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世瑜】二元的晉祠: 禮與俗的分合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15-12-29 10:58:36
        標(biāo)簽:

         

        二元的晉祠: 禮與俗的分合

        作者:趙世瑜(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教授)

        來源:《民俗研究》2015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十九日己卯

                   耶穌2015年12月29日


         

         

         

        趙世瑜教授

         

        我以山西太原晉祠為例,具體闡釋禮與俗的分合關(guān)系。大家對所謂晉祠的歷史都應(yīng)比較清楚,傳說是周成王小時候開玩笑,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當(dāng)然唐地原來并不在今天太原這個地方),再下一代就改名為晉,即所謂的晉國。晉國或者唐的先祖即叔虞,晉祠和紀念唐叔虞有重要關(guān)系,所以很早就有在這里祭祀唐叔虞這個地方的諸侯合不合“禮”的爭論。

         

        千百年來,晉祠從一個單獨的廟逐漸擴展,現(xiàn)在發(fā)展成為一處面積很大的寺廟群,甚至圍繞晉祠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聚落,就是晉祠鎮(zhèn)。當(dāng)然這里的聚落是很古老的,在“三家分晉”那個年代,趙簡子開始營建太原的前身(晉陽城)時,在這一帶建立了趙國的勢力中心。所以在晉祠爭水故事中很有名的金勝村,考古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很大的趙簡子墓。

         

        晉祠旁邊有個村子叫赤橋。到了晚清民國初,赤橋出了一個人物劉大鵬,他留下的《退想齋日記》已為研究者所熟悉。劉大鵬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很有感情,編寫過《晉祠志》、《晉水志》等書,讓后人對晉祠這個寺廟群和周圍村落的歷史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除了主體建筑圣母祠、叔虞祠、水母樓以外,周圍還有一系列比較小的寺廟。后來,晉祠周圍用圍墻把各種各樣的寺廟圈起來,形成一處寺廟群,但同時又屬于一體。當(dāng)然在此之前,并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二元的格局,這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

         

        晉祠里面有兩個主要的廟,一個叫圣母殿,一個叫叔虞祠。這兩個廟就是二元格局的表征,背后體現(xiàn)了禮與俗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晉祠的最早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晉祠是祭祀唐叔虞的。但這個地方很早就與水有關(guān),戰(zhàn)國時就有智伯渠,后來李淵太原起兵就是借口到晉祠祈雨,所以晉祠很早就是和水有關(guān)系的地方,只不過從官方的祭祀來說,是祭祀唐叔虞的,而非祭祀水神。

         

        宋太宗在打下太原后重修過晉祠,碑文中說,“晉祠者,唐叔虞之神也……乃眷靈祠,舊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這時的晉祠仍是祭祀唐叔虞的叔虞祠。宋真宗時,唐叔虞祠因地震摧毀?!罢孀诖笾邢榉哪晁脑略t,平晉縣唐叔虞祠,廟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嘗所饗祭。宜令本州完葺?!?/p>

         

        但就是在這個時期,晉祠發(fā)生了變化,圣母殿的地位開始超過了叔虞祠。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重修的叔虞祠被改造成了圣母殿,熙寧十年(1077),朝廷敕封晉水源神為“昭濟圣母”。在正對著圣母殿的蓮花臺上,鑄有四尊“金人”,三尊都是北宋時期鑄造,由民間捐獻的。其中一尊身上的銘文是:“大宋太原府甲午□□社趙和等特敬□□舍凈財鑄鐵人一……昭濟圣母永充供養(yǎng)……神侍……永古輿情。俗……于長年,咸仰昭明……佑。紹圣五年……。”另外,在圣母殿中圣母塑像的座椅背后書有題記:“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獻上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龍社人呂吉等,今月賽晉祠昭濟圣母殿,繳柱龍六條,今再賽給圣母坐物椅?!?/p>

         

        可見,自熙豐年間晉祠主神由唐叔虞變?yōu)檎褲ツ钢螅瑫x祠已成為太原地區(qū)民間賽社的重要場所。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晉祠主神昭濟圣母與當(dāng)?shù)匕傩盏娜粘I罹哂懈苯拥穆?lián)系,具體來說,就是與這一地區(qū)的水利緊密相關(guān)。

         

         

         

        晉祠唐叔虞塑像

         

        這一變化讓后來的文人很奇怪,也很不滿。金人元好問的《惠遠廟新建外門記》中說:“晉溪神曰昭濟,祠曰惠遠,自宋以來云然。然晉祠本以祠唐侯,乃今以昭濟主之,名實之紊久矣!不必置論?!本褪钦f雖然道理很清楚,但是也改變不了。此后叔虞祠就更無人問津了,元至元《重修汾東王廟記》中說:“居民利其出入之便,又當(dāng)圣母殿開道而東,置三門焉,王之祠日就頹圮而弗修,祀事廢墜而弗奉?!迸c民俗有關(guān)的祭祀超越了與禮制有關(guān)的祭祀,甚至與民俗有關(guān)的祭祀也被貼上了國家的禮儀標(biāo)簽。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明代。據(jù)嘉靖《重修唐叔虞祠記》:“自至元迄今二百余年,棟梁摧折,不蔽風(fēng)雨,神失所棲,祀事弗虔。其旁所謂圣母祠者,香火日極崇奉,而唐叔虞之祠,顧寂寞水濱,不知為正神?!眱蛇叺膶Ρ葮O為強烈。雖然嘉靖年間對唐叔虞祠進行了重修,但無法扭轉(zhuǎn)此消彼長的趨勢,于是士大夫?qū)Υ思娂姳硎静粷M,如萬歷時蘇惟霖質(zhì)問道:“何以不祀唐叔而祀母?母且為誰?則以祠?……所負之山曰懸甕,綿亙數(shù)十里,山下出泉,灌溉環(huán)邑,土人以為惠出于母,尸祝之耳,何知唐叔?”顧炎武也感慨:“今人但知圣母,而不知叔虞,不其然乎?”

