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賈蘭坡院士遺作一篇及相關通信四件
作者:賈蘭坡等撰,林桂榛整理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臨沂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六日辛未
耶穌2016年12月14日
【整理者按】這是一份據賈蘭坡院士、牟小東居士手稿真跡整理而成的珍貴文獻,內有賈蘭坡院士遺作一件及相關通信四件,分別是:賈蘭坡親筆書寫及賈蘭坡、牟小東合署的書評文稿一件,賈蘭坡親筆致信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尤在一件,賈蘭坡親筆致信牟小東一件,牟小東親筆致信尤在二件。此五件真跡構成了一則新版《新眼界》的出版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1983年5月21日,牟小東致信新版《新眼界》責任編輯尤在,說:楊鐘健院士遺孀王國楨女士囑他給新版《新眼界》寫篇序言并取代王序,后知王要求牟自署姓名(非代王而擬)故堅辭,經協(xié)商后而由牟出面請賈蘭坡寫序言,賈蘭坡已同意,并請出版社寬限交稿時間。1983年8月6日,賈蘭坡親筆寫好了5000余字《新眼界》書評,并附300余字給責編尤在的信說明其寫作情況;次日即1983年8月7日,該書評及致信發(fā)出,且當晚賈蘭坡又致信牟小東說明書評寄出情況并寄去副本一份。1983年8月22日,牟小東再致信責編尤在,詢問賈蘭坡的《新眼界》書評是否收到,并說賈蘭坡將《新眼界》誤寫為《新觀察》了。
賈蘭坡院士(1908—2001)是古人類學家,牟小東居士(1921—2011)曾任北京市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楊鐘健院士(1897—1979)是古生物學家。1980年代湖南人民出版社繼“走向世界叢書”之后,后又編印“現代中國人看世界叢書”,且后者實是前者的續(xù)編;1947年10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楊鐘健《新眼界》一書,就收在“現代中國人看世界叢書”之中。
據版權頁,該新版的《新眼界》一書出版于1986年11月,責任編輯是尤在(尤在或為筆名)。惜賈蘭坡親筆及賈蘭坡、牟小東合署的5000余字書評,新版《新眼界》并未采用,原因不詳。新版《新眼界》采用的序言或書評,是許德珩先生《把〈新眼界〉推薦給青年讀者》、王國楨女士《新版前言》兩文,而書中所署的寫作時間分別為1984年5月、1984年元月。
本次整理,校補文字標( ),校正文字標[ ],個別書寫中重復文字的刪減及標點符號的改動不出校注。該書評及書評引文的某些詞匯與當今用法有異者,當視作當時用法,故一律存真不改。為今人閱讀方便,在不影響文章原義的前提下,整理者已對該書評某些長段作了再分段處理。
另,該書評中括注的頁碼系新版《新眼界》頁碼,可見當時賈、牟已獲讀得新版《新眼界》清樣。
——曲阜師范大學林桂榛識 2016/04/20
【賈蘭坡等書評稿】
楊鐘健先生三十七年前出版的《新觀察[眼界]》一書的簡介
楊老的著作,特別是旅行記和散文,我們雖然看過不少,但這本書我們倆從前都沒有見到過,只知其名而不知內容。最近我們才分頭看了看,看完之后,學習到不少的東西,覺得有把它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必要,因為這本書雖然是37年前出版的,但它對一些青年仍有一定的教育義意。
這本書,實際上是寫他1944年4月下旬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和瑞士等國將近兩年的旅行記。楊老其人我們是知道的,他一生愛好旅行,但他的旅行并非專游山玩水,而是有他的目的,是想在旅行中發(fā)現和他研究有關的東西。正如他在開頭所說的:“其實人生需要新的生命,源泉,新的刺激,人人如此,不過在學自然科學的人,尤為迫切。能時時有新的材料發(fā)現,可以使他的內心常保青新,足以鼓勵追求前進的勇氣。”(P.5)
他還告誡青年說:“我國一般人,往往安土重遷,以老住在故鄉(xiāng)為樂,以旅行為苦,所以往往終生在百里之內,其眼界當然是很小的。此在今日,當然不合時代?,F在的青年,需要隨時追求新的地方。地方走的一多,心胸自然擴大……總之,要向外邊走,走的地方越多越好。能走到新的地方,自然最好。即不能向新的地方走,而舊的地方的重游,也往往有益,因為可以發(fā)見[現]以前所未發(fā)見[現]的事務。”(P.6)
“……如能看到新采出的標本,無論新種也好,舊種也好,心中常感到愉快。我想學其他方面學問的人,當然有同感。此等精神,名曰追求的精神,也就是科學研究不可少的精神。新材料、新知識、新眼界,然后達到科學的進步。老在故紙堆中找材料,在外國早已過去,在我國尚有人視為時髦。故紙堆中,誠然也有新的材料,可以擴充吾人的新眼界。然真正的新知,還是寄托于實在的事物上?!保≒.6-7)
楊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他每到一個地方來不及休息,即到博物館、大學和地質調查所等有關部門進行參觀、訪問和與同行討論有關的科研課題,不浪費一點有用的時間,如饑似渴地追求新的東西。這和那些為圖幾大件而力爭出國的人相比,距離相差有多么遙遠!
