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二年

        欄目:經(jīng)學(xué)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8-26 20:11:10
        標(biāo)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二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十七日丙辰

                  耶穌2024年8月20日

         

        [春秋]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虞師、晉師滅夏(下)陽。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

         

        冬,十月,不雨。

         

        楚人侵鄭。

         

        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卑创饲邦愃朴涗?,似乎就是魯國修筑楚丘城而已,但實際不是。楚丘在魯隱公七年出現(xiàn)過一次,《左傳》有“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的記錄,當(dāng)時說過,那個楚丘應(yīng)該在今山東省成武縣一帶。而《春秋》這條記錄里的楚丘,杜預(yù)注釋說是“衛(wèi)邑?!痹诮裉斓慕窈幽鲜』h。所以,這里就引出來一個問題:衛(wèi)國人修城,魯國的《春秋》為何有記錄?

         

        《左傳》對此做了解釋:

         

        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衛(wèi)焉。不書所會,后也。

         

        魯僖公二年,諸侯修了楚丘,并把衛(wèi)國安置在這里。《春秋》之所以沒有記載魯僖公參與諸侯為此事的會盟,是因為魯僖公去晚了。

         

        諸侯之所以聯(lián)手為衛(wèi)國修筑楚丘,原因前面講過,狄人攻打衛(wèi)國,衛(wèi)懿公戰(zhàn)死疆場,衛(wèi)國事實上亡國了。衛(wèi)人僅有的幾千人在宋國、齊國的救援下得到喘息的機(jī)會,此后齊桓公又聯(lián)合諸侯修筑了這座楚丘,來安置衛(wèi)國——事實上讓衛(wèi)國重新?lián)Q個地方立國。

         

        所以《榖梁傳》對這條記錄的解釋就是這樣的:

         

        楚丘者何?衛(wèi)邑也。國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衛(wèi)也。則其不言城衛(wèi)何也?衛(wèi)未遷也。其不言衛(wèi)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楚丘,是衛(wèi)國的城邑?!俺恰?,是表示國家修城。這里不過是個城邑為何也說“城”?是表示在楚丘讓衛(wèi)國重新建立國家。那為何不說是“城衛(wèi)”?是因為衛(wèi)國并沒有遷徙。為何說衛(wèi)國沒有遷徙?是因為不認(rèn)可齊桓公可以擅自分封諸侯。這里用了“城”,就是說他擅自專封諸侯了。非周天子不得擅自專封諸侯。諸侯也沒有權(quán)利和資格專封另外的諸侯,即使因為行仁義之道,這樣做也不正確。所以說“仁不勝道”——即仁義不能凌駕于道義之上。

         

        仁不勝道,我理解是因為“道”是根本性的遵循之道,而仁義只不過是大道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凌駕于整體,不能因為小的借口毀壞大的規(guī)矩。什么是大的規(guī)矩?就這件事來說,衛(wèi)國換個地方立國,這事情只有周天子才有權(quán)決定,齊桓公名義上是諸侯,諸侯只能封大夫,衛(wèi)國跟齊國在法理上是平等的,齊桓公是沒有資格去給衛(wèi)國另選個地方然后讓衛(wèi)國得以存續(xù)。

         

        其實即使是諸侯冊封大夫,嚴(yán)格說也沒有直接冊封的權(quán)利,也需要報備周天子同意,王室同意了的,就是合法的,例如此前《榖梁傳》和《公羊傳》提及的“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未經(jīng)過王室許可批復(fù)的,即使是事實上的大夫,也視同不是,例如此前提到莒挐時所謂的“莒無大夫”。這個有點類似今天的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選擇推薦特區(qū)主要官員,報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同意任命一個道理。雖然實際上一般是走流程,但理論上講,上一級對上報的名單擁有否決權(quán)。

         

        《公羊傳》對這件事的解讀與《榖梁傳》差不多:

         

        孰城?城衛(wèi)也。曷為不言城衛(wèi)?滅也。孰滅之?蓋狄滅之。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這段話要表達(dá)的意思,在魯閔公二年解讀相關(guān)記錄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說過了,此處不再贅述。

         

        至此,我們前面提到的,齊桓公做霸主期間的三大歷史功績定魯、存邢、救衛(wèi),都講完了。

         

