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興古堡守衛(wèi)家國 立族約丕振門風

        欄目:家風家訓(xùn)
        發(fā)布時間:2016-11-30 23:56:21
        標簽:

        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興古堡守衛(wèi)家國 立族約丕振門風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二日丙辰

                  耶穌2016年11月30日

         

         

         

        英橋王氏

         

        據(jù)《英橋王氏族譜》記載,王氏肇始于瑯琊,宋遷永嘉,其里曰英橋。自始遷祖萬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歷經(jīng)七百余年,傳承二十九代。家族學(xué)風濃郁、人才輩出。自明代弘治以來,涌現(xiàn)狀元、傳臚、進士等13人,舉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著作70多部,是明清時期溫州地區(qū)的著名家族。代表人物有:

         

        王澈(1473-1551),英橋王氏八世祖,字子明,號東厓。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舉人,初授禮部司務(wù),升兵部武庫司郎中,累官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嘉靖十八年(1539年)辭官告歸后,在故里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譜,制定《王氏族約》以敦家風。

         

        王諍(1508-1581),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及第,歷任山東溧陽縣縣令、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和河?xùn)|巡鹽御史等職。王諍在溧七年,抑制豪強,為民申冤。他還曾怒砸貪腐官員酒席,被稱為“硬骨頭”、“好御史”。王諍一生清廉,致仕歸鄉(xiāng)之時,僅幾箱書、一張琴而已。

         

        王叔果(1516—1588),王澈長子,字育德,號西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曾任廣東按察副使,后引疾乞休,與弟王叔杲一同捐資興建永昌堡,用以抵御倭寇。

         

        王叔杲(1517—1600),王澈次子,字陽德,號旸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進士,歷任常州府靖江縣令、常熟知縣、大名府知府、蘇松常鎮(zhèn)四郡兵備副使、右參政等職。為官15載,政績突出。著作有《玉介園存稿》十八卷,其中詩歌七卷,文十一卷。

         

        英橋王氏家族科名煊赫于明清,而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代代相承,延續(xù)不斷,至今人才輩出。數(shù)十位專家教授服務(wù)于社會各個領(lǐng)域,成績顯著,如電機專家、曾任浙江大學(xué)代校長的王國松先生,著名戲曲學(xué)家、中山大學(xué)教授王季思先生等。

         

              

         

        永昌堡·環(huán)海樓

         

        永昌堡

         

        永昌堡,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永中街道,東臨東海,西倚大羅山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兼具軍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國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永昌堡作為浙江僅存的兩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壘之一,既為軍事遺存,又富水鄉(xiāng)風情,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和省科普教育基地。

         

        據(jù)載,明代初期,永嘉鹽場因地處海防前沿,屢有倭匪侵襲,英橋王氏抗倭首領(lǐng)王沛、王德叔侄犧牲。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識到“固營壘以待敵”的重要性,會同族中父老費時11個月、捐7000余金修建永昌堡,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成為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堡內(nèi)人民曾8次勝利地抗擊了倭寇的侵略,永昌堡由此聞名于世。

         

        城堡雄偉壯觀,南北長達778米,東西長445米,城高8米,基寬3.9米,周長2688米。城中有城堞900余個,炮臺12座,鋪舍20個,具有極強的防御功能。城堡整體布局合理,設(shè)有四座城門、四座水門。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huán)繞,城內(nèi)有兩條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上筑有形式各異的多座橋梁。兩岸以方塊花崗石斜筑,以利水陸交通、灌溉、浣洗。堡內(nèi)原有水田100多畝,危急時可生產(chǎn)自救,不怕久困,以促進軍民兩安。

         

        堡內(nèi)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比永昌堡建城還早16年,由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興建,為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王氏宗祠占地13余畝,七間三進,前進有三間石碑樓一座,中進儀門五楹,后進三楹,旁分左右二廳,廊廡七楹,環(huán)列左右。王氏宗祠結(jié)構(gòu)古重,鐫刻精微,保存完整,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精妙絕倫,其飛檐、斗拱、吻獸、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性,系浙南地區(qū)之最,是永昌堡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宗祠。今天的王氏宗祠內(nèi),設(shè)有風情民俗室、鄉(xiāng)賢名人館室、抗倭筑堡展覽廳等。

