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偉】“心性論”視域下梁漱溟倫理思想論析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16 19:54:56
        標簽:

        “心性論”視域下梁漱溟倫理思想論析

        作者:劉偉

        來源:《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


        摘要:梁漱溟指出“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主要內(nèi)涵包括家族生活是倫理社會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倫理社會的核心,“情誼”是倫理社會的主基調(diào),倫理融入組織管理并主導經(jīng)濟、政治、宗教等社會領域。梁漱溟倫理思想之哲學立場依然是心性哲學。無論是“關系”根植于“生活相續(xù)”的本體論、“情誼”根植于“三量說”的認識論,還是倫理組織功能根植于“直覺”的價值論,其理論根基則是以性善論為核心、以“尚情”“無我”為特征的心性論。在當時“全盤西化”,反傳統(tǒng)的時代背景下,梁漱溟把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與傳統(tǒng)儒家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有機融合,目的是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性作學理上的辯護,其倫理思想正是他的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關懷的集中體現(xiàn)。

         

        作者簡介:劉偉,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論語》學


         

        牟宗三、張君勱等人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心性之學,正為中國學術思想之核心,亦是中國思想中之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說之真正理由所在?!薄?】在中國哲學的語境中,“心性之學”或者說“心性論”是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樞紐?!靶摹奔仁侨说木窕顒又蔑@,也是主體認知世界、與客體交流之橋梁,是經(jīng)驗世界與超驗世界的結(jié)合體?!靶浴彪m然是指人性(這主要從心性論角度而言,廣而言之,萬物皆有性),但根本上來源于天。“天命之謂性”(《中庸》),朱熹注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薄?】“性”是客觀之“天”或具有超驗性質(zhì)的“天”在經(jīng)驗世界的人身上的顯現(xiàn),“性”來源于天(超驗世界),根植于人(經(jīng)驗世界)。“心性”是經(jīng)驗世界的人(主體)與超驗世界的天(客體)溝通交流的基礎,具有宇宙論、本體論、認識論、工夫論、價值論等多重意蘊,也是其他思想生發(fā)之根源。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構(gòu)建了他的哲學思想,隨后在《鄉(xiāng)村建設大意》《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3】等著作中又系統(tǒng)闡述了其倫理思想。從根源上來看,梁漱溟的倫理思想是以其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即以心性論為根基,濫觴于孟子的性善論,是“盡心—知性—知天”的另一種詮釋。


        一、梁漱溟倫理思想之內(nèi)涵

         

        梁漱溟在《鄉(xiāng)村建設大意》《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對倫理思想作了初步闡釋,成熟的思想則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要義》中。他指出,“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4】,并對此進行了深刻論述。主要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一)家族生活是倫理社會的基礎

         

        梁漱溟指出,西方人重視集團生活,而中國人則重視家族生活。何謂集團生活?他列出了三個條件:

         

        一、要有一種組織,而不僅是一種關系之存在。組織之特征,在有范圍(不能無邊際)與主腦(需有中樞機關)。二、其范圍超于家族,且亦不依家族為其組織之出發(fā)點?!喟胍烙诘赜?,或職業(yè),或宗教信仰,或其他。三、在其范圍內(nèi),每個人都感受一些拘束,更且時時有著切身利害關系?!?】

         

        據(jù)此,梁漱溟認為,“合于此三條件者,即可說是集團生活;不合的,便不是。我們以此為衡,則中國人是缺乏集團生活的”【6】。簡言之,集團生活重組織而不是關系、涵蓋范圍超越家族、所有成員都會受到組織約束,這與重關系、以家族為范圍的家族生活明顯不同,所以,他認為中國人更“欹重家庭家族”【7】。


        (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倫理社會的核心

         