我們都和楊老共事多年,對他知之甚詳。他之所以令人敬佩,是他為人正直,愿為科學奮斗終身,為祖國科學事業(yè)作出很大貢獻。特別是他那種不懂得知識私有和不遺余力地提挈青年的精神,一直為人們所樂道。他對人生觀,在這本書里作了這樣的描述:“因人生最高目的,在追求真理,增進人類知識,從而謀人類的福利。人生最有意義的工作,不在保守已有的知識,及傳授于下一代;乃是在已有的知識上,再加上些知識,再以之傳于后代?!保≒.7)這是為人師者的警言。
楊老對于博物館事業(yè)十分關心,他在這本書里對陳列館的性質也作出了扼要的敘述:
“查陳列館之主要作用有三:一為研究中心,無論什么東西均可為研究對象。無論什么材料,均可為搜集目標。譬如煤則搜集所有之煤作此科研究,乃至用具、衣物,無一不然,此即純粹研究科學精神。而工業(yè)方面之進展,亦有不少陳列館。如紐約目下之科學陳列館,將各種戰(zhàn)爭工具,如飛機槍炮等,均為陳列,日益求精,自有進步。一為保管文物。一切實物既經搜集,自當排列次序類別,妥為保管,方可免散失。而此乃陳列館最大功用。我國文物非不多,而因無適當保管之機關,乃至毀于兵火,毀于摧殘,乃至流落外洋,實為可惜。其第三功用,即為通俗教育。將重要標本陳列以后,定期公開,使民眾得隨時觀賞,自有無上之教育功用?!保≒.37)
現在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好像是“老生常談”,其實并不然,現在有些大學和博物館還不太注意科研工作,認為學校應以教學為主,博物館應以陳列為主;而實際上不研究,教學也不會深入,不研究也不會有好的陳列?,F在我們還有的博物館擺攤出賣文物,就更令人難以理解了。
他對當時我國文物保護不當,甚為不滿。他參觀了美國的文物保管的情況之后說:“在美國談不到古跡。然若與我們古老國家保存古跡之情形相比,也真令人慚愧,美國人雖無古跡,但對有歷史意義之地方,卻加意保留。如華盛頓第一任總統(tǒng)就職之宣誓地點,在紐約瓦爾城,其地有一華盛頓像,并述明其地方之意義。在近郊華盛頓當年進兵之地,其當時古老房舍,均尚保存。這雖是一百六七十年之事,但看我國一百年以內之歷史古跡,保存多少,即不勝其慚疚?!保≒.37-38)
楊老也把外國人的許多好處介紹給我們,說他們有很多人都不辭辛勞的工作,許多事習慣于親手做,很少依靠別人。有一次美國著名的脊椎動物學家羅美爾教授約楊老于星期六,到他的鄉(xiāng)間住宅過周末,并參觀附近阿摩斯特的地質標本時,他寫道:“晚間與羅氏傾談美國古生物學進展經過,及現況甚詳。第二天,我方起床至外,見伊正推除草機在剪草,滿頭大汗,知他在星期日還有重要工作。他說購此房后,一切改良與修理之各工程,均伊抽暇所干……此等勞作,在洋人本甚平常,不以為異。如邱吉爾之私宅,即由伊親手作成者亦不少,何況一大學教授。不過在習知于我國知識階段之情形的我來看,自不免有很深的感觸,……”(P.61-62)
他到科羅拉多州首府頓佛(現譯“丹佛”)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時,還談到:“古生物標本亦不少,脊椎化石有一大梁龍骨架,及許多滄龍,陳列甚得法。在此無脊椎古生物專家。修理者兼管一切,名藍恒木,年已八十五,尚工作如常。據云彼于五十七歲時,始對修理化石感覺興趣,已將近三十年,工作未斷,深可佩服。伊正作一禽龍之模型,預備作交換之用?!保≒.92-93)楊老寫的這段文字雖然很短,但言簡意賅,這對那些身體未老而思想先衰的人們不無教育意義。
