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銘:出母、嫁母服制的若干問題》
來源:“法大國儒”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初六日甲辰
耶穌2024年12月6日
2024年12月2日上午9點30分,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儒學講壇第一百二十一講在學院路校區(qū)綜合樓0517教室順利舉辦,講座題目為《出母、嫁母服制的若干問題》,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黃銘老師主講,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郜喆老師主持,北京大學哲學系陳姿樺老師作為與談人參與本次講座。本次講座在騰訊會議開啟同步直播。
郜喆老師主持講座
講座開始,黃銘老師簡單介紹了研究喪服學的動機。黃老師認為,喪服制度是理解儒家倫理的一把鑰匙。在喪服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便是制服的六種原理。更為根本的則是“親親”與“尊尊”,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在為父與為母的服制中有著具體表現(xiàn)。
黃銘老師介紹喪服制度與儒家倫理
本次講座聚焦于母服中較為特殊的出母、嫁母之服。這是因為,母服的一般情況雖然呈現(xiàn)出“尊尊”優(yōu)先于“親親”的特點,但仍可達成某種平衡。在出母、嫁母之服中,母子“至親”的底線是否會被突破,就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故而在學術(shù)史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爭論。首先,黃老師梳理了《喪服》經(jīng)傳對出母與嫁母服的規(guī)定,指出經(jīng)典對二者的規(guī)定比較模糊,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后世學者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或是傾向于“尊尊”,或是傾向于“親親”。黃老師嘗試將這些觀點進行辨正,得出更加合乎中道的解釋,并試圖找到母服中“親親”與“尊尊”的邊界。
臺下師生正在聽講
接下來,黃老師梳理了部分傾向“尊尊”學說的論證邏輯,這派觀點主要從父親的“尊尊”之義出發(fā),認為出母、嫁母需要嚴格按照與父親的關(guān)系來確立服制,使得母子“親者屬”徹底依附于父親“尊尊”之義,可以稱得上是極致“尊尊”。不過,黃老師認為,極致“尊尊”說在核心觀點與論證細節(jié)上都存在大量錯誤,也有學者批評了極致“尊尊”說的兩個基本觀點。因此,在母服中,雖然“尊尊”優(yōu)先于“親親”,但母子“親者屬”的底線,不能被“尊尊”僭越。
另一方面,在崇尚“親親”的學說中也存在著越界的狀況,既包括打破《喪服》規(guī)定的“為父后者亦服出母”說,也包括以張錫恭為代表的為父后者為嫁母有服說。黃老師認為,張錫恭的論證極具理論深度。但是,他在論證“尊者”僅為父親一人時,混同了嫁母與父及嫁母與父族的關(guān)系,得到了錯誤的結(jié)論。這說明,為父后者為嫁母有服的觀點,是“親親”對于“尊尊”的僭越,也是不可取的。
黃銘老師向大家講授“親親”與“尊尊”的邊界
最后,黃老師指出,通過對學者不同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出母、嫁母服中有三層義理,分別是母子關(guān)系、父母關(guān)系、母與父族關(guān)系。出母、嫁母是否有服,取決于三層義理之間的高低關(guān)系。這三層義理的搭配,揭示出母服制度中“親親”與“尊尊”原則的邊界,二者在人倫生活中相輔相成。而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這兩個概念的邊界常常是動態(tài)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在不同的境遇中尋求中道。
陳姿樺老師與呂明烜老師對講座內(nèi)容進行評述
講座結(jié)束后,陳姿樺老師、呂明烜老師和熊關(guān)山博士與黃老師進行了交流,探討了講座中的具體材料、對經(jīng)學家論證服制的理論基礎(chǔ)等問題進行了更多分析。老師們的討論,給參與講座的師生帶來了深刻的啟發(fā)。
至此,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儒學講壇第一百二十一講圓滿結(jié)束。
老師和同學們合影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