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少雄】儒家的詩化人生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4-21 18:23:00
        標簽:

         

         

        儒家的詩化人生

        原標題:生活美學的體驗——以讀儒道經典為例

        作者:劉少雄

        來源:《新世紀圖書館》 2015年10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十四日壬申

                   耶穌2016年4月20日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說明了文學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指引我們如何修養(yǎng),以達到情理兼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活動中,作者和讀者真誠至情的感應,自能激發(fā)生命的動能?!芭d”,結合了美感經驗與道德意識于一體。讀者緣情興感,因情體物,可由作品而照明人生的本質與究竟,觀察事理之得失,發(fā)現(xiàn)意義,并借著閱讀的活動,將自我投入社會的同情共感中,與人產生聯(lián)系,而彼此的情緒便能得以宣泄、疏導,重回和諧的境地。

         

        “詩”之為教,在儒家來說,除了美的層次,顯然更有倫理的意義??ㄎ骼赵谄洹端囆g的教育價值》中說:“美的形式是一種自由主動性的產物。因此,在藝術王國里,即使是我們普遍的感情、激情或情感也都要經歷一個根本性的變化,被動性轉化為主動性,單純的接受轉化為自發(fā)……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用那種被動的方式所能得到的,為了認識,為了觀察、感受這些形式,我們就必須建造、制造這些形式。這個動態(tài)的方向使那個靜態(tài)的物質方面有了新的色調,新的意義……我認為,正是審美經驗的這一特性才使藝術在人類文化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并使藝術成為構成文科教育體系的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藝術是一條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類心智解放的過程;而人類的心智解放則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終極目標。

         

        回到儒家的討論。禮,是規(guī)約人的行為的各種制度、規(guī)范及習俗,使人倫世界時刻處于穩(wěn)定而有秩序的狀態(tài),人們的生活能夠和諧運作。禮的內在精神就是一種理性,而人在其中的主體意義是不能忽視的。因此,禮不是僵化的形式,它可因人因時而變,以合宜為準則。人若能經常保持活潑的動力,熱愛生活,而感情與理性又得到調和,依禮行事,無過無不及,這樣的“禮”便不是外加的禮儀規(guī)范,而是主體確立的行為準則,自然合于法度,顯現(xiàn)了人的自由意志,有著存在的意義。這就是“立于禮”的意思——人的自主性于此得以確立。

         

        由“詩”而“禮”的歷程,就是讓流蕩的情緒,經理性的疏導,與客觀存在重新界定意義,調和為安穩(wěn)的狀態(tài)、合宜的關系,以安頓生命?!抖Y記?經解》指出“溫柔敦厚,詩教也?!币饧次膶W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而且,文學藝術更須落實于人倫生活,才有真正的價值,這是儒家的理想。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論語?陽貨》于敘述《詩》可“興觀群怨”之后會有“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說法了。

         

        “詩”與“禮”本不是完全不相關的概念。詩,情中有理;禮,理中有情;兩者都有固定的體制,也有自由的空間。因此,詩的學習,讓人有機會體驗自由在限制中的意義,如能將這種“創(chuàng)造的勇氣”擴而充之,實踐于禮,便能為它賦于新的精神與形式,讓人隨時都能合宜得體,生活更和諧快樂,達到更理想的人倫境界。而這種精神充分發(fā)揮,無形地運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創(chuàng)造一種“成于樂”的悠游自得的意境。禮有文飾的部分,而文飾也是藝術之源。因此禮的基本意義,是人類行為藝術化、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物??鬃予b于一般貴族過度著重禮的文飾,徒有形式而乏內容,遂把“樂”安放在“禮”之上,認定“樂”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

         

        孔子的詩教,最終也是一種樂教?!白釉唬褐撸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人對任何事物,與其客觀的認知,不如主觀的喜好來得積極認真,但最好的是樂在事理的追求中所得到的真知。孔子為何特別重視樂?徐復觀說:“因為樂是通過感官而來的快感。通過感官以道為樂,則感官的生理作用,不僅不會與心志所追求的道,發(fā)生摩擦;并且感官的生理作用,它已完全與道相融,轉而成為支持道的具體力量。此時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實發(fā)揚的世界。”孔子對音樂的要求,兼融了藝術和道德的范疇,是形式與精神合一,美與善(仁的精神)相通所達到的“和”的境界。

         

        《論語?先進》紀錄一段曾點言志的話,最能描述這樣的意境:“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比缭娨话愕脑捳Z,展現(xiàn)了生活的藝術精神,正是美善之境的至樂形貌。暮春三月,春意盎然,而萬物生發(fā),人脫去厚重的冬衣,帶著輕快愉悅的感覺出游。地非偏僻,是素所熟悉的沂水、舞雩,自有親切之情,而無遠行的陌生感;人無隔閡,與大小朋友相偕,不是個人的獨享,而更愿與眾同樂。洗澡,吹風,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其樂融融,這種看似平常的游賞活動,流露了自然適性的心境,表現(xiàn)了彼此諧和的關系,如此生活情趣,確實令人向往。

         

        張亨《〈論語〉論詩》分析這種生活美學的境界說:“這一陳述雖然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經驗,卻具體地描繪出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來。因為這些活動并不只是單純現(xiàn)象,而是感染著活動者的心境,呈現(xiàn)出圓滿自足的情趣;這是無目的性,又無所關心的滿足;同時也是從其他現(xiàn)實經驗孤立出來,不受干預的狀態(tài)。所以這明顯是一種美感經驗……自我與外物交融為一體的境界。這自然也是一種道德的境界,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p>

         

        儒家這種將生命的學問融入生活實踐中所體驗的美感,是詩樂合一的美善之境。一切的修為,是以得到心靈的快樂自在為宗旨,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便意謂我們的行為都切情合理,適性順心,突破了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限制,也超越了氣質生命的局限,精神自由無拘束,落實為一種從容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那就是真正的人間樂事??鬃淤澝李伝兀骸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顏回雖過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貧困生活,但他不以為苦,因為他掌握了精神上的自由之樂。這自由的本質,是自主的,是生命內在精神力量所賦予的,不受外物影響,所以顏回終日“不改其樂”。宋明理學家津津樂道的“尋孔顏樂處”,就是這種精神境界。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