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克賓】論朱熹基于先天學(xué)的卦變說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shí)間:2016-06-29 19:45:44
        標(biāo)簽:

          

         

         

        論朱熹基于先天學(xué)的卦變說

        作者:張克賓

        來源:原載《周易研究》2015年第6期

        時(shí)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四日辛巳

                   耶穌2016年6月28日

          

        作者簡(jiǎn)介:張克賓(1981- ),男,哲學(xué)博士,山東大學(xué)易學(xué)與中國古代哲學(xué)研究中心副教授,山東 濟(jì)南 250100

        內(nèi)容提要:卦變說是揭示卦之所自來的有著獨(dú)特理論內(nèi)涵和功用的象數(shù)義例,與變卦說不同。朱熹認(rèn)為,卦變說非畫卦作《易》之本旨,屬于后天之學(xué)。但細(xì)究其《卦變圖》則不難發(fā)現(xiàn),他是以先天卦序作為其卦變圖建構(gòu)原則的。這是朱熹以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思想的一種運(yùn)用和落實(shí)??贾T《周易本義》注文,朱熹卦變有其突出的特點(diǎn)。據(jù)此,不少學(xué)者指出朱熹《卦變圖》與《周易本義》注文不合。然詳考其實(shí),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理論沖突,朱熹《卦變圖》是一個(gè)縱橫互通的系統(tǒng),其施用原則非常靈活。朱熹卦變說是對(duì)程頤卦變說的批評(píng),也是對(duì)李之才卦變說的發(fā)展,無論是在卦變理論特性的根本定位問題上,還是在具體卦變系統(tǒng)的建構(gòu)和施用問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時(shí)也失去了或者說舍棄了卦變說中一些原有的理論意義和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卦變說/變占說/先天學(xué)/后天學(xué)/卦氣 

         

        一、引論

         

        卦變說是漢宋象數(shù)易學(xué)中的重要義例。占筮中,存在一卦變?yōu)榱呢灾械娜魏我粋€(gè)卦的可能性,六十四卦之間可以互變互通,這是卦變說的理論源頭。就《周易》經(jīng)傳來說,黃宗羲指出:“卦變之說,由泰、否二卦彖辭‘小往大來’、‘大往小來’而見之,而夫子《彖傳》所以發(fā)明卦義者于是為多,顧《易》中之一大節(jié)目也?!雹訇庩柾鶃碚f乃是古人論卦變的理論基礎(chǔ)。以《周易》經(jīng)傳文本為依據(jù),漢代象數(shù)易學(xué)開始發(fā)展出作為專門的象數(shù)義例的卦變說,東漢末荀爽(128-190,字慈明)、虞翻(164-232,字仲翔)將其發(fā)展完備。以虞氏易學(xué)為例,其卦變說主要包括兩項(xiàng):一個(gè)是十二消息卦生雜卦說,另一個(gè)是乾坤父母生六子說。前者以復(fù)、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十二消息卦(又稱十二辟卦)表征一年十二月陰陽消息往來變化的基本格局或常態(tài);其余五十二卦稱為雜卦,雜卦由消息卦而派生,表征一年十二月陰陽消息往來變化的復(fù)雜情狀或變態(tài),以乾坤二卦為基點(diǎn),以消息卦生雜卦的模式構(gòu)建起一個(gè)陰陽消息變動(dòng)往來的宇宙基本圖式。后者則是由乾、坤父母卦生出震、坎、艮、巽、離、兌六子卦,其說由《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一節(jié)發(fā)展而來。黃宗羲說:“古之言卦變者,莫備于虞仲翔,后人不過踵事增華耳。”②王新春先生在《也論虞氏易學(xué)的卦變說》③一文中對(duì)漢易卦變說有詳細(xì)而精到的闡發(fā),可資參看,茲不詳述。

         

