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么要黑偶像孔子
作者:周紹綱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七日丙午
耶穌2016年3月25日
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公元前100年左右的某一天,在西漢的國都長安,一位50來歲的老粉絲在手機上敲下——不,在竹簡上寫下了這行字。
“終于編完了偶像的傳記了?!狈畔率种械牡豆P,他抬起了頭,削瘦的臉上清潔無須——沒有胡須不是因為練了啥,而是得罪了漢武帝,從而慘遭宮刑。
沒有誰敢就此而嘲笑他。他的名字,叫做司馬遷,江湖人稱“太史公”,是后世文史作者、歷史學者、歷史學家的共同偶像。
司馬遷的偶像是孔子。
司馬遷小時候,也就是他還在老家韓城和小伙伴們搓泥巴的時候,京城學界流行的是黃老之術(shù)。
那時,微博上的大V是安丘生、淮南王、王生、黃生這些人,朋友圈里的高逼格的文章是討論老子的——寫《道德經(jīng)》的那個老子,如“《老子》注疏集·第一章(1)第一句句讀及釋義”。
討論的主題是“無為而治”,換個詞說,就是“不折騰”。
當然,小司馬不懂這些,但他老爸司馬談懂。身懷黃老絕技的司馬談,卻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讓兒子去學黃老的死對頭——儒家的東西,并勉勵他做第二個孔子。
這是親爹。
我們想象一下,清末民初的遺老們自己還在搖頭晃腦作古文,卻把兒女送入新式學堂說白話文。兒女放學回來后,可能還得遭受他們的嘲笑——
“老爸,你Out了!”
這種苦澀,只有做父母的才能坦然受之。
所幸,司馬遷很理解老爸的良苦用心。
在漢景帝晚年,儒家已有暴走的跡象了,取代黃老指日可待。只有棄黃老習儒術(shù),他才有可能接任太史令,從而完成老爸的未競之業(yè)——為海內(nèi)一統(tǒng)的強漢修一部包舉古今的偉大史書。
司馬遷學的很認真。十歲開始跟著當時的儒家大V孔安國學古文《尚書》,后來又接著學儒家的其他經(jīng)典,學六藝。
天性飛揚的司馬遷接受古典精神的浸潤后,慢慢地對儒家——尤其孔子,開始了解,繼而欣賞,終于膜拜。
二
在司馬遷26歲的時候,他老爸被漢武帝氣死了。
漢武帝要去泰山封禪,沒有帶上太史令兼星相專家司馬談。對于傲嬌的司馬談來說,這種奇恥大辱只有用老命去洗刷。
在對父親的懷念與哀思中,司馬遷接承了作一個大歷史家的使命。
此后,父親的遺命時常在他腦海里回旋著:
“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鬃铀篮蟮浆F(xiàn)在五百年,有能繼承清明之世,正定《易傳》,接續(xù)《春秋》,意本《詩》、《書》、《禮》、《樂》的人嗎?”
用時下的話來說,五百年必有牛人出,兒子你骨骼精奇,是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以后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wù)就交給你了。
等等,著史與維護世界和平有一毛錢關(guān)系嗎?
有。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歷史的裁決可以規(guī)范世人的揖讓進退。
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比之于《春秋》,他將自己心氣注入《史記》一書。這是一部有溫度的史書。
書中對自己的偶像孔子,司馬遷各種膜。
說田叔,就用“居是國,必聞其政”,說萬石、張叔,就用“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是文藝膜。
有時自己不作判斷,直接引用孔子的話,如“殷有三仁”,“吳太伯可謂至德”。這是暴力膜。
褒貶呂不韋的時候,只用了一個“聞”字——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簡直膜得猝不及防。
檢閱《史記》,司馬遷引用、化用孔子的話,難以計數(shù)。他膜過《春秋緯》里的梗,膜過《禮記》里的梗,更多的是膜《論語》里的梗,有些甚至不知道他膜的是哪個梗。
一句話,他把孔子當成唯一可以印證的權(quán)威。
我孔威武!
請收下我司馬小子這個腦殘粉的膝蓋。
三
司馬遷完成《孔子世家》的那一刻,仿佛完成了一個久遠的心愿。
在西漢這個用樹葉擦屁股的年代,以偶像的是為是,非為非,寫了一部被后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史書,順便編好偶像的百度百科,把偶像的地位拉高一個檔次(其他諸子都是列傳,唯獨孔子是世家),讓他垂范后世,堪稱頂級膜了。
這一輩子,值了。
讀到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腦殘粉如何膜拜偶像。
但高潮才剛剛開始。
時節(jié)如流,一千兩百年忽焉而逝。到了金代,有一個叫王若虛的猛男,嚴重懷疑司馬遷給孔子編的百科有問題,“孔子世家,不足觀也!”這篇文章啊,壓根兒不值得看。
又過了幾百年了。清代乾嘉年間,一個考據(jù)猛男輩出的時代。到底有多猛?如果他們愿意,他們能把大頭兒子考成是隔壁老王的種。全祖望、林春溥、催述等大V,就認為《孔子世家》中的兩個地方有問題:“陳蔡兵圍”和“楚昭議封”。
先說“陳蔡兵圍”。
這事《孔子世家》里說得很清楚。打個比方說吧,兄弟你對朝鮮和韓國都看不順眼,帶著一群小弟在兩國邊境瞎轉(zhuǎn)悠。這時美帝聽說你很有才,想把你挖過去當參謀。朝鮮和韓國一聽慌了,兩國的高級官員坐在一起商量,最后聯(lián)合派兵把你給圍住了。
這也太不靠譜了,韓國和朝鮮是死對頭,兩國官員怎么會坐在一起喝茶,又聯(lián)合派兵呢?韓國又是美帝的小弟,怎么敢明目張膽攔住老大想要的人?
