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幽靜“《公羊傳》與《穀梁傳》的新翻譯、新方法與新詮釋”講座紀要
來源:清華大學哲學系
時間:西元2025年2月22日
2024年12月6日,由清華大學哲學系主辦的“馮友蘭中國哲學紀念講座”第十五講在清華大學蒙民偉人文樓315會議室舉行。愛丁堡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系耿幽靜(Joachim Gentz)教授發(fā)表了題為“《公羊傳》與《穀梁傳》的新翻譯、新方法與新詮釋》”的講座。本次講座由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哲學系陳壁生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高海波副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袁艾副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于超藝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季磊博士后、魯汶大學漢學系趙澤煊博士出席了本場講座并與談。
主講人簡介
Joachim Gentz(耿幽靜),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主任,中國哲學與宗教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橫跨漢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化研究等學科。
出版專著包括:·Understanding Chinese Religions. Edinburgh/London: Dunedin Academic Press, 2013.·Keywords Re-Oriented. G?ttingen: Universit?tsverlag G?ttingen, 2009.·Das Gongyang zhuan. Auslegung und Kanonisierung der Frühlings-und Herbstannalen(Chungiu). 634pp.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1.
出版編著包括:·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Pre-Modern China (vol. 1 of 4 vols., China and the World - the World and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Rudolf G. Wagner, edited by B. Mittler, J. & N. Gentz, and C. Yeh). Gossenberg: Ostasienverlag, 2019. ·Literary Forms of Argument in Early China. Leiden: Brill, 2015. With Dirk Meyer. (Paperback edition 2016). ·Religious Diversity in Chinese Though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With Perry Schmidt-Leukel. (Online at Google Books). (Paperback edition 2015). ·Komposition und Konnotation - Figuren der Kunstprosa im Alten China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29) 2005. With Wolfgang Behr.
講座紀要
本次講座圍繞耿幽靜與Sarah Queen于 2021 至 2023 年進行的為期兩年的團隊翻譯項目展開。該項目以《公羊傳》和《穀梁傳》為研究對象,完成了約 1000 頁的“厚翻譯”工作。講座從團隊翻譯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翻譯研究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尤其是如何通過團隊合作減少翻譯中的主觀性和獨斷性。Gentz 教授指出,團隊翻譯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通過持續(xù)的討論,增強對翻譯者內(nèi)心直覺認知過程的控制。心理語言學家常將這一過程稱為“黑箱”,而團隊翻譯的目標正是通過集體討論,減少無意識的社會、文化、學術或性別慣習對翻譯的干擾。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翻譯的客觀性,還能通過多角度的審視,使譯文更加貼近原文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此外,講座還深入探討了內(nèi)視(emic)與外視(etic)方法在翻譯中的應用,特別是如何有選擇地使用本土化、異化、澄清、顯化和擴展等策略,以實現(xiàn) Appiah 提出的“厚翻譯”目標,即通過詳盡的注釋和解釋,幫助外視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本。在講座的最后部分,耿幽靜教授分享了他們在翻譯注釋過程中發(fā)展出的一系列詳細原則。這些原則不僅填補了翻譯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還為未來的翻譯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同時,他還比較了英語學者和中國學者在翻譯中國古代文本時所面臨的不同挑戰(zhàn)。例如,英語學者需要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而中國學者則需要在將古文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平衡原文的“模糊性”與現(xiàn)代語言的清晰性。
在問答環(huán)節(jié),耿幽靜教授與各位與談人熱烈討論,共同探討翻譯研究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由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對《公羊傳》的理解存在顯著差異,可能需要多次翻譯。耿幽靜教授認為,他的翻譯是一個基礎,未來的學者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翻譯嘗試。此外,針對古文“模糊性”的問題,耿幽靜教授強調(diào),這種“模糊性”并非真正的模糊,而是包含了豐富的解釋可能性。他建議在翻譯時,應盡可能提示讀者原文的多重含義,并通過注釋列舉可能的解釋,以保留原文的復雜性和開放性。
(講座參與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