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鑫】讀王岱輿論《正教真詮》論“孝”

        欄目:儒回(伊)對話
        發(fā)布時間:2016-02-28 22:22:49
        標簽:


         

         

        讀王岱輿論《正教真詮》論“孝”

        作者:楊鑫

        來源:端莊文藝周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二十日己卯

                   耶穌2016年2月27日

         

         

         

        春節(jié)得閑,翻看王岱輿的《正教真詮》,看了幾段,立覺于自身修養(yǎng)十分有益,遂不敢小視。王的書讀起來既輕松,又勞累。文辭暢達,譬喻生動,故讀來興致盎然;所論之理針針見血,直戳吾人身上之大病患,故常常后背流汗。

         

        其論孝,先引穆教之經(jīng)曰:“真主之喜,寄于人子父母所喜之間?!毖韵轮猓㈨樃改?,就是順從真主。設在儒家,孝順父母,即是順應宇宙一體之生意(仁)。后者皆為前者的根源。在儒家,天之喜是生意。二月間,草長鶯飛,萬物萌動,即天之喜悅。人之喜,若得其正,即是當喜之喜。此時,人之喜之于人的處境,恰如天之喜(生意)之于二月的世界。人之怒亦如天之怒,如盛夏天雷震怒之怒,鮮花怒放之怒。怒即一種陽氣充盈,噴薄而出的情狀;喜則是陽氣初生,微微萌動的情狀。人是乾坤造化而成,人之喜怒自是出于乾坤。仁義禮智,連同其端倪,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亦是出于陰陽造化。唯物主義認為天的喜怒哀樂,或真主的喜都是對人情的比擬,實不究竟——這并未回答人情的根源是什么。人情以至于德行,都是出自一根本的意志(天地之心,或者真主)。這一點,是孔穆二教都可以接受的。究竟是出于宇宙生生不息的意志,還是出于真主的意志,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擱置。要之,對于修身而言,二者可以相通。

         

        對于儒者,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因為身心家國天下,都在一體之仁下,所以父親的志,亦是宇宙生生之志。繼承父親的行事方式,也是一體之生意的流行。所以孝順,意味著“無改于父之道”(尤其在父親行事合乎天道的時候)。父子之道和天道,一定是不違逆的。儒家的圣人中,孝的典型是舜。舜在那樣的家庭,都可以做到孝,而不違背道義,更何況一般的家庭。

         

        吾人很多時候做不到孝,尤其做不到“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因為時代變化太大了,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比父母更正確,更合道。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比父母更能代表道。在父母給我們購入一臺家電的時候,我們或會埋怨父母買貴了,他們不會網(wǎng)購。似乎我們的“志”更能接上宇宙的“志”??墒牵嘁稽c錢,少一點錢,這太不重要了。父母為我們購入一臺家電,這是一種慈愛,想讓我們生活更好。他們這種慈愛之心甚至會讓他們受騙,輕信商場的推銷員,多花冤枉錢,但宇宙在乎這點錢嗎?若有真主,真主在乎這個錢嗎?“真主之喜,寄于人子父母所喜之間”,誠不在人子之喜也!這一點,吾人做得太欠缺了,這是不知道。誠如王岱輿說:“經(jīng)云:‘爾等拜主,爾等孝親。’是故事主以下莫大乎事親。孝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焙芏嗳寮业慕塘x,通過穆教的經(jīng)文,可以再去咀嚼,再去領會。

         

        在儒家,父慈子孝,孝慈是不一樣的。二者的關(guān)系,一陰一陽,是互根的。二者在程度、方式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對待父母的時候,我以前常想,要對父母好,要加倍地償還他們的恩情。讀王岱輿的書,我發(fā)現(xiàn)這種心態(tài)根本上是不對的。人子應該領會到自己永遠不可能像父母對自己那樣對父母好,并且盡可能對父母好。這本來就是宇宙生生意志的呈現(xiàn)方式,人是如此,自然也是如此。許多人父母是農(nóng)民,自己有很多錢,很高的社會地位,于是把父母安頓在豪華的房屋里,給他找很貴的保姆。這樣,他便覺得自己給父母的遠遠比父母給自己的多了。其實差得遠。原來父母給她一塊錢,這里面包含的恩情,是這個孩子如今一天花一萬塊錢侍奉父母都比不上的。(亦即王岱輿所論穆教“世榮世辱”與“真榮真辱”之別。)就我的經(jīng)驗,一般而言,只有認識到自己不可能像父母對待自己那樣對待父母那么好,才能真的對父母好一些。

         

        王岱輿說:“親恩子孝,遠如天壤?!焙⒆颖雀改覆畹锰h了。王岱輿列出三條。其一,“親之撫育,本于心念;子之孝養(yǎng),多守禮節(jié)?!逼涠笆逃H疾苦,雖無怨念,久之則望其死;撫子病患,縱極勞苦,久之猶憶其生?!逼淙坝H之思子,無有時度;子之慕親,猶有限量。”

         

