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習近平時代》選載】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結

        欄目:思想動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16-06-13 11:07:16
        標簽:


        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結

        ——《習近平時代》選載

        [美]熊玠 主編

        來源:學習時報2016-06-13


         


        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結識的至交、作家賈大山曾給過他這樣一個評價:儒生。


        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樣的大會,自1994年起每五年舉辦一次,這一年規(guī)格最高,首次有國家最高領導人登臺演講。


        “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削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绷暯秸f,“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在那之前,2013年11月末,他曾到曲阜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轉年“五四”,又在北京大學與中國哲學學者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他還曾在到訪北京師范大學時,明確反對課本中去掉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認為這種做法很悲哀;在萬米高空的專機上,倡導媒體記者學古詩文經(jīng)典,因為它們已經(jīng)“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傳統(tǒng)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被作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題。


        人們發(fā)現(xiàn),習近平并不僅僅是在一些場合引用一兩句古詩文作為點綴,而是在過去20余年的行文、講話中,時時處處引用中國古代典籍或詩詞,密度極高,從容熟稔。引述的來源非常廣泛,并不限于《論語》《孟子》《左傳》《老子》等人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還有一些甚至有點生僻的古籍、詩文。


        中共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的這種表達風格更加鮮明,無論國內視察、與公眾交流,還是出訪時演講或接受外國記者采訪,他總會以典雅蘊藉又高度概括的經(jīng)典名句來傳達思想。這激發(fā)了國內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切關注。


        有學者評價:“習近平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廣泛的興趣,是我黨歷史上繼毛澤東之后,又一位熟知并廣泛引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領導人?!?/span>


        更重要的是,在他對于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闡述以及制度建設中,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思想精華同樣貫通其間。他甚至還“第一次把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等的重要手段”。


        還有一個第一次——“這種高度肯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義的思想觀點,是我們黨歷代領導人中第一次提出?!?/strong>


        這被視作一種豐富執(zhí)政黨文化觀念、強化文化自信、拓展執(zhí)政資源的重要創(chuàng)新。


        包括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也被認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道、仁愛、和而不同一脈相承。


        事實上,在將執(zhí)政者的文化態(tài)度視作其重要人格特征和治國思路風向標的中國,習近平每一次與文化有關的表達——出席一項活動,舉出一個典故,提及一本書或幾位作家,都會被社會輿論細細咀嚼解讀。


        作為知識分子、儒生的習近平,和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家習近平,如何統(tǒng)一在一起?他的文化態(tài)度、文化理想和文化策略,對于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又有怎樣的闡釋和回應?


        一張書單背后的文化視野


        自青年時代起,習近平就結交了不少文人朋友。比如前文提到的賈大山,出身低微,洞悉世情,思想深邃,專注于文學、史學和佛學,小說曾獲全國大獎、作品被收入中學課本。


        更早一些,當習近平還在黃土高原插隊當農(nóng)民時,曾與陜北作家路遙相熟。2015年春節(jié)后,改編自路遙名著《平凡的世界》的同名電視劇熱播,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上提及:“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span>


        那是在1970年至1973年間,當?shù)鼗剜l(xiāng)知青路遙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和習近平成了朋友,兩人多次長談,話題涉及文學、民生、理想、國家。


        要想描繪一個人頭腦中的文化圖景,辦法之一是看看他的藏書。


        2014年2月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當?shù)孛襟w專訪時,習近平說,“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還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fā),滋養(yǎng)浩然之氣。


        之前在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前夕,曾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也談到自己“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自不必說,從他繁多的引文中至少可見《論語》《孟子》《中庸》《尚書》《老子》《墨子》《禮記》《詩經(jīng)》《春秋榖梁傳》《呂氏春秋》等數(shù)十本。西方文化他也非常熟悉。


        面對俄羅斯記者,習近平歷數(shù)了自己熟知的俄羅斯作家,包括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jié)和情節(jié)我都記得很清楚”。


        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到了俄羅斯文學,他說自己喜歡普希金的愛情詩和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之間,他更喜歡后者,更喜歡《戰(zhàn)爭與和平》;他很喜歡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對大時代的變革、人性的反映非常深刻。而俄羅斯的音樂大師、畫家,比如柴可夫斯基、列賓等,也是他的心頭所好。


        2013年5月,習近平還曾對希臘總理薩馬拉斯談到,年輕時閱讀過不少希臘哲人的書籍。


        將時間前推至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的中心發(fā)言中,曾提到美籍德裔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傳統(tǒng)的工業(yè)文明,使人變?yōu)闆]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單純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動物,這種物質性壓迫下的人,是一種變形與異化的人”。


