是能與日月同輝、德被八方的“大人”。
在《解蔽》篇,荀子層層深入地剖析,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思想“病理”到思想“藥方”,最終落腳于思維訓(xùn)練、人格養(yǎng)成,盡顯其說理深透、為文渾厚的特色。通過創(chuàng)建包括“解蔽”論在內(nèi)的思想系統(tǒng),荀子在賡續(xù)中華文化、重視道德傳統(tǒng)的同時,大大拓展了重視認知的維度。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