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丁淑梅】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讀《荀子·子道》篇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5-09-09 16:09:32
        標簽: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讀《荀子·子道》篇

        作者:丁淑梅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七日戊子

                   耶穌2015年9月9日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薄白詈玫慕逃?,是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彪m然被一個世紀的時空分隔,分別生活于德國和法國,兩位偉大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和盧梭,卻在關(guān)于教育的本質(zhì)認知中隔空共鳴。在他們看來,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zhì),這些素質(zhì)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wù)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里的火藥未被點燃,而應(yīng)把學生帶領(lǐng)到探索未知和自我教育的道路之上,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天賦才情。教育不是知識的堆集,是老師的生活態(tài)度、點滴言行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和熏陶,以人格影響人格。

         

        有品質(zhì)的閱讀,正是形成教師優(yōu)秀人格的豐沃土壤和養(yǎng)分來源?!白x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經(jīng)典著作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進步的階梯。重溫經(jīng)典、感悟經(jīng)典,對于被碎片化信息裹挾的互聯(lián)網(wǎng)一代,更顯重要。那些真正能夠不斷被人們捧起的書籍,總是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總能沖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到達我們手中,抵達我們心中。在第31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我們邀請了國內(nèi)來自不同教育階段的老師,請他們選讀關(guān)于老師的名篇佳作,聆聽今日之師與昨日之師的真誠對話,分享他們的讀后心得與感悟思考。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弊釉唬骸翱芍^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弊釉唬骸翱芍^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

         

        —— 《荀子·子道》

         

        作為人的個體差異首先被關(guān)注并得到尊重和包容,使受教育者通過個體經(jīng)驗獲得自我開悟、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完善,這才是孔子導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荀子·子道》篇主要論述與君道、臣道相輔相成的孝悌之道,但亦及孔子師弟子的問答錄?!蹲拥馈返群笪迤灰娪凇墩撜Z》,也并非出自荀卿之手,但其間卻蘊含著荀學一派對儒家經(jīng)典的重讀與反省。當孝道的種種原則被羅舉后,孔子以“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知之曰知之”“ 能之曰能之”向子路陳說了小人君子之別,從而引出其與三位弟子頗富意味的這一段對話。

         

        孔子問明智與仁德若何,子路、子貢、顏回分別做了自己的回答;與此相應(yīng),孔子亦給予了三種不同的評價。這段問答錄,不僅可看出三弟子對于智者仁者的個人識見和胸懷,亦可進一步了解孔子導育子徒以成全人的衷心,還可從中品出荀學思想對仁者精神的本源性探掘。

         

        子路剛直忠信、率爾直言、果敢真誠、慷慨重諾,其所言“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儒俠之解著眼于道德的外求內(nèi)用。子貢敏而好學、“聞一知二”,克己自律,表里如一,其所言“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儒商之義強調(diào)的是奉獻自我、惠濟于人的仁愛精神;顏回安貧樂道、慧于察斷、勤學敬師、五德歸仁,其所言“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復圣之論則從一己出發(fā)闡發(fā)了對仁道精神的體認與踐行。

         

        一般認為,從孔子對三弟子的評價看,所謂士之道、君子之道、明君子之道,似乎存在一個梯級的倫理邏輯次序,然而實際卻并非如此??鬃硬⑽醋肪空l對誰錯,識見高下,而在意體察他們自身的知行方式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性與修為,而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即可。

         

        作為儒家思想的后繼者,荀子否認了道德先驗論,強調(diào)后天習得對提升和改造人性的決定因素,這種邏輯起點常常被誤認是異出儒家的。但是,就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讀與反省來看,荀子卻是最徹底的。

         

        使人識己愛己,能識人愛人,與有自知自重,都是三弟子從不同起點出發(fā)對智者仁者的自我認知。其中顏子所云“知者自知,仁者自愛”,看上去與儒家思想及其價值取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自愛”或“愛己”,始于利己之心,這與漢代以來對“仁”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王安石就曾以這段對話非孔子可以語出、乃荀子杜撰而加以強解。

         

        《說文解字》云“仁,親也,從人從二”;段玉裁引《中庸》鄭玄注,從會意的角度解為“相人偶”,即人與人之間爾我親密的關(guān)系和情感。后世有學者從“仁者,人也”的命題出發(fā),認為似乎只有在人與人即“二人”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中,才能對“人”下定義,以此得出儒家思想鏟除了“自我”的疆界,儒學精神的核心是強調(diào)群體倫理道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解“仁”字還附有兩個異形字,一個是 “忎”,從千從心(人自有的內(nèi)在稟性、人的天命之性),一個從尸(直立的人形,隸從夷,取夷風尚仁,風名從主之義)從二,卻在很長一個時期少有人提及。20世紀90年代《郭店楚墓竹簡》出土,其中戰(zhàn)國“仁”字的寫法,從身從心,經(jīng)古文字學者考釋,即《說文》所附的“從千心”之“仁”字的較早寫法,后者或其簡化。進而有學者從竹簡古文“仁”字的字形構(gòu)造分析入手,對仁的觀念所包含的原初含義進行了重新解讀:“仁”字“從身從心”,心中有一己存在之思考,即儒家倡揚的克己、修己,以仁成己。

         

        《荀子·子道》篇記錄的這段師徒對話,不僅重新確認了仁的本源意義,而且從認知、判斷、篤行三個層面完整解讀和闡釋了儒家的仁道精神。從“仁”的古字到儒家仁愛精神,仁的觀念被不斷豐富,儒家重視人的內(nèi)在稟賦和心性,并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理解人、建設(shè)人。

         

        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yīng)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么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yīng)該聽到后就去實行?!边@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涂了,不由得問孔子緣故。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p>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jié)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樣,他就告訴這位弟子仁的哪個方面。這就造成整本論語處處說仁,似乎處處又沒說清楚。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作針對性地指導,卻又最終殊途同歸。

         

        孔子對弟子的導育,并非單純的道德施教,也并非以等級意識為前提。作為人的個體差異首先被關(guān)注并得到尊重和包容,以人為本,以個人為出發(fā)點,使受教育者通過個體經(jīng)驗獲得自我開悟、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完善,這才是孔子導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