        《單向度的人》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法蘭克福學派”的標志性作品之一,剖析了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對于人的合理批判能力的剝奪。


        2014年3月的訪歐之旅,既是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的國事訪問,也可以視作習近平充分展現(xiàn)其文化思想、文化視野的文化之旅。11天,4篇文章、4次公開演講,這位政治家以充滿文藝色彩的表達向世界闡釋了中國夢,而人們也正好能從他的言談中細讀其文化淵源。


        比如,在法國的行程中,有一項安排是探望99歲的旅法華人李治華——老人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不朽名作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


        對于這部中國四大名著中最具文人氣質的經(jīng)典,習近平不僅熟悉,而且還曾在河北正定工作時,費盡心力建成了“榮國府”。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演講時提到了諸多對他產(chǎn)生過影響的法國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


        “讀法國近現(xiàn)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guī)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圣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讀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冉阿讓、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藝術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腦海之中。欣賞米勒、馬奈、德加、塞尚、莫奈、羅丹等人的藝術作品,以及趙無極中西合璧的畫作,讓我提升了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還有,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象?!?/span>


        他還提到了法國的歌劇、芭蕾舞、建筑、體育、美食、時尚、電影。


        他坦率地說:“我青年時代就對法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我”,“了解法蘭西文化,使我能夠更好認識中華文化,更好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德國一站,習近平在科爾伯基金會發(fā)表演講,特別提到了德國“在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誕生許多享譽全球的巨擘”,并列舉了他們的作品,包括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學巨著和不朽詩篇,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海德格爾、馬爾庫塞等人的哲學辯論,巴赫、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優(yōu)美旋律。


        “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都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他說。


        有媒體統(tǒng)計,此次出訪全程中,習近平曾提及法國名人34位、藝術形象3人,還有凡爾賽宮、盧浮宮等建筑;提及德國名人19位,藝術形象有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墨菲斯托。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的書單又增加了英美作家作品。他說,英國的拜倫、雪萊、蕭伯納、狄更斯,美國的惠特曼、馬克·吐溫、杰克·倫敦、海明威等的作品,他都看過,很喜歡杰克·倫敦的《海狼》《野性的呼喚》。


        因為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罚诘谝淮卧L問古巴時,習近平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返臈蜻?。第二次訪問古巴時,又去了城里海明威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


        以往中國的高層領導,很少曝光個人愛好。習近平對于自己的文化趣味,甚至包括一些很“文藝范”的舉動,相當坦率。


        從習近平自己述及的這份長長的書單來看,他的文化視野甚為寬闊,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古希臘、文藝復興、現(xiàn)當代,都涵蓋其中;他的描述評價并非禮節(jié)性的贊美,也不限于外交場合,而是有感而發(fā),帶有很強的個人化色彩;同時,這些內容并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是時時強調“人類”“世界”,強調人類對于思想的力量、美的力量的共識。


        他透露,自己看的小說基本是在青少年時期讀的?!爱敃r的文學經(jīng)典毫不夸張地說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有一次在一位鄉(xiāng)村教師那里發(fā)現(xiàn)很多好書,有《紅與黑》《戰(zhàn)爭與和平》等,讓他喜出望外,手不釋卷。


        習近平這一代生于1949年之后的中國人,盡管少年時期受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禁錮的嚴重影響,但他們也不乏機會接觸各類書籍;而在思維最為活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青年時代,又恰逢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改革開放而起的思想文化大激蕩、大沖撞,這必然強烈激發(fā)他們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胸懷。對于人類文化圖景的認識,他們顯然比前代人更為全面客觀,也更有鑒別力、包容心。


        甚至,對于中共領導人歷來相當謹慎的宗教問題,習近平也表現(xiàn)出高度的自信和坦然。


        在2014年3月到訪位于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他的演講有一段專門談及佛教傳入中國后演化發(fā)展的歷史。這段“教科書式的精確敘述”,被評價為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前所未有地全面論述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意義”。


        事實上,盡管習近平的知識系統(tǒng)和文化素養(yǎng)中,帶有強烈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色彩,但他并不排斥流行文化。他會很自然地提到流行歌曲和美國電影,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已經(jīng)看過梅麗爾·斯特里普演的《獵鹿人》《上尉的女兒》《教父》,據(jù)稱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是他最喜歡的戰(zhàn)爭片之一。2012年初訪美時,經(jīng)由習近平之手,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xié)議,中國人每年可以多看到14部美國進口大片。


