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智?!俊叭f物一齊”與“物之不齊”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8-01 22:55:09
        標簽:

         

         

        “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

        作者:李智福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7月27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甲辰

                   耶穌2015年7月27日


         

        李智福,男,中山大學哲學系2014級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論文《逍遙之境與吊詭之言——基于悖論或矛盾的莊子哲學研究》。

         

        博士導師:中山大學教授    陳少明

         

        通訊評委:南京大學教授    顏世安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白 奚

         

        莊子(約前370-286)與孟子(約前372-289)皆戰(zhàn)國中期人,二子并世,與齊宣王、梁惠王同時。莊子為宋國蒙人,然其學脈在楚,學界稱之為“宋人楚學”;孟子則屬于鄒國人,與孔子籍里魯國相鄰,其自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世遂以“鄒魯之士”代稱儒家。宋國與鄒國距離不遠,同為思想巨擘的二子卻在各自著作中互不道及,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學術公案。明人焦竑指出,“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也”(《莊子翼》),莊、孟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莊子發(fā)揚光大老子之學,孟子則嫡傳克紹孔子之道,使得道家與儒家最終超越百家諸子,成為中國文化、神州慧命的“任”“督”二脈。莊孟二子雖然互不提及,但有一條隱微的思想史線索可以溝通二者,即他們對“物之齊否”持兩種完全相反的態(tài)度。眾所周知,莊子以《齊物論》名世,并提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的觀點,孟子則針鋒相對地提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命題,此或是孟子對莊子的一種學術反駁,亦未可知。明人郭孔建云:“莊生曰‘齊物’,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此是辟莊周?!保ā洞箺铕^集·論孟》)形式上,“萬物一齊”(莊子)與“物之不齊”(孟子)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二者歧見之所以如此大,乃歸本于哲人對世道人生之不同的關懷方式和迥異的觀照態(tài)度。

         

        莊子的《齊物論》不是將萬物強定為一尊,而恰恰是以承認“萬物之不齊”為前提的,這種“齊”意味著承認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即萬物存在皆“天完具足”。章太炎先生云:“齊其不齊,下士之鄙執(zhí);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保ā洱R物論釋·序》)正是此意。莊子因“不齊”而走向的“齊”,是一種平等的眼光和寬容的胸懷,對差異的包容,對弱勢群體、少數群體、獨異個體的尊重,這與《中庸》所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苯啤M瑫r,所謂“胞有重閬,心有天游”(《莊子·外物》),當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萬物時,齊萬物,一生死,生命也從高下區(qū)分的利益焦灼中懸解了出來,“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唐·司空圖語),莊子“把有限的宇宙點化成無窮的境界”(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莊學代表了人類精神之高舉遠慕、雋永深致的一面,這種生命境界用莊子之語言之,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另外,莊子認為“齊物”的初始圖景是人類未開化時的“至德之世”,那個時候,“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莊子·馬蹄》),莊子對“至德之世”的呼喚滲透著濃濃的詩人之鄉(xiāng)愁意識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著人類不可妄自尊大,時時需要反省。莊子云:“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莊子·庚桑楚》)莊子哲學時刻警醒著人類,當心文明會走到文明的反面。千萬年來,以文明自許的人類從來沒有擺脫過戰(zhàn)爭、屠殺、浩劫的威脅,而這些屠殺和浩劫,莫不是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莊子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

         

        孟子沒有像莊子那樣悉心去論證“物之齊否”,而是用一句平實的常識之語即“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對提倡“君臣并耕”的農家學派展開批評。當時,“為神農之言者”之許行從楚國到滕國傳道,宋國的陳相、陳辛兄弟聞風而來,盡棄前學,從師許行。陳相將許行之學轉告孟子,孟子深不以為然,乃從社會分化、商品交換、勞心與勞力分工等角度論證了這種“君民同耕”是不合時宜的,不現(xiàn)實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云: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強調“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對對天下萬物整齊劃一,比而同之。孟子曾云:“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物的價值本應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價”賈之,如若以“同價”來買不同之物,必然會造成良莠不齊,以次充好。若這種“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會政治領域就必然會造成天下大亂。在孟子看來,正常的社會應該是一個由“勞心者”與“勞力者”兩個階層組成的社會: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在這里嚴格區(qū)分了“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按笕酥隆笔侵卫?、組織和教化之事,“大人”是“勞心者”,因此是“食稅者”,古代圣賢如后稷、堯(放勛)、禹、契、皋陶等都屬于這類人;“小人之事”是生產勞動,包括耕作、做工和經商,“小人”是“勞力者”,他們要“上稅”,為“勞心者”提供衣實之資。可見,孟子言“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一常識之語目的在于證明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孟子雖然沒有明確說“勞心”與“勞力”二者有高下之分,但卻認為二者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之別,其中表現(xiàn)出儒家士大夫那種濃烈的精神貴族的氣息,這與《論語·子路》篇“樊遲請學稼為圃”而孔子兩拒之可謂一脈相承。

         

        唐君毅先生指出,孟子哲學是立人之道。孟子之學說充滿了人本主義的氣息,是對人性、人倫、人世等當所具備的終極價值的觀照,人類高于禽獸、精神高于蠻力、文明高于蒙昧。孟子執(zhí)著于“物之不齊”的原則當歸本于他對人性之“先立乎其大”的信念,并因此為出發(fā)點而馳騖于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天下大同”的終極追求,其以“舍我其誰”“修其天爵”的精神希望能匡正天下。所謂“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孟子最終發(fā)揚光大孔子之學而奠定了中國士大夫的操持精神。

         

        劉勰云:“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保ā段男牡颀垺ぶT子》)莊子持“萬物一齊”,孟子持“物之不齊”,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無高下之分。在那個戰(zhàn)亂頻仍、世道窳敗的戰(zhàn)國之世,他們發(fā)現(xiàn)的是不同的癥結,因此對“君臣佐使”的調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證明了思想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莊孟“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唯其能獨辟蹊徑,方能體現(xiàn)思想的張力,二子在中國思想史上始終是陰慘陽舒,此消彼長,并以此而實現(xiàn)互諍互補。以孟子對人性之善的信念補莊子的自然天性論,以免人性的沉淪、墮落和虛無;以莊子“萬物一齊”之自在的、詩意的、藝術的覺悟精神補孟子哲學所許諾人生之過于沉重的負擔、責任和義務,以避免人生的異化、僵化、道學化。李商隱詩“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可謂是莊孟精神互補的詩化言說。晚清學者劉鴻典先生指出,莊孟可能是“千里神交而心相照”(《莊子約解·序》),此言不虛。在中國古今士子的人生中,孟子“睟面盎背”的仁者信念和莊子“不蘄樊中”的自在精神應該說是埋伏在他們生命深處的動靜兩脈。在另一種意義上,當莊子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時,孟子則云“上下與天地同流”;當莊子云“萬物與我為一”時,孟子則云“萬物皆備于我”;當莊子云“不為軒冕肆志”時,孟子則云“說大人則藐之”。這些近似的名相背后不正隱含著近乎一致的哲人情懷么?劉勰論晚周諸子云:“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眱汕Ф嗄昵埃f孟已然為神州文化、士人傳統(tǒng)深植靈根,他們標心萬古、送懷千載于中國知識分子的信念便是“獨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