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雷、魏昊卿、趙卉如等】誰說同濟不人文?四個本科生心目中的同濟大學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3-17 15:13:22
        標簽:

         

         

        誰說同濟不人文?四個本科生心目中的同濟大學 

        作者:張雷 魏昊卿 、趙卉如等

        來源:同濟復興古典書院申請書選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廿一日丙戌

                   耶穌2015年3月17日


         

        申請人之一:張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 

         

        我的本科專業(yè)是純粹的工科。但從小到大,對于中國歷史以及人文古典都一直有著濃郁的好奇與興趣。我一直認為,大學的學習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專業(yè)學科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個人價值觀、思想人格以及理想培養(yǎng)的逐步完善與成熟。二者不分前后,缺一不可。前者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競爭中生存下去的憑證,后者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人”而生活下去的導航。 

         

        “人”通過“文”來教養(yǎng),就是一所大學的人文通識教育功能。有“文化”(以文化人)的大學才是“人”的大學,富有人文氣息的大學,否則就是“物化”的大學、“異化”的大學。無法否認的現實是,盡管同濟大學一直努力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也一直有卓越人才的目標與口號,但不得不承認,在實際校園生活中,人文氣息非常匱乏。一般工科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人文類內容、時間、機會太少太少。所以,看到“同濟·復興”古典書院的出現,我非常高興,這是我報名的原因之一。 

         

        大學兩年半的時間里,盡管校園人文氛圍不濃,但對此有興趣的我依然努力接觸了很多。大一下半學期我旁聽了一個學期外國語學院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接觸到了我一直很有興趣的屈原系列作品的解讀,以及稍微陌生的昆曲。大二上半學期,我在鄰校復旦大學旁聽了一個學期新聞專業(yè)輔修課程。此外,大一到大三兩年多時間里,我參加了校學生會學術部門,策劃組織了也同時也作為觀眾參與了十多場類型各異的校園講座。對人文學科的濃厚興趣是我報名的原因之二。 

         

        我習慣以一種理工科比較特有的現實理性的角度開看待相對更具感性、更有人情氣息的歷史以及古典思想。文理結合,我覺得這是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最佳狀態(tài)。在我看來,現代學科體系中,文理過度劃分顯然造成同濟這樣的“工科院?!比狈θ宋姆諊闹饕蛑?。同樣,在專業(yè)化分工過細的“文科院?!?,恐怕人文氣息也似是而非。在理工科學生看來,“文科”等于小清新;而在文科專業(yè)領域,“文科”等于文獻處理,跟數學、材料、土木毫無二致。不只是“理工科”扼殺“人文”,“文科”也扼殺“人文”。古典書院讓我看到希望,因為古典的“文教”、“文化”是“通識的”,不是“分科”的,是“人倫日用”的,不是專業(yè)化的?!皬团d古典,同濟天下”:我對母校的明天充滿期待! 

         

        申請人之二:魏昊卿(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 

         

        初見“同濟﹒復興”古典書院的招生的招生簡章,身為一名工科專業(yè)、一向傾愛于人文的學生,不禁心向往之而有所希冀。哲人安東尼曾有言:“學問若不轉向愛,又有何價值?”而這句話,被他用作每一次講學時的開場白。然而反觀于如今大多數學生的常態(tài),不爭的事實在于,學的越多,愛的越少。知識越來越成為脫離于生命體驗的賣弄。學問是為了更廣闊的視野、更優(yōu)越的地位、更豐沃的薪資……卻偏偏沒有轉向對學問本身的愛。不知學問有何愛,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的容器,那么便恰如《圍城》之中的方鴻漸,徒以一襲長袍掩蓋其內心的虛無空洞,安詳于貌而浮躁于神,充實于形而空虛于心,沉重于肉而淺薄于靈。 

         

        在去年同濟大學主辦的一次“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裴鋼校長曾說道:“同濟一直都太‘硬’,我們需要一點‘軟’的東西,需要一點軟硬結合,尤其是文化、社會、人文方面的知識。通識教育實際上在英語中是廣義的liberal art education,這個 art 在某種意義上講得還是 culture。”文化,始終應是一所大學,推而廣之乃是一個民族一以貫之的本質內核,凝聚而維系著種種,一旦抽去,大珠小珠盡散一地不可還復。就這一層面上而言,人文教育的失落,何其只是理工科大學的式微,而更是映射于文化的一種式微。 

         