        在2014年10月的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談到,以往有觀點認為,進口幾部外國大片就覺得是擠占了我們的市場,很糾結。我國領導人訪美期間,談合作聚焦在進口美國大片,能否擴大美國電影進口配額竟然上升到考驗中美關系的程度。但分析后,中央認為利多弊少。現(xiàn)在看來,不僅沒有造成國有電影產(chǎn)業(yè)的萎縮,反而刺激了發(fā)展,更有競爭力了,這說明對開放持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是正確的。


        歷史不是包袱


        “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習近平曾引用德國文學家萊辛的這句名言,來說明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因由。


        自青年時期就愛讀歷史的習近平,認為讀史最重要的目的是“具有歷史文化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辦事”。


        在2014年一年之內,中國增設了三個國家級紀念日: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9月30日中國烈士紀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這三個紀念日在設立當年都有高規(guī)格的隆重紀念活動,習近平都親自參加,并在勝利日和國家公祭日發(fā)表講話。不僅如此,2015年9月3日的抗戰(zhàn)勝利日,還舉行盛大閱兵,此舉打破了以往在國慶日逢十年閱兵的慣例。


        有人強調這三個紀念日的“國防”色彩,將它們視作中國強化國防意識、國防動員的舉措;有人將它們置于中日關系變化的大背景下,認為是借以向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表明堅決態(tài)度,是在糾結的中日博弈中打“歷史牌”。


        事實上,以上原因都太過表面。


        習近平認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一些重大禮儀活動要上升到國家層面,以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另一方面,這三個紀念日,都與中華民族現(xiàn)代史中的苦難卓絕、犧牲奮斗有關。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紀念日多源于慶祝,罕有記錄屈辱苦難的功能。從這三個國家級紀念日的設立過程,可見習近平的歷史觀。


        比如,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紀念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紀念活動。二戰(zhàn)結束后,主要參戰(zhàn)國政府紛紛設立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災難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xiàn)代人對國家遭受戰(zhàn)爭災難歷史的記憶。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活動。


        此前每逢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南京本地都會有紀念活動,但從未上升到國家高度。而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現(xiàn)場放飛3500羽和平鴿,象征著抗戰(zhàn)期間傷亡的3500萬同胞。


        9月3日勝利日,起自1945年。當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zhàn)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zhàn)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同時宣告結束。次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并從第二年起將9月3日作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新中國成立后,9月3日雖被認可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但也有以日本天皇《停戰(zhàn)詔書》發(fā)布的8月15日作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的規(guī)定。


        1999年,國務院對1949年頒布的《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做了修訂,其中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zhàn)紀念日、“九三”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不過并非每年都進行隆重慶祝,只是在逢五或逢十的年份舉辦一些活動。


        而在學術界和民間,究竟在哪些日子紀念抗戰(zhàn)還存在爭論,“七七”“八一五”“九一八”似乎比“九三”更為普通人熟悉。


        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再次對“九三”勝利日加以明確,以最高規(guī)格紀念,再選擇這一天隆重閱兵,既與同盟國一致,民族歷史承續(xù)之感也豁然而出。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陣亡將士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等,而9月30日中國烈士紀念日,從建議到正式設立,歷時10年。


        這三個國家級紀念日都有同樣的特點:其一,接軌國際慣例,特別是二戰(zhàn)以來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慣例,并溝通世界歷史;其二,毫不回避民族的苦難屈辱,而將之作為聚攏人心、面向未來的重要資源,正如習近平所說,“歷史不能選擇,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其三,關照民族歷史的延續(xù)性,為民族大義的凝聚打開新空間。


        習近平多次建議領導干部要多讀歷史,要學習和借鑒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豐富經(jīng)驗,比如“儒法并用”、“德刑相輔”、人才選拔看重基層經(jīng)驗等。他還說,希望領導干部學習一些世界歷史知識,為此他舉出了明朝末年的例子——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閉關自守,看不到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后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拒絕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


        習近平曾態(tài)度堅定地告訴世界,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對于與中共黨史有關的事情,他非常關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陳云誕辰110周年,他都在紀念大會上發(fā)表講話,鄧小平誕辰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是長達萬言。


        事實上,對于歷史、對于英雄的“反思”“解構”“揭秘”,已在中國社會喧嚷多年。而習近平的歷史觀,在秉承中共科學歷史觀的基礎上,增強了包容性和開放性,加之他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直率鮮明的表達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2013年12月26日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發(fā)表講話,談及對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的歷史評價時,他說:“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span>


