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詩經(jīng)》
作者:瘦竹
來源:“瘦竹園”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廿九日丙寅
耶穌2025年2月26日
一
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由來,《史記·孔子世家》云:
古者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詩經(jīng)》被稱為“經(jīng)”是在漢代儒家經(jīng)典化的過程中形成的。
在此之前,它被稱為“詩”或“詩三百”。
《詩經(jīng)》作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在《史記》中多處被引用,比如在《史記·晉世家》中:
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猶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其荀息之謂乎!不負其言?!?/span>
君子說:“《詩三百》所說的‘白珪有了斑點,還可以磨亮,話要是說錯,就不能挽救了?!@就是說的荀息呀!荀息沒有違背自己的諾言。”
“白圭之玷,猶(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出自《詩經(jīng)·大雅·蕩之什·抑》。
比如還是在《史記·孔子世家》中: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便叫來子路問道:“《詩三百》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奉行的道義不對嗎?我們?yōu)槭裁磿涞竭@種地步呢?”
除子路外,同樣這個問題孔子也問了子貢、顏回,最終顏回給出了讓孔子滿意的回答,所以,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span>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背鲎浴对娊?jīng)·小雅·何草不黃》。
在《史記·孔子世家》結(jié)尾,司馬遷說: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背鲎浴对娊?jīng)·小雅·甫田之什》。
不僅在《史記》中,在其他的中國古籍中,《詩經(jīng)》也頻繁被引用,比如在《古文觀止》的首篇《鄭伯克段于鄢》結(jié)尾,引用了《詩經(jīng)》: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
《詩三百》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蟾啪褪菍}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
為什么中國古人(包括孔子)講道理時喜歡引用《詩經(jīng)》,不外是為了提高說話的效率和增加說服力。
最少在孔子時代,熟悉“詩”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必備的素質(zhì),所謂“不學詩,無以言”。
為什么呢?
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span>
二
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四年(公元前544年),吳使季札聘于魯,請觀周樂”。
?季札(前576年—前484年),姬姓,名札,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貴族、政治家、外交家和文藝評論家?。他是吳太伯的十九世孫,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史稱延陵季子。
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對季札有高度的評價:”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季札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同時代人,孔子看到了彼時的“禮崩樂壞”,那么季札看到了什么?
季札就周樂發(fā)表的評論,有一部分我讀時是頗感困惑的,希望能者能為我解惑。
首先,在季札的時代,周王室雖然式微,但還在,他為什么不去周王室觀周樂,而要跑到魯國觀周樂?
是這樣的:
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史記·魯周公世家》)
至于為何要“褒周公之德”,《史記·周本紀》里有詳細的記載。
《季札觀周樂》也見于《古文觀止》摘《左傳》相關(guān)部分,司馬遷幾乎全文抄錄。
以下為季札觀周樂的觀感以及我的夾敘夾議,各國歷史淵源及地理位置詳見北宋大儒朱熹的《詩經(jīng)集傳》,我在此不再詳述(譯文采用自“古詩文網(wǎng)”,部分略有修改):
四年,吳使季札聘于魯,請觀周樂。
四年(前544年),吳王派季札出訪魯國,季札請求觀賞魯國保留的周室禮樂。
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span>
魯國的樂師為季札演唱《周南》《召南》。季札說:“歌曲真優(yōu)美啊,起始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仍然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然而卻唱出了百姓勤勞于王事而沒有怨言的感情?!?/span>
周是指周公,召是指召公,周朝剛剛建立,雖然稱不上完美,但一切欣欣向榮,周公、召公輔佐有功,老百姓雖然辛苦一些,但沒有一點怨言。
歌《邶》《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
樂師又演唱了《邶風》《鄘風》《衛(wèi)風》。季札說:“歌曲真優(yōu)美啊,曲調(diào)深沉,具有憂患意識又不使人困惑。我聽說衛(wèi)康叔、武公的德行就是這樣的,這大概就是《衛(wèi)風》吧?”
季札為什么這樣說?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
衛(wèi)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告以紂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婦人是用,故紂之亂自此始。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謂之《康誥》《酒誥》《梓材》以命之??凳逯畤?,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
衛(wèi)武公衛(wèi)和(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wèi)氏,衛(wèi)釐侯之子,衛(wèi)共伯之弟。衛(wèi)國第十一位國君。
季札贊《衛(wèi)風》是在贊衛(wèi)國的早期歷史,衛(wèi)國在季札時代早已不是這樣。
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
三年(前544年,季札觀周樂同一年),吳延陵季子使過衛(wèi),見蘧伯玉、史鰍,曰:“衛(wèi)多君子,其國無故?!边^宿,孫林父為擊磬,曰:“不樂,音大悲,使衛(wèi)亂乃此矣?!?/span>
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
樂師又演唱了《王風》。季札說:”歌曲真優(yōu)美啊,深思卻沒有懼意,這大概是周王室東遷之后的樂曲吧?
“周之東”是指公元前770年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再往上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
朱熹《詩經(jīng)集傳》云:“……于是王室遂卑,與諸侯無異……”
如此悲慘的事件,季札說周王室“思而不懼”,好像解釋不通。
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
樂師又演唱了《鄭風》。季札說:“這首曲子的情調(diào)過于細弱,反映了百姓不堪忍受煩瑣的政令,這大概是鄭國要滅亡的先兆吧?”
