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新書】楊逢彬著《論語新注新譯》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卷首語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11-11 13:42:54
        標(biāo)簽:

        楊逢彬著《論語新注新譯》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卷首語





          


        書名:《論語新注新譯》

        作者:楊逢彬

        出版社: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論語新注新譯》是坐11年冷板凳細(xì)細(xì)磨出來的成果。如果不是科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兩倍時間也難完成。

         

        楊樹達(dá)先生總結(jié)以“最博最精”著稱的王念孫、引之父子釋讀古書的名篇,例如釋“終風(fēng)且暴”之所以成功,乃得力于“審句例”——在浩如煙海的同時代文獻(xiàn)中網(wǎng)羅類似結(jié)構(gòu)的詞句,予以歸納模擬。本書欲在注《論語》諸書基礎(chǔ)上更上層樓,只能不畏艱險,披沙揀金,通過“審句例”來向王氏父子的考證名篇看齊。

         

        【作者簡介】

         

        楊逢彬,長沙人,鐘叔河先生說他“是一個有理想家氣質(zhì)的做學(xué)問(to philomathes)的人”。師從北大中文系郭錫良先生,獲博士學(xué)位。曾任武漢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現(xiàn)任上海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所著《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獲王力語言學(xué)獎、廣東省優(yōu)秀圖書獎。編有《積微居友朋書札》等。

         

        【目錄】

         

        卷首的話

        導(dǎo)言

        例言

        學(xué)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xiāng)黨篇第十

        先進(jìn)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附錄

         

        大中華文庫論語前言

        “嚴(yán)夷夏大防”抑或“重君臣大義” 

        論語 “何有于我”解 

        也談 論語 中的“人”與“民” 

        論語 疑難詞句考證索引 

        后記

         

        【卷首的話】

         

        著者之撰寫本書,志在創(chuàng)作一部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那樣的傳世之作。著者深知,在《論語譯注》已經(jīng)問世近一甲子的今日,如果這部書的水準(zhǔn)較之《論語譯注》不能有顯著提高,斷不能“藏之名山,納于大麓”。但著者限于才學(xué),未必能做到這一點;只能力爭做到在最見功力的古今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的疑難詞句上求得較大突破,方庶幾達(dá)此目的。但須聲明,凡所考證,絕非為了矜奇炫博,與眾不同,而一以求真求實為指歸。且不論本書之考證多是在前人見仁見智的考證中論證孰正孰誤,即使如“何有于我哉”(7.2)“未知,焉得仁”(5.19)之少數(shù)考證,差可謂之一空依傍而別出心裁,但其初衷也無不是求真求實。著者的理想是,將詞語考據(jù)變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yán)絲合縫的藝術(shù)品。為達(dá)此目標(biāo),真可謂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從2004年初開始寫作到出版共十一年有余,真正是“十年磨一劍”!有時為寫一千字的考據(jù)文字,得花費半個月,看過的資料多達(dá)十幾萬字。

         

        如今,著者既然敢于把這本小書呈獻(xiàn)出來,當(dāng)然是自認(rèn)為至少已經(jīng)初步達(dá)到了“名著”或“傳世之作”的標(biāo)準(zhǔn)。其結(jié)果無非有二:一是實至名歸,那么讀者之購得此書,確實物超所值,著者至感欣慰;一是口惠而實不至,則不自量力,或欺世盜名之誚,不敢辭也。讀者其評判之!

         

        如何才能在《論語》的疑難詞句上求得較大突破呢?只能見賢思齊——向清代高郵王氏父子和著者祖父楊樹達(dá)先生的最令人稱道最令人信服的考據(jù)范例看齊。古書疑難詞句的釋讀,學(xué)術(shù)界公認(rèn)做得最好的,當(dāng)屬清代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學(xué)界稱之為“最博最精”,這幾乎是沒有疑義的。

         

        以下兩例即是高郵王氏父子的代表作,公認(rèn)為歷代詞句訓(xùn)釋的巔峰之作。前一篇考證的是《詩經(jīng)·邶風(fēng)·終風(fēng)》,后一篇考證的是《老子》第三十一章。