        聯(lián)系到他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對鄧小平的評價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chuàng)者”,并強化了“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這樣的表述,應該說,體現(xiàn)出了“不隔斷歷史”的客觀態(tài)度,以及拋開歷史包袱的超然與新意。


        一個制度是進步還是反動,看其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


        “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習近平1991年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曾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召開的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上這樣說。那個時候,正是福州城市建設的興盛期。


        這片位于中心城區(qū)、覆蓋38公頃的古建筑遺存,興建于晉、唐,輝煌于清代及民國,是國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現(xiàn)存古民居約270座,其中有林則徐、嚴復、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冰心等人的舊居。


        林覺民故居,后來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是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在1989年,福州市有關部門批準一家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拆除林覺民故居部分建筑,準備建設商品房。福州市政協(xié)委員寫信給剛到任不久的市委書記習近平反映這個問題,習近平立即讓人核實并要求暫緩拆遷。


        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習近平親自主持。


        在林覺民故居二進大廳廊前,習近平問時任福州市博物館館長的黃啟權:“老黃,這里是不是林覺民故居?”黃啟權回答:“對,我們站的地方就是林覺民故居的大廳?!薄昂茫覀兙蜎Q定把它保護下來,進行修繕。”習近平話語簡潔。


        林覺民故居修繕完成,并辟為福州市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開館當天,習近平除了參加剪彩儀式,還親自給省外客人當起了講解員。開館一個月內,他又三次來到這里了解觀眾反應。


        當時,包括林則徐故居、出生地以及紀念館在內的許多遺跡,都存在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房舍被侵占等問題。位于福州市中山路左營司巷的林則徐出生地,出讓給了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計劃興建高級商住樓“則徐花園”。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福州市以1200萬元的補償收回了這塊地。一個月后,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修復工程開工典禮舉行,1997年6月竣工。兩次儀式,習近平都親自參加。


        2015年1月,《福建日報》刊登萬字長文,回溯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關注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往事。


        比如用搪瓷燒制“福州市名人故居”銘牌,從速保護一批名人故居。這些故居中的絕大部分,當時還不算文保單位,原則上不受文物法保護。而被稱為“福州瓷牌”的銘牌,使它們在城市建設中免于被拆的命運。


        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繕經(jīng)費,以前只是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8萬元,1991年起,此項費用每年市財政撥款100萬元,此后逐年增加。


        福州市還在福建省率先成立了市級文物管理局、建立福州市考古隊,這支長于水下考古的專業(yè)團隊,后來成為西沙水下考古、“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平潭“碗礁一號”等水下考古發(fā)掘的骨干力量。


        就任福建省省長后,2000年元旦,習近平發(fā)布省長令:保護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當時這處遺址尚未定為文物單位,一家大型企業(yè)即將在那里炸山開礦,習近平緊急批示企業(yè)“立即停止爆破”,要求當?shù)卣訌姳Wo。


        而這一遺址,把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也證明了閩臺同根同源的密切關系,號稱“南方周口店”。


        2002年4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州古厝》一書,習近平為該書作序,2015年1月6日,《福建日報》重發(fā)此文。


        文中說,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載體。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


        “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F(xiàn)在許多城市在開發(fā)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彼麑懙?,“發(fā)展經(jīng)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tǒng)街區(qū),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span>


        應該說,自改革開放起至今,中國地方官員在這30余年里,一直面臨著如何協(xié)調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問題——GDP要上升,城市要改換新貌,文化遺產(chǎn)究竟是障礙還是資源?如何選擇,其中既有政績觀、義利觀的問題,更是對執(zhí)政者文化素養(yǎng)、歷史意識的考驗。


        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后,習近平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一以貫之。


        距今約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因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而聞名。習近平參觀獨木舟時,一批攝影記者腳踏在遺址上拍照,習近平為此發(fā)了火。他說,拍照是小事,文物保護是大事。


        2002年西湖免費開放后,習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門建議:一是西湖邊公共廁所24小時免費開放;二是游船船頭增設橡膠輪胎,以免損傷橋洞;三是景區(qū)長椅保持一定的間距?!八紤]到西湖邊的戀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間距離太近,戀人們反而會感到不自在”。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014年2月25日,已經(jīng)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時這樣強調。這次他考察的主題正是城市歷史文化,行程中安排了首都博物館、南鑼鼓巷等地點。


        習近平的歷史觀,除了前述的開放、包容、不隔斷歷史之外,作為長期深耕基層的政治家,他還很善于為歷史觀的落實找到具體實在的載體,并且能超越經(jīng)濟指標的誘惑,一以貫之。


        正如著名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所說,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chǎn)開始的。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