據(jù)《史記·鄭世家》:
二十二年(前544年,季札觀周樂同一年),吳使延陵季子於鄭,見子產(chǎn)如舊交,謂子產(chǎn)曰:“鄭之執(zhí)政者侈,難將至,政將及子。子為政,必以禮;不然,鄭將敗。”子產(chǎn)厚遇季子。
可惜子產(chǎn)并未聽他的,而是“政如農(nóng)功,日夜思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子產(chǎn)(?—公元前522年),春秋時期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樂師演唱了《齊風》。季札說道:”樂曲真美好啊,氣勢恢宏有大國的風度。像那寬闊的東海一樣,這大概是姜太公的遺風吧?這個國家的前途不可限量啊?!?/span>
季札這也是在贊美齊國早期的歷史,姜太公封于齊。
在《史記·齊太公世家》結(jié)尾,司馬遷贊嘆道:
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和季札表達了差不多相同的意思。
歌《豳bīn》。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樂師演唱了《豳風》。季札說:”歌曲真優(yōu)美啊,氣勢寬宏浩蕩,歡快而又不過度,這大概是反映周公東征的樂曲吧?”
“豳”(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為周之故地。
朱熹《詩經(jīng)集傳》云:
……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能復修后稷之業(yè),民以富實,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于豳之谷焉。
《豳風》里的《破斧》是明顯反映周公東征的詩篇,既反映了周公東征的偉業(yè),同時也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并不是季札所說的“樂而不淫”。
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樂師演唱了《秦風》。季札說:”這就是所謂的華夏的聲音。能夠追慕華夏就會弘大,是弘大的極致,這大概是周王室舊地的樂曲吧?”
“秦周同源,合起于西陲,秦救周,始為諸侯?!薄妒酚洝で乇炯o》載:”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span>
但秦國強大并不是繼承了周之傳統(tǒng),而是商秧變法。
秦承周制而立國成霸,秦又歷商鞅變法改制而強盛;周室卻始終堅守舊制,最終歸于消亡。
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span>
樂師演唱了《魏風》。季札說:”樂曲真美好啊,樂聲婉轉(zhuǎn)悠揚,氣勢弘大寬廣,節(jié)約而易行,再以德教為輔佐,可以做盟主了。
此處“魏”是指西周初年,姬姓封國(今山西芮城)魏國,后因晉獻公擴張被滅(前661年),但其政治傳統(tǒng)被晉國魏氏繼承。
此“魏”在《史記·魏世家》及《史記·晉世家》里都是一筆帶過,根本不足得出“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钡慕Y(jié)論,除非還包括魏氏在晉甚至三家分晉之后魏國的的表現(xiàn)。
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
”樂師演唱了《唐風》。季札說:“思慮深遠啊,這有陶唐氏的遺風吧?不然,為何憂患意識如此沉重呢?如果不是具備盛德的先王之后,誰能如此!”
朱熹《詩經(jīng)集傳》云:“唐,國名,本帝堯舊都?!碧仗剖霞磮颉?/span>
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叔虞周初封于唐。
季札在這里的意思是說唐地保留了堯之遺風。
據(jù)《韓非子》載: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
堯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住的是沒經(jīng)修整的茅草房,連檐上承屋瓦的木條都沒有雕飾;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小鹿皮,夏天穿著麻布衣。就是現(xiàn)在看門奴仆的生活,也不比這差。
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樂師又演唱了《陳風》。季札說:“一個國家沒有賢明的君主,還能長遠嗎?”接下來樂師演唱的是《鄶風》,從這以下,季札就再沒有給出評論?!?/span>
這里的“無主”還指沒有持續(xù)的發(fā)展戰(zhàn)略,沒有穩(wěn)定的政局,在我看來,春秋時,各國都有混亂時期,陳國并不顯得特別,它唯一的不足就是小,周邊有楚國、晉國、齊國等強國,常常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最終被楚國所滅(前478年)。
以下為季札對《詩經(jīng)》雅、頌的評價,我沒有發(fā)表評論,大家隨便看看即可。
關(guān)于舞蹈的評論,我刪除了,因為我今天主要說的是《詩經(jīng)》。
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span>
樂師演唱了《小雅》。季札說:“樂曲真優(yōu)美啊,有憂患意識而沒有二心,心存怨恨但是沒有說出,這可能就是周德衰微的表現(xiàn)吧?但是還有些先王遺民風俗的留存啊?!?/span>
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樂師又演唱了《大雅》。季札說:“這首樂曲真是寬廣弘大啊,融洽和樂,婉轉(zhuǎn)柔緩而又有正直剛強之處,這反映的可能就是周文王的大德吧?”
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span>
樂師又演唱了《頌》。季札說:“優(yōu)美至極啊,曲調(diào)剛勁而不傲慢,婉轉(zhuǎn)而不卑屈,緊密卻不緊迫,舒緩但不散漫,節(jié)奏多變又不混亂,曲調(diào)反復而不厭煩,哀傷而不憂愁,歡快而不荒謬,廣用智慧而不匱乏,寬宏而不張揚,施惠但不浪費,求取但不貪婪,樂停而余音仍在回蕩,音變動而不隨波逐流。五聲和詣,八音協(xié)調(diào),節(jié)奏遵循法度,旋律符合規(guī)則,與盛德之人一樣。”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