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時亮】從西方“自由主義”到中國“自由傳統(tǒng)”——一個基督徒儒家的三十自述

        欄目:《原道》第23輯
        發(fā)布時間:2017-03-29 14:03:38
        標簽:


         

        從西方“自由主義”到中國“自由傳統(tǒng)”——一個基督徒儒家的三十自述

        作者:時亮(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23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東方出版社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初二日乙卯

                   耶穌2017年3月29日



        題詩

         

        曾為誤聽,背離桑梓。 

        上下求索,左右牽連。 

        洛克學述,予我初識。 

        經(jīng)黃梨洲,重歸故園。 

        歲屆而立,又過三歲。 

        信耶尊孔,幸甚何言! 

        自由為鵠,長途漫漫。 

        樂道以行,驅馳登攀。

         

        一、童年·老奶奶

         

        這是一篇遲到的自述,它本應完成于2011年的某個冬雪之夜。不料,一晃又是三年過去,我已三十有三。

         

        多年前的那個冬天,我出生于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中召鄉(xiāng)時寨村。一村之人,十之八九皆姓“時”,據(jù)老人說先人是從“山西洪洞老槐樹”遷過來的,典型的屬于聚族而居。村之西北約三十里,梁莊鄉(xiāng)境內(nèi),有二帝陵,葬古之賢王顓頊帝嚳,當?shù)厮追Q“高王廟”。村東三十里左右的濮陽境內(nèi),有子路墳,為子路死衛(wèi)之所。我的幼年生活在一個相對還保留著(實際上卻是再次復活)許多舊日傳統(tǒng)的村落,大年初一“起五更”給村里老人拜年即是其中之一。兒時的記憶多與此相關,因為總是與一群孩子一起,跟著大人們走遍幾乎整個村子,給爺爺奶奶老爺爺老奶奶祖爺爺祖奶奶們磕頭拜年,然后在一篇歡笑聲中,賺到一把足以喜樂半天的糖果。然而,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破除封建迷信”的種種宣傳,如今這種“起五更”的習俗也已經(jīng)接近消歇了。去年初一凌晨,隨父母只走了五六家,為本族長輩拜年而已;黎明的街上,燈影稀疏,再也沒有了兒時的人群擁簇。

         

        記憶里最可貴的,是我的曾祖母。這是一位出生于晚清的平民女子,沒有受過任何現(xiàn)代教育,她所有的修習,都來自父祖的家風熏染與鄉(xiāng)野禮俗生活的自然養(yǎng)成。嫁給我曾祖父的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次年,我的曾祖父病逝,年僅十八歲,若論周歲,僅有十七。我祖父是遺腹子。曾祖父有弟兄,但并未盡責養(yǎng)護,反而多有難為。曾祖母乃避居于同村的娘家。及養(yǎng)子略成,又重回家中。及至曾祖母在1996年去世時,偌大一個家族,送葬的親人將近百數(shù)。去世前,曾祖母曾反復叮嚀我的母親:“明兒十六歲有水關,千萬甭讓他下坑?!盵1]那年,我讀初中,已在曾祖母的言行舉止間,由她從懷抱而至牽引著度過了十五個春秋。

         

        至今,曾祖母去世快二十年了,我記憶里最深刻的事情乃是這么幾樣:(一)她的坐姿從不歪斜,而且永遠都是那樣的干凈,整潔,即是在吃飯的時候,也是穿著整齊。每次吃飯的時候,她總是一手拿著窩頭或饅頭,一手托在下面,把灑落的碎屑接著,再次送到嘴里;灑落在桌子上的,也收起來,送回口中。(二)她的神色永遠都是那樣溫和。不過例外情形有三:1.當我們浪費糧食的,她就會嚴厲起來,并且說“嗨!你們哪!想想五八年!……”2.當我們毀壞樹苗樹枝(尤其是榆樹)的時候,她就會嚴厲起來,并且說“嗨!嗨!你們哪!這些樹救過人的命!……”3.當我們掏鳥窩或用彈弓打小鳥或捉小蛇玩的時候,她就會嚴厲起來,并且說“嗨!嗨!嗨!你們哪,它們都是老天爺派來幫人過日子咧……”(三)六七十年代,爺爺是村里生產(chǎn)隊的一個小干部。因為曾祖母當眾說了一句什么話,上面讓村里組織批斗,并要爺爺帶頭。曾祖母,已經(jīng)七八十歲,掛牌游街。

         

        后來,據(jù)說分田地了。后來,據(jù)說重建時氏祠堂了。再后來,我出生了,還未滿月的時候,爺爺病逝。曾祖母幾乎一手把我?guī)Т?,在那十多年里,我總是身前身后地喊她“老奶奶”。但那時候,我卻并不知道曾祖母生養(yǎng)其間百年有余的這個鄉(xiāng)野禮俗秩序后面,還有一個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曾經(jīng)被人叫做“儒家”。

         

        二、父親·讀書

         

        父親是當年的高中生,畢業(yè)后,當了兵。他打心眼里崇拜太祖,甚至把他當做神。于是在我讀小學時,大約十歲左右吧,曾數(shù)次剪掉過天靈蓋前的頭發(fā),因為太祖畫像的天靈蓋前都是沒有頭發(fā)的。那時,我也崇拜他。并非完全因為父親,而且是因為環(huán)境,那時我所認識的孩子們都崇拜他。

         

