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初七日乙巳
耶穌2024年12月7日
2024年11月23日下午15:30,中山大學哲學系第二十七屆哲學月“智慧之光”名師講座“心性、秩序與美好生活”系列講座第三講在錫昌堂103室舉行。講座由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暨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張懷承先生主講,中山大學哲學系陳暢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喬見教授與談。
講座現(xiàn)場
陳暢教授主持
張懷承教授的演講主題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張教授指出,一方面,倫理學關乎應當,體現(xiàn)著對理想人格或理想社會的追求;另一方面,倫理學又基于現(xiàn)實,具有現(xiàn)實性。張教授從三個方面重點講解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第一,道德立本于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天為最高范疇,把天看做是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社會存在的本原。但是,張教授認為這只是理論的表象,而不是精神的實質。就其實質而言,不是天規(guī)定了人,而是人建構了天。董仲舒講“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程朱講“天只是一個理”,王守仁說“只心便是天”,無不表明了這一點。有人才有道德,人的道德本質外化于天。道德只與人相關,是人與自然相互區(qū)別的本質規(guī)定性。王夫之對此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道就是人之道,是人所獨有之道。他說“倫也者,類也,天之生是使別也”,“道者,人物之辨。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也”。動物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是一種被規(guī)定的存在。人則是一種自我規(guī)定的存在,能夠制定自己生存的行為之道,所以道德之道就是人之道,人所獨有之道。
第二,道德本于生活?!兑讉鳌酚幸痪湓挘骸靶味险咧^道,形而下者之謂器?!背讨煲孕味蠟槌叫纹髦希味现罏榻^對的天理,由此衍生出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程朱以必然為當然和應然,道德之理由天理而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后來王夫之不同意程朱的觀點,認為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形而上之道本于形而下之器,天本于人,道德本于生活。王夫之說:“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規(guī)則是事物的屬性,沒有某種事物即沒有關于該事物的道。沒有父子兄弟就不會有孝悌之道,可見,無器即無道。道德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行為原則與規(guī)范,立本于生活。
張懷承教授主講
第三,道德立于行。倫理學是一種實踐理性,道德更是要實行,如何得道就是如何成德的問題。《說文》講“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王夫之把“得”分為“性之得”和“學之得”:“德者得也。有得于天者,性之德也;有得于人者,學之德也。學之得者,知道而力行之”。道為行,行道才能有得。道德實踐問題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集中表現(xiàn)為知行關系問題。二程認為,從重要性來講,是知本行末;就先后言,則是知先行后。比如,“人欲往京師,必知出那門、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雖有欲往之心。其將何之?”二程規(guī)定的為學秩序是博學、明辨、審問、慎思,然后篤行。后來,王陽明為了避免知而不行的弊病,提出要“知行合一”。他說:“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理性,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道德從觀念到現(xiàn)實的轉化。
陳喬見教授與談
在對談環(huán)節(jié),陳喬見教授指出,張教授的演講主題雖然很宏觀,但卻講得很實很細。他頗為贊同張教授對于天人關系的論述,認為不是天規(guī)定了人,而是人建構了天。從整個傳統(tǒng)來看,天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用來表達道德之絕對性、至上性和普遍性的虛指,而不是存在一個形而上的實體。陳喬見教授援引朱熹注《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之言即“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來表達張教授的講學給人帶來的諸多啟發(fā)。
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
在接下來的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楊海文教授以及現(xiàn)場同學就發(fā)現(xiàn)天道的規(guī)律與建構人道的法則之間如何尋求一種平衡、“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的理解、在現(xiàn)實道德生活中的選擇等問題與張教授進行了提問。張教授在回應時指出,“應該”是從現(xiàn)實社會中引申出來的,而不是人為的隨意的建構;在當代社會,道德也需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注入新的內涵。主持人陳暢教授也高度贊揚了張教授縱引先秦漢與宋明清儒學來論述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講座在現(xiàn)場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楊國榮:道德與倫理生活
【下一篇】李義天:長時段倫理學與馬克思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