        進(jìn)入夏季,《春秋》有兩條記錄。第一條是“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边@條記錄很標(biāo)準(zhǔn),可以看得出,即使之前哀姜的所作所為有失婦道且導(dǎo)致了魯國的動蕩,但《春秋》在這里對于她作為魯莊公正妻的身份是完全認(rèn)可的。所以《左傳》和《榖梁傳》對這條記錄都未做解讀,《公羊傳》則簡單說了一句沒有必要強(qiáng)調(diào)的話:

         

        哀姜者何?莊公之夫人也。

         

        夏季的第二條記錄,在引述《春秋》原經(jīng)時,《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虞師、晉師滅夏陽?!薄蹲髠鳌肥恰坝輲?、晉師滅下陽?!毕年柡拖玛?,同音不同字,我感覺之所以有“夏陽”的寫法,大概率是《公羊傳》和《榖梁傳》認(rèn)為虞國的封地?fù)?jù)傳是“周之北、故夏墟”,既然這片地方此前是夏的故土,所以認(rèn)為是夏陽。但實際上這里的虢國,是后世所說的北虢,當(dāng)時有上陽一地,所以大概率這個是與之對應(yīng)的,應(yīng)該是下陽。但是不管怎么寫,據(jù)考證就是指今天的山西平陸縣一帶。虞師,后面對應(yīng)的就是虞國。之前已經(jīng)介紹過虞國的來歷,在魯桓公十年的時候還講到了跟虞國有關(guān)的一個成語貪得無厭。這條記錄稍微特殊的一點是,虞師晉師的排序,這點在《番外篇:試論<春秋>人物稱謂及排序問題》中作為一個特例解讀過了,此處不再贅述。這條記錄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左傳》對此事記錄如下:

         

        晉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惫唬骸皩m之奇存焉?!睂υ唬骸皩m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qiáng)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蹦耸管飨⒓俚烙谟?,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líng),伐鄍(míng)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庇莨S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先書虞,賄故也。

         

        荀息,是晉國的大夫,之前《公羊傳》在評價宋國的華父督之亂和南宮長萬之亂時曾都曾提到過,兩次都有“孔父、荀息皆累也”一說?!吨駮o(jì)年》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的記錄,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里的荀叔就是荀息。原氏黯,說明他本來是原氏,因為被封在荀地,故而以荀為氏。原,是姬姓諸侯國。則追根溯源,荀息跟晉武公都是周王室的后代。屈和垂棘都是地名(注:也有說“屈產(chǎn)”是地名。如果是屈,可能就是魯莊公二十八年提到“重耳、夷吾主蒲與屈”中的屈;垂棘,有說在今天的山西潞城縣一帶),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推測出屈地出良馬,垂棘出美玉。宮之奇,是虞國的大臣,能讓晉獻(xiàn)公忌憚,說明這個人很賢能。荀息之所以認(rèn)為宮之奇即使勸諫也無用,我理解一方面是因為前面說宮之奇的性格懦弱不會堅持勸諫,另外一點則是“君昵之”,因為虞國國君跟他太熟悉親近了,所以不會把他的話當(dāng)回事。顛軨,杜預(yù)注釋說“河?xùn)|大陽縣東北有顛軨阪?!睏畈壬f就是虞阪,在今天的山西平陸縣東北,當(dāng)時屬虞國。鄍,也是虞國的地方,也在今天山西平陸縣一帶。保,通堡;逆旅,指客舍,杜預(yù)認(rèn)為“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意思是“虢稍遣人分依客舍,以聚眾抄晉邊邑”,則虢國此前曾派人假扮旅客侵犯晉國。冀,杜預(yù)注釋說“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在今天的山西河津市。

         