        父親書法很好,尤善隸書,卻是在部隊做宣傳時練成的。已經(jīng)記不得是從幾歲開始跟從父親學書法。然而,我所得到的第一本書法帖的文字內(nèi)容,居然是《狂人日記》,——至今還記得,最初許多次臨寫時,每當?shù)搅恕啊匀?!”的部分,總是害怕,甚至膽?zhàn)心驚。那時,父親往往就會給我解釋魯迅的深刻和偉大,并且用他從別人學來的話,罵“孔老二的那些仁義道德……”。大約五六年前,為此我曾與父親發(fā)生過爭執(zhí)(真是不該,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后來,雖然父親對儒家依然缺乏內(nèi)在的理解和接納,但已經(jīng)不再罵“孔老二”,而是改說“孔子”了。這時,父親已年近六十。隨從早年的父親,我學會了反感儒家,但也是跟著父親,我學了不少具有豐富之傳統(tǒng)意味的對聯(lián),并因此很早就感受到了古漢語對仗與節(jié)律的美(后來讀到陳寅恪先生《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備感親切);也正是在這種對中文之文辭節(jié)律的某種領悟中,甚至從小學開始,我就歪七斜八地學著寫舊體詩了。喜歡讀古漢語,喜歡讀古詩詞,是父親間接傳給我的祝福。此后多年,我的文言文成績一直極佳。愛好古詩文,打心眼里敬慕許多古人,卻也真的是打心眼里反感儒家,這真是無比奇怪的組合?。 驗槲也⒉恢?,也沒有人告訴我,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儒家。如此者,恐怕絕非我一愚而已,應該還有許多人吧!

         

        從小學到中學,我都是個人見人夸的好學生,為村里孤寡老人五保戶打水掃地,更是經(jīng)常的事,因為要努力做社會主義接班人。[2]只是有一件事,我怎么也弄不明白:那時候,經(jīng)常有各種“義務勞動”,就是沒有報償?shù)膭趧?。時而也會有義務植樹,就是我們自己從家里帶著樹苗和鐵鍬,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一起到指定的路邊或者坡上去栽樹。如此等等??傊?,生活告訴我“義務”的意思就是“不要錢”。但是“義務教育”為什么還收錢呢?從小學到高中,老師們給我解釋了很多次,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我的教育,乃是我和我父母所應負的“義務”。但還是將信將疑: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似乎不對(解開謎底時,已經(jīng)是21世紀的第一年,我上了大學)。

         

        1998年,進了高中。一次飯后的偶然遛步,居然在學校門口的舊書攤上買到一本繁體字的《古文觀止》,后來還買到了朱東潤編《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的下冊。于是莫名其妙之中,居然開始從那些多年來已經(jīng)熟悉的文章中學著認繁體字。幸福!但三年高中,躲著老師們偷偷讀[3]的書里面,魯迅最多。

         

        2000年。發(fā)現(xiàn)被騙。價值崩潰。

         

        2001年。參加高考。一番波折。上了大學。

         

        三、圖書館·自由主義

         

        曾聽說一位在那所高等法政院校任教多年,在2000年別就南方另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曾經(jīng)感慨說“離開XX才知道XX是大學”。十幾年后,身在北方另一所高校任教的我,也對一位老友發(fā)過類似的感言?!欢?,尚在那里讀書的時候,我是個很另類的學生,激進,極端,挑老師,逃課。自大一下學期開始,學校所安排的課程中,五分之三以上都是只聽一兩次課,就再也不去了,其余時間大半花在了圖書館和武漢的幾家舊書店。就這樣,居然還能順利畢業(yè),足見那所高校確實有“大學”的氣度。

         

        某日下午,上完第一節(jié)課,由于下面沒有課,本班一位同學拉我去圖書館借書[4]。她借完走了,我留下晃蕩。選了朱光潛先生一本小書,挑了卡夫卡的一部小說,之后繼續(xù)在書架里面晃蕩。后來,看到一本書,覺得書脊的色調很舒服,淡雅微暈,仿佛有山水畫的意境,取下來,《民主·共和·憲政》,劉軍寧。有點失望,但還是夾在腋下,回了宿舍。那時,約是下午四點鐘。直到覺得餓了,想招呼室友去吃飯。一陣戲謔的笑聲:吃什么飯!樓下早就鎖門啦!看時間,已經(jīng)是夜深23點過半。幸好室友有方便面,借了一包。七個多小時,全然沉浸在“自由”“民主”“共和”“憲政”的敘述中。從此,我深深知道,此生與自由和憲政有緣。從劉軍寧老師的那部書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教科書上從來都不出現(xiàn)的名字:柏克,貢斯當,哈耶克,以及“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趕緊買下了他編的另一本“黑皮書”。數(shù)年以后,又買了他寫的一本《保守主義》。

         

        此后數(shù)年,乃將與哈耶克有關的中文著述搜羅殆盡,海老爺子自己的中譯作品,更是一讀再讀。然后旁及波普爾和伯林以及波蘭尼的部分著作,上溯,在穆勒、貢斯當、托克維爾這里短暫停留,經(jīng)過伯克和休謨(此時一位好友正癡迷休謨),到達約翰·洛克。我成了一名自由主義者?!髞?,以洛克為題寫下了近10萬字的碩士畢業(yè)論文。然而,那時的我,還在繼續(xù)反感中國傳統(tǒng)。事實上,這意味著我還遠遠沒有真正體會到洛克—伯克—哈耶克一系自由主義的深層精義。以至于一位后來我因為犯罪(圣經(jīng)義)而虧負了(痛?。┑暮糜?,曾當面對我講過:你和老張說自己是英美自由主義,或許思想上是吧,但你們的行為卻仍然表現(xiàn)出你們還是法國那幫人的學生。多么真實而在理的批評!——當我第一次開始認真閱讀《四書》并抄寫《大學》的時候,已經(jīng)是2005年的初春。

