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和如羹焉
作者:陳金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一乙丑
耶穌2016年12月9日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xué)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guān)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曇嗳缥叮粴?,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粢运疂l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左傳·昭公二十年》里齊國名相晏嬰論“和”與“同”的這段話,以正反對舉的方式,講了“和”重于“同”的道理。習近平主席引用這段話,生動而深刻地表明處理國際關(guān)系以及對待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往,應(yīng)持有的“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和基本原則。
晏嬰所論之“和”,在先秦時期可以寫作“盉、龢”,這兩種寫法恰好分別對應(yīng)著五味調(diào)和與聲音相和。當宰夫烹魚時,只有“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才能做成美味?!褒R”是“益”的意思,“洩”是“減”的意思,用唐代經(jīng)學(xué)家孔穎達的話說,就是“齊之者,使酸咸適中,濟益其味;不足者,泄減其味大過者”,此之為“和”。音樂之“和”也大體如此。晏子又以此喻指君臣關(guān)系曰:“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彼囊馑际钦f,君認為可行的事情而其中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可以勸阻其不可行的因素,來使其可行的事情更加完備。反之亦然。如此,政事才會平允,老百姓才會沒有爭斗之心。所以《國語·周語》中說:“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薄渡袝虻洹吩唬骸捌秸掳傩眨傩照衙?,協(xié)和萬邦?!薄吨杏埂吩疲骸昂鸵舱?,天下之達道也?!币虼耍瑢Α昂汀钡拿枘∨c向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很早就有的一種深沉的精神追求。
晏嬰所論之“同”,主要是針對當時齊國嬖臣梁丘據(jù)對齊景公的討好奉承而言。根據(jù)《左傳》的記載,梁丘據(jù)侍奉齊景公,國君說行的,他就說行;國君說不行的,他就說不行,即“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當景公問晏嬰這是不是“和”時,晏嬰斷然地說這是“同”不是“和”,然后就舉了那兩個例子。
顯然,晏嬰在這里對“同”持有一種批評的態(tài)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字在先秦文獻中最初并非貶義?!墩f文》曰:“同,合會也?!薄渡袝酚小熬胖葚薄八暮钡葍?nèi)容。春秋時期諸侯經(jīng)常有“會同”,《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殷”是“眾”的意思,在這里,我們也看不出多少撻伐。而且,如果我們僅將“同”作貶義解,后來人們所謂求同存異及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社會”就不好理解。那么,晏嬰何以有貶義之說?
又據(jù)先秦文獻,“同”字多有出現(xiàn),如《尚書·盤庚》:“暨予一人猷同心?!薄遏旐灐らs宮》云“淮夷來同”,等等。大致在商、西周時期,“同”字一般含有順從、一致的意思,即對某種權(quán)威或中心的賓服。那么,很好理解,如果這個權(quán)威或中心有德愛民,眾望所歸,那么“同”就往往被理解為褒義,如果這個權(quán)威或中心并非人心所向,與之相“同”當然就是貶義。梁丘據(jù)對齊景公阿諛奉承、一味順從,體現(xiàn)的就是后者。晏嬰用“同”之貶義來批評他們,順理成章?!蹲髠鳌愤€記載:有一次,齊景公患上瘧疾,久治不愈,梁丘據(jù)就對景公說:“您侍奉鬼神比先君都好,但病仍不見好轉(zhuǎn),一定是祝、史的罪過,請‘誅于祝固、史嚚以辭賓’。”對此,晏嬰從民生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意見,認為祝、史無過,即使有過,其根源也不在祝、史,而在于國君是否有德。一個是討好國君、極盡奉承,一個是據(jù)德論福、直言勸諫,顯然他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大有不同。
晏嬰贊美“和”而貶抑“同”的道理,可以在孔子所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話中,進一步得到印證。三國時期學(xué)者何晏釋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p>
晏嬰講“和”與“同”的關(guān)系,背后還隱藏著更為深刻的含義。其一,各種事物或因素的差別,是“和”的前提,但差別不是對立,而是能夠做到求同存異、殊途而同歸,實現(xiàn)共贏。其二,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或國際關(guān)系時,判斷是非的標準必須是天命人心,而不是嗜好私欲。其三,從更為宏觀的層次看,“和”與“同”具有某種統(tǒng)一性?!豆瓿啞の逍小罚骸昂蛣t同,同則善?!薄抖Y記·孔子閑居》曰:“無體之禮,上下和同?!鼻笆觥抖Y運》篇提到的“大同社會”,便是這種“和”的狀態(tài)不斷發(fā)展與演變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晏嬰雖僅就君臣關(guān)系論及“和”與“同”,但他所表明的崇德義、尚和諧、重民生的理念,可謂意味深長、影響深遠。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