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逢彬答澎友:我為何要重新注《論語》
整理:劉雨濛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十二日乙丑
耶穌2017年4月8日
【澎湃編者按】“很多注古書的學者都會犯“以今律古”的通病,作為語言學家,就是要揭示語言的真實面貌?!边@是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逢彬在進行語言學研究時一直持有的態(tài)度,他依托現(xiàn)代語言學加上計算機檢索技術的方法考釋《論語》十一年,2016年初出版《論語新注新譯》。為了解釋“揖讓而升下而飲”的第二個“而”字,楊逢彬搜遍《左傳》《論語》《國語》《孟子》中5736個“而”字,書中收錄了考證《論語》疑難詞句的論文162篇。他說,注釋《論語》一定要做窮盡性的研究。
如何正確注釋《論語》?如何依托現(xiàn)代語言學的方法考釋古籍?古漢語中有哪些容易被誤解的疑難詞句?以下是楊逢彬教授做客“澎湃問吧”與澎友的精彩互動集錦。
讀古書不但要懂訓詁,還要懂語法
問:先生好!楊先生能否舉出一條利用現(xiàn)代語言學知識注釋古書的您自認為較為得意,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的例證?
楊逢彬: 《公冶長》十九章,學生子張在給楚國令尹子文評功擺好后問孔子:“仁矣乎?”孔子答道:“未知,焉得仁?”子張在為齊國陳文子說了一通好話后問同一問題,孔子依舊回答:“未知,焉得仁?”以前注家的解釋大都是,孔子先是委婉回答“我不知道”,然后補充:“這怎么能算是‘仁’呢?”我們經(jīng)過對《論語》成書時代典籍的窮盡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1.a.當時回答“不知道”時常說“不知”,從不說“未知”。b.“未知”一般總要帶賓語。如“未知生,焉知死?”(《先進》)c.只是當“未知”的“知”讀作“智”時不帶賓語(當時無“知”字,知、智都寫作“知”)。2.“焉得”總是處在因果、條件復句的第二個從句。根據(jù)令尹子文推薦接班人不成功這一歷史事實,可知“未知,焉得仁”是個因果復句。應當譯為:“他未能做到‘智’,怎么能夠算‘仁’呢?”原來孔子認為有智慧才是稱“仁”的先決條件呢!他老先生不是說嘛,“擇不處仁,焉得知?”——選擇居所,那兒卻沒有仁德,怎么能算有智慧呢?(《里仁》)因此,這一解讀對于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是有意義的。
問:大學期間,訓詁學課上老師講:楊太老師著《詞詮》所引《漢書》資料,不用翻原著核對,因為先生可倒背《漢書》。對老輩學人的讀書為學的態(tài)度敬佩不己!你可講講太老師治學中可資今人學習的思想方法嗎?致禮!
楊逢彬:那要講就太多了?,F(xiàn)在只講一點。就是他老在《詞詮·序例》《高等國文法·序例》《高等國文法·總論》等地方一再強調當今讀古書,不但要懂訓詁,而且要懂語法,二者不可或缺。遺憾的是,當今許多人只重訓詁,不重語法,因而研究水平也上不去。陳寅恪先生說他老是當時”文字訓詁第一人“,與他老訓詁語法相結合治古書一定有關系。有一位周秉鈞老先生統(tǒng)計過,在他老水平最高的古籍整理著作《漢書窺管》中,用語法訓釋的地方多達200多處。見《楊樹達誕辰百年紀念集》周秉鈞先生文。
問:早期漢語中的外來語的情況是怎樣的,起源黃河流域的漢族祖先在逐漸擴張的過程中,是如何吸收其他原住民族的語言的?現(xiàn)代漢語中有哪些詞匯是來源于早期漢語吸收的外來語?
