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孔子在一起的日子——孔子:我是校長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我述而不作,甚至我欲無言。
秦始皇焚書坑儒,把孟子一派弟子幾乎趕盡殺絕,我無言;
譚厚蘭這女娃子帶人掘我墳墓,把我七十六代孫孔令貽曝尸,我無言;
把我的雕像在天安門廣場莫名其妙的擺了一百天,我無言;
子貢聽到我說“欲無言”的時候,擔心地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他不知道后來的“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恰恰是因為對《論語》的過度闡述、矯情注釋?
《論語》是啥?是答疑課的課堂筆記。你能夠透過這 本筆記看見課程本身?而且還能夠洞見那些藏在課程里的儒家思想?那可是連我自己都沒有完整梳理過的“思想體系”啊!
我死后,儒分八家,各得一體;小我四十八歲的曾參,通過我孫子子思,傳到孟子;后漢朝董仲舒獨尊儒家,一路輝煌,宋有朱熹、明有王陽明,甚至韓國都有退溪一派,均成為大儒,但是你不覺得“漸行漸遠”了嗎?
即便是學問,也要腳踏實地,萬有引力解惑了蘋果為啥落地,解釋為啥有春夏秋冬;那么修身的學問呢,那更需要體悟和力行。力行近乎仁!
這種學問的方式,就是我當年辦學的本質:師生一起游學,言傳身教。后人總結我是教育家,因為我“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覺得缺了兩條“教與學相長”、“學問和實踐相長”
是的,儒家思想是活的,是生長的,而這棵大樹的沃土是每個人的心田------這個觀點也是我到了周游列國十四年之后,在我參透《周易》以后,才認識到的。這一點要今天要重點指出。
可惜的是,那個時候的十大弟子-----大都是我第二批學生------都在四處忙乎,皆不及門,為官的為官,退隱的退隱,冉耕病死了,顏回身體也不好,沒有時間與我坐下來討論學問;在我身邊的都是比我小四十多歲左右的子夏、子游、曾參他們,這是我的第三批學生,這批學生都只喜歡學問,不喜歡為官------他們不知道學問、思考和實踐是三個不可或缺的東西,缺一者必偏。
子貢應該是最有基礎的,但是他心里似乎有他自己的邏輯。
因此在我唯一一次列舉十大弟子的時候,我只是分四科列出,恰恰沒說誰是全才。
德行好的,是顏回、冉雍、冉耕、閔子騫;言語好的是子貢和宰我;為政,也就是當官不錯的是子路和冉有;文學比較好的是子夏和子游。
也許大家比較奇怪,我沒有把“禮樂”分出一科,沒有把公西華、曾參這兩位在“相禮”上很有特長的學生列進去。十二門徒不是很好嗎?禮樂不重要嗎?您不是推崇周公,力行“周禮”嗎?您不是說“克己復禮,就是仁嗎?”
好問題!我今日為啥“有話說”,就是為這個。
曾參是我比較看重的學生,大概是因為有點像顏回------他們父子是同學,性格上都是好學、固貧、孝順,對我的忠心,勝過他們自己老爸。
但是我沒有把曾參列進去。也許他對此有意見,也許這是他堅決反對子夏和子游他們擁戴有子做我的接班人的緣故-------以至于我的孔子學院,在我死后就分裂了。
我晚年沒事為曾參開小灶,傳之《孝經》,與他說我一以貫之的思想核心,后來他與同學們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這真的是我說的嗎?
這也是一個好問題!