        梁漱溟指出,倫理便是關系?!皞愓?,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系遂生?!薄?】這種關系根植家庭,“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9】,然后以家庭為核心,層層向外擴展,涵蓋鄉(xiāng)鄰、經(jīng)濟、政治等一切社會生活?!案改缚偸亲钕扔械模賱t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族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出來到社會上,于教學則有師徒;于經(jīng)濟則有東伙;于政治則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則有鄉(xiāng)鄰朋友。隨一個人年齡和生活之開展,而漸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遠數(shù)不盡的關系。是關系,皆是倫理;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10】血緣關系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也是各種關系的核心。


        (三)情誼是倫理社會的主基調(diào)

         

        “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倫理之‘理’,蓋即于此情與義上見之。”【11】“情誼”具有“情”和“義”雙重意蘊?!扒橐?,義也,都是人類生命中帶來的。生命至大無外;代表此至大無外之生命本性者今唯人類耳。”【12】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端于血緣親情,然后以此為基礎,隨著個體成長逐漸向外拓展。關系一旦確立,鞏固發(fā)展雙方之感情便成為要務?!拔崛擞H切相關之情,幾乎天倫骨肉,以至于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薄?3】另一方面,“因情而有義”【14】,“義”意味著關系雙方都負有各自的義務,“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15】。這種“義”因關系的締結(jié)而形成,也是關系穩(wěn)固的基礎。如果說“情”是關系維系之感化劑的話,那么,“義”就是關系健康發(fā)展的保鮮劑和穩(wěn)定劑。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懊恳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各對他負有義務”【16】,“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17】。只講“情”而不講“義”或只講“義”而忽視“情”,都不是倫理關系之“情誼”。


        (四)倫理融入組織管理,主導經(jīng)濟、政治、宗教等社會領域


        首先,在經(jīng)濟領域,以義為原則,根據(jù)關系親疏遠近強調(diào)相互扶助。

         

        梁漱溟認為,倫理社會的財產(chǎn)根據(jù)血緣關系及親疏遠近分為共財、通財、施財。共財限于家族內(nèi)部,通財適用于親戚朋友鄰里,施財通行于整個社會?!耙暺鋫惱黻P系之親疏厚薄為準,愈親厚,愈要共,以次遞減?!薄?8】無論是共財、通財還是施財,都旨在說明財產(chǎn)不完全是個體或家庭的私有財產(chǎn),而是負有救助他人、相互體恤之社會功能,“財產(chǎn)不獨非個人有,非社會有,抑且亦非一家庭所有”19。“義”是共財、通財、施財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經(jīng)濟上皆彼此顧恤,互相負責;有不然者,群指目以為不義”【20】。而且,“財產(chǎn)愈大,將愈為多數(shù)人之所共”【21】。


        其次,在政治領域,倫理與政治構(gòu)造、政治理想及實踐路徑密切相關。

         

        在政治構(gòu)造上,強調(diào)家國一體,突出責任與義務?!芭f日中國之政治構(gòu)造,比國君為大宗子,稱地方官為父母,視一國如一大家庭。所以說‘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慈者所以使眾’;而為政則在乎‘如保赤子’。自古相傳,兩三千年一直是這樣。這樣,就但知有君臣官民彼此間之倫理的義務,而不認識國民與國家之團體關系?!薄?2】這種以家庭關系為核心層層向外推演所形成的、君臣官民以責任義務劃分為特征的國家治理模式,顯然與西方國民與國家的治理方式不同。官員為“父母官”,皇帝為“天子”,這種帶有血緣色彩的稱謂在傳統(tǒng)社會理所當然。在這種治理模式下,社會公共事務往往與家族私人事務糾纏不清,乃至混同。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有事找“官家”似乎天經(jīng)地義,這是大政府、小社會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梁漱溟認為這種國家政治建構(gòu)不能簡單地用“階級統(tǒng)治”來界定?!耙话銍邑璺请A級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是立體的,而倫理關系則是平面的?!话銍抑A級統(tǒng)治,在這里不免隱晦或消融了?!薄?3】在政治理想上,社會治理終極目標“無不出于倫理而歸于倫理者”【24】?!爸袊睦硐胧恰煜绿健?。天下太平之內(nèi)容,就是人人在倫理關系上都各自作到好處(所謂父父子子),大家相安相保,養(yǎng)生送死而無憾?!薄?5】在實踐路徑上,以集中體現(xiàn)倫理關系的“孝”作為出發(fā)點?!墩撜Z·學而》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毙蠒m注曰:“君子務修孝弟,以為道之基本?;炯攘?,而后道德生焉?!薄?6】梁漱溟承襲了這一思想,認為治理國家最根本方式是“孝”,“至于途述呢,則中國自古有‘以孝治天下’之說”【27】,“從人人之孝弟于其家庭,就使天下自然得其治理;故為君上者莫若率天下以孝”【28】。