         

        《王氏族約》

         

        《王氏族約》共十章計12000余字,為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族約囊括祠儀、馂儀、簡任、記考、匯訓(xùn)、冠婚、喪祭、內(nèi)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主要包括六大內(nèi)容,對家族成員敦宗睦族的訓(xùn)誡;對子弟處世、為官的訓(xùn)誡;對子孫儉勤持家的訓(xùn)誡;對子孫修身為善的訓(xùn)誡;對處理家族、家族成員與國家關(guān)系的訓(xùn)誡;家庭治理與婚嫁的要義。其訓(xùn)誡方式是以古代圣賢格言、事例來說明做人、修身、治家的道理,傳遞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貪去奢、敦親和鄰、保鄉(xiāng)愛國等浩然正氣,深入淺出、很有說服力。

         

        《族約》不僅有嚴厲的約束處罰機制,還重視精神褒獎,如對行善舉者,不限貧賤,均載錄于族譜中頌揚;反之,有行不義者,則據(jù)實在族譜中記錄警示。

         

        正是王氏祖訓(xùn)的諄諄教化,和良好家風凝聚起來的堅定意志,讓英橋王氏舉全族之力建成了全國罕見的私家城堡并八退倭寇,且世代簪纓、為官不貪,50多名王氏官員中連續(xù)出過“鐵御史”王諍、“清廉典范”王繼明等多位聲名卓著的清廉好官。

         

        ●視頻腳本

         

        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風清氣正七百年

         

        為什么一個私家城堡,屢退倭匪,成為“巍然屹立的地方長城”?

         

        為什么堡內(nèi)王氏一族,奕世簪纓,卻能始終做到為官清廉?

         

        為什么一部《王氏族約》,百年傳承,成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規(guī)民約?

         

        永昌堡,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永中街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雄偉壯觀、保存完整,是明代溫州地區(qū)極具人文內(nèi)涵的文化中心,是浙江僅存的兩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壘之一,既為軍事遺存,又富水鄉(xiāng)風情,街道河渠呈井字,跨河橋造型各異,被譽為“東海文化明珠”。

         

        東海之濱,大羅山麓,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氣護衛(wèi)下來的,不僅是這座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王氏宗祠牌坊,也不僅是雄偉壯麗的古堡,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風和綿長文脈。

         

        農(nóng)歷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古堡春祭,相傳延續(xù)至今已四百余年了。嚴謹?shù)撵雰x之中,司禮誦讀族訓(xùn),是最為莊嚴肅穆的環(huán)節(jié)。

         

        在古堡繁衍生息的,是一方望族英橋王氏。據(jù)《英橋王氏族譜》記載,王氏肇始于瑯琊,宋遷永嘉(今屬溫州),其里曰英橋。

         

        自始遷祖萬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悠悠七百余載,傳承二十九代,英橋王氏瓜瓞綿綿、家風悠長。

         

        英橋王氏所在永嘉鹽場,地處海防前沿,故而民風彪悍。為敦倫子弟,教化民風,致仕歸鄉(xiāng)的八世祖王澈,將“為官體國,在鄉(xiāng)惠里”的家國情懷,具化為12000余字的《王氏族約》。《族約》囊括祠儀、馂儀、簡任、記考、匯訓(xùn)、冠婚、喪祭、內(nèi)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

         

        英橋王氏二十一世孫 王偉:

         

        先祖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約》,一共一萬兩千多字。他以士大夫的身份,為家族寫了這個《王氏族約》,目的是把家族的家風提升上來。有了這個族約以后,才有永昌堡。

         

        英橋王氏通過各種方式,對族人進行家風的傳承教化。甚至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這團傳承之火也在族人心里頑強地燃燒著。

         

        體悟這傳承不息的《王氏族約》背后的文化精神,我們大概就能破譯英橋王氏蔚為望族的密碼。

         

        《王氏族約》重視精神褒獎,對行善舉者,不限貧賤,均載錄于族譜中頌揚;反之,有行不義者,則據(jù)實在族譜中記錄警示。

         

