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瑛】推陳出新,饒有別致——《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序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7-02-20 15:00:21
        標簽:

         

         

        推陳出新,饒有別致——《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序一

        作者:陳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榮休研究員、倫理研究室前主任、中國倫理學會前會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四日戊寅

                   耶穌2017年2月20日


         

        在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和倫理學著作中,關乎天道性命的,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矣。但是,讀著林桂榛博士所著的博士學位論文《天道天行與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一書(以下簡稱“林著”),我還是覺得別開生面。雖然它還是談論孔子天道人性思想的開創(chuàng),然后是孟子與荀子思想的對立,但是仔細一看卻又與一般論著很不相同,一派新意撲面而來。

         

        首先是關于孔子方面。在林著里,孔子的天道觀已經(jīng)不再是以往人們所常說的什么建構(gòu)“道德理論體系”,而是“在清晰的天文科學或天文觀 察以及基于天行基本規(guī)律所建構(gòu)的‘損益’之易道哲學”(見本書“引言”)。林著發(fā)掘了漢鄭玄以“血氣”之“生”釋孔子“性”概念及以“七政”天體之動或行釋孔子“天道”概念的真諦,揭開了“天道”即“天行”即“天體之行”(行動或行跡)的真相,佐證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tǒng)’的儒家之學”之高見;林著對孔子“性”、“習”概念的分析以及對孔子“性—習”之論與“善”或“惡”為人性所固有的人性觀念、人性學說有差別的辨正,別開生面地描繪出了孔子一種合乎自然、科學樸素的人性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其次是關于孟子方面。在林著里,作者仔細地考察了孟子的“五行”思想,指出孟子的天道是宗教性、倫理性的,“是倫理天道而非天文天道”(見本書“創(chuàng)新要點”),而孟子的性善論、性善說是倫理型天道下的超越型的人性體驗觀或人性信仰觀,孟子“將天道及流行的天文學天道話語與心性及心性話語對接起來,實現(xiàn)了倫理思想的天人合一建構(gòu)”(見本書“摘要”)。書中探索了孟子天道思想的起源,甚至與楊墨、黃老學說的關系,分析了它的不足,特別是挖掘了稀世文獻里北宋學者江望對于孟子思想的批判,肯定它是在荀子之后對于孟子性善說的“第二大批判”,堪與荀子的批判為“雙璧”(見本書“創(chuàng)新要點”)。這些見解或觀點,在以往的研究者之中都頗少見。

         

        林著最出彩的是關于荀子天道人性論的研究。在林著里,作者不僅考證了荀子天道論思想的淵源是來自孔子與楚國子弓的“易學天道論”,而且肯定荀子堅持的也是一種出自理智天文觀察的、理智天文學的天道論,“荀子認為天道即天體運行之陰陽大化,而性乃血氣心知之形神俱生,天人乃生態(tài)一體而非倫理合一,故曰‘不求知天’及‘明天人之分’”(見本書“摘要”)。在人性論上,林著認為荀子構(gòu)筑了“材—性—偽—積”的理論架構(gòu),荀子說的 “材”、“性”二者是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關系;荀子主張的是材性非善、不善、未善的“性樸論”,荀子只是否定“性善說”,強調(diào)人性本“不善”而非說人性本“惡”或“性惡”等;“性惡”說乃是西漢以后對于《荀子》的誤讀誤校,是后人強加給《荀子》一書的;“性樸說是荀子學說體系的基礎與核心,是對思孟派人性論的撥正與對孔子‘性近習遠’人性論的正確紹繼與發(fā)展,為迄今為止中國思想史上人性說的最高成就”(見本書“摘要”)。如此等等。

         

        林桂榛博士在自己這本著作里,真正做到了古人所期望的“推陳出新,饒有別致”(如清戴延年《秋燈叢話》曰“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在天道與人性這一歷時數(shù)千年、萬眾頗關注的學術領域里,可謂是游刃而有余、新見且迭出。這一切自然是由于他的聰明,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他的勤奮,這只要看看他所讀過、所引用的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學術文獻、學術資料,看看他如何在其中爬梳整理,如何對其破舊立新,就可以了然而知。正是勤奮所鑄成的視野廣闊、魄力宏大,使他能夠在學海里縱橫馳騁、自在遨游,取得了如此豐厚的學術收獲。

         

        所謂“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無疑”、“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胡適語),作者在正文及弁跋等處也已示意須進一步補充文獻以實證其見。林著當然并非盡善盡美,比如其考據(jù)、辭章雖佳,但以哲學觀之則義理稍顯不足。書中也還有一些率意及不夠謹嚴之處,許多觀點也還需要再推敲、再討論、再詳證。但是,它畢竟不是一本敷衍之作,而是作者歷經(jīng)多年研究才寫出的充滿新意、創(chuàng)見之著作。而新意、創(chuàng)見對于理論研究工作者尤其是理論史研究工作者來說是最難得的,也是最寶貴的。

         

        林桂榛博士是我的學生(碩士),他一直好學樂思。在此,我祝愿他在以后的學術創(chuàng)新道路上前途無量,祝愿我們中華思想學說正本清源后能煥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輝,為中國及世界提供思想力量!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