        卦變說在其陰陽消息的宇宙論意蘊(yùn)之下,主要被用來注解《周易》經(jīng)文。成熟的卦變說已經(jīng)與作為其理論源頭的占筮時(shí)的變卦,有了內(nèi)涵和形式上的不同。簡(jiǎn)單地說,卦變只是爻性不同的兩爻間位置的變化,某卦自某卦來,前后兩卦陰陽爻的數(shù)目并不發(fā)生變化,幾陰幾陽卦就只能由幾陰幾陽卦變來??v觀漢宋易學(xué),無論是漢代的荀爽、虞翻,還是宋代的李之才、朱震以及朱熹等易學(xué)家,其卦變說都是如此。占筮中的變卦,則是指占筮的時(shí)候所遇之卦有動(dòng)爻而變?yōu)榱硪回裕祆浞Q之為“變占”。如占筮得大有卦,若其九四爻為動(dòng)爻,其余為靜爻,則大有卦變?yōu)榇笮筘?img src="https://static.rujiazg.com/storage/article/201606291945105269.png!article_800_auto" alt="" />。占筮中所遇某卦的任何一爻都有可能是動(dòng)爻,因此,一卦也就存在變?yōu)槠溆嗔灾腥魏我回缘目赡苄?,至于如何變則沒有規(guī)律、規(guī)則,只是看占筮所遇到的卦爻陰陽情況而定。也就是說,卦變說是揭示卦之所自來以解釋經(jīng)傳之文的有著獨(dú)特理論內(nèi)涵和功用的象數(shù)義例,而變占或變卦則是指占筮中所發(fā)生的一卦變?yōu)榱硪回缘默F(xiàn)象。

         

        二、朱子《卦變圖》之建構(gòu)原則

         

        朱熹在《周易本義》卷首列有《卦變圖》,并說:“《彖傳》或以卦變?yōu)檎f,今作圖以明之,蓋《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也?!雹茉谒磥恚宰冋f乃是既有卦畫之后因卦爻間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卦與卦間的意義關(guān)系,說一卦自某卦而來并不是畫卦意義上的一卦由另一卦所生成,而是在卦爻結(jié)構(gòu)意義上說該卦可由另一卦變化而成。他說:“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后,圣人見得有此象,故發(fā)于《彖》辭?!粽撓忍?,一卦亦無。既畫之后,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至坤居末,又安得有乾坤而變?yōu)榱又?!凡今《易》中所言,皆是后天之易。且以此見得康?jié)先天后天之說,最為有功?!雹葚宰冋f乃是畫卦以后的事,屬于后天之學(xué),本非畫卦作《易》之本旨,到孔子作《彖傳》解釋卦辭才開始倡發(fā)卦變之義,因此朱熹以卦變說為孔子之易。

         

        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朱熹的卦變說堅(jiān)持了漢易象數(shù)學(xué)消息卦生雜卦的基本模式,以乾坤為總父母,共分五組,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從復(fù)、姤而來;二陰二陽之卦各十五,皆從臨、遯而來;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從泰、否而來;四陰四陽之卦各十五,皆從大壯、觀而來;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從剝、夬而來。(圖見下頁)

         

        此《卦變圖》每組按照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順序依次變化,如將每一卦分作上下兩經(jīng)卦來看,每組諸卦的下卦均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天卦序或順排或逆排,雖然每組未必八卦皆全,但先后絕無錯(cuò)亂。以從臨卦來的十五個(gè)二陽四陰卦為例,臨之下卦為兌(二),明夷之下卦為離(三),震、屯、頤之下卦為震(四),升之下卦為巽(五),解、坎、蒙之下卦為坎(六),小過、蹇、艮之下卦為艮(七),萃、晉、觀之下卦為坤(八)。再如,從否卦來的二十個(gè)三陰三陽卦,否之下卦為坤(八),漸、旅、咸之下卦為艮(七),渙、未濟(jì)、困之下卦為坎(六),蠱、井、恒之下卦為巽(五),益、噬嗑、隨之下卦為震(四),賁、既濟(jì)、豐之下卦為離(三),損、節(jié)、歸妹之下卦為兌(二),泰之下卦為乾(一)。其下卦都是按先天卦序順逆而推。再由此細(xì)推,每組之中凡下卦相同的數(shù)卦,其上卦也是依先天卦序順逆推排,如上例自臨卦而來的十五卦中萃、晉、觀下卦為坤,上卦依次為兌、離、巽;自否卦而來的二十卦中益、噬嗑、隨下卦為震,上卦依次為巽、離、兌。由此可知,朱熹的卦變圖每組依先天卦序?yàn)榕帕性瓌t,由所本之消息卦開始,先下卦后上卦,一一推定,絲毫不亂。