         

        那幾年中,極少觸及中國經(jīng)典,對儒家和中國傳統(tǒng)也繼續(xù)反感。因為,這時的我雖然已經(jīng)開始對魯迅的一些說法產(chǎn)生懷疑,并通過閱讀逐漸清洗了他的部分影響,但那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那句告誡年輕人的話:少讀,如果可能,不讀中國書。那時候,正在經(jīng)歷價值重建的我,自己還加上了一句:只讀譯著,不讀49年以后中國人寫的書。至于哈耶克對“傳統(tǒng)”所作的論說,那時竟然很容易就被偷“梁”換“柱”了:海老爺子所說的,是“那個”“傳統(tǒng)”,不是“這個”“傳統(tǒng)”。以至于哈耶克所闡述的“復雜現(xiàn)象論”,只是主要被我用來學習和理解英國歷史和普通法法治傳統(tǒng),卻并未被用來理解“這個”“傳統(tǒng)”。甚至,連想法都沒有。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你們?nèi)粝沽搜?,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睍r亮啊,你的罪還在么?上面這引文,記載在《圣經(jīng)·約翰福音》第九章的第三十九節(jié)至第四十一節(jié)。2013年深秋的某個夜晚,就這兩句話和這章經(jīng)文中耶穌所講的另外兩句話,向幾位朋友講解了一個多小時。

         

        四、感恩堂·基督教

         

        2003年初夏,一位同班好友皈信了基督,并且勸我周末和他一起去教堂。而那時,我卻正在瘋狂閱讀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自由”的名字,以至于本來不想浪費周末的時間。然而,我的閱讀還發(fā)現(xiàn)一件事情:這些“自由”的名字對基督教居然都持肯定態(tài)度。這與學校和書報一直以來告訴我的情況很不一致。我想進一步了解。于是,一個周日的早上,跟他去了武昌區(qū)胭脂路的感恩堂。禮拜開始,鋼琴響起,詩班唱詩,……,尚且不知如何的時候,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不是悲痛,沒有哀傷,就是莫名其妙的感動,還帶著不可思議的溫暖,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進入了我的心魂,而淚流以后,似乎有一種無形的重擔從我身上卸去了,心靈里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安寧和輕松(后來才知道,許多基督徒,或早或晚、或強或弱,多少都有過類似的生命經(jīng)歷)。那天的牧師講道,我?guī)缀跏裁炊紱]聽進去,因為,一開始在觀察,后來在流淚,再后來就是一直在尋思剛才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以致讓我淚流不止。然而,當禮拜臨近結束,牧師在講壇上發(fā)出呼召的時候,我?guī)缀跏亲詣拥刈叩搅四莻€講壇前面。仰面所見,是一個高大的十字架……。在那十字架的后面,上方,透過一扇鑲嵌著彩色玻璃的西式尖頂窗戶,陽光,像雨一樣灑落而下……那年圣誕節(jié)前夕,在武昌感恩堂受洗歸主。我成了一名基督徒。

         

        曾有人說,宗教讓人愚昧。在他,也許是,但我不知道是何種宗教;在我,就基督教而言,卻全然不是。自從成為一名基督徒并伴隨著對《圣經(jīng)》的祈禱式閱讀[5],我發(fā)現(xiàn)我的思維被大大地打開了,原來讀西學類的書籍有許多不易了解的地方,有了圣經(jīng)信息以后,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解釋。比如,不少西方思想家,如康德[6],都把人類歷史的目的理解為“自由”。我曾經(jīng)很長時間不明所以。后來讀到《圣經(jīng)》中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使你們得自由”之后,才找到了一些線索。又比如對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很長一段時間,除了記得幾個具體的說法以外,怎么讀都一頭霧水。直至了解了基督教的圣靈論以后,才終于對“絕對精神”的來源及其展開的基本結構有了一些理解。如此這些,都算是從圣經(jīng)獲得的知識背景信息,但實際情形尚不止此。比如,2004年《憲政古今》上市,馬上買下,讀,立即就發(fā)現(xiàn)其對“以色列共和國的憲法”的翻譯一定存在嚴重問題[7]。又比如,在讀到國人翻譯的西方哲學史中談德爾圖良(別譯特圖良、特土良)“因為荒謬,所以我信”這句名言的時候,馬上就意識到這個翻譯在漢語語境中幾乎完全不對,因為更為準確的漢語表達乃是“不可思議?所以我信!”[8]。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那時,我才大學三年級,外語也不算好?!髞?,一位基督徒前輩學者告訴我這叫“靈覺”??傊?,基督信仰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我的學術敏感度,也實實在在地拓展了我的思讀結構、深化了我的思讀層面,而到了再次研讀洛克思想的時候,就尤其如此:如果沒有基督信仰使我得以與洛克分享某些共同的神學前提,我就無法正確理解洛克在《人類理解論》和《政府論兩篇》中的許多講論,也就不可能完成那篇近十萬字的碩士論文,也就不可能逐漸進入洛克所闡發(fā)的清教徒自由傳統(tǒng),——而這乃是為哈耶克等所極力推崇之古典自由主義的根基。此外還有更多,更多。