        《王氏族約》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崇儒重教”風尚,這得益于對先祖家風的傳承。三世祖王珍“辟家塾延師教弟子”,課外還“令其歌詩習禮”。宗族還立義塾、設(shè)義田、置義倉,資助貧苦族人讀書應(yīng)試。獨特的教育方式,濃郁的求學(xué)之風,讓英橋王氏不但成為科甲蟬聯(lián)的官宦世家,還成為博學(xué)好學(xué)的文化世族。這片面積僅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走出進士13人,其中狀元1人、傳臚1人,另有舉人副榜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橋王氏可查著述70多部,為浙南之冠。英橋王氏還先后創(chuàng)立眾多公共學(xué)習場所,并資助府縣官學(xué)建設(shè),以利地方百年樹人。近代以來,“重文興教、格物致知”之風綿延,孕育了王國松、王季思、王鎮(zhèn)恒等專家學(xué)者。

         

        溫州市社科聯(lián)原副主席 洪振寧:

         

        英橋王氏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持家,為地方的公益事業(yè)特別是人才培養(yǎng)作出很大貢獻。他們這個族約有個很大特點,那就是把溫州的文化思想資源,尤其是南宋時期的永嘉學(xué)派的思想繼承下來。永嘉學(xué)派是一個提倡務(wù)實、事功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挺有名氣的一個學(xué)派。他們的很多思想被《王氏族約》所吸收、轉(zhuǎn)化。

         

        《王氏族約》的立訓(xùn)者王澈似有預(yù)料,日后家族必會顯宦輩出,因此他在族眾如何“當好官”、“理好政”上,花費了大量筆墨。其中,既有“凡子孫居官,務(wù)要廉勤正直、盡忠體國、恪守官箴”的叮囑,亦有“其治行卓越,惠澤及民,歿后于譜傳之”的期許,更有“貪酷被黜者,于譜上削其爵”的告誡。正因族內(nèi)精英們經(jīng)家風訓(xùn)化早早樹立“為政以德”的志向,才造就王氏一族不但科名顯赫,同時又門風清麗、朝野稱譽。明清以來,英橋王氏為官者不下五十人,個個官聲清越。在明代被廣為傳頌的清廉官員模范中,就有兩位來自英橋王氏——“鐵御史”王諍、“清廉典范”王繼明。王諍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歷任溧陽縣令、山東道都察院御史、云南巡按及貴州巡撫。在溧七年,懲治豪強,為民申冤。他還曾怒砸貪腐官員酒席,被稱為“硬骨頭”、“好御史”。王諍一生清廉,致仕歸鄉(xiāng)時,僅幾箱書、一張琴而已。王諍族侄王繼明,初任直隸太平府當涂縣令,廉政善舉,簡禮親民。后奸官陷告,稱王家奴仆上百,家造府臺大門。朝廷派人暗訪,到其老家,見埠頭有中年婦女漂洗苧線,問之正是王繼明繼室,探其府第,卻是三間小舊房,里面白發(fā)老婦正捻苧絲,婆媳倆以小工為孫兒湊錢念書。

         

        至今,永昌堡內(nèi)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王氏宗祠牌坊是穿草鞋的保下來的,王氏宗族聲望是十三進士撐起來的”。那《王氏族約》是如何讓“穿草鞋的”與“著官服的”一樣謹言慎行、遵規(guī)守法的呢?《王氏族約》在開篇祠儀中寫道:“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強,以凌貧弱;毋好爭訟,而擾門庭?!薄锻跏献寮s》在德行上主張“事親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婦正”,在治家上要求無論“為庶人,為士,為大夫卿佐”都應(yīng)“本諸勤儉”。對于族中精英,則提出更高要求:“凡生員,當敦行好禮,崇尚氣志?!薄锻跏献寮s》施行之后,因其卓然功效被縣府兩級舉薦,上升為官方推崇的家規(guī)族約范本。但這一族約精神決不止于字面紙上,王氏歷代先賢將其踐行為施粥舍糧、扶貧濟困、鋪橋修路、抗倭建堡等務(wù)實義舉。

         