         

        《卦變圖》的這種排列方式是朱熹的一個(gè)創(chuàng)造,不同于前人,它使得卦變更有條理,邏輯更縝密。卦變說在朱熹那里屬于后天之學(xué),但他卻以先天卦序作為其卦變圖的排列原則,這顯然是朱熹對(duì)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思想的運(yùn)用和落實(shí)。

         

        三、朱子《卦變圖》之施用原則

         

        《朱子語類》中董銖與其師論卦變說:“以《彖》辭考之,說卦變者凡十九卦,蓋言成卦之由。凡《彖》辭不取成卦之由,則不言所變之爻?!?《語類》卷67,第1667頁)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對(duì)這十九卦從何卦變來做了明確的注解,現(xiàn)依序整理如下:

         

        l、訟自遯而來(二三爻換),2、泰自歸妹來(三四爻換),3、否自漸而來(三四爻換),4、隨自困而來(初二爻換),又自噬嗑來(五上爻換),自未濟(jì)來兼之(初二、五上爻換),5、蠱自賁而來(初二爻換),又自井來(五上爻換),自既濟(jì)來兼之(初二、五上爻換),6、噬嗑自益來(四五爻換),7、賁自損而來(二三爻換),又自既濟(jì)來(五上爻換),8、無妄自訟來(初二爻換),9、大畜自需來(五上爻換),10、咸自旅而來(五上爻換),11、恒自豐而來(初二爻換),12、晉自觀而來(四五爻換),13、睽自離而來(二三爻換),又自中孚而來(四五爻換),自家人來兼之(二三、四五爻換),14、蹇自小過來(四五爻換),15、解自升而來(三四爻換),16、升自解而來(三四爻換),17、鼎自巽而來(四五爻換),18、漸自渙而來(二三爻換),又自旅而來(四五爻換),19、渙自漸而來(二三爻換)。

         

          

         

        據(jù)上可見,《本義》所注某卦自某卦變來,主要有以下幾個(gè)特點(diǎn):

         

        其一,一卦自某卦變來只是由相鄰的兩爻互換而成。朱熹云:“某之說(引者案:指卦變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爻?!?《語類》卷67,第1666頁)黃宗羲則準(zhǔn)確地概括為“以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⑥。這一點(diǎn)與前人同中有異,以漢末虞翻的卦變說為例,雖然其說也是以兩爻相換為變,但其相互往來的兩爻不必相鄰,如虞氏注比卦云“師二上之五”⑦,即比卦由師卦的二五兩爻互換而來。

         

        其二,主變之卦(即一卦所自來之卦)不必專為消息卦,只要兩卦間相鄰兩爻互換可通,則此兩卦就具有卦變關(guān)系,就可以說其中一卦自另一卦變來。而虞翻的卦變說,除去其中的變例外,一般以消息卦為主變之卦,諸卦皆由同一陰陽爻數(shù)的消息卦變來,如虞氏注隨卦曰“否上之初”⑧,即隨卦由否卦變來,而朱熹則以為隨卦自困卦而來,又可自噬嗑而來,還可自未濟(jì)而來。從理論上說,在朱熹那里除了純陽純陰的乾坤二卦外,任何一卦都可以作主變之卦。

         

        其三,主變之卦不一,或?yàn)橐回?,或?yàn)槎?,亦或?yàn)槿浴R回钥捎啥嘭詢韶郴Q而來,究竟哪一卦或者哪些卦作為主變之卦,最終要看它們是否符合《彖傳》之義。朱熹說:“卦變獨(dú)于《彖傳》之詞有用。”⑨卦變說的主要理論任務(wù)就是為《彖傳》作注解,符合《彖傳》之義的則取用,不符合《彖傳》之義的則不取。因此,朱熹雖然構(gòu)造了一個(gè)清晰完備的《卦變圖》,但在《周易本義》中他只對(duì)《彖傳》中涉及卦變的十九卦從卦變的角度作了注釋,對(duì)其余四十五卦都未曾言及卦變。