在這本書里還寫了許多具有高尚科學精神的人和事。當他訪問三藩市(即舊金山)斯坦佛大學地質系時,見到主任布拉克·威爾德,除了介紹該系設備和實習所用的標本外,并介紹了許多位地質學家及有關地質科學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在我國山東、陜西、山西、四川等地調查過地質的當年已八十五歲的著名的地質學家威理士。他介紹這位地質界的大師說:“八十五歲的人,看去當然有些龍鐘。不過他的精神很好,視聽均尚健全。這樣年紀的人,并一生作地質工作,當然貢獻很大。不過有些人一到老年,往往好作理論工作,或者仍固執(zhí)自己已往見解,作不合實際之結論。威氏雖年老,卻無此病。彼有一文,講及地質構造,以示其子,子為習物理者,看后告之曰:‘爸爸!你的理論全錯了!’他當即改正,并與子合作,將該文全部修正,用二人名義發(fā)表。此等虛心態(tài)度,誠可取法?!保≒.108-109)我們有極少數所謂的科學家,不僅固執(zhí)己見,還常常掠人之美,據為己有??戳藯罾线@段介紹也不免有所慚愧。
有時他還拿外國的情況和當時國內對比,他(說):“有一天到貝克來(現譯伯克利)后邊的山坡,俯看海灣大橋,及金門大橋,此山此水,以前均為荒鄙之地……不多年即成為世界有名之城市。我立國將近五千年,到近年始言建國。這國如何建法,當然大費氣力。……看我各城市及鄉(xiāng)村,有什么財產和值錢的東西,新工業(yè)未興,舊農村破產,房屋多為簡陋不堪者,人民十九在死亡線上掙扎。以如此之國家,而要躋于四強之列,當然人家瞧不起,而自己也有難為情?!保≒.113)
又1945年4月12日回到紐約,得到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逝世的消息之后他寫道:“羅氏正午得病,四時許即不治而逝,為腦出血癥。當日晚上,副總統(tǒng)杜魯門,即宣誓就總統(tǒng)之職。次日靈柩移到華盛頓,白宮致祭,十四日即移到海德公園安葬。時間雖短,而一切布置及儀式,十分有條理而莊嚴。此事若在我國,不知要經若干日之籌備,及設立多少委員會,尚未必能如人家之好。由此可見人家之辦事精神?!?/p>
楊老在參觀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后,介紹該館主持人亞讓堡時說:“……亞氏于德人進入巴黎之后,被囚作戰(zhàn)俘,運往德國集中營約半年,才被放出返巴黎。當(亞)氏在集中營時,曾撰一本講化石人類之小冊子,已印出,可見他們科學家,無時無地肯放棄本位工作?!边@和楊老不屈不撓的治學精神竟然如此相似。在十年動亂期間,楊老被關進“牛棚”,后來雖然因病放出回家住宿,但還未恢復自由;但他偷偷地寫了30多篇論文。當時所謂之“造反派”問他為什么還在寫文章?他作了這樣的慷慨激昂的回答說:“你們斗我是抓革命,我寫文章是促生產。”這是多么響亮而有力的回答!
