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的儒家文化記憶
作者:姜寶君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廿六日辛巳
耶穌2016年10月26日
尼山夫子洞,據(jù)傳孔子降生于此處。
《孔子圣跡圖》之尼山致禱,清代畫家焦秉貞繪。
近日,第四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聞發(fā)布會在國務院新聞發(fā)布廳舉辦。隨著人們對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簡稱為尼山論壇)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尼山也成為談論的熱點。
尼山,位于山東曲阜東南部,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山清水秀,還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尼山不僅有孔子的諸多生活遺跡和傳說,還有后人為了紀念孔子而修建的尼山孔廟、尼山書院等人文印記。尼山的亭臺樓閣和參天古樹,無一不散發(fā)著幽古的氣息。更重要的是,數(shù)千年來,儒家文化在尼山以不同形式得以綿延傳承。
因尼丘山孔子取名為丘
尼山,位于山東曲阜東南30公里左右處,自古就是山清水秀之地。尼山由五座山峰構成,似五位老人在登高望遠,因此又稱五老峰。明代詩人張寅曾留下關于五老峰的名篇:“群山環(huán)峙插層天,五老峰高端氣連。巧奪天工壯麗景,神靈造化到尼山?!?/p>
尼山也是“五川交匯”之處:智源溪、夫子河、張馬河、顏母河以及田黃河在尼山河谷匯流。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尼山水庫就在五川交匯之處。如今的尼山水庫碧波蕩漾,與周圍的尼山山巒相映生輝,令人流連忘返。
不過,對了解尼山的人來說,尼山最令人熟知的不是它的湖光山色,而是它的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尼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出生地。
孔子出生于尼山,這并非后人的杜撰。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出生于尼山之事:“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生于尼丘山,在家兄弟二人中排行第二,所以其父叔梁紇為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后人因為孔子的巨大影響力,為避諱“孔丘”中的“丘”字,將尼丘山改為尼山。從如今的尼山水庫往下游走不到一公里,就是兩千多年前孔子三歲前居住過的魯源村,如今被儒家學者稱為孔子的原始故里。據(jù)《闕里志·尼山》載:“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載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即此,今名魯源村?!?/p>
正因為如此,在尼山,關于孔子的印記俯首皆是,有的還帶著濃烈的傳奇色彩。夫子洞就是其中一個。夫子洞位于尼山腳下、五川之一智源溪北岸的石壁中。夫子洞也稱“坤靈洞”,相傳孔子降生在此洞??鬃痈赣H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娶尼山東南部顏母莊的顏征在為妻。兩人結婚后,顏征在來到尼山祈禱,回家時便臨產,無奈只好臨時選擇此洞,生下了孔子。甚至還有神話傳說:孔子出生后,因為長得比較丑陋,被丟棄此洞,幸虧老虎喂養(yǎng)他,蒼鷹為他遮擋陽光才得以存活。
盡管這些說法都不足為信,但并不影響人們對此洞的“膜拜”。漢代,此洞被稱為“孔瀆”;金代時,孔子后人孔元措所寫《孔氏祖庭廣記》的“尼山”之圖中,提到了坤靈洞的說法(洞名由當時的進士劉曄所刻)。元代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并立《尼山孔子像記碑》于洞前。后為戰(zhàn)亂所毀。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夫子洞進行了清理重修,如今成為尼山的重要景點。
宋仁宗為尼山封侯
由夫子洞往上,就是尼山最著名的歷史建筑群:尼山孔廟。尼山從五代十國的后周時期開始修建孔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清代孔繼汾所撰《闕里文獻考》記載:“后周顯德中,以尼山為孔子發(fā)祥地,始創(chuàng)廟?!睆暮笾荛_始,歷朝歷代對尼山孔廟進行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尼山孔廟的第一道門為欞星門,走過欞星門,往東能看見一座古樸的亭臺:觀川亭。在此處,尼山東部的山川一覽無余。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在此觀看五川匯流,并發(fā)出“逝者如其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后人為紀念孔子,在此建觀川亭,現(xiàn)在所看到的建筑為清代重修。