         

        將朱熹的《卦變圖》與《本義》注文兩相比照,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二者之義不能相合。尊崇朱熹易學(xué)的胡一桂說:“《本義》上下經(jīng)所釋卦變凡十九卦,只所釋訟、晉與圖同,余皆不合。如隨自困、噬嗑、未濟(jì)來,據(jù)圖則自否、泰來?!雹馇迦逋蹴f更是據(jù)此而推斷《卦變圖》非朱熹所作。他說:“今圖卦變,皆自復(fù)、姤、遯等十二辟卦而來,以《本義》考之,惟訟、晉二卦為合,余十七卦,則皆不合,其為繆妄尤為顯然,必非朱熹之舊明矣。”(11)今人白壽彝亦持此論。(12)筆者考證,《本義》卷首之《卦變圖》確為朱熹所作。(13)現(xiàn)在涉及的問題是如何解讀這一《卦變圖》。既然我們認(rèn)定《卦變圖》是朱熹所作,則《本義》注文以及《語類》中的一些說法都可以視為對(duì)卦變圖的解釋和運(yùn)用,這是解讀該圖的一個(gè)前提。如果朱熹的《卦變圖》與他在別處的說法確實(shí)彼此捍格難以相容,我們則須重新考察這一問題。

         

        朱熹說:“卦中有兩樣生:有從兩儀四象加倍生來底;有卦中互換,自生一卦底。互換成卦,不過換兩爻?!?《語類》卷67,第1666頁)這段話指明了在朱熹那里卦變不過是換兩爻,《本義》注正是如此。而《卦變圖》則是依照先天卦序推排而成,雖然圖中說“凡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fù)、姤來;凡二陰二陽各十有五,皆自臨遯來……”,但如果嚴(yán)格地將其理解為一卦只能由其所屬的消息卦變來,則勢(shì)必不能與“不過換兩爻”的基本準(zhǔn)則相合。譬如,圖中由二陽四陰的臨卦而來的十四卦,其中就有艮、蹇、小過、晉、萃、觀六卦不能由臨卦兩爻互換得來。三陰三陽卦、四陰四陽卦中也都存在這一問題。因此,我們認(rèn)為朱熹《卦變圖》在每組卦前所說的“皆自某某消息卦來”,其義只是表明該組各卦皆由其消息卦所統(tǒng)攝,以消息卦為該組各卦陰陽往來之根本,該組各卦以消息卦為本始,按先天卦序依次而變,而不是說該組中各卦皆由其消息卦直接變來。如上所舉例,有十四卦自臨卦來,這十四卦皆由臨卦統(tǒng)攝,亦即是說二陰四陽的臨卦是此十四卦的陰陽往來之根本,因?yàn)榇耸呢越杂啥幩年柦诲e(cuò)而成;但這并不是說這十四卦皆由臨卦直接變來。(14)這與虞翻的卦變說中諸卦一般皆由消息卦變來很不相同。所以,明儒魏濬指出:“蓋漢儒直從諸卦徑變,而朱義以相比為變,必從漸次而往,此其異也。”(15)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本義》注基本上不以消息卦為主變之卦的原因。由《本義》注所標(biāo)示的主變之卦不必專為消息卦和主變之卦或是一卦、或是二卦、三卦來看,在理論上朱熹《卦變圖》中的上下或左右相鄰的兩卦如符合“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的自然可以形成“卦變”關(guān)系,不相鄰的兩卦如果符合“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的條件也可以形成“卦變”關(guān)系,可知這一《卦變圖》乃是一個(gè)縱橫互通的系統(tǒng)。雖然它以十二消息卦為根本,以十二消息卦分組統(tǒng)攝諸卦,又依先天卦序從下至上從右至左而序定諸卦之次,但這只是《卦變圖》的建構(gòu)原則而不是它的施用原則,在具體施用時(shí)則諸卦不分前后左右而皆周流可通。所以,朱熹說:

         

        如《卦變圖》剛來柔進(jìn)之類,亦是就卦已成后用意推說,以此為自彼卦而來耳,非是先有彼卦而后方有此卦也。古注說賁卦自泰卦而來,先儒非之,以為乾、坤合而為泰,豈有泰復(fù)變?yōu)橘S之理?殊不知,若論伏羲畫卦,則六十四卦一時(shí)俱了,雖乾、坤亦無能生諸卦之理。若如文王、孔子之說,則縱橫曲直,反復(fù)相生,無所不可。要在看得活絡(luò),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16)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在朱熹《卦變圖》與《本義》注之間是可以形成一體性的解釋的,二者并不存在不能相容的邏輯沖突。古今學(xué)人之所以會(huì)形成二者不相合的認(rèn)識(shí),主要是受漢易卦變說一般都以消息卦為主變之卦的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先入為主地對(duì)朱熹《卦變圖》中所說的“皆自某某消息卦來”作了簡(jiǎn)單理解,而沒能從《本義》的注解中去探討《卦變圖》的施用原則,反而以二者不合為由否定《卦變圖》的可信性。然而《本義》卷首《卦變圖》乃朱熹所作,確有充足的證據(jù),是不容否認(rèn)的基本前提。

         

        四、朱子卦變說對(duì)前賢的批評(píng)與繼承

         

        程頤注《賁》卦云:

         

        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dá),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之中爻變而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內(nèi),故云“柔來”,艮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變也。(17)

         

        在程氏看來,卦變都本于乾坤二卦,由乾坤父母變而為震、坎、艮、巽、離、兌六子,八經(jīng)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別卦,并不存在一個(gè)別卦又生另一個(gè)別卦的現(xiàn)象。如賁卦,《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漢儒荀爽、虞翻皆以為賁卦自泰卦而來,泰之上六來居于二位,處于二陽爻之中,此為“柔來而文剛”;泰之九二爻往居于上位,處于二陰爻之上,此為“分剛上而文柔”。(18)魏王弼《周易注》雖未明言賁卦自泰卦而來,但其注中說:“剛?cè)岵环?,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19)此說與荀、虞之義無異,也是賁自泰來之義。程頤則不同意漢魏諸儒之說,他認(rèn)為賁之下卦離乃由乾卦中爻變而得,上卦艮乃由坤卦上爻變而得,根本不存在乾坤二卦重而為泰,再由泰卦變?yōu)橘S卦的道理。程頤認(rèn)為,《彖傳》中所謂的“剛上柔下”“損上益下”乃是“謂剛居上,柔在下,損于上,益于下,據(jù)成卦而言,非謂就卦中升降也”。(20)對(duì)此觀點(diǎn),朱熹在兩個(gè)層面上進(jìn)行了回應(yīng)。

         

        首先,程頤“卦之變,皆自乾坤”的觀點(diǎn)在根本認(rèn)識(shí)上有誤。朱熹不同意乾坤生六子而成八卦,繼而八卦相重而為六十四卦的觀點(diǎn),而是堅(jiān)持先天學(xué)“一每生二”的畫卦之法,而卦變說不過是既有六十四卦之后,對(duì)其卦爻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一個(gè)解釋性說法,屬于后天之學(xué),一卦變?yōu)榱硪回宰詿o不可。朱熹說:

         

        且程《傳》賁卦所云: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自泰而變而為賁之理!若其說果然,則所謂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變,其說不得通矣!蓋有則俱有,自一畫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而八卦成;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而重卦備。故有八卦則有六十四矣。此康節(jié)所謂“先天”者也。若“震一索而得男”以下,乃是已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皆所謂“后天”之學(xué)。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后,圣人見得有此象,故發(fā)于《彖》辭。安得謂之乾坤重而為是卦,則更不可變而為他卦耶?(《語類》卷67,第1667頁)

         