今天,我想試圖用朋友談話的方式,與大家聊聊我這七十二年,看看你們能不能理解我為何述而不作,卻實際上已經說清楚了儒家的邏輯。
我先拋出三段論:
因為仁,才有人
因為家,才有人。
所以樂于做人,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做求仁得仁的賢人,做世人木鐸。
這個三段論的核心是一撇一捺的人。
但是真正理解人,要用仁。仁這個字,左邊是人,右邊兩橫是上天下地,這三者關系是互相依存的,其中人立于左,是天地人三者生生不息的核心,是CORE,是仁。我孫子子思在《中庸》里的表述比較準確,人如果“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里贊的意思就是助,合起來用“贊助”去理解也可以。
從這個仁字,就可以看出,人是動詞,必須有作為;人是復數(shù),不是單獨而立的,他與天地成為“參”,就是三。
這個三,還可以用“家”來理解,那就是一父一母生了你,成了一個最小單位的家。這個家稍作延伸就是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再延伸就是宗族。
這里作為人的你,不是你個人,你個人是沒有意義的,你有爸爸媽媽,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妻妾,有自己的子女,如此延伸,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你們可能熟悉一句話,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我看來,人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而無數(shù)家庭組成社會。如果沿用你們現(xiàn)在熟悉的語言,家是一個局域網(wǎng),無數(shù)個局域網(wǎng)連接在一起是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那就是社會。
這里人的神奇被揭示出來,它是動詞,它是關系的結點。
如此,你就可以推理出,為什么我在公元前500的春秋時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是各國諸侯大夫的冷遇,隱士高人的冷嘲熱諷,即使是十四年的顛簸流離都沒有能夠阻擋我行我素,沒能阻擋我的彈唱!
什么是我的作為呢?是重建東周,再做一把周公嗎?
如此,你也可以推理出,為什么我實際上摒棄了周禮中“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民”的五個階層劃分,而代之以“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為了簡化,我干脆劃分為“小人、君子”兩類。
為此大家可以理解,我當時的孔子學院是教什么,就是為了培養(yǎng)君子!所以我辦的私學如果必須有一個校訓的話,那就是智仁勇,因為這是君子之三達德。
只要你是君子,你可以去當民,也可以是士,也可以是卿大夫;諸侯、甚至天子也應該有小人諸侯君子諸侯之分,而且我與子貢說,當時春秋的那些達官貴人都是“斗屑之人”!
基于這樣的理解,你們就會明白我做《春秋》時候,為什么會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為什么會有“亂臣賊子懼”?!
這242年的魯國的編年史,用春秋筆法,寓說理于敘事之中,其中許多褒善貶惡,衍生出后世所流傳的“春秋大義”?!洞呵铩访媸乐?,世間有無數(shù)“微言大義”的論者,更有眾多“成仁取義”的志士,讓歷代“亂臣賊子”為之卻步。
這本書18000多字的《春秋》,我完成的時候已經70歲了,那一年我兒子孔鯉,顏回相繼去世,我只是編了這本冊子,但是并沒有成為當時孔子學院的教材------倒是后來子夏、曾參他們在自己的學院中用上了。
我從而立之年創(chuàng)辦學校,除了5年魯國從政,實際上是我的主業(yè),所以后世成我為大成先師是比較貼切--------我這個學校之所以有別于當時其他教授六藝的私塾,就是我有6本自編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而這六本教材恰恰成為中華文明六塊基石,無意中,我成了華夏文明的集大成者。
《詩經》305篇,是我從幾千首里刪出來的;讀《風雅頌》,最有意思的是《風》,《風》是民間歌曲,能唱的,很鮮活,這是學生們首先要學習、背誦的。
我對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