        發(fā)于內在對學問的愛,才能使對知識的求知不僅僅是被動的獲得,不只從有用無用出發(fā)衡量學問的價值,而回歸于對知識本身的渴求。轉向于對學問的愛,才不至為了求知而求知,走得太遠,忘了為何而出發(fā),生發(fā)出浮士德式“知之甚多的焦慮”。惟其如此,方可鍛造出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對于知識不是只有千篇一律的一味接納,而有入乎其內的投入,又有出乎其外的自我獨立的體察。 

         

        雅斯貝斯曾言:“哲學是一個動詞而非一個名詞,哲學的本質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尋找真理。”或許仿照著這句話,我們可以說:人文,始終應該是一個動詞,而非一個名詞,其內涵不在于對知識的掌握,而在于對其內在的不竭追尋探求,在于一種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意愿與力量。 

         

        如今許多高校都在強調“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究其本質,其一部分內涵應在于,“當你接受了教育,又將當初所學的具體知識遺忘丟失的時候,所留存在處世為人、舉手投足間的那些許潛移默化的影響?!倍@些留存的事物,是什么,依我所見,就應是陳寅恪先生所言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而這,便是作為一個普通學子的我,所希冀的人文教育。也是我對于古典書院學習所懷有的期待。 

         

        申請人之三: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本科生 

         

        我是為了那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來申請古典書院。這種說法是我一讀到就流下淚來的一種存在,也是我的人生態(tài)度,是我的追求。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個傳遞游戲:如果不考慮任何現實因素,你最想從事的三個職業(yè)是什么?我那些整日為圖紙模型公式案例奮斗的同學紛紛化身畫家,音樂家,美食家或是詩人,說著兒時或是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在我看來,這些職業(y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由而無用。這很美好,這在現實很難做到。去追求,著實需要勇氣。 

         

        就拿“上課”這件事來舉例?,F在的學生去上課,更多的是為了學分;期末奮力復習,更多的是為了高點的學分;搶課搶老師,更多的是為了更容易地得到高點的學分。就像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考好大學是為了找好點的工作而找工作是為了賺錢一樣。雖然這樣說可能過于偏激但不可否認這就是令人失望的現狀。 

         

        在我看來學習上課思考是為了修煉“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我很慶幸有一個能賜予我去追求它的勇氣的媽媽。在我剛剛進入大學開始選課時,很幸運地選到了同濟史上最容易得優(yōu)的選修課“集郵學基礎”,我高興地告訴了媽媽這個消息,媽媽卻問我,“為什么選這個?”我說“因為給分高啊?!眿寢屨f“你應該選你喜歡的?!笔堑模銘撟屇愕男淖杂傻厝プ非笏矚g的,而不是有用的。于是,我依照興趣選了哲學,佛學,中醫(yī),武術,中阮,歌劇等選修課,也都獲得了優(yōu),我相信如果是真正喜歡的,成績總不會太差。我最愛的莊子周易宋明理學,也一直在研讀當中。 

         

        同濟人文學院的公共選修課是我的最愛。在冷欣老師的課堂上,她曾描述自己在讀到黑格爾的一句話后那種豁然開朗的歡愉,如此單純,又如此深遠。我十分羨慕與向往,這是多少LV的包包也換不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雅思培訓,托福包過,從業(yè)資格證精品小班課程…已經沒有多少課程,是讓你不用擔心成績,不用擔心回報,沒有證書,無關求職,只是因為追隨內心而去參加的了。能有如此魅力的,莫過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有如此魄力的,莫過于同濟復興古典書院。所以,我申請加入。謝謝古典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和各位老師:你們讓我看到,在這個“又土又木”的大學,人文氣息的東風也有可能蕩氣回腸!謝謝你們讓我看到,在我的大學有那么多人愛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加油! 

         

        申請人之四:趙卉如(上海大學中文系本科生) 

         

        同濟大學歷來以建筑系為人矚目。因大眾的了解有限,對于同濟人文的優(yōu)秀之處,在哲學和美學等方面的“引領者”形象不甚知道。而此次的書院活動則是一個讓大眾重新認識同濟,重新審視同濟人文方面的卓越成就的很好機會。 

         

        從童謠到“百家講壇”,到閱讀經典的基礎注本,一路走到《十三經注疏》,經典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生活。不僅對于一個中文系的學生是這樣,對于每天沉思在復雜枯燥的理論和實驗的理工科生而言,他們的寄托也往往在此——經典書籍的撫慰和激勵。初到大學,每次與理工科生聊天,當他們發(fā)現我是中文系的同學時,都會饒有興趣地同我討論他們喜歡的經典書籍和電影。而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又能收獲不同的視野和新的看待問題的角度。同時,我很強的緊迫感,就來自于他們對于文學的熱情和廣泛閱讀。這也是經典書籍的魅力。經典浸潤著每個人,不分時間和對象。 

