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燈節(jié):十三“試燈”十八落,元宵燈會是高潮
作者:譚昔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十五日甲戌
耶穌2016年2月22日
在江南,過完初十就進入了燈節(jié)期間,人們此時再見面,便是“拜燈節(jié)”了。正月十三這天夜里,家家戶戶在廚房里懸起燈光,用香燭茶果奉祀灶神和祖先遺像,稱為“試燈”。直到正月十八夜里“落燈”,這段時間便是燈節(jié)。而燈節(jié)期間,以正月十五上元夜元宵燈會為兆民狂歡的高潮。
江南的元宵燈會,應該以南宋臨安燈會最具代表性。北宋汴京因其成熟的都市商業(yè)文明,使元宵燈會于此發(fā)展到極盛。《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城內上元之夜,宣德樓上下彩旗翻飛,樓前燈棚高聳,百姓用干草扎成長龍,上覆青色布料和萬盞燈燭。夜間,皇帝親臨宣德樓賞燈。樓下兆民歡騰,興高采烈,仰望這燈火,真如五彩金龍降臨,輝耀盛世。
宋室南渡以后,這一風俗也被從開封帶到了杭州。根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的記載,元宵節(jié)時,杭州城會由官方給百姓、藝人、生意人分發(fā)錢、酒,讓他們歡慶佳節(jié),以示普天同慶之意。這一天,杭州城內匯聚舞隊數(shù)百支,傀儡戲數(shù)十家,加上富貴人家的私人樂隊,可謂“家家燈火,處處管弦”、“攔街嬉耍,竟夕不眠”。杭城內也有好客的大戶人家在這一天打開家門,與民同樂。如“清河坊蔣檢閱家,奇茶異湯,隨索隨應,點月色大泡燈,光輝滿屋,過者莫不駐足而觀”;“內侍蔣苑使家,雖曰小小宅院,然裝點亭臺,懸掛玉柵,異巧華燈,珠簾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賞,不忍舍去?!背莾葼I房府庫亦應節(jié)點燈,“諸營班院于法不得與夜游,各以竹竿出燈球于半空,遠睹若飛星”,“諸酒庫亦點燈球,喧天鼓吹”。游人如魚得水,游賞遍地,好不熱鬧。而北宋汴京的萬燈長龍,自然也飛到了南宋臨安。杭州的龍燈沒有汴京那么長,大概和我們今天看到的舞龍類似,用竹篾扎成,外面包裹白布,布上再用藍筆畫出龍鱗。竹篾中間安置燈燭,點亮后由人舉著游玩。講究一點的,還會先把這龍燈請到龍神廟開光。
雖然元宵燈會以杭州最熱鬧,但花燈的制作卻以蘇州最為出名。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是蘇州人,他曾作詩《吳燈兩品最高》,說“鏤冰影里百千光,剪彩球中一萬窗。不是齊人夸管晏,吳中風物竟難雙。”又作《燈市行》說:“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边@兩種名貴的花燈分別叫做“琉璃球”和“萬眼羅”,通常于臘月中便開始制作銷售,因其售價昂貴,老百姓甚至要憑手氣賭一把才有可能贏下一盞。姜夔的詩也印證了這種說法,“好燈須買不論錢,別有琉璃價百千。都下貴人多預賞,買時長在一陽前?!痹娭姓f琉璃球雖然昂貴,但杭州富戶們亦早早下了訂金,于冬至之前通常就采購停當了。
除了琉璃球和萬眼羅之外,據明代“海內文章第一”的吳縣人王鏊記載,蘇燈還有形狀如荷花、梔子花、葡萄、鹿、犬、馬、兔子、蛤蟆、八卦等等的,又有“擲空小球燈”和“滾地大球燈”兩種用來玩而非賞。最有趣的是“走馬燈”,燈上懸掛剪紙騎馬人物,人上作風輪一只,下連鐵線,以火上熱氣驅動,快時“旋轉如飛”。姜夔描寫走馬燈說:“紛紛鐵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戰(zhàn)年。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兒女戲燈前。”
除了蘇燈之外,浙江地區(qū)制作花燈亦是一流。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新安花燈有無骨燈,燒成之后內無間架,“混然琉璃球也”,人稱“奇巧”。此外,有珠子燈,用五色彩珠制成網格,點亮燈燭,光彩繽紛炫目;羊皮燈,表面用五彩描繪人物,里面點上燭光,外面看起來就像皮影戲一樣;剪紙燈,燈上貼有精妙的剪紙;絹燈,上面書寫藏頭詩,以調笑為宜。
除了賞燈,元宵燈會還有各式雜藝、買賣。前面提到的數(shù)百支舞隊,多來自杭州周邊的農村地區(qū),舞隊人物扮演成和尚、公子、貨郎、漁婦等模樣,到城市里跳起秧歌,博觀眾一樂。還有的舞隊戴上彩繪假頭,扮成山神、童子,游走街巷,人們笑稱之為“大頭和尚”。舞隊以外,又有傀儡戲班。這些傀儡在那天也被盛裝打扮,頭戴花朵、珠翠,風引水袖,遠遠望去宛如真人。吳錫麒作詩:“小隊東風里,明燈彩欲流。紗籠喬齋眷,紅粉鬼胡由。”喬齋眷便是引用了南宋杭州元宵燈會上的傀儡戲班之名。
連傀儡都打扮一番,那真人更是不在話下。這天夜里,杭州城的婦人們配上奇巧裝飾,名目如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蟬袖、項帕等,身著素色長衣,月光照映,宛若天仙。而文章之士則流連歌舞,賞燈揮翰,歡飲終夜。小孩子們手拎花燈,對于貨郎擔上的零食更是垂涎三尺。