我對所有學生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詩經中的風,是自然之聲,發(fā)自內心,不做作,不掩飾,所以我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第二本是《樂經》,是音樂課本,是樂譜,有的是詩經的樂譜,還有不少各種禮儀對應的音樂。要知道,我當時是音樂高手之一,能作曲《陬操》,也能唱,能演奏。早年出訪洛陽時候,見到國家樂師萇弘,而我的真正的師傅是師襄,我對《文王操》的理解,得到老師的贊賞。
第三本是《尚書》,就是上古之書,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重要公文集或者說是皇室檔案匯編,其中有很多是我在夢里常常見到的周公的手筆。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類,祭祀類和戰(zhàn)爭類:即所謂“古之大事,惟祀與戎”。從文體形式上也可以分兩大類,即上行的奏議和下行的詔令?!渡袝返奈恼陆Y構完整,層次分明,在命題謀篇上非常講究,不少篇章文采飛揚。
這個課程除了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寫作公文以外,還可以得知體會周公的“明德慎罰、敬天保民”的治國原則。比如周公在平定三監(jiān)以后,大行封建,封自己弟弟康叔于衛(wèi),另行前,送了他“康誥、酒誥,桎材誥”三篇文章,讓他戒酒戒色重視人才;他兒子伯禽被封魯國,臨行前,也教誨兒子說要切戒驕逸;他攝政六年后還政成王,寫了著名的“無逸”,告誡成王要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還有一篇有名“牧誓”是他為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檄文。
你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后世三國時候,諸葛亮也喜歡寫這類文章。
第四本是儀禮,又是周公的手筆,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奠定周禮的基礎。所謂禮,是天子、諸侯、大夫必須遵循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主要內容有建侯衛(wèi)、宗法制、封諸侯、五服制;爵位、謚法、官制和吉、兇等禮。
《周禮》被秦始皇徹底燒毀。你們見到的那本,是后漢以后的版本。
當時這些都是國家級別的禮儀,極其嚴格和詳細,所謂禮不下庶民,就是因為普通百姓是沒有財力也沒有精力按照這些規(guī)則來進行生活、祭奠的,因此也產生了一種職業(yè),叫儒,或者叫相禮,其主要工作是司儀。
所謂儒家之“儒”,本意就是這個,但是我把它按照前面說的君子和小人來分成君子儒和小人儒,專職的司儀是小人儒,而君子儒,應該執(zhí)行的以仁德為基礎的禮,所謂克己復禮的禮。我叮囑喜歡相禮的公西華,不要做小人儒,而要做君子儒,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本是《周易》,這是一本很怪的書,我在五十歲以前,只聽說,沒看過,也看不上,而且覺得這是一本占卜術的書籍。后來有幸在魯國為官,才得以拿到這本書。
在我56歲辭職去魯,離開家鄉(xiāng)周游列國的十四年中,我看的最多的是這本書,韋編三絕;不但看,而且常常用來占卜實驗,有時一日三占,以至于子貢都覺得我有點走火入魔了。
這部書淵源邃古:《易》源于河圖洛書,夏代稱《連山》,商代稱《歸藏》,到周代才叫《周易》。在我與學生們第二次南下陳國,在陳蔡之間、穎水之上游歷的時候,在陳蔡之困餓了七天的時候,我真正體悟到了《易經》的博大精深。
易是日月,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月,是天地,是陰陽;
易是變化,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無窮變化;
易是簡易,即以簡單詮釋復雜、“以六爻窮變化”;是變化的推演;
易是不易,是不變,而且是永恒不變。
也許是因為這部書,讓我明白我六十以前的“禮樂治國、恢復東周”并非真正王道,讓我知道懂得人的真正含義,也就是我剛才說的三段論。還是我的好孫子子思說的直白“此儒者之學,必至參天地,贊化育,然后為功用之全也?!?/p>
上述三段論中的“人而仁,人而家,家而社會”的邏輯,不是暗合易之推演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多么奇妙的三。甚至君子三達德的智仁勇,也是三。
我的學校中,除了上述六本理論性的教材,當然也不能沒有六藝。當時六藝是官方學校中的常規(guī)課程,是貴族們培養(yǎng)“干部”的------按現(xiàn)在說法是培養(yǎng)公務員的。