        這段意思說,晉國的荀息請求晉獻(xiàn)公用屈地出的寶馬和垂棘出的美玉,送給虞國,借道虞國去討伐虢國。晉獻(xiàn)公說:“這都是我們的寶貝?!避飨⒄f:“如果能從虞國借道,這些寶貝就好像暫時存放在我們自己的外部府庫一樣?!睍x獻(xiàn)公說:“虞國還有個宮之奇呢?!避飨⒄f:“宮之奇為人懦弱,不可能力諫,而且他從小跟虞國國君一起長大,虞君親近他,即使他勸諫,也不會聽?!庇谑菚x獻(xiàn)公就派荀息去向虞國借道,說:“當(dāng)初冀國做出不道義的事情,入侵顛軨,攻打鄍邑的三處城門。我們?nèi)スゴ蚣绞怪艿綋p傷,也是為國君您復(fù)了仇。而今虢國做事不顧道義,在客舍修筑了堡壘,侵犯鄙國南邊邊疆。懇請借道貴國以討伐虢國之罪?!庇菥饝?yīng)了,而且要求跟晉國一起去討伐虢國。宮之奇勸諫,但他不聽,起兵出征。夏季,晉國的里克、荀息帥師與虞國軍隊會合討伐虢國,滅掉了下陽。《春秋》這里先記錄虞,是因為虞國收受了賄賂。

         

        晉國能借道虞國去伐虢國,說明虞國橫亙在二者之間,則意味著此前虢國挑釁晉國,也可能得到虞國配合的。晉獻(xiàn)公顧慮宮之奇以及荀息對此的分析,讓我想起來之前季梁諫追楚師故事中,鬥伯比對季梁的分析。冀國在史書中相關(guān)的資料很少,從這段記錄里只能推測出應(yīng)該離虞國不遠(yuǎn)且此前入侵過虞國,但晉國又在此之前曾攻打過冀國,所以荀息才能以此為借口拉近虞國和晉國的關(guān)系。對于晉國送上賄賂假道伐虢的請求,虞公能夠“許之,且請先伐虢”,說明這家伙不僅貪財,甚至有點巴結(jié)討好晉國了?!跋葧?,賄故也”,雖然是解釋《春秋》此處的順序問題,但也說明事實上伐虢一事,主力還是晉國。

         

        《榖梁傳》對這段歷史的記錄與《左傳》差不多: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xiàn)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chǎn)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dá)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dá)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qiáng)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惫旖璧蓝ル?。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諫曰:“語曰:‘脣(chún)亡則齒寒?!渌怪^與!”挈其妻子以奔曹。獻(xiàn)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先解釋了一下為何《春秋》這里記錄了“滅夏陽”。夏陽不是一個國家,而這里用了“滅”,是把夏陽當(dāng)國家一樣看重。虞國沒出軍隊為何還稱“虞師”?是因為排在晉師前面,所以對應(yīng)的就要有“虞師”。為何能排在晉師之前?是因為虞國是這次滅掉夏陽的主要因素。夏陽,是虞和虢邊界處的城邑。滅掉夏陽之后,虞和虢也就能一舉拿下了。接下來則解釋了一下,為何說虞國是滅掉夏陽的主要因素。晉獻(xiàn)公擔(dān)心虞國受賄卻不辦事,荀息則認(rèn)為,虞國是小國晉國是大國。如果虞國不愿意借道,就不敢受賄;如果貪賄借道,則這些寶物就像是暫存在虞國,遲早得還回來,并認(rèn)為虞國國君就是個智商不高且只貪圖眼前利益的人。后面宮之奇果然勸諫但未被采納,所以宮之奇說了句:“所謂的‘唇亡齒寒’,就是這回事?。 庇谑菙y帶妻子和孩子出奔曹國避難。晉獻(xiàn)公則假道伐虢成功地滅掉了虢國。五年之后也滅掉了虞國,荀息牽著之前送給虞國的寶馬,拿著美玉來到晉獻(xiàn)公跟前說:“璧還是那塊璧,不過馬的年齡變老了幾歲啊(注:馬的年歲通過牙齒可以看出來)!”——滅虞以及荀息論寶馬美玉這些事,顯然此時還未發(fā)生,這里提前交代了。

         

        《公羊傳》基本也是如此:

         

        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賂奈何?獻(xiàn)公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寢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jìn)對者曰:“寢不安與其諸侍御有不在側(cè)者與?”獻(xiàn)公不應(yīng)。荀息進(jìn)曰:“虞、郭見與?”獻(xiàn)公揖而進(jìn)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愿與子慮之?!避飨υ唬骸熬粲贸贾\,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xiàn)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之內(nèi)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內(nèi)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xiàn)公曰:“諾。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請終以往?!庇谑墙K以往,虞公見寶許諾。宮之奇果諫:“記曰:‘唇亡則齒寒?!?、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君請勿許也?!庇莨粡钠溲?,終假之道以取郭。還,四年,反取虞。虞公抱寶牽馬而至。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xiàn)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已長矣!”蓋戲之也。夏陽者何?郭之邑也。曷為不系于郭?國之也。曷為國之?君存焉爾。