        這尊把劍持矛、威風凜凜的英雄塑像,銘記著英橋王氏殊死抗倭的悲壯歷史。明嘉靖年間,永嘉是海防前線。王澈的胞弟王沛自幼深受“惠澤及民”教誨,他與族侄王德,招募了兩千余人的“義師”。這支自發(fā)的“義師”,不但在本地屢退倭匪,還多次馳援鄰近衛(wèi)所。后王沛、王德相繼為國捐軀,分別被追贈為太仆寺丞、太仆寺少卿。再后來,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識到“固營壘以待敵”的重要性,率眾籌資筑建城堡。王叔杲傾囊傾家負擔大半,自家宅院卻隔在城外。王氏族人眾志成城,歷時一年建起了一座民建的海防雄關(guān)“永昌堡”,成為“巍然屹立的地方長城”。400余年后,軍事專家范中義觀堡后慨嘆:“將當時管形火器的先進性能同城堡防御巧妙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大創(chuàng)舉,是前所未有的?!?/p>

         

        溫州市社科聯(lián)原副主席 洪振寧:

         

        通過族約培養(yǎng)自己家族里面的人才,培養(yǎng)正氣。正氣養(yǎng)成以后,形成發(fā)自內(nèi)心的行動,然后來影響社會,影響當?shù)氐纳鐣L氣。

         

        王氏一族的清麗門風,對潤化一方民風起到了莫大作用。鑒于英橋王氏的家學(xué)淵源和嚴正態(tài)度,明代地方官員還主動延聘英橋王氏精英主持編修《溫州府志》及《永嘉縣志》。

         

        永昌一小的書聲瑯瑯入耳,這是文化血脈的延續(xù)。

         

        環(huán)海城樓的旌旗獵獵招展,這是英雄意志的張揚。

         

        古堡春祭的祀儀虔誠恭敬,這是浩然正氣的傳承。

         

        風清氣正,福運永昌。無論任何時候,古堡深處飄來的那一股清風,都會讓我們平添一份慰藉和定力;歷史源頭涌出的那一股活水,都會讓我們陡增一份智慧和勇氣。

         

        “家風正,鄉(xiāng)風醇,民風清”,“守得住,攻不破,留得下”,這就是永昌堡作為軍事之堡、景觀之堡,更作為意志之堡、精神之堡,給予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的響亮回答!

         

            

         

        永昌堡·古橋

         

        ●英橋王氏家規(guī)家訓(xùn)摘編

         

        廉勤正直

         

        凡子孫居官,務(wù)要廉勤正直、盡忠體國①、恪守官箴②,其治行③卓越,惠澤④及民,及有功德為宗族鄉(xiāng)鄰所庇賴⑤者,歿后于譜傳之;如貪酷被黜⑥者,于譜上削其爵?!浴锻跏献寮s》匯訓(xùn)

         

        【注釋】

         

        ①體國:泛指治理國家。

         

        ②官箴:原指百官對皇帝的勸誡,后指對官吏的勸誡。如為官忠于職守的稱“不辱官箴”。

         

        ③治行:為政的成績。

         

        ④惠澤:恩澤、德澤。

         

        ⑤庇賴:保護、依靠。

         

        ⑥黜:廢,貶退。

         

        【譯文】

         

        凡子孫擔任官職的,務(wù)必要廉潔勤政正直,竭盡忠貞治理國家,恭敬地遵守為官的職責準則,政績卓越,恩德惠及老百姓,以及功業(yè)和善行為宗族鄉(xiāng)親帶來好處的人,那么(他)死后在宗譜上立傳紀念;如果為官貪婪殘酷被罷免貶斥,那么在宗譜上不記載官職。

         

        凡保家之道惟儉與勤,若習惰好閑,用度無節(jié),甚非久長之理由,為庶人①、為士、為大夫卿佐②道則不同,本諸勤儉一也?!浴锻跏献寮s》匯訓(xùn)

         

        【注釋】

         

        ①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

         

        ②大夫卿佐:泛指官吏。

         

        【譯文】

         

        大凡保住家業(yè)的方法只有節(jié)儉和勤勞,如果游手好閑,生活奢靡,絕非長久之計。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讀書人,抑或是官吏,雖然思想方法各不相同,但勤儉持家這一根本卻是相同的。