        其次,在具體的解釋中程氏之說存在難通之處。朱熹說:“伊川不取卦變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諸處皆牽強(qiáng)說了。王輔嗣卦變,又變得不自然。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爻。非是圣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語類》卷67,第1666頁)“柔來而文剛”說的是賁卦,“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說的是無妄卦,這些說法明明有卦爻往來之義,程頤卻要解釋為“據(jù)成卦而言,非謂卦中升降”,說法牽強(qiáng)。再者如無妄其外卦為乾,內(nèi)卦為震,如依程氏之說外卦之乾未曾損一剛,何言“剛自外來”。所以,董銖據(jù)朱熹之意而論曰:“程子專以乾坤言變卦,然只是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一體變者,則不通。兩體變者凡七卦,隨、蠱、賁、咸、恒、漸、渙是也。一體變者兩卦,訟、無妄是也。七卦中取剛來下柔、剛上柔下之類者,可通。至一體變者,則以來為自外來,故說得有礙。”(《語類》卷67,第1667頁)以上是對(duì)程氏之說的批評(píng)。

         

        李之才卦變說是朱熹卦變說的直接理論來源。李氏卦變說即“六十四卦相生圖”,見之于朱震的《漢上易圖說》。(21)朱熹說:“漢上易卦變只變到三爻而止,于卦辭多有不通處。某更推盡去,方通。如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只是初剛自訟二移下來;晉‘柔進(jìn)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觀四挨上去。此等類按漢上卦變,則通不得?!?《語類》卷67,第1666頁)此處所謂的“漢上易卦變”正是指李之才卦變說——“六十四卦相生圖”。其說以乾坤相交而成消息卦,乾一交而為姤,坤一交而為復(fù),凡五陰一陽之卦皆自復(fù)卦而來,復(fù)一爻五變而成五卦;凡五陽一陰之卦皆自姤卦而來,姤一爻五變而成五卦。乾再交而為遯,坤再交而為臨,凡四陰二陽之卦皆自臨卦而來,臨五復(fù)五變而成十四卦;凡四陽二陰之卦皆自遯卦來,遯五復(fù)五變而成十四卦。乾三交而為否,坤三交而為泰,凡三陰三陽之卦皆自泰卦來,泰三復(fù)三變而成九卦;凡三陽三陰之卦皆自否卦來,否三復(fù)三變而成九卦。至此,乾坤相交而生姤復(fù)、臨遯、否泰,繼而此六卦再生五十六卦,于是六十四卦齊備。

         

        與之不同,朱熹則進(jìn)而更推四陰四陽之卦、五陰五陽之卦,并且對(duì)每一個(gè)消息卦所統(tǒng)攝的諸卦皆依先天卦序從下至上從右至左一一推定,務(wù)必窮盡其變,如否、泰所統(tǒng)攝的三陰三陽之卦就各有二十,這與李氏卦變說有很大不同,雖然朱熹《卦變圖》共推排出一百二十四卦,許多卦都重復(fù)出現(xiàn),不如李氏“六十四卦相生圖”將六十四卦一一坐定,絕不重出,但朱熹之說在邏輯上窮盡了每一消息卦之卦爻變化,使諸卦接續(xù)相生、縱橫皆可推求,較之李氏卦圖更為完滿和靈活。所以朱熹舉例說,晉卦是“柔進(jìn)而上行”(《彖》),而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以為晉自臨卦而來,這就講不通,晉自觀卦而來方符合“柔進(jìn)而上行”之義。朱熹所謂的“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語類》卷67,第1666頁),正是指其《卦變圖》能將每一組卦依先天卦序邏輯嚴(yán)整地予以排列,前后變化只移動(dòng)相鄰兩爻即可。這都是超出李之才卦變說之處。

         

