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宋詹詹】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日常課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7-02-22 16:30:28
        標簽:

        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日常課

        作者:宋詹詹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六日庚辰

                  耶穌2017年2月22日

         

         

         

        新學期伊始,“開學第一課”又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有媒體報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學校將吟誦經(jīng)典、學民俗、猜燈謎等傳統(tǒng)活動與社團活動相結合,以此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積淀中,蘊藏著豐富的前人智慧,在中小學教育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在“開學第一課”中開宗明義地擺明它的重要性,讓孩子們從小就熟悉、喜歡傳統(tǒng)文化,當然是文化傳承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但問題并不止于此。中小學生傳統(tǒng)文化這一課,當然要學,關鍵還在于應該學什么、怎么學。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文化復興”的概念,國家也在大力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傳承。然而,大潮之中,常泥沙俱下,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固然是寶庫,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另一方面就是推廣者、教育者在具體操作中的偏誤。

         

        比如《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中,固然有教導人嚴于律己、敬親尊師的一面,但也有強調絕對服從、愚忠愚孝的一面。古詩詞數(shù)量龐大,不知凡幾,情懷高蹈、意境開闊的佳作當然不少,但那些無病呻吟、閨閣艷情的作品就不適合孩子學習。傳統(tǒng)民俗中,有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講究,但也有很多已與現(xiàn)代生活不相適應。更有一些“學習”,流于嘩眾取寵和形式主義,一說傳統(tǒng)文化,就是穿漢服、行跪禮、拜孔子和讀經(jīng)班,重表而不重里,重儀式而輕內涵,有追逐熱點之心,無真誠教導之意,并沒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很容易形成風潮,但所謂風潮,終有退去的時候。英語成了熱門,大家都拼命學英語;詩詞火了,不少人又開始背誦詩詞;更有甚者,國學熱中,有人將國學與升學掛起鉤來,使它變成了學生們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這些同樣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是功利而短視的。

         

        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并非照搬照套,它是一個揚棄的過程,需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深刻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認真加以鑒別,在發(fā)展中繼承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也不是一場“運動”,更不是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孩子們需要的是良好的文化氛圍,是潤物無聲的熏陶和浸潤,這樣才能潛移默化,久久為功。

         

        唯其如此,他們才可能真正領略到傳統(tǒng)文化之美,成為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才能借此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在民族的文化血脈中繼續(xù)滔滔奔流。

         

        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已經(jīng)下課,但傳統(tǒng)文化的大課堂還在進行。希望它不僅是“第一課”,也是日常課;不僅是“泛讀課”,也是“精品課”;不僅是“課內課”,也是“生活課”。這些其實也是社會、學校和家長一門共同的課程。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