        最后,在宗教層面,倫理具有宗教的功能。

         

        梁漱溟主張以倫理代宗教,他說:“道德為理性之事,存于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誡。中國自有孔子以來,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薄?9】儒家思想濫觴于周代,而周代以理性之“天”取代商朝的神圣之“帝”,開始了人文理性的轉(zhuǎn)向?!芭c殷人的一大不同特色是,周人的至上觀念‘天’是一個比較理性化了的絕對存在,具有‘倫理位格’,是調(diào)控世界的‘理性實在’?!薄?0】儒家學派繼承并發(fā)揚了這種人文理性精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把道德的實現(xiàn)從依靠外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轉(zhuǎn)化為靠個體內(nèi)在的自覺。這種自覺就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即倫理。

         

        因此,在儒家倫理的范疇內(nèi),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不是獨立的、自由的個體,而是對他人、家庭、社會負有責任和義務,履行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是每一個人的使命,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八φ撸皇且患旱氖?,而是為了老少全家,乃至為了先人為了后代”【31】,“宗教都以人生之慰安勖勉為事”【32】,從這個角度而言,倫理具有宗教“慰安勖勉”之功能,并且,“宗教道德二者,對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33】,“恰好形成一宗教的替代品”【34】?!爸袊彝惱?,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即為它融合人我泯忘軀殼,雖不離現(xiàn)實而拓遠一步,使人從較深較大處尋取人生意義?!薄?5】針對中國人的基礎性信仰“敬天法祖”【36】,梁漱溟認為這就是“倫理教”,符合宗教的特點?!八褎e的宗教之拜神變成祭祖,這樣鄭重的做法,使輕浮虛飄的人生,憑空添了千鈞的重量,意味綿綿,維系得十分牢韌!凡宗教效用,他無不具有,而一般宗教荒謬不通種種毛病,他都沒有,此其高明過人遠矣?!薄?7】“因其教義,恰不外乎這倫理觀念;而其教徒亦就是這些中國人民。正未知是由此信仰而有此社會,抑或由此社會而有此信仰?總之,二者正相合相稱。”【38】


        二、梁漱溟倫理思想之哲學意涵

         

        梁漱溟認為,“儒家是一個大的倫理學派,孔子所說的許多話都是些倫理學上的話”【39】,認識儒家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或者基于對于人類心理的看法”【40】,因為“心理是事實,而倫理是價值判斷”41,而心理“原無外乎說人的行為——包含語默思感——如何如何”【42】。換言之,心理學或者“對于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便是對“人的行為”的思考,即哲學的反思。由此,梁漱溟的倫理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學思想,有豐富的哲學意涵。


        (一)本體論層面:“關系”根植于“生活相續(xù)”

         