         

        書寫這份申請的同時,也是給我自己一個反思總結兩年半的中文系學習和閱讀經典的方式和價值的機會。 

         

        第一、閱讀經典,不僅用腦,更要用心。用心才能真正地接受和吸收經典,將經典“個人化”和“內在化”。品讀經典,參考大家的箋注時,也已經不自覺地融進自己的思考和體會。這樣也才能“深入淺出”。對經典的理解從來不會“客觀”,不再有恒定的標準。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和觀點。經典的解讀是豐富的,每一個人可能理解會有不同,但本質上,很多時候是相通的。這也是能稱為經典的重要因素——每個人在其中都可以發(fā)現在自身的映照。最美妙的是個人體驗,老師們告訴我們的“《詩經》真的很美”“讀經典很有必要”這樣的話,是要自己深入去讀,才會對這些話語有真正體會。“很美”“經典”從來不是掛在口頭,聽別人講和自己再去體會完全是兩個層次。很多時候自己的思維要“迅速地”從先秦穿梭到清代,有時還能從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中發(fā)現與之相通之處。那一瞬,歷經數代的文化和文學的感覺是很美妙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洗禮,先秦的作品,是文史哲的交融和碰撞,是文化的源頭。而到了清代,又能看到對先秦經典的照應。而在途中,我們能看到各家顯學熠熠生輝。哲學——反文學的形而上學,教會我們如何客觀看待事物,養(yǎng)成思辨性思維,用高度概括的語言闡釋著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而文學——幫助養(yǎng)成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觸碰到整個歷史文化的脈絡,給我想繼續(xù)深入把握這種脈搏的力量。而貴院此次“海納百川”的文化項目正是一個寶貴的機會,化力量為清醒正確的實踐方式。 

         

        第二、閱讀經典,讓我越來越平靜,養(yǎng)成持續(xù)和多角度學習的習慣,促使我去旁聽研究生院課程,大膽認真地參與到研究生和教授們的研究過程中;到“國學新知”參加講座等等,而人文知識,重在積累,更不用說寫專業(yè)論文,人文活動從來都是“慢工出細活”。兩年半的積累,讓我一年比一年沉靜,穩(wěn)重。無數的現實和自身情況都可以在經典中找到答案。經典不是束之高閣的,是親切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映照;經典也不能束之高閣,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用于實際,只是方式和道路的選擇問題。從高中的一名理科生,因為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情,跨入文學院的大門,當初時有搖擺,但隱約感覺到經典的魅力一直吸引著自己,而后“無法自拔”,越走越堅定,越走越遠。而貴院的經典課程對我正是再一次加深對古典的理解,糾正不成熟的看法,形成更完善的價值觀的極佳時機。 

         

        第三、人文者,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眼界,眼界才能幫助我們真正明白知識的最佳擺放位置。而走進多種經典講座和沙龍,轉益多師,才能讓自己的思路更加開闊,有更多的行走方向,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經典豐富性,不僅在于文本本身,更重要的是解讀價值。而解讀的深度又與經驗和閱歷有關,自己資歷尚淺時,學者慷慨的分享是另外一種補充的方式。對于課程列表中提到的經典有一定了解,更希望自己能吸收多家之長,了解得更加豐富全面,彌補自己的缺失,在請教和交流中提升。 

         

        第四、經典不過時。從人文經典中收獲得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生得以參照的準則。不僅是中文系,所有人文愛好者的使命之一在于,傳承經典。經典和傳統(tǒng)是在變化,我們需要有清醒的頭腦和足夠的智慧,保留精髓,改善闕漏。經典被記錄下來,是傳承的第一步。但如何內化于生活,如何以行為傳達和影響別人,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傳達過程也是在修身。正如道家的得意忘言,真正的道不能透徹言傳,更需行動影響。道并不是全部顯而易見,有些很含蓄,一直在身邊,一直不自知。這需要我們能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傳達更多人,讓更多人對自己所在的世界的歷史和未來,有更全面的意識和更多的好奇心。我想,這也是“復興”的一種實現方式,從個人出發(fā),擴大個體的影響和作用,進而波動到整個群體?!皬团d古典,同濟天下”——同濟復興古典書院的宗旨表達了這個時代的夢想。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