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
作者:魏衍華(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研究員)
來源:中國日報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六日乙酉
耶穌2024年9月18日
講清楚以孔子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是“中國有約·相約山東”活動向海內外展示孔子故里曲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內容。山東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都城,是五千年中華文明重要的見證地,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相約山東曲阜,讓我們一起走進東方圣城,走近圣賢的精神世界,感悟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成為近年來思想文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進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那么,何謂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呢?毫無疑問,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然也就出現(xiàn)過許多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包含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對歷史人物和文化元素理解的不同,人們提煉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自然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為更好的構建主流文化,至遲從漢代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提煉與中華文化關系最密切的元素,如有學者說:“孔子以前,黃帝以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周公”,同時說明黃帝、周公和孔子皆是與中國關系最大者,并為此后的中國學者所高度認可,如清末民初的歷史學者夏曾佑先生在他的《中國古代史》就引用了此語。所以,黃帝、周公和孔子三人應是中華傳統(tǒng)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黃帝,姓公孫,號軒轅,“五帝”之首,被后世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中國第一位杰出歷史人物。據司馬遷描述,黃帝不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拘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而且救亂于“神農氏世衰”之時。黃帝通過“習用干戈,以征不享”的雷霆手段,最終實現(xiàn)了“諸侯咸來賓從”。此后,黃帝又打敗炎帝、蚩尤等其他部落,并獲得當時所有諸侯的尊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首次融為一體。
盡管春秋時代出現(xiàn)“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史記·五帝本紀》)的狀況,但這絲毫不影響孔子對黃帝的贊譽和尊崇。《孔子家語·五帝德》一文詳細記載了孔子心目中的黃帝形象,他不僅“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而且“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既為天下創(chuàng)造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而且為百姓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提供食物、藥材,同時他的仁愛之德澤及自然界的動物,呈現(xiàn)出人們心目中向往的“大同”世界。
在秦漢之后的中國社會,黃帝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而此后很多部族的姓氏都可以追溯黃帝的后裔,在維護民族團結上自然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移”;又如《北史·魏本紀》記載:“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鮮卑山,因以為號?!彼?,黃帝是維系傳統(tǒng)中國社會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
周公,姓姬,名旦,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被后世尊奉為“元圣”。據《禮記·明堂位》記載:“成王以周公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輛,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在西周時期,周公的地位極為特殊,《尚書大傳》中總結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北M管這種說過于整齊曾受到疑古學者的質疑,但是這也反應出周公與西周王朝關系。
如果說穩(wěn)定新生政權主要是對西周王朝有利,那么“制禮作樂”則與中國數千年的風教文化密切相關,進而奠定五千年中華禮樂文明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周公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山東曲阜周公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石坊上方的“經天緯地”“制禮作樂”,分別代表的是周公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作用。按照通常的理解,周公“制禮作樂”是周代初期禮樂制度的創(chuàng)建過程,應是西周初期統(tǒng)治集團的共同建樹,周公在其中則起著主導作用,自然也就成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主要締造者。
就常理而言,周代成熟的禮樂不會憑空產生,應是此前禮樂文化的總結和提升??鬃油ㄟ^比較三代的禮制,所得出的結論是:“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一方面,三代禮樂是“因革”“損益”的關系,一脈相承;另一方面,周代禮樂“監(jiān)于二代”,是此前禮樂文明的集大成,最終匯聚成“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周禮”,這也是孔子時常“夢見周公”(《論語·述而》)的原因。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奉為“至圣”。孔子首先是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師者典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從三十歲開始,孔子就開始創(chuàng)辦私學,將自己所學的“先王之道”傳授給弟子,成為傳統(tǒng)中國教育史上的典范??鬃右簧淌诘牡茏颖姸?,用《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話說是:“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比绱艘?guī)模龐大的學術團體,為戰(zhàn)國時期文化繁榮以及諸子百家爭鳴都奠定了基礎。
當在魯國的為政受挫后,孔子便帶領弟子開啟周游列國之行。就孔子師徒周游列國的目的,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道,也就是為在各地傳播自己的思想學說;二是求仕,也就是尋求實現(xiàn)自己思想抱負的平臺;三是學習,也就是通過實地考察豐富自己的思想學說。盡管孔子周游列國的范圍并不廣,主要涉及今天的山東、河南一帶,但是孔子周游列國之行也是思想學說影響擴大的過程,被稱為儒學的第一次南傳北進,也為戰(zhàn)國時期儒學成為“顯學”奠定基礎。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在“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的情況下,孔子開始全身心整理典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刪《詩》《書》,定《禮》《樂》,贊《易》,修《春秋》”的工作??鬃幼允稣f“述而不作”,也就是將此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特別是蘊含“先王之道”的內容,也就是司馬遷說的“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孔子世家》)。所以,這些典籍既是后世中國人了解中華上古文明的一把鑰匙,同時也推動孔子儒學成為孟子心目中此前中華文化的“集大成”。
巧合的是,黃帝、周公和孔子三人都與山東曲阜這座小城密切有關。曲阜是黃帝的出生地,據《史記正義》記載:“母曰附寶,……生黃帝于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鼻肥侵芄姆鈬?,據《史記·周公世家》記載:“(武王)豐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周公?!北M管“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但是由于周公的特殊地位,先秦時期的魯國擁有“兼用”“四代之服器官”(《禮記·明堂位》)的特權。同時,曲阜更是至圣孔子的出生地,《史記·孔子世家》開篇就有“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邑”的記載,孔子通過創(chuàng)立“儒學”使曲阜從此前的一座“文化高地”,變成此后的一座“文化高峰”。從這樣的角度說,曲阜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見證地,并孕育出眾多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而“中國有約·相約山東”2024年國際媒體采訪活動走進曲阜,也是將中華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與世界分享。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