        梁漱溟認為,“盡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無宇宙,由生活相續(xù),故爾宇宙似乎恒在?!钪鎸嵆捎谏钪?,托乎生活而存者也。這樣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43】,宇宙與生活具有同一性,是一,并非二;沒有生活便沒有宇宙,正是有了“生活相續(xù)”,才顯現(xiàn)了宇宙的存在,生活是宇宙之根本。同時,“宇宙是多的相續(xù),不似一的宛在”【44】,即宇宙是多樣化、動態(tài)的存在,不是單一的、不變的永恒?!吧罴词窃谀撤秶鷥?nèi)的‘事的相續(xù)’。這個‘事’是什么?照我們的意思,一問一答即唯識家所謂一‘見分’。一‘相分’——是為一‘事’,一‘事’,又一‘事’……如果涌現(xiàn)不已,是為‘相續(xù)’?!薄?5】換言之,生活相續(xù)是主體與客體不斷交互變化的過程,“問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46】。這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不離經(jīng)驗世界的宇宙觀是梁漱溟倫理思想的根基。因為倫理即關系,關系是人與人之間以家庭為核心、按照親疏遠近層層向外拓展所形成的,而且,在此后的過程中隨著“事”的涌現(xiàn)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如君臣關系、師徒關系、朋友關系等,一切關系都是在“事”中形成、“事”中發(fā)展,也是“生活相續(xù)”的具體呈現(xiàn)。


        (二)認識論層面:“情誼”根植于“三量說”

         

        梁漱溟借用柏格森的本能、智能、直覺的模式以及唯識宗的常用名詞(現(xiàn)量、比量和非量),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三量”說,認為現(xiàn)量、比量、非量“是心理方面的三種作用,一切知識皆成于此三種作用之上”【47】?!艾F(xiàn)量”是感覺,“比量”是理智,“非量”是直覺,三者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艾F(xiàn)量對于本質(zhì)是不增不減的;比量亦是將如此種種的感覺加以簡、綜的作用而不增不減得出的抽象的意義,故此二者所得皆真,雖有時錯,然非其本性;唯直覺橫增于其實則本性既妄,故為非量”【48】,“直覺所認識的只是一種意味精神、趨勢或傾向”【49】,“直覺可分為兩種:一是附于感覺的,一是附于理智的”【50】。直覺綜合并超越了現(xiàn)量(感覺)、比量(理智)?!扒檎x”是倫理的主題,包含“情”與“義”。對“情”“義”的理解是現(xiàn)量(感覺)、比量(理智)和非量(直覺)綜合運用的動態(tài)過程?,F(xiàn)量(感覺)、比量(理智)可以認知親友之情、朋友之義,做到孝悌、慈愛、友恭,從而“因情而有義”【51】。《大學》云:“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如何真正做到“止于”仁、敬、孝、慈、信?這就需要在現(xiàn)量(感覺)、比量(理智)的基礎上,運用“非量”(直覺)來辨析把握。因為只有“直覺”才能透過表象而領悟到表象背后的實質(zhì)?!叭羧缱x詩文所得妙味,其妙味初不附于墨字之上,而附于理解命意之上,于是必藉附于理智之直覺而后能得之。”【52】《孟子·離婁上》所舉“嫂溺援之以手”,在情義與禮法沖突的兩難境地中主張權(quán)變,禮法讓位于情義。在現(xiàn)實社會,類似的情況很多,如忠孝難以兩全、公私不能兼顧等。如何權(quán)變?單靠現(xiàn)量(感覺)或者比量(理智)都難以做出合理的選擇。感覺自不必說,純粹理智也會出現(xiàn)“布里丹之驢”【53】的選擇困境。只有通過“直覺”才能做到符合儒家精神的“權(quán)變”,從而經(jīng)權(quán)相宜。由此,綜合運用現(xiàn)量、比量和非量,是梁漱溟倫理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三)價值論層面:倫理組織功能根植于“直覺”

         