         

        那時,我已經(jīng)實實在在地嘗了基督信仰的甘甜,得了基督信仰的益處。而在第一次隨那位朋友去胭脂路感恩堂不久,又在附近的糧道街發(fā)現(xiàn)了一家收攬頗豐的舊書店。于是,后來周末的出行,自然而然地就是一舉兩得了。

         

        2004年,秋,軟弱,跌倒。

         

        2005年秋,讀研,攻外國法律史。

         

        五、老爺子·太史公·陳寅恪先生

         

        真沒想到,在那所煩躁沖動的城市,在那所急功近利的學校,居然隱居著那樣淡泊放達的一位先生!

         

        我挑老師,我逃課,我也串課堂。眾緣俱備,認識了“老爺子”,——十年來,朋友們在背后都這么叫他?!袄蠣斪印本褪菢防蠋煛?/p>

         

        2003年秋,從郭老師口中聽聞樂老師,知道他喜歡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次年初春,第一次走進先生的課堂。此后隨侍近八年,直到離開江城(武漢),赴島城(青島)任教。那天,學生不太多,一百五六十人的教室,到位約有三門之二,后面空了幾排,前排也還有幾個座位。我選擇坐在中間靠前的一個位子。觀看。一位老人家,約莫六十來歲,頭發(fā)不多,謝頂,帶著黑框眼鏡,坐在講桌邊上,靠著椅子,身體微斜,慢慢地抽著煙。一個約有三百毫升的家用六角玻璃杯,擱在講桌一角上,里面沉著一些茶葉。講桌一角的邊上,有一頂中老年人常用的醬色帽子,扣在桌面。——也是,武漢的初春,刮起風來,確實挺冷。一切,都再平常不過。普普通通。課前,有兩位漂亮的女生和一位略丑的男生與老爺子交流了點什么,很開心,關系似乎很親。

         

        上課。先生在黑板上寫字,一行字還沒寫完,我就傻了。高手。那時,我依然喜歡書法,雖然手受過傷,寫不好了,但眼睛卻很挑。而那行輕輕劃出的粉筆字里面,分明透出泰山石刻金剛經(jīng)的那股勁力,而且尚不止此!

         

        先生開口了。從容不迫,娓娓道來,我立時感受到,在那緩緩的一字一句背后,定然有一個強大的生命傳統(tǒng),定然有一個我所不知不識的豐富世界。我被折服了。后來又知道,被先生折服的所謂“狂生”,遠不止我一個。法學院那屆本科同學總計一千多人,以讀了點書而自負的,大有人在,坊間甚至有“法學院四大才子”之說。然而,這些里里外外所謂的“才子”們,到了老爺子這里,個個服服帖帖。先生講的是“中國文化史”,尤重先秦。先生對我們所讀的法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自由主義等等,一概不知多少。真正讓我們折服的,是那種直接就活在我們眼前的生命。是什么滋養(yǎng)了他?!是什么滋養(yǎng)著他??!在他背后,定然有一個強大鮮活的生命傳統(tǒng),定然有一個我所不知不識的豐富世界。

         

        十年后,我用九個字來形容先生:“性隨道家而敬天法祖”。先生至今無著書,只有兩篇寫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哲學史論文。三十年來,教學,傳述,云游四方之鄉(xiāng)野山川。當時,對我這個幾乎全無基礎的學生,先生指教我去讀《史記》。還好,繁體字是基本認得的。于是,在那個暑假開始之前,從先生處借了中華書局十冊《史記》。一個暑假,一字一句,半讀半啃,通了一遍。九月,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回了先生的書架。那天,先生給我推薦了兩本書:張舜徽著《中國文獻學》和《史籍舉要》,并因著我的一個發(fā)問,開始給我介紹陳寅恪先生的讀書治學。自那以后的十多年來,《史記》和陳先生就成了我反復思讀的基本文獻。時至今日,每次讀陳先生所述《贈蔣炳南序》,都會不覺淚下。甚至,只要在獨處中靜靜地默想這篇文字,眼就會濕。

         

        六、回歸儒家

         

        主要經(jīng)由陳寅恪和余英時兩位先生,我逐漸進入了一種重新看待儒家的“內(nèi)部視角”,進而認識(并接納)了一個與此前之所認為的很不相同的儒家;此后,又在列奧·施特勞斯式細讀經(jīng)典和基督教《圣經(jīng)》研讀的啟發(fā)下,認真回歸了對傳統(tǒng)中國經(jīng)典,尤其是對《四書》的細致閱讀。時至2012年秋天,在我所發(fā)起并主持的“樂道讀會”上,前后花了十三周共二十六個小時,領著我的十幾名本科生一起細讀《大學》的時候,我已經(jīng)很愿意向他們正式地承認我是一名儒家了[9]。然而在此以前,我在信念和知性上重新接納并回歸儒家,在其根本上,則是經(jīng)過了基督教神學的一道中轉(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保證”),而非首先出自洛克~伯克~哈耶克一系自由主義的解答。

         

