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開展朱子門人后學研究
作者:許家星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六日庚辰
耶穌2015年5月4日
“朱子門人后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南昌大學召開。40位專家學者,在朱子研究、朱子學研究、朱子門人后學研究三方面展開了積極的學術討論。
在朱子研究方面,有學者提出朱子的《大學》工夫是一整套系統(tǒng),格物誠意“不是兩事”才是朱熹工夫論思想中的終極之論、出彩之處。以往研究過于強調(diào)朱子工夫論的格致說,而相對忽視了他的涵養(yǎng)說,其涵養(yǎng)論具體包括集義養(yǎng)氣、由靜而敬。學者還討論了朱子的四書學,指出朱子以章句集注體式組織的四部經(jīng)典文本,在集注者的價值理念和通注方法的構造下,實現(xiàn)了邏輯的契接和新整合,組成了儒家經(jīng)典又一個新的群體系統(tǒng)。指出朱子《大學或問》中的“格物致知”補傳是在程頤思想基礎上長期思考并提煉升華的結果,對朱子門人后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學者提出“全體大用”是朱子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其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朱子的政治實踐、社倉建設、書院教化、家禮普及都是“全體大用”思想的落實,后世全體大用思想亦是在朱子思想的影響下展開。學者對朱子思想的批判性詮釋亦有精彩論述,指出朱子對張載“清虛一大”命題的批評性詮釋做出了符合自身理氣觀建構所需要的取舍,舍棄了張載的太虛之天,而有取于其氣論。
在朱子學研究方面,會議指出宋代書院與理學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南宋理學家通過創(chuàng)建書院學祠、開展祭祀來建構書院學統(tǒng),以確立書院在道統(tǒng)史上的意義、地位;提出宋明理學的“中”,既是宋明理學道統(tǒng)主旨大本,也和社會法治價值相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社會現(xiàn)實意義;探究了馮友蘭、唐君毅、錢穆等對朱子“理生氣”說的不同詮釋,認為形成了逐層深入的學術史發(fā)展態(tài)勢;討論了作為朱子學前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南軒的“心”論,分析了心為主宰、本心、心之思維、操存、心主性情等問題。敘述了朱熹和好友汪應辰在隆興北伐與和議中的政治交游情況。
本次會議的重心是朱子門人后學研究。有學者指出相對于陽明后學研究的興盛,朱子門人后學研究總體上顯得過于沉寂,亟待開展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研究擬從朱子門人后學總體研究,朱子門人、再傳、三傳,門人后學經(jīng)學思想研究五個方面開展全面系統(tǒng)研究,以較全面具體地觀察朱子理學思想的內(nèi)在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揭示宋元時期理學思想運動的全貌。會議分析了黃干中庸體用論,認為其思想繼承和展現(xiàn)了朱子學體用論,在更深微的理論層次上推進了儒學發(fā)展;探究了勉齋的論語學,指出他對朱子四書學的闡發(fā),形成了羽翼、辨正、轉(zhuǎn)向兼具的多元詮釋路向,奠定了詮釋朱子四書的基本樣式,構成了獨具特色、影響深遠的勉齋學派。
學者還討論了蔡元定、蔡模、張洽、陳淳、程端蒙等朱子弟子的思想,他們的思想各有特色。也有些學者進一步延伸研究視角,分析了朱子再傳及元代朱子學者。探討了真德秀的君主論,為朱子學之君主論以及其與王權之關系提供了新的線索與參考。還從義理功利之學、理心關系、因循程朱與開拓創(chuàng)新三方面,指出魏了翁與胡居仁各自在理學傳承背景的學術特色及角色擔當。分析了元代朱子學者胡炳文“圣圣相傳,只傳此心”的道統(tǒng)觀,認為其既批判地繼承朱子之學,同時對陸學有很大程度的吸收和發(fā)展。探究了陳澔的《禮記集說》所反映的禮學思想及與朱子的異同。還討論了朱子學者關于孔子與《尚書》關系的懷疑思想。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