         

        敦行好禮

         

        凡生員①乃族中之秀,當敦行②好禮,崇尚氣志,嚮③以為族眾表帥。若唯利是營,不顧名義出入公門,干擾鄰邑可鄙甚矣,何以為士耶。仕官家居者,尤宜以道自重,謝絕私謁④,以共維宗風可也?!浴锻跏献寮s》匯訓(xùn)

         

        【注釋】

         

        ①生員:明清時代,凡經(jīng)過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xué)的,都稱生員,俗稱秀才。

         

        ②敦行:注重品行。

         

        ③嚮:通“向”,一向。

         

        ④私謁:以私事謁見請托。

         

        【譯文】

         

        大凡生員都是宗族內(nèi)的優(yōu)秀人才,應(yīng)當注重個人品行和遵循道德規(guī)范,尊崇氣節(jié)和操守,族人歷來把生員作為學(xué)習的表率。如果唯利是圖,不顧名聲道義出入衙門,干擾鄉(xiāng)鄰,那就很可鄙了,還有什么資格作為士人呢!做官的人在家閑居,更應(yīng)該以道義自重,拒絕私事到官府請托,共同維護宗族的良好風氣。

         

        孝親敬長

         

        事親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婦正,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強,以凌貧弱;毋好爭訟,而擾門庭;毋為賭博,以蕩產(chǎn)業(yè);毋縱淫僻①,以隕②家聲;毋耽麴蘗③,以亂厥④性;毋習游惰,而忘治生⑤,謄此訓(xùn)誡,實系廢興,言之再三,爾宜深省?!浴锻跏献寮s》祠儀

         

        【注釋】

         

        ①淫僻:淫亂放蕩。

         

        ②隕:敗或毀敗。

         

        ③麴(qū)蘗:也作曲蘗,指酒。

         

        ④厥:其。

         

        ⑤治生:管理、處理好謀生之業(yè)。

         

        【譯文】

         

        對待父母一定要孝順,對待老人一定要尊敬,兄弟之間要友愛謙讓,為夫的行事要合乎正義,為妻的要守婦道。不要干違法的事,招致官府的懲罰;不要依仗富有強勢,去欺凌貧窮弱小的人;不要爭強斗勝好打官司,以致擾亂宗族家庭的安寧;不要賭博,以致敗壞產(chǎn)業(yè);不要淫亂,以致毀壞家族聲望;不要酗酒,以致亂了本性;不要游手好閑慣于懶惰,而忘掉謀生之業(yè)。抄錄這條訓(xùn)誡,實在關(guān)系到我們宗族的興衰。再三囑托,希望大家深刻反省。

         

        推崇義舉

         

        凡周恤①族之貧難,及于宗祠有義舉,在有余之家,即宜務(wù)行之。今累困廩②、連阡陌③以遺子孫,至言祖宗公事,則縮頸方丈。宴親賓,綺羅填笥④,于族人之饑寒罔恤,皆由大義不明,未嘗念及一本之意。夫創(chuàng)業(yè)累錙銖⑤,而后人用之如糞土⑥;富貴有時替,而人死貴留名。故家有余財,而不能樹恩于族,謀盛舉以垂不朽,是誠不智之甚也?!浴锻跏献寮s》匯訓(xùn)

         

        【注釋】

         

        ①周恤:接濟、救濟;

         

        ②困廩:谷倉、糧倉;

         

        ③阡陌:田界或田間小路;

         

        ④笥:原指盛東西的方形竹器,泛指箱子;

         

        ⑤錙銖:古代重量單位,比喻極細微的數(shù)量。

         

        ⑥糞土:此處比喻把先輩辛苦積聚的財富視如糞土,任意揮霍浪費。

         

        【譯文】

         

        凡是要接濟族中貧難者,及至宗祠發(fā)起賑濟義舉的,富裕的家庭就應(yīng)該用行動來響應(yīng)。但現(xiàn)在有的人家糧倉多多、田地連片,用來留予子孫,至于說及為祖宗辦公共事務(wù),就變成了縮頭和尚。宴請親朋好友,綾羅綢緞排場闊綽,對族內(nèi)還在忍饑挨餓的人卻不救助。這都是由于大義不明,不顧念本是同根的緣故。先人創(chuàng)業(yè)時把財富一點點積累起來,而后代卻不加節(jié)制地使用,視其如糞土。富貴是不會長久的,可貴的是人死后給后代留下好名聲。因此,家有余財?shù)母粦魠s不能施恩澤于宗族,不想謀劃善舉而留芳于后世,實在是很不明智啊!