        倫理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社會所共同推崇的道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實現(xiàn)是儒家倫理追求的最終目標。在認識論層面,梁漱溟把非量(直覺)與現(xiàn)量(感覺)、比量(理智)作為“構(gòu)成知識的三種工具”【54】,是人認識世界的方式。在價值論層面,梁漱溟又把“直覺”(非量)與儒家之“仁”相打通。首先,“直覺”與良知良能都是人天生具有,非外力所強加。對“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梁漱溟解釋說:“只要你率性就好了,所以就又說這是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的。這個知和能,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不慮而知的良知,不學而能的良能,在今日我們謂之直覺。這種求對求善的本能、直覺,是人人都有的。”【55】“率性”不是隨意而為,而是應遵循踐行上天所賦予人的良知和良能,“直覺”就是“率性”在經(jīng)驗世界的呈現(xiàn)。只有“隨感而應”【56】,不必外求,便是“最妥帖最適當?shù)穆贰?7。其次,“直覺”與良知在現(xiàn)實世界都會受到遮蔽,需要主體去增強自覺意識,去弊歸真。針對“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梁漱溟解釋說:“這種直覺人所本有,并且原非常敏銳,除非有了雜染習慣的時節(jié)。你怎樣能復他本然敏銳,他就可以活動自如,不失規(guī)矩?!薄?8】圣人與凡人都具有敏銳的直覺,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夠保持本然的狀態(tài),不被現(xiàn)實世界的習慣“雜然”,“孟子言人心無不悅理義者,但圣人則先知先覺乎此耳,非有以異于人也”【59】。最后,敏銳的直覺便是仁。針對宰我的“心安”(《論語·陽貨》),梁漱溟批評說:“所謂安,不是情感薄直覺鈍嗎?而所謂不安,不是情感厚直覺敏銳是什么?像所謂惻隱、羞惡之心,其為直覺是很明的;為什么對于一樁事情,有人就惻隱,有人就不惻隱,有人就羞惡,有人就不羞惡?不過都是一個安然不覺,一個就覺得不安的分別罷了?!薄?0】“此敏銳的直覺,就是孔子所謂仁?!薄?1】由此可以看出,梁漱溟把“直覺”與“仁”打通,指出“直覺”與“良知”同為人本身所固有,非外界強加。這不僅為人“識仁”“求仁”找到了內(nèi)在根據(jù),而且還賦予求仁的直接方法,即運用“敏銳的直覺”,“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道德完全依靠個體的自覺。


        三、梁漱溟倫理思想之理論根基

         

        “心性論是現(xiàn)代新儒學比較主流的思想立場”【62】,梁漱溟所堅持的思想立場亦是心性哲學。無論是“關系”根植于“生活相續(xù)”的本體論、“情誼”根植于“三量說”的認識論,還是倫理組織功能根植于“直覺”的價值論,其理論根基即是以性善論為核心、以“尚情”“無我”為特征的心性論。


        (一)以性善論為根基,指出道德具有先驗性

         

        針對人性問題,梁漱溟指出:“要曉得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性近就是說人的心理原差不多,這差不多的心理就是善,孟子所謂人心之所同然者是也。本來都是好惡與人同的,只有后來習慣漸偏,才乖違,才支離雜亂,俱不得其正了?!薄?3】在梁漱溟看來,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與孟子的人性本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善”是人性的本然;人的行為之所以千差萬別,主要根源在于后天之習慣偏離了“善性”,行為變“乖違”“支離雜亂”,由此導致與“善”相背離的“惡”的產(chǎn)生?!吧啤笔堑赖碌募畜w現(xiàn),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作為維護社會健康運行的基礎道德便具有不證自明的先驗性。他說:“道德原自有真,亦人類生命之勢所必然”【64】,“唯人類得從動物式本能解放出來,為宇宙間唯一能代表生命本性者,斯有率性不率性問題,斯有道德不道德問題焉。說有所減損者,即指動物式本能的減損,為生命本性留出空白活動余地也。正為率性非定然,其向上奮進乃可貴。道德者,人生向上之謂也?!薄?5】道德是人的生命本性,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也是必須具有的。所謂“人生向上”,意即揚善懲惡,個體在為群體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正是宇宙大生命的唯一現(xiàn)實代表,一個人在這上面有所貢獻,就可許為道德,否則,于道德有欠”【66】。


        (二)強調(diào)人心是道德實現(xiàn)的基礎

         