教學的邏輯大概是:先之以詩書,導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管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
這六本書,讓我的學校有別于其他私塾,也恰恰把我的學校的發(fā)展和我自己思想的演變也劃分為四個階段,也剛好對應于三批學生。
第一是《詩經》階段,時間是從我三十到四十歲。我辦學是為了貼補家用,當時我是一個低層公務員,做點會計工作,已經有一女一兒,生活不易;二是當時招的學生,也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能夠擔任一些低級公務員的工作,當時的學生有子路、顏回的爸爸顏路、曾參的爸爸曾點等。所以當時的課程就是六藝,就是禮樂書數(shù)御射之類。六藝中,我擅長射箭,所以當時,我們學校常常在孟孫氏提供的場地里表演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喝彩。
另外我用自己刪編的詩經,增加了一門可以唱的課程:詩。那段時間,我們玩很開心,子路、曾點他們與我相差不到十歲,大家亦友亦師,曾點喜歡唱,喝點酒就倚門而唱;子路,他原先是闕里一帶好打抱不平的老大,有他在,我們辦什么事都比較順。
第二階段是周禮,這個階段我四十到五十六歲離開魯國這個時間,由于孟懿子和南宮敬兩個高干子弟的入學,以及公費去洛邑,問禮于老子,問樂于師襄,回國后名聲大噪,門庭若市,來了一批資質很不錯的學生,子貢、顏回、冉家三子、宰我、商瞿等都是那個時候入的學。
回國后,由于孟孫氏的關系,我有機會接觸官學典藏,所以在課程中加入了樂經、周禮、《尚書》等三經,這三樣都與周公、周禮有關。我小時候對相禮的愛好似乎被重新點燃,那段時間我狂熱于周禮的儀式感和秩序感,那種金字塔式的體制設計,是如此精妙,周公對天子諸侯卿大夫的藝術住行的詳細規(guī)定,如此得體,我想像中周禮統(tǒng)治下的國家是穩(wěn)如泰山的。
因此我培養(yǎng)學生的要求也就比第一階段提高了,希望他們懂得國家治理,他們的人生目標已經不應該是低級的士,而至少是卿大夫的家臣------就像當時魯國司馬季孫氏家的陽虎。
我本人作為老師,作為師傅,當然要為學生們立榜樣,所以也躍躍欲試,尤其有一次受了陽虎的激將,我更加覺得自己應該出仕,應該展示自己的治國能力,為禮樂崩壞的春秋亂世重建一個秩序井然的東周!
于是就有后來的中都宰、大司寇之職,有中都之治和墮三都的事情。墮三都這個事情就是完全按照周禮來的,但是魯國三個卿大夫各自有自個兒的城邑,分別交自己的家臣掌管,可是當時這個關系顛倒過來了,家臣都把城墻修的比首都曲阜的還高,面積也大過首都,這個事本質上是權力體系的顛倒,而表面上是城墻的高度,而我想由表及里,從拆城墻開始,而這次拆遷行動的依據(jù)就是“周禮”。
可惜墮三都在最后一墮的時候功虧一簣。
這次失敗讓我開始認識到“禮樂崩壞之不可扶”肯定另有原因,原因在在宮墻之內,在那些諸侯卿大夫的內心,因為他們內心小人;這次失敗讓公冶長入獄;這次失敗也開啟了我十四年的顛沛流離------而最重要的是,作為榜樣的老師,其事業(yè)的成和敗,學生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心里怎樣想呢?
第三階段可以叫易經,也可以說是周游列國階段。我從五十五歲離開到六十八歲回到魯國,整整十四年,這十四年,子路、子貢、顏回他們都在我身邊,孔子學院非但沒有解散,反而因為游學,招收了各國學生,比如陳國的陳亢、巫馬期、還有一個很會打仗的公良儒;楚國的子夏,吳國的子游都來了;曾參也是這段時間從魯國趕過來的。
這個時候的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魯國的失敗。
第一次南下期間,我仍然心存不甘,所以每到一個地方都試圖獲得國君的重視,得以掌管一個城邑,重新實現(xiàn)未成之事,但是一路不順,麻煩不斷,先是在匡城被人誤認為陽虎,被困;再是見衛(wèi)靈公的老婆南子,受辱;到了宋國,被一個同性戀大夫桓魋迫害;到了鄭國,差點師生走散……你看看這一路!
第二次南下之前,我回了一趟陬邑老家,做了一曲《陬操》?;氐叫l(wèi)國,百無聊賴擊磬于衛(wèi)。有一個背著柴禾的人聽到了,說:擊磬的人,很有心事??!但是何必呢?你這樣硁硁的敲鼓,沒有人知道你的,難道你沒聽說過“深則厲,淺則揭”嗎?我當然知道,他的意思是讓我不要強求,實在不行就做個隱士。我當時說:不了,因為天下無道,我就更加應該擔當!
嘴上是這么說,但是在第二次南下時,我心態(tài)平和多了,我從易經里得到很多對“時勢”的理解,很多事情需要順勢而為。所以即使是陳蔡之困時候,即使餓的站都站不起來,我也是弦歌不止,沒有怨色;即使與楚昭王失之交臂,差點得到一片不小的封地,也不放在心上;即使在幾百里之外的楚國邊境,也能夠準確判斷魯國、衛(wèi)國的局勢,派出子貢,不費一兵一卒完成存魯、弱齊、滅吳大業(yè)!