         

        怎樣處置這樣的困境呢?士大夫們無力改變民眾對于崇祀水神的熱衷,而且從明朝洪武年間國家也一再以水神的身份封賜圣母,于是只好另謀出路。清初著名學(xué)者閻若璩想出個辦法,證明圣母實際上是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之所以圣母殿為正殿,叔虞祠為偏殿,是“子為母屈者也”。他還找出一塊宋代的殘碑,中有“惟圣母之發(fā)祥兮,肇晉室而開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靈之可知”一句,來作為他的佐證。清人沈巍皆進一步論證,宋代宣和年間的這塊碑文上來就說“致祭于顯靈昭濟圣母汾東王之祠”,是“已合二廟為一,以圣母領(lǐng)叔虞矣”。劉大鵬也接受了這個說法,認為人們多以為圣母為晉源水神,“誤矣”(以上引文均可參見《晉祠志》)。

         

        閻若璩把他的考證結(jié)果報告給了地方官,希望上報到朝廷,改變洪武年間禮制的錯誤,但沒有人理睬。說明清代士大夫把圣母改變?yōu)橐亟呐旧鲜鞘〉?。直至清末光緒年間禮部仍稱:“據(jù)原奏內(nèi)陽曲縣冽石口竇侯廟、太原縣晉祠鎮(zhèn)圣母廟,歷朝禱雨輒應(yīng),又水母廟建自前明,禱雨靈應(yīng),均為士民所崇信?!笔ツ甘桥c另兩位水神相提并論的。其實無論圣母最初是水神還是邑姜,在北宋以來的百姓看起來,她就是水神,而且因此受到比唐叔虞更為熱烈的崇祀。

         

         

         

        晉祠

         

        晉祠最初以唐叔虞為主神的時候,曾有人質(zhì)疑說,祭祀一個地方的諸侯是否合適。實際上,三國魏和北齊修叔虞祠(或晉王祠),正是表明一個地方割據(jù)的政權(quán)恰恰像西周時期的唐或晉國一樣,屬于正統(tǒng)的苗裔。唐代李世民寫《晉祠碑銘》,也表明他們從這個地方出發(fā)奪取天下,同樣是源于正統(tǒng)。到宋代以后變了,太原成為一個邊塞重鎮(zhèn),這里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非常重要,所以無論是從水利的角度還是從“神道設(shè)教”的角度,水神的地位都需要獲得極大的抬升。我們不知道作為水神的圣母是否以前就存在的“女郎祠”,但應(yīng)該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應(yīng)該是以前就存在的、為百姓崇奉的俗神,只不過被國家重視的叔虞祠遮蓋住了。

         

        當(dāng)然,從宋到明,國家也對圣母這個出自民間的女性水神進行了封賜,盡管一些士大夫仍不認可,但畢竟“俗”也進入了“禮”,就是華琛(James L.Watson)講的“正統(tǒng)化”。不過,盡管圣母與唐叔虞都在朝廷的祀典之中,他們還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的生命力仍是通過民俗來延續(xù)的,因為其信眾大多是普通民眾、特別是本社區(qū)的普通民眾;而后者的生命力存續(xù)只依賴于少數(shù)士大夫,所以很難不日益式微。相反,前者在得到了國家的封賜之后,等于民眾的“淫祀”或者“野祀”得到了認可,原來已然旺盛的生命力變得更加旺盛。來自于“俗”的“禮”仍可體現(xiàn)為“俗”,即一種可以共享、亦可分享的文化。

         

        最后需要補充的是,我們將晉祠的信仰簡化為“二元”,只是就其主流而言,歷代文人的討論也主要針對叔虞與圣母這兩大表征。其實在社區(qū)居民那里,晉祠既是多元的,也是統(tǒng)一的。晉祠自明代以后,除了水母樓以后,還興建了苗裔堂、駘臺廟、東岳祠、三清祠、關(guān)帝廟、三圣祠、魯班廟、文昌宮等,其背后或是不同的村落,或是不同的家族,或是其他組織,所以晉祠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場所,體現(xiàn)了周圍幾十個村落不同人群之間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但他們又處于同一個空間,都屬于晉祠鎮(zhèn)或者晉祠堡,都屬于一個水利社區(qū),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認同。社區(qū)的居民未必像士大夫或者外來的游人那樣看待晉祠內(nèi)部的差異,而是把它們都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責(zé)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