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樂
作者:段秀芳 索巾賀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八日丙戌
耶穌2025年1月17日
“君子之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義?!熬又畼贰币庵竷?nèi)在德性的快樂,呈現(xiàn)為君子文化中以德為樂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君子之樂”觀,有利于豐富我們對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啟示當代中國人對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價值旨歸。
“孔顏之樂”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德,周初,周公汲取殷商覆滅的歷史教訓,制定了一系列“敬德保民”的典章制度,史稱“周公制禮作樂”。受到西周禮樂文明的影響,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儒家“君子之樂”的核心觀念:即以禮樂為內(nèi)容,以“仁”為本的君子仁德之樂?!墩撜Z》開宗明義指明“君子之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是學習和踐行仁德,“有朋自遠方來”是“以友輔仁”,切磋促進仁德的修養(yǎng)。學習切磋的具體內(nèi)容即“樂節(jié)禮樂”,仁愛之心(德性)是禮樂的內(nèi)在本質(zhì),禮樂是仁德的外在表現(xiàn)?!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君子之樂以禮樂為內(nèi)容,以“仁”為本,內(nèi)外兼修,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主張,君子通過對禮樂仁德的修養(yǎng)能夠達到“貧而能樂”的德性幸福境界。在《論語·雍也》記載: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用“簞食”“瓢飲”“陋巷”肯定了顏回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指明:“君子之樂”在于“克己向善”的德性生活的追求和“安貧樂道”的精神世界的豐足。“孔顏之樂”將幸福的定義推至了一個更高的層級,將幸福的首要標志定義為德性的完滿。
“君子三樂”
《孟子·盡心上》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孔子“禮樂仁德”的幸福觀,以“君子三樂”完善君子德性幸福觀的實踐路徑。
第一樂是“孝悌之德”。天下之本在于家。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親親之樂是人人都能體驗到的一種現(xiàn)實的、生活化的幸福。孟子以“孝悌之德”作為幸福之起點,把君子個人的品行之樂推及到家庭幸福之樂,拓展了“孔顏之樂”的德性形態(tài),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孝敬父母為仁,尊敬兄長為義;人人都尊敬長輩,親近親人,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第二樂是“天人合一”。孟子對君子之樂的構(gòu)建,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血緣親情這一家庭倫理的層面,而是以此出發(fā),提出了第二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這就從生活化的“孝悌之德”,升華到了具有道德超越性的天人之樂。孟子指出,君子通過盡心、養(yǎng)氣、集義、寡欲等,可以進一步實現(xiàn)個體向善的精神自由和修身之樂的道德目標?!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以上天賦予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以實現(xiàn)天性與人性、天心與人心的統(tǒng)一,將個體生命與天命天道渾然合一。
第三樂是“廣育英才”?!睹献印分卸啻翁岬健敖獭?,把“善教”“育才”視為君子第三樂,這是從社會實踐層面,揭示君子文化的社會幸福觀:“教化之樂”。儒家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君子之樂的重要價值指向在于幫助他人實現(xiàn)生命的安頓,并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獲得快樂的源泉。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即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在于“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義、禮、智是人人都有的“善端”。君子在實現(xiàn)自身品行修行的同時,躬行道德實踐,發(fā)現(xiàn)并傳播“善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德善教實踐,廣育天下英才、培育國家棟梁,直至“斯道之傳得之者眾,而天下后世將無不被其澤矣”。育才之樂是對儒家德性幸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從“孔顏之樂”到“君子三樂”,從君子“仁德”為本的理論形態(tài),到個人修行、家庭幸福、社會貢獻三位一體的中國君子人格的踐行路徑,不僅觸及了君子之樂的道德本質(zhì),還為君子幸福生活的日常實踐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滋養(yǎng),在后世兩千多年中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中,積淀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焦國成】歷史變遷中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