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精華的大眾化
作者:曾國祥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11-1
ISBN:9787300199351
內容推薦
本書簡要輯錄了儒學四書原著中論述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和倫理的主要內容,并用白話直譯。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學原著的本意,也為了節(jié)約篇幅,本書不注釋,不分析,不點評,完全由讀者自己閱讀和領會原著的原意,并身體力行。本書簡明扼要,便于攜帶,可置案頭、床頭,茶余飯后,隨時隨地可以檢閱。
作者簡介
曾國祥,男,江蘇泰興人,1943年11月生。 1981年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jīng)濟計劃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經(jīng)濟學碩士。歷任國家經(jīng)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處長、處長、副司長,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正司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6年至2002年,任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專著有:《經(jīng)濟體制學概論》、《中國改革大趨勢》、《高揚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旗幟》、《稅收管理學》、《國家與稅收講堂》等,主編有:《稅收學》、《賦稅與國運興衰》等。
目錄
序
凡例
一、仁德
二、忠恕
三、孝道
四、誠信
五、禮義
六、修身
七、齊家
八、為學
九、為政
十、踐行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jié)
最近一個時期,國家倡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教育界興起了國學和儒學熱。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儒學?大眾儒學學什么?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請教了一些專家學者。經(jīng)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文化是經(jīng)濟、政治及其社會的燈塔和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即中國學,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學。儒學就是儒家文化學。中國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同樣,儒學文化也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物質文化,如孔廟、書院等;一類是非物質文化,如博大精深的學說和學術思想,以及浩如煙海的典籍著作等。
兩千多年來,中華文化以儒學為主體,對于儒學,歷代褒貶不一,其中雖然經(jīng)歷了許多起伏滌蕩,但是,儒學文化,特別是四書原著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價值觀、核心思想和倫理觀念,如仁德、忠恕、誠信、禮義廉恥、與人為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有教無類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和廣大民眾,滲透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靈魂和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倫理、精神寄托與追求。儒學文化博大精深,她的堅強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化力,是否定不了的,也是阻擋不了的。
當代中國社會,經(jīng)濟高速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提高,但同時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文化信仰和倫理道德缺失的現(xiàn)象。不少黨政干部缺乏共產(chǎn)黨員和公務員應有的修養(yǎng)和社會公信力,或爭名于朝,或爭利于市,腐敗現(xiàn)象屢禁不止。不少廠商企業(yè)缺失社會誠信和人倫,假煙、假酒、假藥、有毒食品充斥于市,廢氣、廢水、廢物污染了空氣、江河湖泊和土地。由于社會生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惡化,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這種社會文化信仰的缺失,不但成年人存在,而且殃及了年青一代和后代子孫。許多仁人志士懷著家國情懷尋思并議論著:我們靠什么才能治療中國的社會病,我們靠什么才能拯救中國人的靈魂,以求得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儒學是為人處世之學,是社會和諧之學,是治國安邦之學。儒學的核心思想和倫理觀是仁愛。儒學不但是心性之學,而且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是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生態(tài)文明,既要靠民主、法治,更要靠文化,包括吸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的外國文化。個人的文化品德與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公德是一脈相承的。
作為當代中國人,即使是專業(yè)研究儒學的專家學者,也不可能通讀并鉆研全部儒學經(jīng)典。學習和研究儒學,首先要原原本本地研讀儒學的基本原著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對于非專業(yè)研究人士而言,學習四書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通讀背誦。但是,涉及儒學基本理念的許多名言、名句和重要段落,有必要反復頌讀、認真體悟,并付之于言談舉止和為人處世的實踐中。
