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經?讀經教育又存在哪些誤區(qū)?
作者:史明誠
來源:“儒士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十二日戊戌
耶穌2016年7月15日
“儒士社”微信公眾號編者按: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它的熱門事件,八十年代的西學熱,九十年代的氣功熱,至于近二十年內則逐漸醞釀出了國學熱。凡是熱門都是因為普遍需求,改革開放至于今天,人們的荷包越來越充實起來,卻發(fā)現精神并不一定跟隨著成長。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毋寧說是緣于內心信念的缺失,以及傳統(tǒng)價值缺位所帶來的制度性焦慮。
九十年代提倡素質教育,國人普遍呼喚素質,舉例則動輒日美,以之作為標的。經過一番審視之后,逐漸意識到,我們的素質教育在傳統(tǒng)中,若是重拾傳統(tǒng)文化,則禮儀之邦假年可期。抱著這種信念,同時伴隨著上層對于傳統(tǒng)價值或隱或顯的提倡,民間的這股國學風逐漸蔚然可觀。
可是伴隨著國學熱逐漸走入千家萬戶的同時,因為傳統(tǒng)文脈曾經一度斷裂所帶來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當前的國學熱(或者讀經熱)可謂魚龍混雜,當大眾對于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難以辨別時,在屢次探索、屢次失敗之后,難免會因愛生恨,由當初的熱愛轉為質疑。
我們不否認讀經的價值,但是對于讀經應該如何梳理,確實到了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若是不加引導,這場國學熱(或讀經熱)難免會最終熱過了勁,甚至走向它的反面。故此,筆者亦不揣淺陋,以幾年的一線實踐中所見所聞,梳理出一些相對可經檢驗的經驗以享讀者。
一、如何區(qū)分經或者非經?
對于經的劃定本是一個歷史的常識問題,可在今日卻成為一個大問題。主要在于清末廢除讀經以來,又經由新文化運動降經而升子帶來了國人認識上的混亂。
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有基督教的“《圣經》(bible)”、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佛教的《金剛經》、《阿含經》等、道教的《道德經》、《南華經》等,那么儒家素來也有《詩經》、《易經》、《春秋經》等,甚至亦有醫(yī)家素來所推崇的《黃帝內經》。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么多的“經”,我們到底該讀哪個?或是都需要讀?
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明,導致讀經學堂在所讀內容上就發(fā)生了分歧。一些受佛教影響的學堂就儒家經典與佛家經典混合著讀,一些出于實用與所謂以高明為標的的學堂則首選《道德經》、《金剛經》、《易經》、《黃帝內經》,固然跟堂主的個人喜好與取舍相關。讀經系則出于要匯通中西的角度,以季謙先生的理論為指導,儒家經典讀罷,英文經典如莎翁文集、圣經選讀、佛經選讀亦一概包含,以該博自許。
那我們在這里先梳理一下,到底什么是經?對于目錄的分類最初在漢書藝文志中明確提出,那時以“六藝”為經之別名。六藝之學自然只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所以對于漢人來說,所讀的經只有這六經,在那時論語、孝經皆屬于小學,尚不能稱經。在之后的時代中,隨著時代的變亂與異質文化的傳入與融合。到了唐初修訂隋朝史書的時候,第一次在隋書中提出了四庫的分類。其中將六藝之學劃入經部,將后來興起的道教、傳入的佛教經典都同先秦諸子百家(包括儒家)的經典列入子部。在此之后,四部分類基本成為圖書分類的定法,經、史、子、集以統(tǒng)攝群書的圖書分類法成為中國人所熟知的分法。
在這里有一點要明確的。儒家跟經是什么關系?首先,儒家也是諸子百家之一,但它跟諸子百家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傳述六經為主的,或者說奉六經為它的主要經典。打個比方,如果將經比作一個父親的話,儒家是嫡長子,其他家是庶子,自然傳承的多。儒家中的很多儒者往往有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朱子的《近思錄》、陽明子的《傳習錄》便是被列入諸子中的儒家類。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有一個統(tǒng)叫道統(tǒng),這個統(tǒng)從周公制禮作樂發(fā)端,后來經孔子而集大成,到后來諸子百家是此流衍。在此亦要澄清的一個誤區(qū)是,孔子不屬于儒家,而儒家卻從孔子來??鬃邮菍θ畬W(夏商周)的集大成者,在孔子之后才有百家。在孔子之后的很多儒者或者經師,都是為了守護這一道統(tǒng)而著述。
儒家也并不是一概排斥其他家,而是在明白一個源流問題的基礎上各正其位,使不相悖亂。常見一些動輒闊談三教合一的人,往往是既不了解儒家,也不了解佛道兩家。凈土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此不加分辨地就談三教合一的說法提出了批評,認為儒佛兩家各有所主,不可混一而談,也不必強要合一。
至此而大體可明白,經是發(fā)端于三代,經由春秋戰(zhàn)國之后逐漸形成的中華文明的最高形態(tài),其地位可類比西方文藝復興時所致力于要恢復的古希臘經典。今日要重拾讀經,理應明白經最初是指“六經”(此處可除去樂),后來演變?yōu)椤笆洝保ㄓ信d趣可自行百度何為十三經),舍此之外,要明白哪些是子,哪些是史、哪些是集。經的使命用太史公的話來說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今人則往往把經當作故去的“文獻”,以“故紙堆”的眼光去看它,認為只有對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揀擇,才能發(fā)揮它的時代作用。殊不知,當你存了這樣態(tài)度的時候,經在你眼中就只是個可供妝點的小姑娘罷了,而它的元意,是未必能讀的出來的。學習經典首先應該放下時代的意見,掏空自己的知見,才能體貼到古人之心。以上皆是就中華自身學問體系而論,西學則又是另外的劃分方式了。
二、讀經教育存在哪些誤區(qū)?
既然明白了經的分法,我們便知道該如何選擇經典。遍觀今日的學堂,以蒙學讀物為經的、以宗教經典為經的比比皆是。以蒙學讀物為經的,以弟子規(guī)系為例。這一系主要受凈空法師的影響,以力行為主倡,以弟子規(guī)為主要經典,以家庭為用力對象。本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與基層,以之齊家是沒錯的。
但問題有二:①以佛家教義為指導原則,以和諧清靜的個人修心之法來訴諸于人,喜見“正能量”,而對不和諧的因素或者選擇屏蔽,或者從內心清除。卻不知不和諧的根源在于上下失序。本來,以儒家的治理原則,是要使每個人各安其位,為長者、為上者帥之以正的。此一派則多不從根源著手,或者訴諸于環(huán)境、或者訴諸于弟子。長此以往,則身心悖亂而徒嘆業(yè)力深重,于事理愈發(fā)有惑而更求超越此娑婆世界。
②以宗教經典為經則是將教育與宗教混而為一。本來,修行是個人之事,它是自身慧命覺醒而自覺自愿的做法,自古以來各教超凡脫俗之人,總能以自己所覺而引領其他庶眾,多因自得之故,故人能相從。但修行的一誤即是強要以一己之喜好強加于人,認為這個就是最好的。殊不知,每個人都要他獨立的生命探索過程,哪怕是覺悟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強求不得。若在教育之初就先入為主地以宗教經典灌輸之,則難免傷折一些慧命??v有極個別的人確實會自發(fā)地喜歡上,但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只會覺得壓抑而生出逃離心??鬃右虿氖┙?,“各因其材而篤之”,蓋因此故。所以教育之初斷不可加入宗教的因素。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余東海】主義的資格
【下一篇】【董若岐】感恩讀經,永遠讀經,平常心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