元宵節(jié)間,小孩子們的吃食有乳糖圓子、科斗粉、水晶膾、韭餅、棗兒糕、澄沙團子、滴酥鮑螺、玉消膏、琥珀餳、輕餳、蜜煎、蜜果、糖瓜蔞、煎七寶姜豉、十般糖等等。名目雖然繁多,但也不出糖果糕餅之類。元宵節(jié)這天,江南地區(qū)真正的節(jié)令美食是燈圓。湯圓是從元旦那天就開始吃的,與之相比,燈圓的特點在于里面沒有餡,且個頭略小。百姓認為上元是天官賜福之日,須持齋,故吃無餡的燈圓。
宋時,都市里須等到正月十四才搭起燈棚,掛上花燈。發(fā)展到明清時期,自正月十三便開始張燈結彩了,至元宵節(jié)更是熱鬧非凡。晚明杭州文人邵經邦寫正月《十三夜燈》:“雨暗重城暮,燈仍故日紅。”尚未見特別熱鬧。到了《十五夜燈》便是燈光燎天,一片盛世太平景象,正是“星辰通北極,煙火隔長安”。至正月十七,人們游興漸弛,于是《十七夜燈》便“天上清光減,人間樂事殘”了。
到正月十八落燈,燈節(jié)就算過完了。而新年還在延續(xù),有些大戶人家還在不斷地來往請吃春酒。無論男女,成年人新春應酬并不輕松,而娛樂活動除了元宵燈會的狂歡以外,基本上就是各式花樣的賭博了。古往今來,只有孩子們能夠盡情玩樂。
各式花燈之外,孩子們玩得最多的當數(shù)爆竹。爆竹中常見的有單響、雙響、遍地錦、霸王鞭、一本萬利、春雷等,主要以其響爆次數(shù)的多少來命名,相當于今天的單響炮、千響鞭炮、萬響鞭炮等等。今日常見的花炮,在明清時期也已現(xiàn)雛形。當時人以“焰硝鐵屑”混入火藥放在筒中,點燃后光焰繽紛,人們想象其如梅蘭蕙菊、水仙木樨,稱為“爆花”。還有類似今天彩珠筒的,斜刺里向空中發(fā)射個個光焰,當時只能發(fā)三發(fā),時人稱之為“連升三級”。也有類似今天沖天炮的,當時用竹絲綁在藥丸上,點燃后也是斜刺里沖上天空,時人稱為“竄天鼠”。還有一樣叫做“賽月明”的,將藥丸裝在特制的紙盒中,點火后直上云霄,人們比之明月。
此外,兒童們還有紙鳶、風箏、毽子、哈哈笑等玩物。紙鳶就是今天的風箏。而風箏則專指帶有特制竹弦的紙鳶,這種竹弦在風吹之下會發(fā)出聲音,風箏亦因此而得名,又稱“琴鷂”。哈哈笑是一種镴制玩具,具體的形狀已不得而知,但一首關于哈哈笑的童謠倒是流傳了下來,說:“哈哈笑,一個青錢一大包,買得者哈哈笑,買不著,雙腳跳。”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倒是有兩樣玩物可謂男女不限、少長咸宜,即“狀元籌”和“升官圖”。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大體可分為院試、鄉(xiāng)試和會試三個級別,院試是地方一級的考試,通常由該省的學政主持,考中者被人們稱之為“秀才”。秀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是省一級的考試,由中央委任官員到各省主持,考中者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們不但有機會做官,還有資格參加京城舉行的會試。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他與其他及第者有資格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級別考試——殿試。殿試及第者被稱為“進士”。進士又分三等,第一等僅錄取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狀元籌便分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等,取六顆骰子輪流拋擲,得一個紅點中秀才,兩個紅點中舉人……六個紅點就是中狀元了。當時狀元籌的游戲非常流行,有人作詩道:“升官圖里夸捷徑,科甲叢中更爭勝。獻歲驚聞笑口開,果然奪得狀元回。舉人進士唾手得,何物秀才不出色。博取功名只如此,安用六經廿一史?!边@是調侃狀元籌的玩家不肯用心攻讀六經、二十一史,只靠擲骰子就幻想奪取狀元。
詩中提到的升官圖類似今天小孩子玩的棋類游戲,相傳是明人所繪。圖為方形,由外及內將各色科舉、官位由低到高排列成表格。表格中央是所謂“三公九卿”中的“太保”“太傅”“太師”,以“白丁”為起始,以“太師”為終止。最開始取普通骰子投擲點數(shù)決定升降,后來改成一顆有四個面的骰子,四面分別寫著“德”、“才”、“功”、“贓”四字,而升官圖上每種官職下方亦對應有擲出“德”、“才”、“功”、“贓”的相應動作。如棋子走到“白丁”以后,擲出“德”則升為“監(jiān)生”,“才”升為“案首”,“功”升為“童生”,而“贓”則原地不動。又如棋子走到“尚書”格,再擲出“德”便可直接晉升“太師”,若“太師”再擲出“德”,就“榮歸”了,算是完成了游戲,也完成了儒家政治中的人臣之責。與升官圖玩法類似的還有“升仙圖”、“百花圖”等,都是江南地區(qū)流行的游戲。
責任編輯:姚遠
【下一篇】【楊丁宇】懷念傅璇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