再說“楚昭議封”。
這事大意是說,你被朝鮮和韓國的聯(lián)合人馬給圍住了,派了個小弟去美帝搬救兵,奧巴馬同志調(diào)了軍隊來接你。你到美帝后,奧巴馬打算把新奧爾良劃給你,讓你玩玩。這時,希拉里對奧巴馬說,這家伙的小弟個個都是將帥之才,觀海你這么干,我大米國危矣。結(jié)果,你做酋長這事就這么黃了。
事實上,奧巴馬同志此時正與普大帝在敘利亞杠上了,哪有閑工夫管你這破事。
由此可知,《孔子世家》確實不怎么靠譜。
四
我們可以質(zhì)疑司馬遷的人品,但不能侮辱他的智商。
司馬遷“十歲則頌古文”,后又“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一個十歲就讀古文《尚書》,后來又把西漢國家圖書館的書給輪了一遍的超級學霸,怎么會對這兩則存在明顯漏洞的史料都看不出來?
只有一種可能,司馬遷是故意的!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了表現(xiàn)偶像孔子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牛到楚昭王想用卻不敢用?如果是這樣,反而好理解,腦殘粉為偶像編百科的時候,多少干過這種爛事。
接下來,司馬遷放了一個大招。
為了避免翻譯出錯,還是引用原文吧——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孔子56歲的時候,終于大權(quán)在握,開心之余,順便把魯國大夫少正卯給剁了。
這事發(fā)生在400年前,司馬遷怎么知道?
他的依據(jù)是《荀子》,因為最早記載這事的是荀況。
這事是真的嗎?
不是。
最早提出質(zhì)疑的是孔子的另一個腦殘粉朱熹。朱熹認為這是“齊魯陋儒”造的謠,如果真有這事,《左傳》為什么不提?
接著,王若虛、清尤侗、閻若璩、崔述、江永、梁玉繩等古代大V紛紛表示這是謠言,梁啟超、錢穆、唐君毅等近、當代大V也認為這事不靠譜。
理由有以下幾點:
1、時間對不上號,孔子56歲的時候根本不在魯國。
2、那時沒有名字中含有“相”字的官位,“行攝相事”中的“相”,不是后來的丞相,而是相禮之相,說穿了,孔子的職權(quán)僅限于處理一些禮儀上的事。
3、這事在《論語》、《孟子》、《春秋》、《左傳》等同時代的書中都沒有記載,偏偏在晚出100多年的《荀子》中橫空出世。
4、這事不符合孔子以往的言行。
司馬遷知道這些嗎?
問這個問題,實在是有辱他的智商。
五
強行插入一段,荀況挖了這么一個坑,坑了后世不少V。
有人說,殺的好,對于亂政者就是要殺。
有人說,殺的不好,儒家一朝權(quán)在手,就充當專制的幫兇。
有人說,殺這個行為好,對待階級敵人就是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但對象弄反了,孔老二這個破落的奴隸主階級代表,居然殘忍了殺害了新興地主階級代表少正卯同志。
有人說,孔子沒殺少正卯。
孔子沒殺少正卯,這種聲音最小,也是事實。
司馬遷既然知道偶像沒有殺人,又為什么要將這個段子編入到《孔子世家》中?
第一種可能,司馬遷認為孔子誅少正卯是對的。
正如荀子所說,死讀書不知變通、不遵禮法的人,是“陋儒”。荀子的主張,有點法家的傾向了,這正是朱熹繞著彎子罵荀子的原因,你丫就知道殺殺殺。不過,孔子的偶像周公也誅殺了管蔡,這并不妨礙周公被后世尊為圣人。
如果是這樣,那么司馬遷膜的孔子,其實是他心目中的孔子。
第二種可能,司馬遷用春秋筆法來隱藏他真正的觀點。
西漢的太史令是從西周的巫史演變而來的,巫史作為天子和上天溝通的媒介,代表天意,有權(quán)訓御君王的言行。換句話說,神棍的權(quán)力大得很,平時噴噴天子不在話下。所以說,那個時候的史書——《尚書》有一說一。
用史官來監(jiān)督天子,只有堯舜禹湯這種圣王才能接受。三家分晉,禮崩樂壞,由此圣王不復。而“鳥生魚湯”們很難忍受一個糟老頭子天天在耳邊嘰嘰歪歪。所以說,《春秋》文約意微。
司馬遷意識到了這種“古今之變”。社會進步了,裝神弄鬼這套玩意Hold不住皇帝老子了。迫于壓力,他不得不把“孔子誅少正卯”這個開啟終端之爭的事件編進《孔子世家》,但作為太史令,他身上又留存了巫史監(jiān)督天子的一些遺澤。
如何是好?只好運用偶像的春秋筆法——故意留下了這么多破綻,等待后人來破解。
如果是這樣,那么真不愧是腦殘粉,這種花式膜,簡直了。
(感謝@清風廋竹宋遺民 兄指出小文的一個常識錯誤。)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