倒是這個時候的學生們,很多沒有跟上我的變化,子貢、冉有、子路,甚至顏回,都沒有理解,他們以為我的志向還是停留在“為官一方,用周禮把它治理得井然有序”,實際上我的思緒,已經超越一個小的城邑,超越一個諸侯國,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國土,也就是有“天下”的概念了。天下,不單單是周天子的,還有吳,還有越,而且推而遠之,肯定還有其他更遙遠的國家。
周公在公元前1100年制訂周禮,到我這時已經過去500年,已經禮樂崩壞;那么何以治理天下呢?那應該是我說關于人和仁的三段論,有此三段論,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君子之道。
因此在這第三階段中,我不斷的講君子,通過與小人的對比來講君子。以至于《論語》中有109處提到君子。
第四個階段是孝敬和春秋,從六十八歲到去世。這個時候,在冉有的努力下,魯哀公和季康子以重金聘我為國老,我修訂春秋的同時,傳孝經于曾參。因為我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悟到了“如何把仁的種子埋在每個人的心中”的方法,就是兩個字“孝悌”,曾參之孝,由來已久,子路也是孝子,閔子騫也是,可惜他們都死了,所以曾參是最合適的!
在生命的最后四年中,孔鯉、顏回、子路先后死去,加上之前去世的我老婆幵氏,這些都是親人,這些親人的離去讓我感受到生命之無情,時間之不可殘酷,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啊!再看到只有兩三歲,但很懂事的子思,我悲喜交集,突然感到我是被串在一條鮮亮的紅線中,那是一條綿延不絕的血緣之線。
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但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你是一個血緣網(wǎng)絡的結點:你有一父一母,而且是唯一的;你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這里體現(xiàn)了兩個關系,父子母子之間的孝,兄弟姐妹之間的悌。
等你長大,你會有自己的老婆,所以多了一個夫妻關系,夫妻關系的核心是和,是順;
在你生活中,你會有家庭以外的人,就是朋友關系,朋友關系的核心是信。
這四個關系是共通的,當然,你如果是獨生子女,就不會有第二個“悌”的關系;如果你不結婚,就不會有第三個“順”的關系;如果你不交朋友,你也不會有第四個“信”的關系;如果你結婚不生孩子,就不會傳遞“孝”的關系。
因此孝是本質。是人的本質,也是人而為仁的本質。
結合三段論和周易的映射,可以推演出從一個人、到家、到社的宏觀關系;也可以孝悌推演出四個關系,從四個關系的衍生可以推演出一個和諧社會的天下,中間沒有“國”的概念,也無需周禮的嚴格等級制度,只要是人,都是一樣-------你諸侯、卿大夫,甚至周天子,不也是有爹有娘,而且也是一個爹一個娘!
當我悟到這個邏輯的原點時候,我盡管老的拄著拐杖,但是我知道,我無需夢見周公了。
甚至我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說,我實際上不是周人。
在那個拼爹的年代中,要不是老媽之死,讓我得以搞清自己貴族后裔的身世,我可能根本就是魯國首都的一個普通草民而已。
要不是那個拼爹的年代,我也無需說是商紂王的后裔!那條從被周武王和周公所滅的商紂王一直延續(xù)下來的血脈,也是一條從王,到卿大夫,到士,到低級武士的沒落曲線。我的十五世祖是商王帝乙,十四世祖是商紂王弟弟微子啟,他被封宋國,到第十世祖弗父何,禪讓諸侯,自降為卿,到了第六世祖孔父嘉,因妻美貌慘遭殺害,于是我太公防叔就逃離宋國,來到魯國,又自降一級,變成武士,到我老爸叔梁紇,已經失去封地,靠俸祿為生了!