        梁漱溟認為,道德實現(xiàn)的關鍵在人心,“道德要在有心”【67】。首先,人心具有超驗性?!拔釙匀诵?,將從知識引入超知識、反知識,亦即從科學歸到形而上學,從現(xiàn)實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歸到宇宙本體?!薄?8】“人心”與“道德”都具有超驗性質(zhì),這就為道德的實現(xiàn)依靠主體的自覺找到了最終依據(jù)。其次,心物合一。“何謂心?心非一物也;其義則主宰之義也。主謂主動;宰謂宰制。對物而言,則曰宰制;從自體言之,則曰主動,其實一義也?!薄?9】“主動”與“宰制”是心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前者對人,后者對物。心不是一物,但又與物能夠融為一體,“心物其一而已矣,無可分立者”【70】。這就破除了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的界限,為人與萬物交流溝通乃至合而為一奠定了基礎。最后,心的主動性最為關鍵。心與生命同體,是生命的主宰,主動性則是生命的張揚?!靶呐c生命同義;又不妨說:一切含生莫不有心。這里徹始徹終一貫而不易者即后來所見于人心之主動性是已”【71】,“整個人生亦正是要歸于爭取主動而已”【72】?!叭寮壹热皇且环N道德哲學,就屬于實踐知識的范疇。因為道德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而非理論的,道德是養(yǎng)成的而不是學成的。它只能源自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薄?3】由此,心的主動性的目的在于踐行道德,“蓋人生大道即在實踐乎人心之理,非有他也”【74】,“人在生活中能實踐乎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75。在實踐過程中,心的主動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增強自律意識,“行止之間于內(nèi)有自覺(不糊涂),于外非有所為而為,斯謂道德”【76】;另一方面要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生命本性可以說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無止境的向上奮進,不斷翻新”【77】。


        (三)實踐路徑:“尚情”與“無我”

         

        梁漱溟認為,以倫理為本位的儒家社會在具體實踐層面呈現(xiàn)出“尚情”“無我”的鮮明特征。他說:“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講什么權(quán)利義務,所謂孝弟禮讓之訓,處處尚情而無我?!薄?8】“尚情”,即重視人倫之情,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孔子兩眼只看人的情感”【79】,“所貴乎人者,在不失此情與義”【80】?!盁o我”,即為人處世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把群體的利益、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第一位,“拒斥來自理智小我的干擾”【81】?!吧星椤敝卦谇榱x,“無我”彰顯仁愛,兩者相輔相成,具體內(nèi)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義務輕權(quán)利。

         

        梁漱溟認為,權(quán)利與義務對等的生活往往使人有算計之心,而無幸福之感?!拔餮笕耸窍扔形业挠^念,才要求本性權(quán)利,才得到個性伸展的。但從此各個人間的彼此界限要劃得很清,開口就是權(quán)利義務、法律關系,誰同誰都是要算賬,甚至于父子夫婦之間也都如此;這樣生活實在不合理,實在太苦?!薄?2】與西方這種權(quán)利義務對等的且具有強制性的關系不同,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之權(quán)利義務既不對等,也缺乏強制性?!皞惱淼赖律系牧x務是自課的,不同乎國家法律所規(guī)定的那種義務是集體加之于我的。后者具有強制性,而前者非強制性的,正為其出于生命自由自主之本性故耳。法律上的義務恒與權(quán)利相對待,而道德上的義務則否,義務只是義務而已”【83】。雖然不重視權(quán)利,但從根本上來看,在履行義務的過程中,所享有的權(quán)利最終也會得到保障?!绊氈@義務原是從倫理彼此相互間生出來的;我既對四面八方與我有關系的人負擔著義務,同時四面八方與我有關系的人就對我負擔著義務;當人們各自盡其對我的義務那時,我的權(quán)利享受不是早在其中了嗎?”【84】


        第二,重視情義,尊重對方。

         