大成殿是尼山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建成后(有說是宋仁宗時建成,有說是元順帝時建成),歷經多次重修,現(xiàn)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祭孔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去世的當年,魯國就開始祭祀孔子。公元前195年11月,大漢高祖劉邦經過魯?shù)厍罚ń裆綎|曲阜),用太牢(即牛、羊、豬)祭祀孔子,成為中國歷史上拜祭孔子的第一位帝王,此后被歷代帝王沿襲下來,形成了祭孔的傳統(tǒng)。
在歷史上,曲阜有三處最主要的祭孔之地:孔子出生地尼山、葬地孔林(曲阜城北)以及宗廟所在地孔廟(曲阜)。尼山祭孔,在宋朝時最為隆重。宋皇祐二年(1050年),宋仁宗封尼山山神為“毓圣侯”。毓,孕育之意,意思是山神孕育出了孔圣人,因此要封山神為侯。此后,人們在尼山孔廟建毓圣侯祠,祠內有神龕,供奉尼山山神。尼山東面有顏母山,因孔子的母親姓顏而得名,在宋仁宗為尼山封侯之后,顏母山麓一處被命名為文德林,又名毓圣侯林。
尼山孔廟以北,是尼山書院。尼山書院始建于宋仁宗時期的慶歷三年(1043年),元時重修。當時,尼山孔廟亦稱尼山書院,是廟學合一的管理體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尼山書院與尼山孔廟分離開來。
在尼山孔廟北部,有一幽深峭壑,名為中和壑,其名正是來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里的一句話:“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意思的是,中和壑又名“尼山硯溝”,因為用這里的石頭做成的硯臺,石質致密,潤澤而發(fā)黑,這些硯臺又稱“尼山石硯”?!澳嵘绞帯笔乔啡龑氈唬懵曋型?。
鄉(xiāng)村儒學講堂改變村民
第一屆尼山論壇于2010年9月舉辦,此后每兩年舉辦一屆,如今已是第四屆。從第一屆的籌備工作開始,高述群就一直參與其中,現(xiàn)在,尼山論壇秘書處的日常工作也是他負責。
在政府機關工作的高述群,對尼山的山山水水有著深厚的感情,一有空他就會去尼山看看。多年前,他發(fā)現(xiàn)尼山與東邊的顏母山中間有一個峽谷,那里松柏相間,氣候宜人,令人心曠神怡。改革開放后,一些來此旅游的文化人,發(fā)現(xiàn)了這塊峽谷的妙處,他們常在這里讀《論語》,學習儒家經典,高述群偶爾也參與其中。
2008年前后,儒學界的三位大家牟鐘鑒、王殿卿、丁冠之,聯(lián)合100多位國內外的學者,在尼山發(fā)起一個書院,旨在傳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但當時書院沒有資金,沒法建校舍。經過兩年的努力,書院向社會各界募集了72萬元資金。2010年,在濟寧市政府的幫助下,書院在尼山蓋起了設施完備的校舍,這就是現(xiàn)在的尼山圣源書院。書院建成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逐步展開,尼山論壇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同年9月底,第一屆尼山論壇在尼山圣源書院舉辦。
尼山圣源書院成立后,另一項工作就是在尼山附近的村莊設立儒學講堂,由學者免費給村民講課,主要以通俗活潑的形式講解《三字經》、《孝經》等儒家經典。據(jù)高述群介紹,最開始為鼓勵村民走進講堂,頭幾次課給來聽課的村民發(fā)放小禮品,如肥皂、毛巾或者臉盆等,漸漸的,來聽課的村民越來越多,而且也不用發(fā)小禮品了。令高述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講課,尼山一帶村莊的社會風氣大為改觀,“村子里有不孝的年輕人,都對老人改變了態(tài)度,有的村民還在課上淚流滿面?!?/p>
周邊礦工也來聽講座
每一屆尼山論壇,論壇組委會都會特別安排講座,邀請參加尼山論壇的學者,為當?shù)匕傩彰赓M講課。論壇的多文明對話活動也向當?shù)厝碎_放?!斑@些講座和對話活動吸引了當?shù)氐母刹俊⒔處熀蛯W生,甚至還有兗州礦的工人?!?/p>
2012年4月,尼山論壇第一次走出國門,在巴黎舉辦論壇。此后,尼山論壇還到美國、澳大利亞、泰國、加拿大等國的主要城市舉辦。
尼山論壇不僅在國外受到歡迎,國外的學者也喜歡到尼山。高述群對此曾有形象的分析,“在聯(lián)合國,人們談的是紛爭,大家講述各自的不同。而在尼山,人們談的是友誼,講的是人類的相同之處?!?/p>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