        統(tǒng)合來看,由于有了先天學(xué)為作《易》綱領(lǐng)的理論見地,朱熹對(duì)于后天卦變說的理解無論是在卦變理論特性的根本定位問題上,還是在具體卦變系統(tǒng)的建構(gòu)和施用問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是對(duì)前人卦變說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其中也并不是沒有值得商榷的問題。他以消息卦為總攝之卦而不作主變之卦,使凡相鄰兩爻互換可通的二卦都可以彼此成為卦變關(guān)系,這固然打破了漢儒卦變說以消息卦為主變之卦的定式,也更為符合他“后天之學(xué)乃有卦之后,見其象如此”的解釋學(xué)理論,但諸卦重出,不勝其煩,彼此接續(xù)相生,縱橫互通,卦變過于靈活,反而失去了卦變說當(dāng)初的理論意義。為此,黃宗羲指出:“《易》之‘上下往來’,皆以一爻升降為言,既有重出,則每卦必有二來,從其一,則必舍其一。以《彖傳》附會(huì)之,有一合必有一不合。……原諸儒卦變之意,所以明其自復(fù)、姤、臨、遯、否、泰、大壯、觀、夬、剝而來者,以其卦惟此一爻之故,變?yōu)閯e卦,是以脈絡(luò)可尋,而定為主變。使一卦之中,頭緒紛然,爻爻各操其柄,則彼卦之體已不復(fù)存,猶復(fù)可認(rèn)其自某所而來乎?”(22)再者,漢易卦變說基本上是“以卦氣說的視野,從消息卦著眼,探究諸雜卦之所自來的”。(23)而朱熹的卦變說基本上淡出了卦變基于卦氣的理論背景,消息卦雖然為總攝之卦,但諸卦并不直接來自于消息卦,彼此間即可互為主變卦,于是在朱熹這里卦變說原有的在宇宙架構(gòu)中追求某卦所自來之義的理論意義也被大大沖淡了。

         

        【參考文獻(xiàn)】


        ①[清]黃宗羲《易學(xué)象數(shù)論》卷1,載《黃宗羲全集》第9冊(c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4頁。

        ②[清]黃宗羲《易學(xué)象數(shù)論》卷l,載《黃宗羲全集》第9冊(c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7頁。

        ③王新春《也論虞氏易學(xué)的卦變說》,載《象數(shù)易學(xué)研究》第3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第115-153頁。

        ④[宋]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朱子全書》第1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67,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667頁。下引該書簡(jiǎn)稱《語類》,并隨文標(biāo)注書名、卷數(shù)與頁碼。

        ⑥[清]黃宗羲《易學(xué)象數(shù)論》卷1,載《黃宗羲全集》第9冊(c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1頁。

        ⑦[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載《四庫易學(xué)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6頁。

        ⑧[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載《四庫易學(xué)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2頁。

        ⑨[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王伯禮》卷54,載《朱子全書》第23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0頁。

        ⑩[明]董守瑜《卦變考略,坎》卷上,載《四庫易類叢書》第29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4頁。

        (11)[清]王懋竑《白田雜著·〈易本義〉九圖論》卷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白壽彝《周易本義考》,載《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xué)集刊》第1期,1936年,第268頁。

        (13)參見拙作《朱熹易學(xué)思想研究》之《〈易學(xué)啟蒙〉與〈本義〉卷首九圖考》,山東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0年。

        (14)《朱子語類》云:“此訟卦變自遯而來,為剛來居二,此是卦變中二爻變者。蓋四陽二陰自遯來者十四卦,訟即初變之卦。”(卷七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749頁)由所謂“訟即初變之卦”可知,朱熹《卦變圖》依先天卦序推排,當(dāng)有初變、再變、三變……之分,乃是節(jié)節(jié)相推,因此非初變之卦則不由消息卦直接變來。

        (15)[明]魏濬《易義古象通·總論》,載《四庫易類叢書》第28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7頁。

        (16)[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王伯禮》卷54,載《朱子全書》第23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0頁。

        (17)[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卷2,載《二程集》第2冊(c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809頁。

        (18)[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載《四庫易學(xué)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4-85頁。

        (19)[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周易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26頁。

        (20)[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卷2,載《二程集》第2冊(c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808頁。

        (21)[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載《四庫易學(xué)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8-322頁。

        (22)[清]黃宗羲《易學(xué)象數(shù)論》卷1,載《黃宗羲全集》第9冊(c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0-61頁。

        (23)王新春《也論虞氏易學(xué)的卦變說》,載《象數(shù)易學(xué)研究》第3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第144頁。

         

        責(zé)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hào)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