        碩士攻讀外法史并選擇以洛克為題寫作碩士論文時,我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洛克絕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簡單。此前我主要是在現(xiàn)代所建立的學術譜系中理解洛克,但是大約在2005年前后,我意識到了洛克背后的基督教傳統(tǒng)對其法政學說的重要性。后來在研讀和寫作中,又發(fā)現(xiàn)了洛克與英國普通法憲政主義的深層關聯(lián)。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洛克與西方古典之希臘羅馬傳統(tǒng)的某些關聯(lián)。我的基本結論是,洛克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那樣激進。其實,他很保守[10]。洛克確實具有某種革命性的意味,但他的這種革命性,卻以立足于強大而豐富的傳統(tǒng)為其基礎。在近十萬字的碩士論文中,我有一個基本結論:在權利這個游移不定的漂浮之物上,無法建立任何穩(wěn)固的秩序大廈。然而在洛克這里,恰恰是他身后的數(shù)個偉大傳統(tǒng),尤其是基督教傳統(tǒng),控制了游移不定的個體權利,并給它安置了穩(wěn)固的基座。透過洛克,我開始思考他所立身的數(shù)個“傳統(tǒng)”,尤其是基督教傳統(tǒng)的自由意義。于是,經(jīng)過洛克這個回流,我進入了清教徒的思想世界,進而又經(jīng)由清教徒逐漸進入了基督教神學。這一舉動,不但讓我更深地理解了洛克思想的基礎,也真正開啟了我回歸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發(fā)動機,讓我對中國自身之文化傳統(tǒng)開始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態(tài)度重新接納和吸收,并逐漸得以在一種更深的基礎和更高的強度上回歸。這一點,曾一度讓幾位儒家?guī)熡杨H為震驚和不解。

         

        其實,這并不難理解?;浇躺駥W的第一原則,就是上帝在宇宙中的絕對主權。由此,上帝也在人事興亡和歷史變遷中掌握著絕對主權。這是《圣經(jīng)·舊約》向世人所顯明主主要信息之一。又,上帝是愛,是諸善之源,是眾光之父。則世間一切美善光明必皆直接或間接源于上帝。另一方面,只要心存常理就不難發(fā)現(xiàn),凡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總是在守護并闡述著某種歷史類型的光明和美善,并借著其所守護和闡述的光明美善之德,在人類地域的某個或大或小的空間并在人類歷史某個或長或短的時間中,養(yǎng)育教化著生養(yǎng)浸潤于這個文化傳統(tǒng)中的蕓蕓眾生。根據(jù)基督教改革宗神學的上述原則,其中皆有上帝以某種形式所實施的掌權?!妒ソ?jīng)》甚至直接講祂“立王,廢王,興國,滅國。要叫人知道耶和華在人的國中掌權”。放眼數(shù)千年人類歷史,偉大的文明傳統(tǒng)斯生斯滅,不知凡幾。卻只有兩個貫穿千古,而其核心價值與精神結構(非制度依托),則三千年間一如既往,而且?guī)缀趺恳粴v史時期,均有大師巨子反本開新之紹述,以安頓其時之心魂生命,以回應其時之憂患問題。這兩個傳統(tǒng)一個是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另一個就是三代~孔子之儒家傳統(tǒng)。前者奠基于早期希伯來人的先祖,經(jīng)歷代先知的闡述,最終由耶穌基督及其使徒予以完成,在其入希臘羅馬世界之后,既對希臘羅馬文明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和巨大的挑戰(zhàn),又充分吸納了希臘羅馬文明所承載的諸光諸善,以來自天外的神圣之光照亮并改造了它們,并且在十六世紀,又因著宗教改革而開啟了西方現(xiàn)代世界的大門。后者,發(fā)端于傳言中的堯舜時期,經(jīng)周公孔子的闡發(fā)而煌煌大成,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之大變局以后,自秦漢之際逐漸吸納了墨道法諸家因素,生生不息,傳衍以至晚清,受“五四”激進思潮之沖擊乃漸趨解體,至于文革,方罹大難。然而,即便遭遇五四沖擊和文革大難,儒家所承載的那些光明美善之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此等等者,又何錯之有?若就歷史變遷而言,甚至可以說,我們之所以遭遇文革大難,難道不正是因為我們過度偏離——甚至有意脫離儒家所代表之傳統(tǒng)文明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所以,儒家在災后復興,有其必然。

         

        何謂“必然”?“必然”意味著絕對者所定下之不可抗拒的法則。用基督教的言述來說,上帝的命令絕不徒然返回。這就是最后的必然。必然,意味著上帝之道所展現(xiàn)的理性結構,意味著上帝的絕對主權。那么,上帝難道沒有在中國掌權么?祂讓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主要依托,演生傳衍四千年不絕,難道不是有某種奧秘難測的圣潔美意?

