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彭樹欣】學思錄續(xù)(五則)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6-07-05 21:51:09
        標簽:

          

         

         

        學思錄續(xù)(五則)

        作者:彭樹欣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初二日戊子

                   耶穌2016年7月5日

         

         

         

        【作者簡介】彭樹欣,江西蓮花人,江西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我一思考,不僅上帝,吾儕輩亦發(fā)笑矣。此記錄的不過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而已。

        ——題記

         

         

         

         

        對儒釋道三家的理解。

         

        儒家認為,人生價值是在對方身上實現(xiàn)自己。如孝子(女)的人生價值,是在對父(母)的孝中實現(xiàn)的;慈父(母)的人生價值,是在對子(女)的愛中實現(xiàn)的。這樣,既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同時又成全了對方的價值。因此儒家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不是單一的自我實現(xiàn),而是人我的共同實現(xiàn)。儒家說“仁者,人也?!薄叭省奔炊?,相人耦,表示人我之共同實現(xiàn)。故《大學》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边@幾者,都是“仁”的體現(xiàn),都是在對方的生命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當人我分開時,人生的價值就難以實現(xiàn)。故儒家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我一體、天人合一。

         

        道家是不斷從人世間中脫身出來,不斷解除人世間加在人身上的束縛,最后達到“無待”的生命狀態(tài)(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如果說儒家是在現(xiàn)實人生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話,那么道家則力圖避免之、超越之。道家似乎追求超越人間之一切,但如果一切都超越了,人存在的支點又何在?如果這一支點也無,人生的價值又何在?這似乎是一個大哉問!其實,道家最終找到一個人生的支點,這就是藝術(shù),故道家才是真正的“游于藝”。當?shù)兰覐囊磺鞋F(xiàn)實人生中退卻,最后只剩下了藝術(shù),藝術(shù)成為其人生最后的精神支柱,成為人生價值之所在。所以中國的著名隱士(如陶淵明、曹雪芹)幾乎都是一流的藝術(shù)家、文學家、詩人。莊子乃中國文學藝術(shù)的鼻祖。如果其超越為徹底的虛無,那么就不必留下《莊子》一書;《莊子》恰恰是其生命的最終寄托,是中國古代的大藝術(shù)。

         

        佛教則是徹底超世的,它認為世間是污濁的,要度盡眾生,歸依凈土或涅槃之境。但中國禪宗則吸收了儒家、道家思想,故超世間而不離世間,即在當下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所謂凡夫即佛,在此世間即可成佛,不需要到另一個世間去實現(xiàn)自身,其關(guān)鍵在于當下的覺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覺即佛。禪者的日常生活與凡人無異,仍是吃飯穿衣,挑水砍柴,區(qū)別在于他已明心見性,身在此世間,心在出世間,了無凡心,超然出塵,故無須避世,也不必再求超世。道家要從現(xiàn)實人生中逃離出來之后,才有藝術(shù),藝術(shù)是其人生的最后支點。禪宗則生活本身即是藝術(shù),處處是生活,處處是藝術(shù),即以藝術(shù)的、超然的心看待人間的一切,藝術(shù)與現(xiàn)實人生是合一的。禪者的人生即是現(xiàn)實人生本身的藝術(shù)化。當然,禪者的人生與儒者不同:儒者需建構(gòu)世間的價值,講究人倫之樂,追求大同理想;而禪者不求世間的建構(gòu),他面向世間,面向生活,又隨時隨地消解之,去留無意,云水無心。

         

         

        關(guān)于人性。

         

        人性之根本是什么?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此即所謂“人禽之辨”,孟子是從此角度來理解人性的。依孟子之意,人性(即人之所以為人者),乃人異于禽獸之處。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人性之根本是孝(或孝弟)、忠??;而不是性(sex)、愛(異性之愛),甚至慈,因后者禽獸亦有之。故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故《孝經(jīng)》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保ā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又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ā缎⒔?jīng)·三才章》)這就是說,孝為道德行為之根本,乃至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即上升到了形而上之高度),即孝為人性之根基。故中國人確立了“百善孝為先”之觀念,對于私貨利、私妻子而不顧父母之養(yǎng)者,謂之不孝,謂之非人。又如忠恕,忠是“盡己為忠”,唯有人才能真實地忠于自己,依道德心而行;恕是推己及人,亦唯有人才能如此。此二者,禽獸皆無之。如禽獸亦知愛其子,所謂“虎毒不食子”,但虎不能將此愛推及同類,乃或異類,而人能之,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僅能推及人,乃至能推及物,如王陽明說人之怵惕惻隱之心不僅能推及孺子,乃至能及鳥獸、草木、瓦石。

         

        如此,體現(xiàn)人之高貴者,不是性(sex),不是愛(異性之愛),不是慈,而是孝弟之道、忠恕之道。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中國古代 “以孝治天下”,如今看來似乎迂腐,實質(zhì)基于深厚的人性基礎(chǔ),而孝道在當代中國依然不可缺乏,是家庭、社會和諧的重要根基?!凹核挥鹗┯谌恕钡乃〉烙^,則已經(jīng)推向世界,成為聯(lián)合國處理國際事務的一條重要原則,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關(guān)于生命的層次。

         

        大體而言,人有四重生命:一是情欲生命,飲食男女是也,處于最底層,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層次,這是人人皆相關(guān)者,也是文學家常表現(xiàn)者;二是智性生命,這是人求真、求知的生命,此哲學家、科學家所關(guān)涉者;三是德性生命,這是人對善的追求的生命,此道德家、向善者所關(guān)注者。四是神性(靈性)生命,這是最高的生命、最后的存在,此宗教家、宗教人所關(guān)懷者。一般的人,也許只有一重生命;還有一些人有二重、三重生命;只有少數(shù)人四重生命兼具。

         

        十一

         

        關(guān)于圣學與圣道。

         

        圣學者,天人之學也,非今之所謂哲學也;圣學者,踐履之學也,非今之所謂倫理學也。

         

        今日之世,圣學已失,而圣道未墜。道恒在,并不因?qū)W之失而墜矣。然唯學能入道,舍學亦無由入道也。處今日之世,唯自學自證自悟,庶幾能明道于世,然道不在言,甚至亦不在傳,而在求道者自明而已。所謂傳道,也只在讓向?qū)W者自明而已。

         

        道恒在,只是未時時顯現(xiàn),或曰有的時代顯,有的時代隱而已。在今日之世,唯在求道者體之證之,庶幾能由隱而顯,由晦而明。

         

        十二

         

        關(guān)于孔子之“三畏”。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此處的“畏”,是敬畏之義,而不是畏懼之義。敬畏是指心中的虔誠、尊重,君子生怕對天命、大人與圣人之言有所傷害或褻瀆。這不是害怕天命,畏懼權(quán)威,而是不把自己放在自高自大的位置,不知天高地厚,像小人那樣無所忌憚、無所畏懼。讓自己處下(事實上我們也是“下”,你能超越天命嗎?你有大人之人格嗎?你立過圣人之言嗎?),才能接受天命,接近大人,學習圣人之言,才能不斷提升自己??v使抵達圣人境界,亦仍須謙卑,如孔子仍稱“若圣與仁,則圣吾豈敢”。其實,人畢竟是一個有限的自我,如果像尼采一樣想成為一個超我的狂人,必至毀滅,甚至既毀滅自己,也毀滅他人,如希特勒、東條英機之流。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