我十七歲的時候,剛過三十的老媽去世,之后才知道我老爸是在72歲時候生的我,我三歲時候,老爸就去世了。
之后我才知道,在我陬邑老家居然有9個姐姐,1個拐腿的哥哥孟皮。
我十八歲娶了宋國人幵官兒為妻,十九歲就生了兒子,叫孔鯉。這個名字的來歷是因為魯昭公送來了一條鯉魚祝賀我得喜得貴子。我后來還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嫁給了我的學生公冶長,因為“墮三都”失敗后,他遭人陷害鋃鐺入獄;我把侄女嫁給南宮容,他也是那個時候差點遭難。
我與老婆關系一般,后來干脆休書一封??柞幣c他媽媽比較親,很老實,很怕我這個嚴父。我離開魯國的那一段,都是他留在魯國照料家里的事,他媽媽是在我回國前去世的。
孔鯉到很晚才讓我抱上孫子,公元前481年,我已經快七十了。孫子叫子思,我很喜歡??粗煺鏌o邪的子思,我猛然覺得我對孔鯉和他媽媽不夠好。我自己在孝悌這兩個關鍵關系的處理上,是非常不夠的,因此我不覺得我是求仁得仁的賢人,更不是圣人。
而且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拼爹的年代!
這倒不是因為我這孔氏的一路沒落,因為我同樣不喜歡孔氏的一路廟堂、一路榮耀:自我以后,尤其是西漢董仲舒以后孔氏一直為各朝各代加封。
我在離開魯國以后的反思中,因為易經的啟迪,使得我對“社會秩序”這四個字有較為開闊的思路,體現(xiàn)在三條:
一是秩序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不是靜止,流水不腐;
二是秩序有大秩序和小秩序,兩者的關系是結構性的相似關系。所謂大秩序是很多人,長時間;小秩序是一個人、一家人、一輩子。
三是小秩序的維持,其榜樣是君子,君子者智仁勇,而孝悌為仁之本。
這三條恰恰有機的對接我開頭拋出的“三段論”:
因為仁,才有人;因為家,才有人;所以樂于做人,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做求仁得仁的賢人,做世人木鐸。
這個對接,使得君子這個概念落地了。
到這里,一個所謂和而不同的“大同社會”的邏輯逐漸凸顯:
大同世界,那不是人的世界,而是仁的世界。天地為仁,而生生不息;親親為上,家有仁,無數(shù)個“結構相似,個體迥異”的家,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基本單元。每個人,首先是家庭的成員,然后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互相交往,聯(lián)成網(wǎng),聯(lián)成宗族和民族,聯(lián)成國家,聯(lián)成世界。
每個“食色性也”的人,如果其物質和權力欲望無所限制,則顯然的發(fā)展是“家天下”,而家天下,一家之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恰恰是“仁的世界”的克星。
那么誰來做這麥田的守望者,那就是君子-----兼有智、仁、勇三達德的君子。
那么如何達成君子?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這就是君子之道。
就是因為有這些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他們可以是仕,也可以是民,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武士。
是他們成為世人的榜樣:鄭國子產,齊國晏嬰,衛(wèi)國的蘧伯玉和史魚------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那么是什么驅動他們好學、力行和知恥?是流淌于他們血液、根植于他們內心的兩個字:孝悌。
孝悌是基本的仁德,或者說是德之仁。大家可以看看德這個字,左邊是半個行動的行,右邊上半部分是直,下半部分是心。這個直,是“如矢”的直,是“思無邪”的直;也是根植的植,要扎根于心,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使得他們“人不知而不慍”,他們學而時習之,他們有朋自遠方來!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文質彬彬的君子,誰不喜歡?這恰恰是我辦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培養(yǎng)君子。