         

        作為一名愿意在知性上認真對待信仰和文化的基督徒,我無法給出否定的回答。所以,我必須認真對待上帝已經(jīng)認真對待的這個文化傳統(tǒng)與文明體系。

         

        從《圣經(jīng)》記載中,我獲知埃及曾經(jīng)是上帝養(yǎng)護幼年以色列的客棧;從《圣經(jīng)》記載中,我獲知巴比倫曾經(jīng)是上帝管教背道之以色列的忿怒的鞭子;從《圣經(jīng)》記載中,我獲知羅馬帝國曾經(jīng)是上帝熬煉信徒之信仰與生命品格的人爐。[11]它們,都在上帝主權的掌控之下;它們,也都是上帝手中合用的工具。那么,以神道設教為起始,[12]以闡發(fā)天道治法為仰望,以明其明德誠正修齊為自修提撕,以仁義溫良諸種德行教化萬民的儒家,尤其是那些孜孜以求念茲在茲甚至生死以之的古世賢哲與歷代大儒(如筆者所述之黃梨洲先生),難道不更是上帝手中更加合用的工具嗎?孔夫子說“知我者,其天乎?”夫子未必認識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但我相信,這位天父上帝一定知道夫子的心聲。

         

        那么,這位主宰萬有的上帝已經(jīng)用這個工具做了什么?進而,這位上帝還要用這個工具做些什么?這正是近年來我在不斷努力思讀問尋的基本問題。在此,基督教神學的另一項重要原則,開始逐漸凸顯出它的極端重要性,這就是自加爾文以來對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所做的區(qū)分和討論。[13]

         

        基督教所謂的“普遍啟示”,指的主要是上帝在創(chuàng)造世界時,根據(jù)祂自有永有的屬性,通過祂創(chuàng)造的命令,賦予給受造之物的存在結構,這種存在結構主要呈現(xiàn)為受造物的本性?!叭恕弊鳛閾碛小吧系坌蜗蟆钡奶厥馐茉煺撸瑒t能夠對呈現(xiàn)為萬物本性的“普遍啟示”予以體悟、反思和回應,從而以此為基礎,結合不同人群所生存其中的各種環(huán)境,而逐漸形成文明史上的各種“文化”。[14]至于“特殊啟示”,則指上帝直接做出的自我顯明,最初主要體現(xiàn)為祂揀選以色列,并在這個民族中使用“先知”傳講并記錄祂的話語,最后則直接以“道成肉身”的方式降世為人,直接在人間傳講祂的教訓,并在祂復活升天以后,借著使徒解釋祂的話語。這一切的文本記錄,就是《圣經(jīng)》。上帝遍及整個受造界的“普遍啟示”經(jīng)由基督而實現(xiàn)(“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上帝的“特殊啟示”則在基督的“道成肉身”中達到高峰,并在耶穌基督“十字架”的受死復活中得以完成?;浇陶J為,“普遍啟示”為“特殊啟示”預備道路,并在后來的日子支持它;而“特殊啟示”中所承載的上帝恩典,又反過來引導“普遍啟示”及其文化成果所承載的上帝恩典,使它們從“罪”的捆綁中得到釋放,正確地發(fā)揮作用。[15]

         

        于是,對我而言,關鍵的思維路線乃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華夏之故哲先賢,通過對“普遍啟示”不斷地做出回應,而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要擔綱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今,我必須立足于故哲先賢所確立的思想傳統(tǒng)與文化發(fā)明,仰望并依靠耶穌基督已經(jīng)完成的“特殊啟示”,從而更加豐富地闡發(fā)中國文化所承載的價值理念。[16]對于我這類中國基督徒而言,在其信仰生活中,儒家乃其必須,而絕非可有可無的裝飾。我相信,上帝借著儒家所守護所闡發(fā)的中國之“文”,一方面護理著這個傳衍拓展的文明,讓它在三千年間生生不息;另一面,祂也借此為耶穌基督的到來,并讓中國人歸向十字架的圣道,做了許多出于“普遍啟示”的預備工作。自徐光啟以降,基督徒儒家或儒家基督徒代不乏人,這一事實似乎頗能說明某些問題。

         

        無論如何,現(xiàn)在,我相信,在中國文化和儒家傳統(tǒng),尤其是在古世賢哲和歷代大儒的背后,無論他們已經(jīng)看見或是并未看見,已經(jīng)知道或是并不知道,那以其神圣位格和普遍能力支持、護理著華夏中國之政教文明的,乃是那永在的基督;而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中,那為歷代大儒所思考所仰望的“天”,就其人格化的承載者而言,也必是耶穌基督的圣天父。

         

        七、洛克·黃宗羲·自由秩序

         

        2005年,隨鄭祝君教授讀外法史,以洛克為題寫作碩士論文。

         

        2008年,隨陳景良教授讀中法史;次年,選定以黃宗羲入題寫博士論文。

         

        在當代中國學界,讀洛克作品的學人學子,往往容易側重其《政府論兩篇》而輕看或忽略洛克的其他著作。然而,洛克作為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所留給后人的,卻是關聯(lián)性很強的好幾部書。至于其中一以貫之的基本精神,乃是“自由”。而這種“自由”,在洛克的言述中,又落實為“自由人”和“自由秩序”兩個方面。就其理論結構(而非寫作和發(fā)表時間)而言,這些主要作品的基本關系大略如下:《人類理解論》討論“自由”的哲學(主要是認識論)基礎,直接關涉“自由人”和“自由秩序”兩個方面;《教育片論》集中討論“自由人”的培養(yǎng)問題;《自然法論文集》、《政府二論》和《政府論兩篇》則主要討論“自由秩序”,尤其是“自由秩序”所應具備的一般法政結構;《論寬容》和《理所當然的基督教》[17]兩部書均以基督教問題為中心,討論“自由秩序”中的宗教與信仰問題;《保羅書信箋注》成書最晚,其中頻頻涉及“自由”問題(自由人和自由秩序)的神學層面。后來的自由主義思想家,極少有如此綜合性的思維世界(我們大致可以由此而發(fā)現(xiàn)洛克身上的某種古典氣質)。

         

