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文明互鑒視域中的時間單元
作者:韓書安(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八日乙酉
耶穌2025年3月17日
清末民初以來,伴隨著中西文明的交流,產生了不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語匯。其中,既有從西方或經由日本轉譯的外來詞語,也有基于本土語言改造而賦予新義的概念。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以中國古典學術轉型為問題意識,以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為參照對象,從文明互鑒的比較視域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近三百年”的標識性概念?!敖倌辍边@一獨特的歷史時段術語,關聯(lián)著梁啟超對中國現(xiàn)代性的思想起源之獨特思考,不僅對20世紀以來的明清思想史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當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亦有重要借鑒意義。
“近三百年”作為一個時間性的概念范疇,本意為“最近三百年”或“接近三百年”,在近代以前并沒有特定的含義。如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說:“古建都自唐虞三代外,長安帝都秦及西漢、新室,近三百年?!鼻迦酥煲妥稹睹髟娋C》言:“明近三百年,詩寥寥數卷,是篇特見錄?!彼麄兌际腔谌倌甑臍v史時間經驗,考察某一朝代的文化、風俗或政教,尚未將之限定在某個固定的時段領域之中。梁啟超論述的“近三百年”,從他所處的時間(1923年)出發(fā),概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世紀的學術史”,賦予其明清之際的具體內涵,由此塑造出獨特的歷史時間單元。
細考梁氏“近三百年”一語,它有著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中西文明互鑒的比較視野。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以復古為解放”乃其鮮明旗幟。這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于客觀的考察”,本質上是對宋明理學的一大反動。由此,梁啟超將其與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相比擬。蕭萐父盛贊梁啟超“將明清之際以來的思想學術潮流與宋明理學相比較而察其異,再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啟蒙思潮相對照而見其同,可謂獨具慧眼”。不同于傳統(tǒng)經學家或現(xiàn)代新儒家的研究范式,梁啟超所理解的“近三百年”始終是從中西文明互鑒的比較視野出發(fā),注重挖掘明清之際思潮中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寄寓了他對中國內生現(xiàn)代性問題的深切體會。
第二,學術脈絡演進的整體觀照。梁啟超治中國學術史的一大顯著特色,是將“時代思潮”作為基本單元,從啟蒙期(生)、全盛期(?。?、蛻分期(異)和衰落期(滅)四個前后相續(xù)的階段進行脈絡化的系統(tǒng)考察。在他看來,秦代以后,只有漢代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清代考證學堪稱“時代思潮”?!巴砻鞯亩嗄?,已經開清學的先河,民國的十來年,也可以算清學的結束和蛻化。把最近三百年認做學術史上一個時代的單位,似還適當,所以定名為《近三百年學術史》?!绷簡⒊⒆阒袊鴮W術思想史的演進脈絡,把“近三百年”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歷史時段,并從心學、理學、經學、史學、科學、小學等角度對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作了全面探析,體現(xiàn)了他博觀約取、以通馭專的大家治學風范。
第三,自主知識體系的初步思考。梁啟超在撰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前,曾先后以“近世之學術(起明亡以迄今日)”和“清代學術”來指稱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潮?!敖馈钡恼f法源自西方以及日本史學界,但中、西、日之間的“近世”在時間尺度上并不相同?!扒宕钡恼f法屬于傳統(tǒng)的王朝史觀,也不符合梁啟超倡導的“史學革命”。相較而言,“近三百年”則賦予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以時代精神內涵,克服了盲從外來術語和固守傳統(tǒng)窠臼的弊病,既符合世界歷史的普遍公例,又能刻畫中國文化的獨特時段,表征為一種對建設自主知識體系的初步思考。
正是緣于以上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在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后,錢穆、蔣維喬、陳安仁、龍榆生等人也相繼使用“近三百年”來命名自己的學術史、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等著作,由此使“近三百年”成為一個普遍接受的歷史時間單元。這充分彰顯了中國近代學人雖處歐風美雨的文化沖擊之下,卻能保持獨立自主的知識建構意識。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梁啟超“近三百年”所特有的文明互鑒意涵,在錢穆等人的著作中未能得到繼承和發(fā)展。侯外廬的《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和蕭萐父、許蘇民的《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雖然未刻意標明“近三百年”的時段概念,但以“早期啟蒙”揭示其思想內涵,反而進一步深化了梁啟超“近三百年”一語的應有之義。
在古今中西交匯的當代視域中,如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加快構建具有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深入思考和積極踐行的重要議題。盡管梁啟超關于明清之際學術思潮的基本論點和歷史考證不夠縝密或偶有疏漏之處,但他訴諸極具本土特征的“近三百年”這一時段術語,考察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學誠、龔自珍、魏源等思想家所處的“啟蒙時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已成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標識性概念。回顧和總結這一寶貴歷史經驗,從中汲取方法論的思想智慧,對于我們今天推進中國哲學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漢語哲學的本土建構具有極其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