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著《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出版
書名:《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
作者:蕭放 等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內容簡介】
禮儀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構建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提升道德素養(yǎng)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誕育、成人、婚姻、喪葬、祭祀等與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人生禮儀為突出。誕育、成人、婚姻、喪葬、祭祀等人生禮儀的歷史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儀式的過程、器用、服飾、空間、角色等,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有著豐富的內涵。本書即以人生禮儀傳統為研究對象,作者以民俗學的視角,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的方式,立足于歷史與現實,對人生禮儀傳統的傳承和重建的必要性、可能性進行探討。
這是一部研究與思想并重的人生禮儀傳統文化史,其中既有各個歷史時期中國社會人生禮儀實踐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又有對傳統人生禮儀文獻的系統整理和研究,所探討人生禮儀在當代人們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重新建立禮俗社會的知識系統,全面認識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為當代禮儀生活實踐提供指導。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成果,也是202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蕭放,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兼中國節(jié)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委員會委員。蕭放教授主要研究歲時節(jié)日文化、傳統禮儀文化,主持多項國家與省部級科研課題,有《中國民俗史》(六卷本)、《傳統節(jié)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十余種著作,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多次獲政府與行業(yè)學術獎勵。
古代中國,禮作為社會生活的總規(guī)范,影響、浸淫至制度、器物、行為、觀念、心態(tài)等各個層面。禮是天道秩序,是國家典制,是社會生活規(guī)范,也是儒家君子的理想人格、個人的身心修為,禮被視作統貫個人、社會、國家、天地、宇宙的基本準則。中國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社會理想,依憑的核心都是“禮”。禮既是關于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規(guī)定,也是關于社會如何建構的理論??傊?,禮包含禮義、禮儀、禮器、禮制等內容,涵蓋觀念、價值、行為、器物、制度等多個層面,存乎冠婚喪祭、進退揖讓之間,既關乎個人修養(yǎng),也指向家國建構,貫穿自然人情與天地之道,是道德、宗教、審美三種價值的統一。
西方學者以Ritual Study的方法理論研究中國的“禮”,在已有的理論設想中,受涂爾干的信仰與儀式二分的宗教研究范式的影響,往往將“禮”作為客觀研究對象。他們感興趣的是中國傳統禮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而忽視了中國的禮學傳統和文獻傳統以及禮的情感屬性等豐富意涵。與西方的ritual相較,中國的古代禮儀,在獲得集大成發(fā)展的周代,就早已超出一般宗教禮儀的范圍,表現出鮮明的人文特色。禮的意義遠大于簡單的儀式過程與儀節(jié)。辜鴻銘很早便對西方人對禮的誤解而有所洞察,對于他人把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禮翻譯為rite,他曾大為光火,認為應當譯為art,將禮視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是情感和行為恰當適宜的呈現。另一些研究則往往只專注于禮的某一方面內容的梳理和探討,如典章制度,而缺少對禮的整體性的把握。
回到中國古代思想史,對“禮”的豐富內涵和文化特性進行全面把握,應是進行禮儀研究的首要任務。無論是從禮儀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國社會,還是思考傳統禮儀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對漫長歷史中的禮的多重面相和豐富意涵的整體性再理解都應是起點。
【目錄】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馬一浮學術叢書公開征集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