        主要是對洛克(以及伯克、哈耶克和阿克頓)的研讀,使我對“自由”問題的復雜結構開始有所領悟,并且逐漸地將關注和思讀的重點,從“自由主義”深入到了“自由秩序”層面。恰在此時,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再一次進入了我的思讀世界。此前閱讀《史記》的時候,雖然我尚未有意識地用“自由秩序”這個概念理解太史公所記述的歷史結構與人事興亡,卻已經(jīng)分明感受到某種“自由”精神的存在。這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接下來對《大學》的研讀,則給了我更強大的沖擊,因為曾子在其中所反復講論的,分明就是建構和維護“自由秩序”的基本原理。這樣的“經(jīng)”“史”閱讀前后持續(xù)了數(shù)年,此后,當我再次回到《明夷待訪錄》時,所見已經(jīng)與數(shù)年前的閱讀大不相同:此前主要畸重于《原君》《原臣》中的峻烈批判,此時則開始細細體味其中所貫穿的“自由精神”,并注意其對“自由秩序”的深思與措意。

         

        思讀黃宗羲的主要結果,就是我2011年完成畢業(yè)答辯的博士論文。作為那所高校2011年度法學類唯一一篇全優(yōu)博士論文(校外盲評全優(yōu),畢業(yè)答辯全優(yōu))的作者,我從中看到了前輩學者對一個向學后生的肯定和鼓勵。

         

        那么,我在那篇論文中說了什么?——其實,洋洋數(shù)十萬字,要點卻只有一個:以黃宗羲為例,探討中國古代思想家曾對“自由秩序”所展開的思考和講說。這是一種與西方現(xiàn)代“自由秩序”有所不同,卻又精神相通的“中國式自由秩序”,或者用更為準確的話語來說,乃是“自由秩序的中國形式”。而“自由秩序”的這種“中國形式”,就其歷史存在形態(tài)而言,明顯可以區(qū)分出觀念和實踐兩個基本層面。既如此,那么也可以想見,思考和實踐這種自由秩序的黃宗羲,也一定是某種類型以及某種程度的“自由人”。這是“自由”之必不可少的主體性一面。同樣可以想見,上述所有的一切,絕非突然出現(xiàn)于黃宗羲的世界之中,因為在儒者思想家黃宗羲的身前背后,乃是三千年的中國文明傳統(tǒng)。于是,可以確定,在這個生生不息的文明傳統(tǒng)里面,一定暗含著一個生生不息的“自由傳統(tǒng)”。

         

        八、探尋“自由傳統(tǒng)的中國表達式”

         

        萬幸!在我邁進而立的那兩個年頭,經(jīng)由黃梨洲先生,一個基本問題在我的思讀世界中明確形成:“自由精神”在歷史中國的發(fā)展形式究竟怎樣?——進而,“自由精神”在未來中國可能以怎樣的形式獲得實現(xiàn)?將上述兩個問題合而為一,并將其改為一個直陳句式,就是:探尋自由傳統(tǒng)的中國表達式。

         

        我的博士論文,以及以它為基礎改訂而成的書稿《民本自由說:黃宗羲法政思想再研究》,算是對這種探尋努力所得之結果的首次集中呈現(xiàn)。該書之“導論”提出黃宗羲法政思想研究的范式轉換問題,并嘗試以“自由”為主題,重新理解黃宗羲及其生養(yǎng)其間的文明傳統(tǒng)。中間三章是對黃宗羲法政思想的集中申述,主要以主題疏釋的方式展開?!敖Y論”部分“重思民本”,試圖以前章黃宗羲研究為基礎,在更深入的層面上,重新理解民本思想的理論結構,并論證其所具有的自由屬性?!谖铱磥恚^“自由傳統(tǒng)”的“中國表達式”,若就思想與觀念層面而論,就是三千年來以“民本”為主要標識的思想言述;若就其治理架構之法政層面而論,首先是三代治理之封建制度,其次自漢代以下,則主要為由儒家所發(fā)展與擔綱之共治體系,此兩者又同為“自由秩序”之古典憲政形態(tài)的中國形式[18]。探尋“自由傳統(tǒng)的中國表達式”,對我而言,舍此莫或他途。

         

        萬幸!在而立之年的前后,我終于從一個激進的全盤反傳統(tǒng)主義者,在價值上回歸了曾經(jīng)生養(yǎng)我“老奶奶”的“這個”文化傳統(tǒng)。今后,我要盡最大努力同情地理解它,接續(xù)它,拓展它,活在其中,并信靠那位永在的真理和生命之主,重新闡釋它曾經(jīng)的美好與未盡的豐富。

         

        注釋:

         

        [1]“明兒”是我的小名?!八P”的意思大致是“遇水有險”,是曾祖母求算人卜的。“甭”為方言,意為“不要,別”?!翱印奔此痢D赣H同樣沒受過像樣的教育,卻用她從外公繼承而來的勤勞和樸實不斷滋養(yǎng)著我的生命,我永遠都會記得母親在我兒時常說的一句話:人善人欺天不欺。

         

        [2]直到高中時,還和另一位“社會主義接班人”真誠地多次偷偷為學校的一座雕像做清洗,即使冬天也不例外。后來才逐漸明白,真正在生命的深層養(yǎng)育并激勵我去幫助那些老人的,乃是母親對家中長輩的孝敬,以及村中直至那時還頗為強大的敬老傳統(tǒng)。至于偷偷地勤勞公務,固然有出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一面,但更深層的因素,則應當來源于母親每年冬天雪后的掃雪:從自家房屋和院子開始,掃到門外,再掃出胡同,一直掃到大街上,然后直到與村民們把整個街上的雪掃干凈了才罷。