儒學原著中的許多語錄非常精辟,好讀、好記,發(fā)人深省,有很好的教育和普及作用。幾十年來,有幾句儒學語錄自己體會很深,這幾句語錄可以說影響了自己的一生。上世紀50年代初上小學,家父經(jīng)常教導自己:“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同時背誦《論語》中的一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碑敃r,自己并不知道《論語》中這段話本身的意思,而且這段話寫出來到底是哪些字自己也不清楚。但是,知道家人說的意思是從小要有志氣。后來考上了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文多了,現(xiàn)在還能背誦的越來越少,但《論語》中曾氏始祖的一段話至今記憶猶新,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特別是大學畢業(yè)分配工作進入社會后,這段話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當代中國人包括海內外華人講復興中華,復興中華本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歷史是不可復制的。儒學是人文科學,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茖W的態(tài)度應該是:學習和研究儒學,傳承和弘揚儒學文化的傳統(tǒng)倫理和道德精神,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古為今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文化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并行不悖、與社會主義教育并行不悖,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化并行不悖。
愚以為,公民思想倫理道德建設,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要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倫理抓起,要從孩子和家庭抓起,要從村莊、社區(qū)、企業(yè)、機關、連隊、學校、社團等基層單位抓起。每一個人不論做什么工作,不論是什么身份,不論貧富,為人處世,首先要做一個好公民。好公民的起碼要求就是:知書達理,懂得禮義廉恥,遵紀守法。儒學大眾化,是一個逐步感化和教化過程,所以要面向社會,面向群眾,面向基層。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反對形式主義。道教、佛教是宗教,但儒學不是宗教,不搞偶像崇拜。儒學是人生之學,入世之學,普及儒學要實在,要重內容、講實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華而不實。儒學大眾化、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因此,在大街、通衢、廣場,不宜樹立孔子塑像。除了祭祀或演出活動,在普及儒學的講堂、教室里,孩子們不一定要穿漢服。其次,要反對教條主義。儒學不是教條,儒學理論、倫理要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普及儒學的基本倫理和道德,除了學習、宣傳之外,需要身體力行,從而做到知行合一,真正體現(xiàn)教化和感化的作用,達到教化和感化的目的。再次,要反對商業(yè)化。儒學大眾化,本質上屬于社會公益活動。在家庭、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yè)學校、大學和科研院所,都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堂、講座,普及儒學基礎和基本知識。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和感化,首先是正人心,化人性,易風俗,提高公民人品和人格的魅力和影響力,提高中華文化的自信力。這就是文化和文治的軟實力。
儒家學說又稱孔孟之道,主要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及主張??鬃雍兔献拥乃枷爰爸鲝?,主要反映在《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中?!墩撜Z》是孔子的言論輯錄??鬃樱ㄇ?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司寇等,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之于國為忠,仁之于家為孝,仁之于友為義,仁之于人為信?!睹献印芬粫鵀槊献蛹捌涞茏泳幱啞C献用V,戰(zhàn)國時鄒國人。孟子以孔子繼承者自命,被人們尊稱為“孔子之后第一人”。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民本、仁政和王道。《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傳為曾子所撰。曾子(前505—前435),名參,春秋時魯國人。他和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學生。《大學》的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穫鳛榭鬃拥膶O子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戰(zhàn)國時魯國人。《中庸》一書的基本思想是中和,其理論基礎是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忠恕思想,同時強調人治、慎獨和誠信。長期以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儒學四書,成為文化人的必讀書。
儒學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原著中的許多內容,論述了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和倫理。為了便于人們學習閱讀,為了儒學普及和大眾化,本書簡要輯錄了儒學四書原著中論述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和倫理的主要內容,并用白話直譯。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學原著的原意,也為了節(jié)約篇幅,本書不注釋,不分析,不點評,完全由讀者自己閱讀和領會原著的原意,并身體力行。本書簡明扼要,便于攜帶,可置案頭、床頭,茶余飯后,隨時隨地可以檢閱。如果本書能在普及儒學基本知識,促進儒學大眾化,提高人們倫理道德和人品水平方面,有所裨益,則幸甚!
編著者
2014年6月
北京西郊定慧寺硯齋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