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徐子峯】從“婚姻”和“Marriage”的不同定義來看中西方婚姻觀念的根本區(qū)別

        欄目:同性戀暨同性婚姻
        發(fā)布時間:2015-06-29 08:56:42
        標簽:

          

        從“婚姻”和“Marriage”的不同定義來看中西方婚姻觀念的根本區(qū)別

        作者:徐子峯(哲學博士,大學助教)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十三日乙亥

                   耶穌2015年6月28日

          

        這次美國同性婚姻合憲的判決之后,幾乎全世界的媒體都打出了“Love Wins!”“We Do!”之類的口號,表明了是一場“愛”的勝利。在他們看來,這是現(xiàn)代社會戀愛自由和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原則,繼跨越種族婚姻之后的又一大勝利。很快通過媒體的傳播,這股熱浪沖擊到了中國。也因為婚姻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所以許多儒家學者在第一時間都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意見。

         

        其實從對“婚禮”二字的訓詁解讀就能夠發(fā)現(xiàn),中國和西方在婚姻概念上所存在的根本不同。以西方最權威的《牛津字典》(OED)對于“Marriage”的詞條解釋:“The condition of being a husband or wife; the relation betweenpersons married to each other; matrimony.”這三個基本解釋,無論是“husbandor wife”、“person”、“each other”都是以夫妻個人為對象的。而中國的“婚姻”則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與“Marriage”等同的概念?!墩f文》曰:“婚,婦家也?!庇衷唬骸耙觯瑝偌乙?。”僅從《說文》這部成書于東漢時期中國最權威的解字字典來看,就能發(fā)現(xiàn)中國人所謂的“婚姻”結合對象不是西方所謂的夫妻雙方,而是雙方的家庭。在儒家經典《爾雅》中就講的更清楚了,《爾雅·釋親》曰:“壻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父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謂為婚姻?!眰鹘y(tǒng)中國的所謂“婚姻”關系,其實根本上是雙方父母間的關系,進而代表兩個家庭的關系和夫妻之間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中國的婚姻基礎并不是戀愛或愛情,而是由雙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促成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即所謂“合二姓之好”。而西方的婚姻在現(xiàn)代化以前基本是宗教婚姻,即在主的見證下訂立神圣的婚姻盟誓;現(xiàn)代化以后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個人的自由權利,這一時期才產生了戀愛自由和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原則。1950年,我國在指定第一部《婚姻法》時,即采納了婚姻自由和婚姻締約必須遵從夫妻雙方個人完全意愿的原則,并且在第一條中就明確“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從此以后中國社會對于“婚姻”的固態(tài)不復存在,但是我們的文化基礎和經典依舊。如何彌合這些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的分歧,是現(xiàn)代學者所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

         

        我們都清楚,美國是一個以個人為基礎的社會,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美國及其他西方大國今天能允許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并不奇怪。而中國傳統(tǒng)上則是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講究的是秩序和責任。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儒家關注婚姻問題,主要就是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婚姻和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一個是婚禮在傳統(tǒng)禮法社會中的重要性,這兩個點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穩(wěn)固和文化凝聚的重要基礎。并且這兩點和儒家孝文化一起產生出巨大的影響力,以傳宗接代為使命的文化使得中國的男子沒有一個去逃脫他對家庭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這也幫助中國社會能夠超越同性戀情的問題。雖然在中國的史籍中多有記載,但是同性戀在中國卻從未撼動過社會基礎。值得擔心的是,隨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文化的進一步解構,以及西方文化從各個方面而來的沖擊,中國究竟還能改變多少?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