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蓁】尋訪王介之足跡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16-04-13 23:12:27
        標簽:

         

         

        尋訪王介之足跡

        作者:劉蓁

        來源:船山文化研究會秘書處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六日甲子

                   耶穌2016年4月12日


         

         

         

        船山先生的長兄王介之曾隱居今衡陽縣關市鎮(zhèn)的石獅嶺。當年他與其弟船山同時中舉。他亦有著述被收入四庫全書。為尋訪這位圣賢在衡陽縣的蹤跡,4月11號上午10點半左右,市三九學社專家蕭培先生,船山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國繁、副會長胡興衡、王輝、我等一行五人驅車向關市進發(fā)。

         

        到達關市街已是午餐時間。關市中心學校歐校長接待了我們。歐校長聯(lián)系了介之先生的后裔王校長及另一位姓劉的校長給我們作向導,親自陪同我們前往介之先生故居所在地。

         

         

         

        幾分鐘后,早已在必經路口等待的劉校長的向導車跟我們會合。兩臺車一起踏上了尋訪之路。

         

        正是人間四月天。天略有晴意,微微的太陽花。春裝輕薄,手腳舒展。山路蜿蜒,沿途草木青翠。鳥兒歡快地在山間田野間起起落落。一行人議論著,猜測著,萌井村、三胡村的指示牌在眼前一晃而過。途經一座造得細致結實的石拱撟時,同行的胡興衡督學滿懷深情地說,這座橋是98年山洪暴發(fā)后修建的。他當時在此地蹲點,大水淹了這片垅。為了幫助并不富裕的村民盡快重建家園,胡督學想辦法幫村民籌集12萬元資金,并親自和村民起早摸黑,修成了這座橋,給當?shù)卮迕駧砹藰O大便利。這樣的為民謀實利,與王介之隱居著述為中華民族保留文化火種,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抬眼前方,山脈綿亙。山脊秀麗,山體雄渾,山勢起伏有致,山腳村落依傍。真是鐘靈毓秀之地,同行的胡督學說,前方形似飛龍在天的便是三陽山脈。蕭老興致勃勃地舉起相機,將這一條神奇的臥龍攝入鏡頭。

         

        車停了在一方鄉(xiāng)村常見的土坪中。向導王校長說,介之先生的故居到了。我們都睜大眼睛,試圖從這貌似普通的鄉(xiāng)村民居中發(fā)現(xiàn)什么。我們在三、四棟紅磚水泥樓房的包圍圈中看到了只剩一墻、一門的半間土磚屋。一大堆土磚傾倒在一側,似乎在傾訴著風雨飄搖的歷史。那道木門左側,曾經供人躲避風雨的屋檐下,竟然有一棵高近2米長得生機勃勃的小樹,似乎特地為這土坯房的滄桑作見證?;蛟S當年介之先生曾在這屋里孜孜不倦地揮毫疾書,掩卷沉思,不舍晝夜,只為綿延華夏民族的博大深邃……

         

        一行人各自取角度拍了照,又集體在這一片斷墻殘垣前留了影。只待回去后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讓更多的人關注為我們保留文化火種的人。他們當年窮其一生不懈努力,苦難厄運或高官厚祿均不能奪其志。這是多么震攝人心的文化壯舉!

         

        王校長引我們走進了土坯房左側的一棟紅磚屋,指著一位中年男子向我們介紹說,這位也是介之先生的嫡傳后裔,他家有1917年修訂的王氏五修族譜。堂屋寬敞干凈,主人一家正準備吃中餐,桌上擺著豐盛的飯菜。正面墻上掛著大鏡框,是主人一家的各類照片??礃幼游葜魅艘患业纳類芤庥譂M足。

         

        王校長向他說明來意后,他很爽快地搬出了珍貴的譜冊。一共有七本。

         

        胡國繁會長和蕭培老師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翻開,主人介紹,這是他們祖輩三代躲避戰(zhàn)亂和“文革”政治運動,想盡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王氏先人遺跡。沒有這些王氏后人的冒險藏書,這些珍貴的史料也許早已毀于無知狂徒之魔爪一一介之先生后裔的這些義舉,不也是對文化的傳承么?介之先生泉下有知,當欣慰了。

         

         

         

        這套族譜據(jù)主人說共有十冊,只是其中三冊已失。譜里有永歷皇帝下的詔文,也詳細記載了介之先生及其兒子墓地的地點,為我們尋訪介之墓留下了確鑿的線索。只是地名對比今天已有數(shù)番更改,要想找到墓地的準確位置恐怕得假以時日。

         

        果然,我們驅車來到介之先生隱居過的石獅嶺下,問附近村民可知伍家阜頭、逆流河時,村民盡皆搖頭。尋墓無果,返程。

         

        途中經過一村落,發(fā)現(xiàn)一處已成破壁殘垣的舊民居的屋檐窗欞構造精致不凡,遂下車詢問村民。恰遇一姓伍的學校教導主任,說這舊民居的主人就是他家祖先,一個武舉人。在此建了一座很大的院落,本來有圍墻的,還修了大小兩道床門,用土夯的,他幼時見過。還講了一個故事:他們劉家是被有仇的邵陽羅姓派的風水先生害了,再發(fā)不起來。有一回一次就死了18個壯勞力。他拿出一本劉氏家譜給大家看。

         

         

         

        從劉主任家出來,我們踏上歸途。晚餐時分,回到縣城西渡。途中胡會長到宣傳部取了他訂的九大包裹的書。他抱著這些沉甸甸的寶貝就像懷抱九座小寶塔,生怕摔成一堆可嘆的碎片。

         

        此情此景,令我心頭一熱。我決定趁熱打鐵,“今日事今日畢”,將今天的尋訪經過整理成文。

         

        這一打鐵不要緊,轉眼就到午夜一一文化的傳承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一一但對比起介之夫之那樣的文化義工,區(qū)區(qū)辛勞,何足道哉?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