在這本書的開頭,也曾有過這樣的話:“戰(zhàn)爭雖然為人類殘酷的悲劇,但卻具有建設性的推動性,使人類文化,繼續(xù)增高,并且使人們的眼界,另辟新天地。所以凡是中外歷史上的變亂,均多少有些此等作用?!辈⑶疫€說在戰(zhàn)時:“人人均須舍棄舊環(huán)境,另行奮斗,以適應新環(huán)境。其結果,當然發(fā)生兩種現象。一種是淘汰作用。其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或若干不幸的人們,由此逝去。一種是免于淘汰和悲劇的人,再為奮進,以創(chuàng)立新的局面?!保≒.7-8)
從這些話里好像他在提倡戰(zhàn)爭,其實并非如此。他出國的時候,正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高潮,每個有良心的人都希望經過這次戰(zhàn)爭打出一個新社會、一個新世界來。我們知道,他在抗戰(zhàn)期間顛沛流離狼狽情況的。在昆明時,由于逃避敵人的飛機轟炸,把研究室搬到郊區(qū)一座破廟里,把幾只煤油箱子疊起來,既當書櫥又當辦公桌。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新環(huán)境、新局面;但他不會安于這樣的生活吧!由于對當時的社會不滿,都希打碎舊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世界來。他也說過:“將來戰(zhàn)爭結束以后,呈獻于我們面前的,當然為另一新的新世界。”(P.9-10)他對抗戰(zhàn)一直抱著必勝的信念。
本書有多處表示對舊社會的憤恨。他有一次和他的夫人王國楨女士從四川北碚到陜西華縣省母,對旅店有這樣的描述:“有一天因趕路,昏黑夜半,到了沔縣。任司機開入一店中,得一室,室戶無門,窗無紙,木板上打開鋪蓋,用破席遮著窗戶,以阻寒氣。院中空無一物,依墻有席棚一,則大毛廁也。雖嚴冬,尤臭氣逼人,臟無可下足處。如此草草一夜,次晨整裝上車,臨上車時,舉頭望店門,其上有斗大四個字,則赫然‘花園飯店’也?!保≒.11)
也曾描述過他在歌樂山的情形:“在歌樂山住在一個場面很大的旅館,每日八十元。然房間小如監(jiān)牢,床上被褥,已成黑色。臉盆也莫有。毛房之臟,不能容足。當日會到甘肅油礦局運輸處處長張先生,一問我們住的是這個旅館,便立即警告我們,要小心行李,因據說在此旅館中,行李失掉,是沒有人可以負責的?!保≒.11)
當時所謂之“大旅館”尚且如此,更不說那些“雞毛小店”了。我們都是過來人,深知其中味,光蚊子、虼蚤和臭蟲聯合襲擊就夠戧。只有那些肯于為科學事業(yè)獻身的人,才能吃這樣的苦,耐這樣(的)勞。楊老在解放前除了個別的省份或自治區(qū)外,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幾乎走遍了全中國,對地質古生物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他之所以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欽佩和尊重,不是無因的。
楊老愛祖國愛家鄉(xiāng)之心,處處表現出來。他在巴黎參觀了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部分之后說:“我國骨化石之留落于國外最多者,除瑞典之烏普薩拉,美國之紐約外,當以巴黎為最多。當年桑志華、德日進等在我國桑乾河及河套一帶所采之化石,連同石器等,大半均在此陳列或儲藏。瀏覽之余,蓋感吾人有急起直追之必要?!保≒.179)1945年3月末,當他一下船登上祖國的大門——上海之后又感慨地說:“總算回到國內了,而現在所住的,已不是租界,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領土,只有以此自慰。計此次出國,在國外共一年十一月又八日。布置稍定,齊出外吃飯。三人到一寧波飯館,隨便一吃。因手中尚無國幣,在飯鋪只好以美金十元付賬,柜上找零,亦用美鈔,可見上海美鈔之流行。國土固然是中國的國土,然看此情形,不能不稍打折扣了!”(P.229)他處處好像是在發(fā)牢騷,其實并非如此,他倒是個實干家,他生前對我們也說過,“不知自己的短就不會有進步”。
