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莊立臻】書藏古今 ——從天一閣看中華民間藏書文化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11-06 19:43:59
        標簽:

        書藏古今

        ——從天一閣看中華民間藏書文化

        作者:莊立臻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廿四日癸亥

                  耶穌2024年10月26日

         

        【專家觀點】

         

        典籍的保存與傳承有賴于中華數(shù)千年悠久精深的藏書文化,而天一閣就是中華民間藏書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深厚藏書文化土壤中開出的燦爛之花。

         

        中華民間藏書的歷史可回溯2000余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先秦至秦漢是民間藏書的起源時期。春秋戰(zhàn)國之際,士階層開始崛起,學術(shù)開始下移,由學在官府向?qū)W在民間轉(zhuǎn)移,書籍也隨著學術(shù)一起向個人、民間轉(zhuǎn)移。個人著書立說,諸子百家興起,私人藏書家隨之誕生。西漢惠帝四年,秦始皇發(fā)布的挾書律廢除,民間藏書逐步恢復。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后,紙張逐漸用來抄寫書籍,促進了書籍的傳播,出現(xiàn)了藏書超過萬卷的大藏書家。

         

        魏晉至五代是民間藏書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紙張在書寫中全面取代了簡牘,成為新的書籍載體,書籍的生產(chǎn)和流通效率大大提升,學術(shù)文化加速發(fā)展,民間藏書家數(shù)量漸增。700余年間見于記載的藏書家有200余家,其中藏書萬卷以上的藏書家10余家。這一時期,私家藏書目錄和藏書世家出現(xiàn),并且形成了專屬于藏書的文化。

         

        宋至清是民間藏書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書籍史的最重要特點是雕版印刷書籍的流行。雕版印刷早期主要用于實用性比較強的書籍,至宋代則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印。這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復制效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市場供應問題。所以這一時期藏書家迭出,見于記載的藏書家近4000家,其中藏書萬卷以上的高達1000家。

         

        民國時期是民間藏書的轉(zhuǎn)型時期。進入民國之后,現(xiàn)代印刷技術(shù)全面替代傳統(tǒng)雕版印刷,書籍生產(chǎn)更快,線裝書變?yōu)槠窖b,白話文普及,書籍內(nèi)容更加廣泛,載體更加多樣,引發(fā)了中國書籍史的第三次革命。一大批新興的資本家、實業(yè)家登上藏書的舞臺。多樣化專藏也是民國時期民間藏書的一大特色,這類藏書主體主要是學者。隨著現(xiàn)代公共圖書館的出現(xiàn),藏書更多用于滿足個人的閱讀、研究、喜好等。這一時期許多藏書家將藏書捐贈給了公立圖書館。

         

        天一閣藏書樓建于1561至1566年間,創(chuàng)始人范欽對天一閣的營建傾注了全部的智慧與才華。在書樓的選址上,他將書樓建于宅邸東側(cè)的空地,使生活區(qū)與藏書樓不相毗連,用一條狹長防火巷分隔開。在建制上,范欽從漢代鄭玄所注的《周易》中得到靈感和啟發(fā),后人將其概括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也是天一閣名稱的由來。書樓建為上下二層,樓上喻為天,為一大通間,意為天一;樓下喻為地,為六開間。在管理上,范欽定下了“煙酒切忌登樓”的家規(guī),嚴格執(zhí)行禁止煙火入閣的制度。

         

        天一閣450余年的傳承,跌宕起伏、曲折艱辛。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天一閣成為公共文化機構(gòu),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流散書重歸,捐贈書新聚。新中國成立時,天一閣藏書僅剩23000余卷,不少珍本善本流落海外,令人痛惜。因此,閣書訪歸也成了新天一閣人的使命。截至目前,共訪得天一閣流散的書籍185部710冊。此外,寧波的許多藏書家最后都把天一閣視作畢生收藏的歸宿地,慷慨捐贈,化私為公。目前天一閣藏書已達30萬卷,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tǒng)計,天一閣所藏善本數(shù)量名列全國第九,更有189部5493冊古籍入選第一至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其次,古籍修復與保護工作穩(wěn)步開展。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傳播方面,2009年,天一閣獲評原文化部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2021年,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天一閣傳習所掛牌。如今天一閣每年完成館藏破損古籍修復1萬葉以上,累計培訓全國各地修復人員超100名。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方面,全面完成天一閣古籍普查。天一閣最有特色的幾大系列珍籍都已公開出版,尤其是《天一閣藏歷代方志匯刊》,收錄方志跨度500余年,共計515部,規(guī)模達850冊。古籍數(shù)字化保護利用方面,目前已完成334萬筒子頁數(shù)字化掃描,自主研發(fā)的古籍OCR文字識別系統(tǒng)極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閱讀的準確性和便利性,古籍數(shù)字資源總訪問量達430萬人次。

         

        最后,通過各種手段形態(tài)激活古籍。天一閣將古籍展陳融入新科技,5年來舉辦各類公益性展覽110場次,吸引線上線下觀眾累計230萬人次。特色活動創(chuàng)造新體驗,每年舉辦文化活動逾百場,受眾上百萬人次。國際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策劃推出11期對話節(jié)目“Tianyi Talk”與世界各歷史悠久的藏書機構(gòu)進行文化交流、推出“四海書香·海外街采”活動介紹書香中國……如今的天一閣,正從“書不出閣”走向“閣聞天下”。

         

        民間藏書為中華文化保存了最大量、最珍貴的典籍。歷史上每逢戰(zhàn)亂和大規(guī)模的禁書運動,宮廷國家及官府藏書無不遭受嚴重的毀散。一家一樓之力雖微,但眾多前赴后繼的藏書家卻使不少珍籍得以存世。近現(xiàn)代各大圖書館的善本典藏也因民間藏書的捐贈、寄存、出售而得以充實。

         

        民間藏書促進了中華學術(shù)文化的繁榮。學術(shù)思想的交流與傳播、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必然是建立在書籍大量生產(chǎn)、收藏、閱讀的基礎(chǔ)之上,藏書為學術(shù)文化提供了最堅實最豐厚的文獻資源。

         

        民間藏書形成了悠久精深的中華藏書文化。2000多年,尤其是雕版印刷產(chǎn)生以來的民間藏書,形成了由藏書家、藏書樓、藏書印、藏書志、藏書題跋、藏書故事等共同組成的中華藏書文化,這些帶著中華印記的志趣和審美,也是中華文化的獨特與閃光之處。

         

        民間藏書中所凝結(jié)的藏書精神生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文化文明的追求與堅守。歷代藏書家無不愛書如命,為收藏書籍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代價?!安粦蛛y之難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和眾多藏書家化私為公,慷慨捐贈的高風義舉,永遠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藏書傳承了典籍,典籍連接了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我們將全力踐行總書記“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指示,讓典籍中的先賢智慧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光明網(wǎng)記者金凌冰整理)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