         

        家大人曰:“《終風(fēng)篇》:‘終風(fēng)且暴?!睹姟吩弧K日風(fēng)為終風(fēng)?!俄n詩》曰:‘終風(fēng),西風(fēng)也?!私跃壴~生訓(xùn),非經(jīng)文本義?!K’猶‘既’也,言既風(fēng)且暴也?!堆嘌唷吩唬骸K溫且惠,淑慎其身。’《北門》曰:‘終窶且貧,莫知我艱?!缎⊙拧しツ尽吩唬骸裰犞?,終和且平?!ā渡添灐つ恰吩唬骸群颓移健陡μ铩吩唬骸桃组L畝,終善且有?!墩隆吩唬骸K其永懷,又窘陰雨。’‘終’字皆當(dāng)訓(xùn)為‘既’。”——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五,又見《經(jīng)傳釋詞》,后者文字與此稍有不同

         

        《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釋文》:“佳,善也?!焙由显疲骸帮椧??!蹦顚O案,“善”“飾”二訓(xùn)皆于義未安?!癜础凹选碑?dāng)訓(xùn)“隹”,字之誤也。隹,古“唯”字也(唯,或作“惟”,又作“維”)。唯兵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上言“夫唯”,下言“故”,文義正相承也。八章云:“夫唯不爭,故無尤。”十五章云:“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庇衷疲骸胺蛭ú挥?,故能蔽不新成。”二十二章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苯云渥C也。古鐘鼎文‘唯’字作‘隹’,石鼓文亦然?!跄顚O:《讀書雜志·志余上》

         

        陳寅恪先生稱譽筆者祖父楊樹達(dá)先生為“當(dāng)今文字訓(xùn)詁之學(xué)第一人”(拙編《積微居友朋書札》),又稱譽先祖父為“漢圣”,以贊譽他治《漢書》的爐火純青。下文是楊樹達(dá)先生《漢書窺管》中的最為得意之作:

         

        《金日磾傳》:“賞為奉車,建駙馬都尉?!蓖跄顚O曰:“‘車’下有‘都尉’二字,而今本脫之?!栋俟俦怼吩疲骸钴嚩嘉菊朴溯涇?,駙馬都尉掌駙馬?!端囄念惥邸と瞬俊肥摺队[·儀式部》三引此并作‘賞為奉車都尉,建駙馬都尉’。”

         

        樹達(dá)按,此因下“都尉”二字省。《藝文》《御覽》引有“都尉”二字,乃二書補足之耳。舉《儒林傳》《王莽傳》及《三國志·魏志·董卓傳》之類似文字為證?!度辶謧鳌吩疲骸吧嫌谑浅鳊彽妊a吏,龔為弘農(nóng),歆河內(nèi),鳳九江太守?!薄昂朕r(nóng)”“河內(nèi)”下各省“太守”二字?!锻趺鳌吩疲骸坝种脦熡鸭谰萍笆讨兄G議六經(jīng)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瑯琊左咸為講《春秋》,穎川滿昌為講《詩》,長安國由為講《易》,平陽唐昌為講《書》,沛郡陳咸為講《禮》,崔發(fā)為講《樂》祭酒?!敝v《春秋》、講《詩》、講《易》、講《書》、講《禮》下各當(dāng)有“祭酒”二字,因下“講《樂》祭酒”字而省,與此句例正同。又《翟方進(jìn)傳》云:“其左氏則國師劉歆,星律則長安令田終術(shù)師也?!薄皠㈧А毕率 皫煛弊郑c此亦略同?!薄段褐尽ざ總鳌吩疲骸耙藻邽檎鳀|,才為征西,樂為征北將軍?!薄罢鳀|”“征西”下各省“將軍”二字,亦襲此句法。王說知其常而不知其變也?!獥顦溥_(dá)《漢書窺管》卷七,又見該書《自序》

         

        著者在本書162例考證中選取四例篇幅較短且結(jié)構(gòu)簡單讓人一目了然的考證文字,列于下方,讓讀者比較上列三篇而后判斷,看看能否稍得其神韻?