         

        [3]因為高考是老師們的唯一目標,所以一切閑書,見則沒收。1999年,我花了十幾元買的《四世同堂》,還沒讀到一半,就這樣與我永別了。

         

        [4]那所高校的圖書館當時有五個藏書樓層可供借閱。正式辦下圖書館借閱證后,我花了近兩天時間從圖書館一樓第一個書架,按著順序一直走到五樓最后一個書架。邊走邊看。此后,凡借書,不查卡片,直接去找,雖不中不遠。后來想借書的同學往往拉我同去。

         

        [5]對于圣經(jīng),有各樣的讀法。根據(jù)讀者的身份而言,可以分為信之閱讀和不信之閱讀。信徒的圣經(jīng)閱讀,往往會伴隨著禱告,尤其是讀經(jīng)前的禱告,此時往往會在閱讀中領會到一些與未作禱告而讀的情形下所領會的有所不同的信息。我自己即經(jīng)歷了三種讀法:不信而讀,雖信基督卻不禱告而讀經(jīng),信基督且禱告然后讀經(jīng),所得大有不同。

         

        [6]康德出生于德國基督教敬虔派家庭,康德是其家族姓,其本名為Immanuel,中譯“以曼努爾”,西語意為“God with us”,語出《圣經(jīng)·以賽亞書》第7章第14節(jié),《圣經(jīng)·馬太福音》第1章第23節(jié)。

         

        [7]請參看筆者的論文《以色列共和國的憲法?——從猶太-基督教文化史論<憲政古今>中一處嚴重誤譯》,見蘇力主編《法律書評》第10輯。

         

        [8]“不可思議”亦可作“不可理喻”。德爾圖良此言意在強調基督信仰超越理性思考能力的一面。

         

        [9]在我看來,成為一個儒家,并不是么神秘的事,也不是一件大難之事。一個人只要愿意低下他/她高傲的頭,愿意從儒家先哲與經(jīng)典那里學習理解和看待生命世界的方式與智慧,接受其所承載的核心價值,并且愿意依照由這些核心價值所衍生的倫理原則而行為處事,則這個人就是儒家。至于其所得之深或淺,其所成之小或大,則各有天分、機緣與工夫,這些所關乎的是其在儒家中屬乎何種類型與及其生命層次,而不關乎其是否為儒家。

         

        [10]“保守”不是“守舊”,此一要點請參看姚中秋教授在《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第216-221頁的有關申述。

         

        [11]《圣經(jīng)·箴言》第17章第3節(jié):“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span>

         

        [12]在筆者看來,對于“神道設教”四字,中國文化傳統(tǒng)已經(jīng)很久沒有正視了?!吧竦涝O教”絕非后世妄人所謂的愚民之術。如果那樣,圣人就不再是圣人,賢哲也就不再是賢哲,因為他們?nèi)狈镜恼\之德。圣人必以至誠立教。誠者,天之道。故而所謂神道設教,說來就是圣人無私,不以一己之學一己之私立教,而是法天法地法于眼不可見耳不可聞之神道,并以此立教設言。非此,何足以言“圣人”?而這樣的圣人,在筆者看來,如果說這樣以神道設教的“圣人”,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的話,那么有一個最偉大而完全的完成者,正是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從來不憑著自己說什么,做什么,而僅僅行天父的旨意,并以此立教。細讀先秦古籍,此語必作如是解,而后可以進入并逐漸理解上古賢哲之高貴心靈。

         

        [13]關于基督教神學對“普遍啟示”和“特殊啟示”所作之簡明扼要的討論,請參看改革宗神學大師赫爾曼·巴文克《我們合理的信仰》(趙中輝譯,廣州:南方出版社,2011)一書第3章至第6章的內(nèi)容。

         

        [14]在這里,《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的論斷,獲得了更為廣闊而且更加確定的解釋可能性。班固對儒家人論的總結(“肖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漢書·刑法志》),也正可以與基督教的人論互解會通。

         

        [15]歐洲神學史上貫穿千年的重要論題“本性與恩典”的展開,即以這種思想結構為基本前提。

         

        [16]對此,我曾有一聯(lián)明志:上聯(lián)“誦詩書治經(jīng)史賡續(xù)華夏之道”;下聯(lián)“行公義好憐憫與主上帝同行”。橫批“尊孔子而信耶穌”。

         

        [17]此書現(xiàn)有中譯名為《基督教的合理性》。有誤。因為《基督教的合理性》這個翻譯中過度加入了十八世紀中期以下之理性主義的想象,而忽略了洛克基督教信仰的深厚清教徒背景。1611年以后,英語世界最通行的圣經(jīng)版本就是KJV版《圣經(jīng)》,許多資料顯示洛克所讀所用之《圣經(jīng)》主要就是該版本。根據(jù)KJV版《圣經(jīng)》之《羅馬書》第12章第1節(jié)的內(nèi)容,再考慮到洛克的清教徒背景和基督教神學傳統(tǒng),此書更為準確的譯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基督教》。

         

        [18]筆者有《憲政古今異說——兼評對“儒家憲政論”的誤解與批評》一文,尚未完稿。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