         

        謹守國法

         

        凡包攬侵欺,國法具在,小則辱身喪家,大則禍害宗族,切宜深戒?!浴锻跏献寮s》匯訓(xùn)

         

        【譯文】

         

        凡是非法占有、侵吞欺騙國家錢糧,都難以逃脫國法的懲罰,輕者自身受到侮辱無家可歸,重者就會禍害宗族,要引以為戒,切記。

         

            

         

        永昌堡·英橋王氏宗祠內(nèi)景

         

            ●專家觀點


        洪振寧:重家訓(xùn) 養(yǎng)家風 育良才

         

        溫州發(fā)展史上,大約四五百年前,東部永嘉場地區(qū)人文鼎盛,一批知識分子崛起與集聚,成為一股促進溫州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力量,影響力持續(xù)至今。其中英橋王氏,尤為突出。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向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傳統(tǒng)家訓(xùn)為正心、修身、為人處世的基礎(chǔ),強調(diào)立誠修身,強調(diào)勤儉持家,把自己家庭經(jīng)營好的人,才可能去治理國家,為社會多做有益的事。因此,家訓(xùn)家規(guī)家風成為士紳望族特別重視的事情,長輩注重立家訓(xùn)、家規(guī),通過家庭教育,讓幼兒在家遵家訓(xùn),受教育,守清規(guī)。

         

        溫州地區(qū),前代的思想資源基礎(chǔ)較為扎實。南宋時期產(chǎn)生的永嘉學(xué)派,以經(jīng)制言事功。在溫州做官的袁采為“厚人倫而美習俗”,寫作了一部《袁氏世范》,是家訓(xùn)名篇,以其語言通俗和規(guī)范便于操作,被推為《顏氏家訓(xùn)》之亞,頗具影響力。

         

        英橋王氏家族,人才眾多,在明代中后期的溫州,是一面旗幟,起到了領(lǐng)軍示范的作用。因此,王氏家族重視自身的率先垂范,訂立家訓(xùn)家規(guī),強調(diào)不論是穿草鞋的還是著官服的,都要勤儉持家,崇尚氣志,清正廉潔,廣交賢能,強調(diào)做人要敦親睦鄰,戒貪去奢,以德養(yǎng)財,以利與人。

         

        王氏家訓(xùn),一是繼承了南宋時期永嘉學(xué)派的思想,如修實政,行實德,傳承了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如忠信篤敬,公平正直,嚴己寬人,近善遠惡。吸收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養(yǎng)分,通過家族組織實施家訓(xùn)教化,注重可操作性和養(yǎng)成教育。二是重視個人節(jié)操和民族氣節(jié)的培育,注重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他們的家訓(xùn)家規(guī),側(cè)重對孩子幼時的訓(xùn)誡誘導(dǎo),對他們進行品質(zhì)培養(yǎng),使得他們養(yǎng)成向往崇高、追求理想的浩然之氣,培育自覺抵御不良社會風尚的堅定毅力。

         

        王氏家訓(xùn)注重家庭教育,客觀上看,對培養(yǎng)家族中的人才,帶動地區(qū)風氣的變化,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永嘉場地區(qū)人文興起,出了十多位進士,有所謂的“溫之顯仕巨室多產(chǎn)茲土”。當時江蘇的著名文學(xué)家王世貞說:“永嘉故多賢士大夫,然無有如王氏?!?/p>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這種力量助推了永嘉場地區(qū)的人文興盛和知識群體的崛起。(溫州市社科聯(lián)原副主席、溫州大學(xué)兼職教授洪振寧)

         

        章方松:倡導(dǎo)家國人文情懷,踐履禮義廉恥德行

         