         

        其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保?.1)“竊比于我老彭”,應(yīng)為“竊比我于老彭”。定州漢墓竹簡本《論語》作“竊比我于老彭”。按,何晏《集解》引包咸說:“老彭,殷賢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細(xì)玩文義,似更像解說“竊比我于老彭”。我們?nèi)婵疾炝恕墩撜Z》《左傳》《國語》《孟子》四部古籍中1081例“我”字(《左傳》747例,《國語》220例,《孟子》162例,《論語》52例——“竊比于我老彭”的“我”除外),未見有“我”直接修飾人名者?!拔摇比缧栊揎椚嗣?,該人名前必須有一表示稱謂的名詞,如“我小君文姜”(《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我小君哀姜”(《僖公二年》)“我先大夫子駟”(《襄公二十二年》)“我先大夫嬰齊”(《昭公九年》)“我高祖少皞摯”(《昭公十七年》)。相反,“比我于老彭”這種結(jié)構(gòu)則是很常見的。如“既生既育,比予于毒?!保ā对娊?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爾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孫丑上》)“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于文木邪?”(《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何事比我于新婦乎?”(《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因此,我們認(rèn)為,“竊比我于老彭”應(yīng)該是較為可信的。

         

        其二: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于……何有”與“何有于……”皆為《論語》時代的習(xí)語,前者表示“對于……有何難”,是“不難之詞”,如“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雍也》)后者注《論》諸家或解為“不難之詞”,或譯為“……我做到了哪些呢”。其實,它表示的是“……又算個什么”“……又算得了什么”。例如:“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吉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于諸游?”(《昭公元年》)“將奪其國,何有于妻,唯秦所命從也?!保ā秶Z·晉語四》)“君若不鑒而長之,君實有國而不愛,臣何有于死,死在司敗矣!惟君圖之!”(《楚語下》)“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蠻、荊則何有于周室?”(《吳語》)“人情非不愛其子也,于子之不愛,將何有于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nèi)。人情非不愛其身也,于身之不愛,將何有于公?”(《管子·小稱篇》)“于子之不愛,將何有于公”“于身之不愛,將何有于公”的意思是:“他連自己兒子都不愛,主公您又算個什么”“他連自己身體都不愛,主公您又算個什么”。余類推?;寿读x疏》:“若世人皆有此三行(按,指前文“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則何復(fù)貴有于我哉?”也正是這個意思。

         

        其三: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13.15)“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的句讀存在爭議。孔安國注:“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則可近也?!?現(xiàn)代注《論》諸家多從之,而在“若是”后點斷。這沒什么道理?!叭羰瞧洹睘楫?dāng)時習(xí)語,其后通常接形容詞,表示“如此……”“像這樣地……”,如《孟子·梁惠王上》:“若是其甚與?”《梁惠王下》:“若是其大乎?”《莊子·則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遠(yuǎn)也?!薄盾髯印ぶ倌帷罚骸捌涫滦幸踩羰瞧潆U污淫汏也?!薄锻醢浴罚骸叭羰瞧涔桃?。”《強國》:“損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余,若是其??娨??!薄蛾套哟呵铩?nèi)篇雜下》:“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薄秴问洗呵铩ぜ厩锛o(jì)》:“賢固若是其苦邪?”《韓非子·難四》:“知之若是其明也?!薄段弩肌罚骸吧舷轮羰瞧洚愐病!币陨现T“若是其”都可譯為“如此……”“像這樣地……”。因此我們認(rèn)為朱熹所說“以‘若是’絕句,恐不詞也”是正確的(中華書局《論語集釋》917頁)?!皫住庇?xùn)“近”:《爾雅·釋詁》:“幾,近也。”《周易》:“月幾望”,《詩經(jīng)》:“維其幾矣”。這句話應(yīng)當(dāng)譯為“說話不能像這樣地不留余地”。下文“幾乎”,訓(xùn)“近于”,與“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相呼應(yīng)?!皫缀酢背蔀楦痹~,是后代語言發(fā)展所致。