        情義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雙方看重的是情感,而不是自己的欲望?!叭嗽谇楦兄?,恒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卻只知為我而顧不到對方?!薄?5】在處理事情上,往往換位思考,“何謂好父親?常以兒子為重的,就是好父親。何謂好兒子?常以父親為重的,就是好兒子。何謂好哥哥?常以弟弟為重的,就是好哥哥。何謂好弟弟?常以哥哥為重的,就是好弟弟??腿藖砹?,能以客人為重的,就是好主人??腿擞帜茴櫮畹街魅?,不為自己打算而為主人打算,就是好客人。一切都是這樣。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關系之理,而于彼此相關系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86】,“所謂‘因情而有義’之義,正從對方關系演來,不從自己立場出發(fā)”【87】。


        第三,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道德情感及其相應的規(guī)則標準。

         

        生活是相續(xù)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由此所產(chǎn)生的道德、情感、是非、善惡及其規(guī)則標準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叭祟惖牡赖略诓粩噙w進中,亦正為人的理智理性時在開發(fā)長進中”【88】,對待道德情感等不能一成不變、墨守成規(guī),“情理原不存于客觀,若規(guī)定一條情理而要人們踐行之,那便是行仁義了,往往不適當,不足取”【89】,所謂客觀的、外在的、永恒的外在之理顯然不符合實際,而且,“是非善惡恒隨不同的社會生活規(guī)則(禮俗法律)而變易其標準”【90】。對此,要運用理性去把握。所謂理性并非理智,“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而已”【91】,理性并不是打量、算計、權(quán)衡利弊,而是“平靜”“通達”。只有這樣,才能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并把握道德、情感以及判定是非、善惡的規(guī)則標準。


        第四,順其本性,隨感而應。

         

        “情也,義也,都是人類生命中帶來的。生命至大無外;代表此至大無外之生命本性者今唯人類耳?!薄?2】“情義”為人類生命之本性,重視情義是人的應然行為,而情義的最終指向則是踐行孔子所倡導的仁,而“仁”則是“敏銳的直覺”【93】,由此,情義的實現(xiàn)“完全要聽憑直覺”【94】。“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系辭上》)“聽憑直覺”就是要順其本性,感而遂通,隨感而應,按照本性去做,“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fā)。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fā)的,萬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95】。針對理學所主張的客觀外在之理,梁漱溟則認為,“天理不是認定的一個客觀道理,如臣當忠,子當孝之類;是我自己生命自然變化流行之理”【96】,“存天理”并不是向外求,而是“求諸內(nèi)”【97】,把由理智的一切打量、計較、安排所產(chǎn)生的私心人欲去掉,自覺去隨感而應,才能從根本上“滅人欲”。同時,梁漱溟指出這種遵循直覺、隨感而應與佛道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斑@種內(nèi)心修養(yǎng)實不像道家佛家于生活正路外有什么別的意思;他只要一個‘生活的恰好’,‘生活的恰好’不在拘定客觀一理去循守而在自然的無不中節(jié)。拘定必不恰好,而最大的尤在妨礙生機,不合天理。他相信恰好的生活在最自然,最合宇宙自己的變化——他謂之‘天理流行’?!薄?8】“生活的恰好”是情感的自然而然發(fā)生,不受任何外在的、人為的約束?!暗赖滦袨橹饕鲎郧楦幸庵镜淖栽?,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倫理規(guī)范的約束?!薄?9】

         

        儒學貫通“天人之際”,辨別“人性善惡”,重在“修己安人”。【100】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上》)趙岐注曰:“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性矣。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薄?01】梁漱溟賦予“人心”與道德同具先驗性,為個體“盡其心”“知其性”提供了最終根據(jù);以“尚情”“無我”作為“人心”體證“直覺”從而實現(xiàn)仁與天道最終合一的實踐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梁漱溟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依然根植于孟子的“性善論”,是“盡心—知性—知天”的另一種詮釋。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自序》中說:“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歷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薄?02】在20世紀初期“全盤西化”、反傳統(tǒng)的時代背景下,他把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與傳統(tǒng)儒家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有機融合【103】,目的是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性作學理上的辯護,“梁漱溟人生倫理思想的主旨之一就是復興先秦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念,并在中西印哲學比較中凸顯了儒家人生倫理的圓融品質(zhì)和跨越時空的獨特價值與精神氣質(zhì)”【104】。由此可知,梁漱溟的倫理思想正是他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關懷的集中體現(xiàn)。