這也是我為什么說我的思想發(fā)展與我的學校發(fā)展過程,分成四個階段,而最后一個《孝經》階段,盡管只有三年,卻是一個升華。然后真是這個孝經,后來被過度形式化,最要命的是被納入重新發(fā)現(xiàn)的《周禮》中!我好不容易把“孝悌”兩個字與自上而下頂層設計的周禮分開啊。
這種悲催的消解,從曾參那里就開始了。
一是曾參的“身體發(fā)膚取之父母,不能損傷”之類的“孝”有點行為藝術的意思,他死的時候,據(jù)說讓他的弟子“啟吾足,啟吾手”,當看到自己的手和腳都完好無損,才安心閉眼。
二是孝是縱向的,悌是橫向的。太過重孝,而沒有橫向的悌,很顯然對系統(tǒng)的延展會出現(xiàn)維度上的缺陷,一個是一維,一個二維甚至三維的。
這種消解等于消解了整套體系!又回歸到拼爹了!難怪我的九世孫孔鮒后來參加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成為陳勝的博士,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在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出現(xiàn)很多,而且也是大量的被討論。
我與子路、子貢、司馬牛、宰我、冉有都討論過,子夏和子張還有很多自己的演繹;我提出了君子九思,君子五美,君子四惡,君子三戒三畏三變三道,專門用十一次個君子和小人的對比來凸顯君子,而這些還不夠,我還用十二個否定句來限定“君子不該做什么”。
所以,你甚至可以說論語是君子教科書。
但是后面的大家把這本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兩萬字的小冊子,當一本哲學書看,說是儒家學說。這個不免有些為難大家-------因為剛才我就提到,這是一本答疑本。
造化弄人,時者勢也!公元前500年被后來稱為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因為當時有三個哲學家,我在周朝魯國,以儒家著稱;印度有個釋迦摩尼創(chuàng)始了佛教、希臘有一個蘇格拉底發(fā)明了真理追求法。蘇格拉底這一派,后來很莫名的對接了幾乎與科學家有仇的基督教,成就了西方文明。
佛教、基督教以及再后來的伊斯蘭教,都是宗教,那么儒家思想也是宗教嗎?不是?反正即使是,也不能叫“禮教”-----魯迅罵之為“吃人的禮教”。
我是個老師,一不小心,因為六本教材成為華夏文明的集大成者。
我是一個老師,一不小心因為弟子三千,成了儒家創(chuàng)始人。
但是我欲無言,卻是很故意的。
到了2012年12月21日,這個瑪雅人定義的世界末日這天,我如此長篇發(fā)言,也是無奈。因為如果不能把“孝悌為本的仁”徹底的從“禮教”里剝離出來、分清界線的話,我依然只能無言。
我覺得如果你們真要責怪我的話,只有一點是可以的,那就是我在孔子學院中,重文輕理,重文輕武,重文輕商!以至于后來的所謂才子都是寫得一手好文章的文人。
從這一點看來,我用“君子不器”來批評子貢,有點過。
而且我對企圖把《周禮》簡易化的宰我,也太過嚴厲,如果我鼓勵他去消解周禮的子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而變成自下而上的動態(tài)秩序的話,可能會是另外的一個華夏。
子路對我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正名之說”頗有不屑,他覺得只要去做就好;他看到百姓饑饉就拿出自己的口糧煮粥他們喝,而我卻讓子貢去阻止他,因為這樣做有可能降低百姓對國君的感恩-----現(xiàn)在想起來,是我過于拘泥于條文,拘泥于諸侯卿大夫之類的分層?我應該讓這十大弟子用他們年經而改革的思維去發(fā)展儒家?而不是后來的廟堂經學?
也許信息時代網(wǎng)絡社會的儒家,要基于易經,要方便簡易、要變化,也要不變君子之道。這要靠各位新時代年經人。
好吧,2012年的這一天,我穿越過來說那么多,我回去了。
有事微博聯(lián)系,讓我們把論語激活,我有問必答!