         

        郭,就是虢。先解釋了一下虞師、晉師的排序問題,是為了突出虞國在這件事上的“首惡”身份。然后加了一段前傳:晉獻(xiàn)公在大夫們朝見他的時候問大家說:“寡人晚上睡不好啊,這是為何?”諸大夫中有人上前回答說:“您睡不好,是不是因為左右侍奉的人沒在身邊?”晉獻(xiàn)公沒吭氣。荀息上前說:“莫非是因為考慮虞和郭的事?”晉獻(xiàn)公對荀息作揖,請他到內(nèi)室商議說:“我想要攻打郭,擔(dān)心虞國會救援,想要攻打虞,又擔(dān)心郭會救援,怎么辦?請您給我出個主意?!?o:p>

         

        后面的故事就是荀息給出的行賄借道伐虢,不再細(xì)表。不過與《榖梁傳》略有區(qū)別的是,這里說是過了四年,晉國滅掉虞國。虞公抱著寶玉牽著馬而來,荀息看見了對晉獻(xiàn)公說:“臣的計謀怎么樣?”晉獻(xiàn)公說:“你這計謀好是好,寶玉還是我的寶玉,不過,我這寶馬的年歲也長了??!”君臣之間得意洋洋開玩笑,其樂融融。然后解釋了一下夏陽,就是郭的城邑,之所以不明說是郭的夏陽,是因為就把這個地方當(dāng)郭國對待的,因為當(dāng)時郭國的國君就在那里。

         

        晉獻(xiàn)公能說“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說明之前虞和郭之間是有一定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的,所以我前面猜測的,此前郭(虢)國挑釁晉國可能得到虞國配合,是大概率成立的。

         

        三傳在這里共同貢獻(xiàn)了一個成語“假道伐虢”,《榖梁傳》和《公羊傳》還另外貢獻(xiàn)了一個成語“唇亡齒寒”。不過這次晉國并未徹底滅亡虢國,這次滅掉的只是北虢,四年之后,晉國再次玩了這一招,借道虞國滅掉了南虢,回來的路上順道滅掉了虞國——這就是《榖梁傳》和《公羊傳》講述的那段“寶則吾寶,馬齒亦長”的故事。

         

        秋天,《春秋》只有一條齊桓公再次召集幾位諸侯進(jìn)行會盟的記錄。不過引述《春秋》這條記錄時,《左傳》和《榖梁傳》都是“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薄豆騻鳌肥恰扒?,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必灪拓灊桑峭粋€地方,杜預(yù)注釋說“宋地。梁國蒙縣西北有貰(shì)城。貰與貫,字相似。”則應(yīng)該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qū)一帶。楊伯峻先生注釋說在今天的山東曹縣一帶——不過梁園區(qū)的北面就挨著曹縣。江人、黃人,說明背后是江國和黃國,這兩個都是嬴姓小國。江國,杜預(yù)注釋說“在汝南安陽縣”,楊伯峻先生認(rèn)為在今天的河南省息縣西南。黃在今天的河南潢川一帶,當(dāng)時兩國都是楚國的附庸。

         

        《公羊傳》認(rèn)為實際與會的遠(yuǎn)不止齊、宋、江、黃這四國:

         

        江人、黃人者何?遠(yuǎn)國之辭也。遠(yuǎn)國至矣,則中國曷為獨(dú)言齊、宋至爾?大國言齊、宋,遠(yuǎn)國言江、黃,則以其余為莫敢不至也。

         

        《春秋》這里說江人、黃人,是代表偏遠(yuǎn)的國家。偏遠(yuǎn)的國家都來了,為何中原諸國只說了齊國和宋國來了?大的諸侯國家以齊國、宋國為代表,偏遠(yuǎn)的國家以江國、黃國為代表,則其余的國家沒有敢不來的——其實未必,至少楚國就不來么。

         

        《榖梁傳》基本也是這個意思:

         