        明代溫州龍灣(舊時稱永嘉場),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民風淳樸,源于純正家風的代代相傳。永嘉場一地重視引導(dǎo)鄉(xiāng)間宗族家風文化建設(shè),凡鄉(xiāng)里望族宗譜皆制訂族規(guī)族約,嚴明家風家范。英橋王氏制定《王氏族約》十章,分為祠儀、馂儀、簡任、記考、匯訓(xùn)、冠婚、喪祭、內(nèi)治、嘉言、善行等,規(guī)章完備,有規(guī)可循,有約可行,寬嚴分明。王氏族規(guī)條約的可貴之處在于,以文化為根坻,倡導(dǎo)家國情懷,緊密聯(lián)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旨,將諸多行為規(guī)范與精神涵養(yǎng),融會于遵循社會公共秩序的目標中。

         

        從歷史角度來認識,英橋王氏歷代先賢堅持儒學(xué)涵養(yǎng),禮樂誠信,以族約族規(guī)為載體,培育族人社會公共行為規(guī)范意識,啟蒙培育家風正氣,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

         

        一是傳承先賢文化傳統(tǒng),堅持儒家禮樂理念,實施耕讀育人植德。家族人才輩出,歷代族內(nèi)有狀元、傳臚、進士等13人,舉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

         

         

        二是倡導(dǎo)家國人文情懷,引領(lǐng)族眾護國愛鄉(xiāng)。明代英橋王氏組織鄉(xiāng)間民眾連續(xù)八次擊敗倭寇侵擾,王沛與王德諸公為抗倭殉難。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為此發(fā)動鄉(xiāng)親捐資建堡抗倭,遷軍隊入堡,軍民聯(lián)防,為歷代先例。王氏家族成員還情系桑梓,重視鄉(xiāng)間文化建設(shè)。明代溫州重要文化標志建筑,如江心嶼古塔、陳傅良書院等,皆由英橋王氏出資與主持修建。

         

        三是奉行為政以德,以為官清廉、奉公守法為榮,教育子孫不要貪污枉法。歷代為官者,戒貪去奢,清政廉潔。并在家山摩崖“濯纓”兩字,為洗心警示!

         

        四是以敦倫睦族為準則,勤儉持家,生活儉樸,事親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婦正,凡人事往來講究仁、義、禮、智、信。

         

        五是踐履禮義廉恥德行,嚴格遵紀守法,奉行淡泊養(yǎng)志,寧靜明心,禮樂誠信,崇尚氣志,杜絕習惰好閑、培養(yǎng)高尚志趣。

         

        作為永嘉場望族,英橋王氏堅持弘揚地域文化,引領(lǐng)永嘉場眾多望族,以家國情懷為先導(dǎo),注重族規(guī)家風建設(shè),倡導(dǎo)儉樸生活,注重禮義熏陶,以儒家大道的精神,教育熏陶歷代子孫,堪稱治家之典范。

         

        今天我們重新點亮族規(guī)家風的文明古燈,更蘊含著弘揚先賢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價值意義。因此重溫英橋王氏祖先溫敦厚道、勤奮好學(xu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踐履精神,對涵養(yǎng)文明禮義具有重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當代辭賦家、知名學(xué)者章方松)

         

        孫建勝:以犯《約》為恥

         

        浙江英橋王氏與浦江鄭氏、河北博陵崔氏、江西江州陳氏,被明代浙江提學(xué)副使薛應(yīng)旂列為宗法相承僅見四世家。英橋王氏以詩禮傳家,其家訓(xùn)族規(guī),及思想教化內(nèi)容和形式,至今仍有研究、解讀、學(xué)習的價值。

         

        《王氏族約》為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卸任還鄉(xiāng)后所編著,分為祠儀、馂儀、簡任、記考、匯訓(xùn)、冠婚、喪祭、內(nèi)治、嘉言、善行十章,從各個方面對族人進行規(guī)范與教化,整肅家風。尤其是嘉言、善行兩章,引用圣賢格言、事例,并作相關(guān)評語,引導(dǎo)族人見賢思齊、效仿踐行。

         