他在本書的最后說:“我所謂新的希望不是別的,就是一種自信。九年以前,空前困難,我們那時政治軍事等情形,那樣的無根基,然尚能支持危局,終于看到敵人的覆敗,得到最后勝利。倘非上下俱有堅強之自信,恐早已精神崩潰,還談什么抗戰(zhàn)建國。今日無論如何,有此幾瀕于亡而未亡之國家,又有許多真誠愛國與真正想為國作事的人士,除非自己不干,如干,決無不成之理?!保≒.239)“中國依然勝利定了不亡之基。然中國并未翻身,反而有再被壓下去的危險。這自然是危機,然并不是無有辦法的。能有辦法,不但不至被擠下去,反而可以切實翻身,作一個名實相符的現代化國家,此等責任,即在青年肩上?!保≒.241-242)
總之,我們閱覽了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四十年前的國內外的知識。他對各國風俗人情也描述得很有趣,好像引導我們到各地作了一次有意義的旅行。解放之后,祖國各族人民得到了新生,他的工作勁頭就更大了。1978年9月,他81歲的高齡還去廬山參加第四紀冰川現場會議,不但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還到野外參觀和考察冰川地質現象。到1979年1月15日因胃出血在北京與世長辭,終年82歲。在我們所看到的一本裝釘硬皮的《新觀察[眼界]》的襯頁上蓋有“八十不老”的橢圓形印章,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多么熱愛生活、熱愛工作。
賈蘭坡、牟小東
1983年8月6日于北京
【賈蘭坡隨文致編輯信】
尤在同志:
現將我們寫的《楊鐘健先生三十七年前出版的〈新觀察[眼界]〉一書的簡介》,寄給您,請查收。
(一)關于本文的名稱也詳細考慮過。用“書評”感到不合適,因為“評”就得“吹毛求疵”,所以使用了現名?!昂喗椤北容^容易處理。
(二)這本書是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恐怕現在很難買到,讀者不易看到原書。所以把我們認為有教育意義的段落,抄下來介紹給讀者。使讀者不看原書也能了解本書概貌。
(三)原文的詞句,雖然現在看了感到有些別扭。這是解放前和現在用語不同的原故。所以我們除了印錯的個別字和某些標點略微改動外,一概未動。這本書印錯了的字非常多。
這篇文章的寫法、體裁、用字以及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否合適,請您把關,如有不當,請代為改動。
敬禮
賈蘭坡敬上 83年8月6日
(收到后請復信)
【賈蘭坡致合作者牟小東信】
小東同志:
今天總算交了差。稿子于本月七日寄給了尤在同志。
玆把稿的副本寄上,請審核是否有誤。有誤可索回更改。
敬禮
賈蘭坡 敬上
88[83]年8月7日晚
【牟小東致編輯信A】
尤在同志:
王國楨同志月前囑我給楊老的《新眼界》一書寫篇序言,原以取代王大姐之作,所以答應下來并已動筆,后來才知道她要我以自己的署名發(fā)表。我想不甚妥當,表示堅辭。經協(xié)商,我推薦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同志寫此序言?,F已蒙賈老同意,不過需要推遲幾天,要六月中交稿。知此書付排在即,故特此奉告,請再寬限些時日,一俟賈老定稿,當即送寄尊處不誤。余容再陳。
致以
敬禮
牟小東 1983.5.21
【牟小東致編輯信B】
尤在同志:
賈蘭坡同志日前寄上的《新眼界》簡介,諒已收到。賈老把書名寫成《新觀察》了,想早經改正。我于本月中自哈爾濱開會歸來,仍隨許老(德珩)在西山撰寫他的回憶錄,九月中可以返回城內。如蒙賜函請寄北京王府井大街三十六號商務印書館夏燕同志轉即可。余容再陳。
致以
敬禮
牟小東 1983.8.22
(《臨沂大學學報》編者按:因賈蘭坡、牟小東先生皆已作古且我們不了解其親屬情況及聯系方式等,故刊發(fā)本稿未經著作權人事先同意;但因不涉及隱私而只是學術討論稿,我們相信賈蘭坡先生生前及賈蘭坡先生等的親屬不會反對該書評等公開發(fā)表。另,本稿著作權歸著作權人所有,本刊刊登之后的樣刊等寄賈蘭坡先生生前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辦公室轉去賈蘭坡先生親屬收??;若該所未能或無法轉給賈蘭坡先生親屬,敬請賈蘭坡、牟小東先生親屬見本刊出版信息后與本刊編輯部聯系,以便取得相關著作權益。)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