        注釋
         
        1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67頁。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9頁。
         
        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初次出版于1921年,《鄉(xiāng)村建設大意》初次出版于1936年,《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又名《中國民族之前途》初次出版于1937年,《中國文化要義》初次出版于1949年。
         
        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頁。
         
        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2-73頁。
         
        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頁。
         
        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9頁。
         
        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1頁。
         
        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1頁。
         
        1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1-82頁。
         
        1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40頁。
         
        1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2頁。
         
        1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4頁。
         
        1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4頁。
         
        2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3頁。
         
        2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4頁。
         
        2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5頁。
         
        2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5頁。
         
        2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5頁。
         
        2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5-86頁。
         
        26 (清)阮元???,方向東點校:《論語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第25頁。
         
        2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6頁。
         
        2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6頁。
         
        2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8頁。
         
        30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11頁。
         
        3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8頁。
         
        3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8-89頁。
         
        3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8頁。
         
        3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9頁。
         
        3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89頁。
         
        36 牟鐘鑒、干春松:《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的獨特性--牟鐘鑒先生訪問》,《哲學分析》2016年第1期。
         
        3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69頁。
         
        3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90頁。
         
        3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27頁。
         
        4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參見第327頁。
         
        4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28頁。
         
        4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28頁。
         
        4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76頁。
         
        4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76頁。
         
        4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76-377頁。
         
        4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77頁。
         
        4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397頁。
         
        4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01頁。
         
        4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00頁。
         
        5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01頁。
         
        5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91頁。
         
        5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01頁。
         
        53 法國著名哲學家布里丹認為,如果有兩個選項被判斷為是等值的,自由意志就沒法打破僵局。如同一頭理性的驢,面對兩堆完全等值的干草無法做出判斷,最終只能餓死。
         
        5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01頁。
         
        5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2頁。
         
        5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2頁。
         
        5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2頁。
         
        5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2頁。
         
        5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9頁。
         
        6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3頁。
         
        6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3頁。
         
        62 郭齊勇:《現(xiàn)當代新儒家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4頁。
         
        6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8頁。
         
        6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0頁。
         
        6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1頁。
         
        6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7-738頁。
         
        6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5頁。
         
        6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49-550頁。
         
        6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0頁。
         
        7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0頁。
         
        7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1頁。
         
        7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0頁。
         
        73 何中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兩個結(jié)合”的意涵》,《哲學研究》2023年第9期。
         
        7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0頁。
         
        7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1頁。
         
        7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6頁。
         
        7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555頁。
         
        7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79頁。
         
        7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67頁。
         
        8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37頁。
         
        81 宋志明:《儒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論梁漱溟的哲學話語方式》,《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8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79頁。
         
        8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9頁。
         
        8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39頁。
         
        8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91頁。
         
        8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91頁。
         
        8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91頁。
         
        8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42頁。
         
        8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41頁。
         
        9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42頁。
         
        9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23頁。
         
        9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740頁。
         
        9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3頁。
         
        9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4頁。
         
        9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48頁。
         
        9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4頁。
         
        97 宋志明:《儒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論梁漱溟的哲學話語方式》,《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9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456頁。
         
        99 宋志明:《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77頁。
         
        100 宋立林:《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頁。
         
        10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刻,方向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第600頁。
         
        10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頁。
         
        103 宋志明:《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第40頁。
         
        104 方熹:《梁漱溟人生倫理思想的建構(gòu)與價值指向》,《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3期。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