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余載,薪火再相傳
——〈湯用彤學記〉新版略記
作者:趙建永(天津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七日丙辰
耶穌2024年10月19日
在湯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日,湯一介研究會、三智書院等機構在京成功舉辦《湯用彤學記》新版發(fā)布會暨湯學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新書和湯學的學術價值、傳承發(fā)展貢獻等問題發(fā)言,一致認為該書已成為研究湯學繞不開的基本文獻,引發(fā)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湯用彤學記》初版時,《光明日報》率先進行報道,并在頭版導讀推薦。該報對該書的第四次追蹤報道,以傳承發(fā)揚優(yōu)良學風、賡續(xù)文脈為主線,梳理了編撰“學記”對于文化傳統的返本開新意義:
《湯用彤學記》自2011年首版后,逐漸成為常被學界引述的作品。近日,《湯用彤學記》由濟南出版社與漢唐書局增訂再版了。
新版《湯用彤學記》共35萬字,補足了初版因篇幅所限而不得不遺憾節(jié)略的約10萬字內容,復原了湯用彤先生哲嗣湯一介先生選定的一些文章及編排序位,并對初版做了不少校訂,還增加了一些新資料和珍貴老照片,使湯用彤的學術貢獻更為完整地呈現于讀者面前。
在我國,學記作為一種文章體例,歷史悠久。及至近代,隨著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學記漸成一類兼具學術年譜、傳記、紀念文集之長的書籍,對記述、紀念與傳承前輩大師精神財富頗有助益。
猶記《湯用彤學記》編輯之初,湯一介師正忙于《儒藏》編纂工作,在2007年11月8日給筆者的信中,他寫道:
“建永:寄來‘學記’兩冊,我已與三聯書店談好,‘湯用彤學記’由你來編,請你注意搜集有關資料。祝好!”
隨信寄贈的,是《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量守廬學記續(xù)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兩本書,由三聯書店編輯曾誠贈送。三聯還贈有一本增訂本《蒙文通學記》,湯一介師愛不釋手,留下閱讀。
隨后在面談編選事宜時,他將珍藏的1993年初版《蒙文通學記》贈予了筆者,此書也成為筆者編《湯用彤學記》參考最多的一本書。《蒙文通學記》舊版鈐有“樂黛云湯一介藏書印”。湯用彤與蒙文通是同窗、同事和知音、好友,湯一介師對此書的重視,體現了對父輩學術交誼的珍視。
湯用彤的一生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一個側影,其治學可謂“熔古鑄今、接通華梵、學貫中西”。這既指他在文化融合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嘗試,亦是他在學術上所達成的造詣和境界。為充分反映他的治學特色,自接受這一任務后,筆者遂著意搜集各類有關資料,最終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50篇(初版36篇)。
文章多為大家手筆,作者皆是湯用彤師友、門生及后學,如:白璧德、胡適、吳宓、張岱年、石峻、王元化、何兆武、樓宇烈、牟鐘鑒、蒙培元、許抗生、王守常、錢文忠等。
其中,錢穆、賀麟、季羨林、馮契、任繼愈、湯一介、樂黛云的文章,皆從湯用彤學術思想之全體系統立論,由此讀者能迅速領會湯用彤的治學精髓。此外,全書從多維度對湯用彤的學術生涯進行回顧、梳理和闡述,可窺其治學門徑。
在新的版本中,增加了筆者撰寫的三篇文章:
第一篇是學記類論文,從新見題記看湯用彤與陳寅恪的學術互動,論述其成就的海內外影響。
第二篇是記述從《湯用彤學記》初版到《湯一介學記》出版的編纂經過。
第三篇《湯用彤先生傳略》是鑒于初版?zhèn)髦魃浇榻B過于簡略,而在新版推出時特意撰寫的長文,以紀念湯老為人為學為師之一生。
新的版本還刊有重新整理的三篇附錄:
附錄一《湯用彤先生治學語錄》,可視為一種袖珍型“全集”,薈萃湯用彤著作中在中、西、印文化研究等方面最具創(chuàng)見的觀點,還新添了湯用彤評論馮友蘭、熊十力、蒙文通等老友的內容。語錄多從現行《湯用彤全集》遺漏文獻和未刊手稿中整理出來,凝聚著湯用彤精深的見解和體會。
如“論魏晉玄學的發(fā)生”:“魏晉教化,導源東漢。王弼為玄宗之始,然其立義實取漢代儒學陰陽家之精神,并雜以校練名理之學說,探求漢學蘊攝之原理,擴清其虛妄,而折中之于老氏?!绷攘葦嫡Z,厘清了魏晉玄學來源。
新版在豐富完善附錄二《湯用彤已刊論著系年》之后,新加附錄三《湯用彤未刊稿簡目》。這是目前收錄最齊全的湯用彤著述目錄,為編纂湯用彤全集確立了基本框架。
在《湯用彤學記》中,我們仿佛能看見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歷程,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值此湯用彤先生逝世60周年暨湯一介先生逝世10周年之際,《湯用彤學記》新版的推出,顯得富有紀念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作品的重生,更是對文脈賡續(xù)的禮敬。它如同源頭活水滋養(yǎng)著后學心田,激勵著我們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劉經富】一介書生遺所思
【下一篇】【董波】古典學與文明傳統的價值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