        《王氏族約》不止是紙面上的說教,還專門設(shè)立專職人員,負責監(jiān)督《族約》執(zhí)行情況。如族正等負責裁處紛爭等事務(wù);司恤負責對族內(nèi)貧困寡獨及生活不能自理者的賑恤等;又設(shè)立嘉善簿、愧頑簿、萃宗簿、紀倫簿、紀生簿,記載族人善惡行為,族中子弟及嫁娶生卒等,督促共守宗訓(xùn)。

         

        王澈在修訂《王氏族約》后,以身作則、帶頭踐行,敦禮舉義,仁施一鄉(xiāng)。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溫州出現(xiàn)大饑荒,王澈在宗祠內(nèi)施粥賑災(zāi),召饑民就餐,每日逾千人。前后共計兩個月,使數(shù)萬人存活。王澈二子叔果、叔杲兄弟,堅持不懈地踐行并進一步完善《族約》,兄弟倆捐私田四百畝為義田,置義倉專備恤貧,立義塾以教益,建永昌堡以御倭。王叔杲在《族約》基礎(chǔ)上,又寫了《訓(xùn)言》五章留給子孫,強調(diào)戒受用、受規(guī)諫、戒暴躁、厚親族。

         

        《王氏族約》對整個王氏家族乃至社會起到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時任溫州知府洪垣曾評價《王氏族約》,“雖為一家之訓(xùn),而國派民風系焉。”溫州府、永嘉縣為振舉族約、教化民風,將其作為官方“宗法”范本,向全府縣推行。

         

        王叔果曾說:“予家自行《族約》以來,既無狀至有司,少知自好學(xué),亦以犯《約》為恥?!薄锻跏献寮s》已經(jīng)成為族眾恪守的準則,遺族世守。明代王氏家族約有50余名出仕官員,俱為官清廉,在任修城建學(xué),關(guān)心民生,政績顯著。并且王氏族人致力于家鄉(xiāng)建設(shè),如整修府縣學(xué)、東甌王廟、江心嶼、沙城,創(chuàng)設(shè)書院、修纂郡縣志等,對明代溫州的人文建設(shè),貢獻巨大。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王氏族約》對族人的教化。

         

        《王氏族約》及其治家理念,是英橋王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財富,是寶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歷史學(xué)會秘書長孫建勝)

         

        王偉:《王氏族約》彰顯家國情懷

         

        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是家族發(fā)展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致仕告歸后,為了家族的長期發(fā)展,圍繞家族組織的完善,修始祖墓、建宗祠、修輯宗譜、置義田、立私塾、親自制定《王氏族約》以期形成良好的家風。

         

        《王氏族約》的家規(guī)家訓(xùn)不僅有硬性規(guī)定,也有勸勉訓(xùn)誡,講明事理,告訴族人應(yīng)該怎么做?!凹窝浴?、“善行”兩部分均以古代圣賢的格言、事例來說明做人、修身、養(yǎng)生、治家的道理,令人信服。

         

        《王氏族約》處處體現(xiàn)家國情懷。如“匯訓(xùn)”中一則曰:“凡公家糧料早宜輸納,毋得遲延,以速官戾。”此則是要求將及時交納田賦作為家族首要任務(wù),族人不可怠慢,必須遵守。另則“凡子孫淫佚賭博及一切悖禮法者,每朔望司糾會族長以下告于祠,量罪議杖,有不悛者加杖之,又不悛加杖之,不許入祠與祭,能改者復(fù)之?!贝藙t是保家之道,必須嚴格執(zhí)行,整個家族才能有良好風氣。

         

        清代乾隆年間榜眼洪亮吉,縱觀歷史上望族發(fā)展,指出“治天下之有法,必自士大夫之各修其家法始,觀風俗之媺惡,又以士大夫之家法修與不修為斷。家法壞則害及于國矣,害極于天下矣。士大夫之家法,轉(zhuǎn)移風俗之具也?!蓖醭核嫛锻跏献寮s》家法嚴明,形成了清正家風,并世傳家學(xué)、耕讀傳家,增強了家族凝聚力,將英橋王氏家族發(fā)展推向了鼎盛期,成為科甲蟬聯(lián)、詩書繼世的科舉望族、文化世家。(英橋王氏宗祠管理委員會會長、二十一世裔孫王偉)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