        貫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黃人也。江人、黃人者,遠(yuǎn)國之辭也。中國稱齊、宋,遠(yuǎn)國稱江、黃,以為諸侯皆來至也。

         

        在貫這次會盟,江國和黃國是不期而至的。這兩個國家比較偏遠(yuǎn)。中原的諸侯國家以齊國、宋國為代表,偏遠(yuǎn)的國家以江國、黃國為代表,表示諸侯都來了——這話意思,則魯國應(yīng)該也參與這次會盟了,只是沒有明確記錄罷了。

         

        《左傳》秋季的記錄如下:

         

        秋,盟于貫,服江、黃也。

         

        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

         

        虢公敗戎于桑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o:p>

         

        第一段說秋季諸侯的貫之會,是因為江國和黃國在這次會盟中,表示歸順了以齊國為首的中原諸侯集團(tuán)——同時意味著這兩國背棄了楚國。

         

        第二段說的是齊國的事。寺人,就是宮廷內(nèi)部的宦官。寺人貂,史書又稱豎貂,是齊桓公晚年寵幸的佞臣,也是齊桓公去世后導(dǎo)致齊國內(nèi)亂的主要人物之一。漏師,即泄露軍隊的軍事機(jī)密。多魚,是地名,有說在今天的河南省虞城縣一帶。齊國的寺人貂在多魚這個地方泄露了軍事機(jī)密。

         

        泄露軍情,這在什么時候都是重罪,而且《左傳》這里用了一個“始”,說明后來還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在這位寺人貂身上,但顯然他沒有受到什么應(yīng)有的責(zé)罰,說明此時他應(yīng)該已經(jīng)得寵,即使有大罪也能得免,可見齊桓公也不是絕對賞罰分明了。

         

        第三段記錄講述卜偃預(yù)言虢國滅亡。桑田,杜預(yù)注釋說“虢地,在弘農(nóng)陜縣東北?!奔唇裉斓暮幽响`寶縣一帶。鑒,是鏡子的意思。“天奪之鑒”即不能自我審視,自身存在諸多危機(jī)而不知。益,指增加;疾,是罪過。稔,谷子一年熟一次為稔。

         

        第三段意思說,虢公此時在桑田打敗了戎人。晉國的卜偃聽說此事后說:“虢國必然要滅亡了。已經(jīng)丟了下陽,還不知道畏懼,這次與戎人打仗又反而取得軍功,這是老天奪去了他的鏡子,而增加他的罪惡。他必定會輕視晉國,而且不知道愛撫他的民眾,他應(yīng)該撐不過五年了?!?o:p>

         

        卜偃之前已經(jīng)預(yù)言了畢萬的后人將會做大,目前尚未應(yīng)驗,這次預(yù)言虢國撐不過五年,也就是說,最晚在魯僖公六年,虢國就要滅亡——我們等著看會不會很快應(yīng)驗。

         

        冬天,《春秋》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月,不雨。”《左傳》沒關(guān)注此事,《公羊傳》解釋了一句:

         

        何以書?記異也。

         

        《榖梁傳》解釋說:

         

        “不雨”者,勤雨也。

         

        勤,是殷勤期盼的意思?!洞呵铩愤@里記錄說“不雨”,表示當(dāng)時人們很期盼下雨

         

        總體來說,就是當(dāng)時天有點干旱。

         

        第二件事是“楚人侵鄭?!备杏X鄭國有點倒霉,楚國只要不爽了,就拿鄭國出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鄭國和楚國接壤,處于中原諸侯對抗楚國這個蠻夷的第一線,而且鄭國此時國力不強(qiáng),楚國多次毆打鄭國也積累了豐富的揍鄭經(jīng)驗,所以,中原諸侯誰招惹楚國,楚國就打鄭國。這次鄭國挨揍,十有八九就是因為貫(澤)之盟,江、黃兩國投靠中原諸侯集團(tuán),傷了楚國的面子惹怒了楚國。

         

        《公羊傳》和《榖梁傳》對此事都沒有關(guān)注,《左傳》交代了一下楚國這次出征的收獲:

         

        冬,楚人伐鄭,鬥章囚鄭聃伯。

         

        鬥章是楚國的大夫,聃伯是鄭國的大夫。說明這次戰(zhàn)爭,楚國應(yīng)該是占了上風(fēng)。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