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往后,我也會慢慢去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作者:何非一
來源:“石庵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十九日己丑
耶穌2024年7月24日
離這次重走朱子之路的活動已經(jīng)過去了六天。在家里時間真的是過得很快,每天早上差不多在八點起床,與在重走朱子之路最晚起床的五點都差了三個小時。
在重走朱子之路的時候無比渴望的西瓜和空調(diào),在家里都實現(xiàn)了自由。但是被空調(diào)吹發(fā)燒了,果然享福多了反生病。
我本身并不適合長久的運動,也沒有想過原來腳上長了三四個水泡處理后第二天還能繼續(xù)走。很多傷痛使人頭昏腦脹,后面全憑著毅力在堅持。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總結(jié)到了三點。
第一點:關(guān)于毅力與勇氣。
我從來不算是很有毅力的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總是剛有一點想要堅持或是拒絕的念頭,又被心中想要放棄的聲音所打敗,所以日復一日的,過著心安理得的生活。偶爾后悔,也只會寬慰自己,還有明天。
雖然是排球校隊的成員,但是學校其實并不重視我們。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去訓練,這樣的任務本來會落到隊長身上,但可惜的是,我們的隊長在其他隊員冷漠敷衍的態(tài)度下,逐漸喪失了信心。就這樣逃避,逃脫著組織隊員的責任??偹阍谥芩模辛藢iT的老師來訓練,男排和女排的共同訓練,卻使得一些人認為是難得的交流感情的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寶貴的訓練機會。
在區(qū)里組織的比賽中,隔壁的強豪校以長久訓練的經(jīng)驗,團隊配合的熟稔,不費吹灰之力的贏下了比賽??吹綉K不忍睹的比分結(jié)果,我很難過,也很自責。哪怕在比賽的前一周鼓起勇氣,去代替隊長組織大家,我們也能不留遺憾的與賽場道別,不至于當時的悔恨。說到底,大家都有問題,但是我們要散伙了,初三不再會允許我們進行這樣的活動,這將成為永久的遺憾。
現(xiàn)在回來再想想,如果當時我能有勇氣,把散漫的隊員重新組織起來,哪怕是最基本的墊球也可以,也不至于留下如此深刻的遺憾。
第二點:關(guān)于人際交往
在人類的一生中,都要和別的人類交往,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并不擅長交往,就像很多人一樣,害怕說出的言語使對方感到厭煩,干脆閉口不語。因為,沉默是金啊。
在和不熟的人交往前為一句話絞盡腦汁,排練一千萬遍,費盡心機的想要給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在一起開口說話時尷尬的讓對方先說,在心里道歉一萬遍。真是受夠這種生活了,干脆別交流好了。
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來參加了這次的活動。原以為是耗體力的活動,大家都累的沒力氣了肯定沒時間交流了,這樣就能美美看書了。結(jié)果和我想的也不一樣,老師很注重團體活動,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下,團隊的關(guān)系越來越好,雖說我可能不適合與別人交流,但終究也是很開心的。原來不用去想那么多,在心里演練那么多,也能得到正常的友情關(guān)系。
有些時候并不需要思考過多,思考過多反而會造成不好的結(jié)果。稍微放松心態(tài)更能得到良好的友情,這也是我得到的啟示。
第三點: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
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不熱衷,從前看的書也多是日本文學一類的。媽媽說我很喜歡東亞的文化,但是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卻并不感興趣。成篇的文言文,無數(shù)個在歷史上名垂千史的人物,這些都太遙遠了,并不與我相接觸。
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曾始終抱著片面的看法。語文考試中失分也總是在文言文,我很苦惱,卻又不愿意去研究。對于那些歷史上姓名都如雷貫耳的大人物,也只是匆匆記下考點,胡亂翻過頁,就算結(jié)束了。
在這次的活動中,張平老師在武夷精舍為我們講解朱子所創(chuàng)造的學派以及他的思想。武夷精舍是一個很著名的景點,自然是有導游的,導游也在講解朱子,她說:“對于朱子的思想,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了,幾乎在很多書里都能看到,常用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很多人都這樣說,以至于我從來不認為這句話有任何問題。但是張平老師很生氣,他說這是對朱子的污蔑曲解,我很疑惑,為什么這樣就算是污蔑曲解?
張平老師說:大家不了解朱子的思想,也沒有自己去看書,于是靠導游的講解,但是導游也沒有看過朱子的書,卻想當然地說朱子的思想需要“去其糟粕”。這就相當于,我從前并不認識你,但是有一個中間人對我說你怎樣的不好,雖然你也有好的地方,但是我們對你這個人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潛臺詞就是在說你這個人有問題,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我自然對你喜歡不起來,也不想去了解你。這就是后人很片面、很傲慢、很具有欺騙性的說法。比如朱子從來沒有推崇過專制,他在反對這些。但大家都把腦子交給別人了,人云亦云。
我很震撼,我意識到,我從前對很多東西的了解都很主觀,只是我認為,或者說被別人的觀念影響,所以我就不去了解,不去接觸。這是多么錯誤的抉擇,冤枉了多少先賢。在這件事的沖擊下,我終于醒悟了,以前真是太失敗了,只靠他人的只言片語,完全不夠,需要自身體會,親自了解,去看那些經(jīng)典原著。
就像太宰治,很多人認為他的《人間失格》是徹頭徹尾的無痛呻吟,是日本那一代青年的墮落。但實際上,《人間失格》詮釋了“我”的不想做人,以第一人稱描述“我”遇到的問題與痛苦。雖說是無賴派的代表所寫的書,卻也隱藏著一絲希望在呢。太宰也并不是倡導大家“去死”,他同樣寫過童話。
在過去,對很多東西的片面理解導致我錯過了許多。在這次活動經(jīng)歷的事情,使我明白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情,都不能只片面理解。
從今往后,我也會慢慢去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去深刻的感受千年所沉淀下來的文化。
——何非一2024.07.24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