        我想,王不僅是要指出子女侍奉父母的不足,更是要指明,在本體論上,父母的慈愛遠遠大于子女的孝順。這本是品物流行之理。同時,這個孝也不止是父母給我的,我要還給父母,而是直接和道相關(guān)的。父母為什么對我那么好,因為這是宇宙生生意志的實現(xiàn)。同樣的,我也要對我的子女這么好,把這種仁愛之心傳下去。這就是仁心的流行,就是大化流行。干知坤能,以此仁心知,以此仁心能。此仁心是世上最簡易之物,又是最廣大悉備,范圍天地之物。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穆教,根本的孝順,一定是指向后代的,志向天(真主)的。事親就是事天(一如穆教“爾等拜主,爾等孝親”)?,F(xiàn)在,很多人把養(yǎng)育子女視作一種投資,回報父母視作一種償還,其弊大矣。

         

        王岱輿把孝分成三品:身、心、命。身者,供養(yǎng)父母,犬馬皆有之;心者,就是有孝心,所以可“常孝”;命者,是父母死后的事情,“意歸考祖”。死后之孝,意歸考祖,在儒家,近則“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遠則“慎終追遠”??傊斒丶业?,不失家學。所謂家學,即家族祖宗為人之道。王岱輿說:“正教(穆教)之道,不孝有五,絕后為大?!贝私^后不是沒有子嗣,而是“失學”。

         

        這里,王岱輿對儒家經(jīng)典《大學》和穆教的孝道有個會通。

         

        穆教的不孝,有五點。1、不認主,2、不體圣,3、不親賢,4、不生理,5、不習學。圣人,如穆罕默德,那就是直接認主。王岱輿稱“認主而后心正”。而賢者,就要體貼圣人言行。王岱輿稱“體圣而后意誠”。王岱輿稱,圣人是“自誠明”,賢者是“自明誠”。放在《大學》的文脈中,意誠而后心正,就是通過體會賢人的言行,進一步去認主;心正而后身修(王岱輿:“親賢而后身修”),即,一旦認主,一定會去親近賢人,那么就做到了修身;身修而后家齊(王岱輿:生理而后家齊),即,做到了體圣、認主、親賢,那么家庭就有了長幼之序,就有了理,此理既是文理之理,即長幼之序,又是生生之理,蓋有此秩序,那么自然可以家道興隆;家齊而后國治(王岱輿:“習學而后國治”),即,將家的秩序推致到國,體圣一定會去認主、圣人之為圣人,蓋其認主,認主必定親賢,親賢必定生理,所以都是一回事,一個“學”,習此學,則天下之事畢矣。

         

        明儒王心齋講孝則說保身,并且說身就是身心家國天下這個大身。孝本來就是貫穿整個人倫的,不然家齊如何可以國治?這么一想,孝本來就包含學的傳承(本質(zhì)上是宇宙生生意志的傳遞),說“無后為大”是失學,亦無不可。王心齋曾經(jīng)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懷孕生下波石(心齋大弟子),醒來對妻子說,你給我生了五個孩子,我自己生了一個孩子。(此即以一象征的方式暗示出“后代”與“后學”之間的關(guān)系。)心齋尤其強調(diào)遵道尊身,身與道同尊。身之所以與道同尊,蓋身是道的載體,即“學”的載體。

         

        可見,王岱輿對穆教義理和儒家經(jīng)典的會通,并不是強和,而是看到了二者之間深層的聯(lián)系。因為深得之,所以王岱輿下筆穩(wěn)健,常常直接批評儒家一些成論,甚至有一些“千古未發(fā)之言”。如歷來有學者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來解釋舜的“不告而娶”。王岱輿找出六個理由反駁這個論點,茲不論述。

         

        對于不告而娶這件事,王岱輿給出一個“千古未發(fā)”之論。王推測,舜不告而娶,其時必是君命舜娶。如果舜告訴瞽叟,瞽叟不同意,那么瞽叟必違逆君命。舜為了不讓父親擔此過失,故向父親隱瞞自己的婚事。真正的孝子,必定能為了父親,擔起不孝之名,是至孝也!

         

        儒家有個相反的例子,就是早年的曾子。曾子早年被父親打,用大棍子,打得昏死過去。曾子一聲不吭。別人知道這件事情,都稱贊曾子孝順??鬃訁s大批曾子,說他不孝。蓋曾子未嘗想過,若是自己死了,一方面父親多么傷心,另一方面父親便做得個父不父。孔子也是舉出舜的例子批評早年的曾子,人子應當“大杖逃,小杖受”,這才是孝。

         

        無論舜不告而娶是什么原因,王岱輿如此闡釋,對我們作為人子,是很受用的。經(jīng)如此一番解釋,則不能以忠君為借口,為自己不孝開脫。孝不能全,忠之全必是偽全,必是徒有忠之名。王岱輿說:“忠孝兩全,方成正教?!蔽蚁?,儒家亦是如此。即便舜竊負而逃,也必是逃于四海之濱,蓋四海之外不是王土,便成全了忠和孝。如果我們?nèi)粘I钪邪l(fā)生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必是自己的忠也沒做好,孝也沒做好。這恰恰是個反省的契機——行有不得己,反求諸身!

         

        是文因馬君所邀,寫一二讀王岱輿著作的感想。初不知如何下筆,故只就“孝”一事論之。我非穆教人士,亦不曾看過穆教典籍。初看王岱輿論真一、元始、前定、普慈等等,為之嘆服,其中不乏吾教所未強調(diào),確對吾教有益之理。是書有意糾宋儒之偏,言辭懇切,略無意氣之爭。儒者可以此反觀。

         

        楊鑫·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中國哲學博士在讀

        2016-2-27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