         

        其四: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17.5)“吾其為東周乎”這句話有兩解。第一解為何晏《集解》:“興周道于東方,故曰‘東周’?!被寿读x疏》、邢昺《疏》、朱熹《集注》皆從之。邢《疏》云:“如有用我道者,我則興周道于東方,其使魯為周乎!”持第二解者為戴望《論語戴氏注》、劉寶楠《論語正義》。戴氏曰:“如有用我者,當(dāng)繼文武之治,豈猶為東周乎?”據(jù)前說,是用疑問語氣表示肯定,當(dāng)直譯為“我這兒大約就是東方之周吧?”據(jù)后說,則是用反問表示否定,應(yīng)直譯為“我難道只是復(fù)興一個東周嗎?”我們贊同前說。因為先秦“其為……乎”句式都是用疑問語氣表示肯定,表示“該會是……吧”,而非用反問表示否定。例如:“高伯其為戮乎?復(fù)惡已甚矣?!保ā蹲髠?桓公十七年》)——沈玉成譯:“高伯恐怕要被誅戮的吧?”(見沉著《左傳譯文》,下同)“人謂叔向曰:‘子離于罪,其為不知乎?’”(《襄公二十一年》)——沈譯:“您得了罪過,恐怕是不聰明吧?”“其御曰:‘殿而在列,其為無勇乎?’”(《定公十二年》)——沈譯:“殿后而呆在隊列里,恐怕是缺乏勇氣吧!”“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xùn),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哀公元年》)——沈譯:“二十年以后,吳國的宮殿恐怕要成為池沼了?!薄皬恼咴唬骸幻嶙樱嶙诱堉?,其為選事乎?”(《國語·魯語上》)“晏子對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田氏乎?’”(《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下》)試比較:“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昭公三年》)這一對比,尤能說明“其為……乎”句式是用疑問語氣表示肯定。

         

        將我們的四例考證比較上列王氏父子和楊樹達(dá)先生的三例考證,不難看出,王氏父子和楊樹達(dá)先生的考證是一空依傍獨辟蹊徑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的,而我們的考證除其二“何有于我哉”差可謂之“一空依傍獨辟蹊徑”外,其余三例都是在前人見仁見智的考證中論證孰正孰誤的。由此可見,盡管我們有了較為先進(jìn)的語言學(xué)理論作指導(dǎo),有了電腦檢索手段,但我們的功力以及體現(xiàn)學(xué)術(shù)功力的上述考證范例較之高郵王氏和楊樹達(dá)先生的上列成功范例,尚有差距。但差足自喜并可告慰讀者諸君的是,就以上所列四例考據(jù)的準(zhǔn)確度或者說可信度而言,較之上列高郵王氏和楊樹達(dá)先生的三例考釋,大約也在伯仲之間。而考釋的準(zhǔn)確度、可信度,相信是讀者最為關(guān)心的。如前所言,我們這里所選取的四例只是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簡單的,在本書的162例考證中,與以上四例處于同一水準(zhǔn)不下二三十篇。一部書中出現(xiàn)如此多的精湛篇什,在同類著作中是極為罕見的(王氏之后,此類考據(jù)如鳳毛麟角,如楊樹達(dá)先生之《漢書窺管》,其極少數(shù)也);何況,這些篇什是集中出現(xiàn)于一部三十來萬字的以“譯注”這一大眾化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的小書。因此,我想,這部書對文史哲研究者愛好者無疑是值得一讀的。

         

        當(dāng)然,著者的老師郭錫良先生兩次對該書的審讀和孫玉文、蔣冀騁、盧烈紅等同窗、友人對本書的肯定(具見《后記》)也是著者敢于將之呈獻(xiàn)給廣大讀者的原因之一。

         

        至于我們“向高郵王氏父子和楊樹達(dá)先生的考據(jù)范例看齊”的詳情,以及讀者可能關(guān)心的其他問題,在《導(dǎo)言》中,我們將做或詳或簡的介紹。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