論語可是最早的微博體噢。
(36條)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3·14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豹オ?/p>
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豹オ?/p>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7·1子曰:“述而①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②。”注釋:①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②老彭:商代大夫,“好述古事”。
7·2子曰:“默而知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注釋:①識:音zhì志,記住。②何有于我哉:有兩種解釋:一,對我有什么難呢?二,謙虛之詞,我有哪一點呢?聯(lián)系《論語》別章內容看,前解較好些。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①”注釋:①周公:姓姬,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魯國國君的始祖。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9·6太宰①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②,又多能也?!弊勇勚唬骸疤字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p>
9·7牢①曰:“子云,吾不試②,故藝。”
7·17子曰:“加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矣?!豹?/p>
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①,惟我與爾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③,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④,好謀而成者也!”注釋: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和藏都是指道言,意思是:有能用我之道也,我就推行這道;沒有用這道的,我就把道隱藏起來。舍同捨,不用的意思。②惟我與爾有是夫:爾,指顏淵。是,指道。即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道。③暴慮馮河:暴慮,徒手與虎搏斗;馮河:徒步涉水過河。馮同憑。④臨事而懼:懼,這里是警惕和謹慎從事的意思。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豹?br />
7·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豹オ?br />
7·17子曰:“加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矣?!豹オプ⑨專孩偌樱哼@里同假,給予。②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魯論這一章易字作亦,全文是: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豹?br />
7·19葉公①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②?!豹オプ⑨專孩偃~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任葉城的地方官,自稱葉公。②云爾:云,代詞,如此。爾同耳,而已,罷了。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4子曰:“二三子①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弊⑨專孩俣樱哼@里指孔子的學生們。
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豹?/p>
7·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豹オプ⑨專孩傥哪岐q人也:有幾種解釋:一,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莫,無也。二,就書本知識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莫,大約。三,文莫連讀,是忞慔的假借。忞,自強。慔,勉力。忞慔,努力。全句意思是: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
7·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①為之②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弊⑨專孩僖?;助詞。②為之:指前文圣與仁。
9·2達巷黨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②?!弊勇勚^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弊⑨專孩龠_巷黨人:古時五百家為黨。達巷,黨名。②博學而無所成名:有兩種解釋:一,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二,學問廣博,因此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后一
說似更能反映出對孔子的崇敬心情。
9·6太宰①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②,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豹プ⑨專孩偬祝汗倜?。這個太宰是誰,不清楚。②天縱之將圣:縱,不加限量的意思;將,大的意思。
9·7牢①曰:“子云,吾不試②,故藝?!豹オ?br />注釋:①牢:孔子的學生子牢。②試:用,指被任用。
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9·13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①而藏諸?求善賈②而沽諸?”子曰:“沽③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注釋:①韞櫝:音yùndù運獨,韞,收藏;櫝,柜子。②賈:有兩種解釋:一,同價;二,音gǔ古,商人。③沽:賣。
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3·10子曰:“茍①有用我者,朞月②而已可③也,三年有成?!豹プ⑨專孩倨垼喝绻?。②朞月:朞,同期。期月,一周年。③可:僅僅可以而還不足的意思。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豹オ?br />
14·29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②?夫我則不暇。”注釋:①方人:有兩種解釋:一,方,比的意思。比方人物而議論其短長;二,方同謗,“言人之過惡”。②賜也賢乎哉:也有兩種解釋,一作疑問語氣解釋,意思是批評子貢;一作肯定語氣解釋,肯定子貢的賢。
14·32微生畝①謂孔子曰:“丘,何為是②棲棲③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④也?!豹オプ⑨專孩傥⑸€:人名,姓微生,名畝。②是:如此。③棲棲:忙碌不安貌。棲音xī西。④固:有兩種解釋:一,固執(zhí);二,指世道的固陋。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①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②”注釋:①試:考察、驗證。②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指當代的百姓。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是說夏商周三代都是依靠這些百姓而使直道通行,也就是說三代以來百姓都是依直道而行的,對是非毀譽都有公正的評判。從這一句中可以知道,前面說其有所試,不是指孔子親自去考驗,而是指在百姓中是經過考驗的。
17·7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②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④而不緇⑤。吾豈匏瓜⑥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豹プ⑨專孩俜鹈Z:音bìxī必希,晉國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中牟邑宰。②中牟:地名。③磷:音lìn吝。薄,損傷。④涅:音niè聶,黑土,黑色染料。這里作動詞,用黑色染料染物。⑤緇:音zī資,黑色。⑥匏瓜:葫蘆中的一種,味苦不能吃,但可系在腰間作泅渡用。匏音páo袍。
18·6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鬃舆^之,使子路問津③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④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印!眴栍阼钅?。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⑤?”且而與其從辟⑥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⑦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⑧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注釋:①長沮、桀溺:兩隱者,真實姓名已不清楚。②耦而耕:兩人并耕。③津:渡口。④執(zhí)輿:就是執(zhí)轡。拉韁繩的本是子路,因子路下車問路,所以在車上的是孔子。⑤誰以易之:以,與。⑥辟:同避。辟人之士指孔子。⑦耰:音yōu憂。用土覆蓋種子。⑧憮然:悵然,失意。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