楊逢彬:建議看一部語言學概論。漢代傳入的佛經(jīng)中的語言,如一剎那。又如“獅”“苜?!眮碜怨盼饔蛘Z言。漢族先民占據(jù)百越后,一部分古越語沉淀下來了。反映在地名,如余姚、余杭、義烏、諸暨等。
問:可不可以評價一下,李長之《孔子的故事》,李零《喪家狗》,于丹,程樹德《論語集解》,楊伯峻《論語譯注》,南懷瑾《論語別裁》哪一個寫的最好?另,敢不敢評價下錢穆的《論語新解》?(我就看過這幾個,就不讓你說我沒看過得了,說了我也不懂多尷尬,當然,如有補充,我也可以去買。)
楊逢彬:要拿同樣的東西比較,不同的東西缺乏可比性。比如,上引幾本書,論語譯注、論語新解、喪家狗可以比較。我在《論語新注新譯》導言中對錢穆《論語新解》有簡要評價。大致是說它的正確率并不低于《論語譯注》,這就是因為它的保守(不大引用清人的成果),才避免了多犯錯誤。李零《喪家狗》批評楊書、錢書引用清人成果太少,其實越引得多,錯得越多。當然,也有楊書、錢書錯而李書對的地方。錢書的最大缺點,就是將某詞的兩個意義在譯文或注釋中同時注出或翻譯出。這是缺乏語言學常識的做法。詞的多義是在詞典里,特定的上下文鎖定了它的某一意義;也就是在上下文里它只能體現(xiàn)一個意義。錢穆對語言學是不懂的,對訓詁學也知之不多。他老人家是杰出的歷史學家或者思想家,訓詁非其所長,語言學更是門外漢。
《論語新注新譯》書封
《論語》里那些話,該怎么解讀?
問: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到底是什么意思?
楊逢彬:女子,有人解這一章的“女子”為“你的兒子”“您這位先生”,可是除此章的“女子”之外,這些人卻未能提供先秦古籍中還有哪些“女子”也可解作“兒子”“先生”的書證,可證其說之不能成立?!墩撜Z》《左傳》時代,女子都是指女性。以《左傳》為例,“女子”既指老年的哀姜(《僖公元年》),又指剛出生“赤而毛”的女嬰(《襄公二十六年》),還指年輕的季羋(《定公四年》)和中年的辟司徒之妻(《成公二年》),其實就是女性的意思,可不必今譯。試對解“女子”為“您這位先生”之說稍加分析(吳正中、于淮仁《“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正解——為孔子正名之一》,載《中國哲學史》1999年4期,第35-45頁),該文讀“唯”為“堆”,進而讀作“對”;解“女子”為“您這位先生”;讀“與”為“歟”。那么,“唯女子與”就解作“對!您(這位)先生(說得是對的)啊”。如果對“分布”稍加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此說之謬。除了上文所說《論語》《左傳》時代,“女子”都指“女性”之外,“唯……與……V”(V指謂詞性結構)乃一常見結構,都是“只有……和……V”的意思。例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述而》)“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保ā蛾栘洝罚拔ㄎ鲝V、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保ā蹲髠鳌べ夜四辍罚拔ㄆ髋c名不可以假人?!保ā冻晒辍罚拔〒?jù)與我和夫!”(《昭公二十年》,與,介詞)“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保ā秶Z·晉語四》)“是師也,唯子玉欲之,與王心違,故唯東宮與西廣實來?!保ā冻Z上》)
問:游必有方,如何理解?謝謝老師!
楊逢彬:何晏《集解》引鄭玄說:“方,猶‘常’也?!背#5??!盾髯印ぬ煺摗罚骸疤煨杏谐??!编嵭贸5纴斫忉尅胺健?,可見是取其“方向”義。但較晚的文獻中“有方”用來表示抽象的“有道”,如《莊子·人間世》:“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薄盾髯印ざY論》:“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記·經(jīng)解》:“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論語》成書時是否如此,我們尚缺乏進一步的證據(jù),僅錄以備考。若確是如此,則當譯為:“出游必須有正當理由。”
另外,我們在3.7解釋“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時說:“以前注《論語》諸書在‘君子無所爭’后標以句號。我們發(fā)現(xiàn),‘必也V’句前面往往是一否定句或帶有否定意涵的反問句,與‘必也V’句組成一個復句?!庇忠厼]雨教授之說:“《論語》中凡‘必也……乎’句式,都是假設句;表示‘如果一定要……的話,那一定是……’?!边@一章似乎也是如此。如果此說可靠,則當譯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一定要出遠門的話,必須有目的地?!薄案改冈谑溃怀鲞h門;一定要出遠門的話,必須有正當理由?!?/p>
問:您好,楊老師。我想請問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爭議很大,斷句各有說法。郭店楚墓出土的又是另一版本“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 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如何看待和解釋這兩句,有何權威參考性根據(jù)?多謝。
楊逢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斷句經(jīng)得起分布的檢驗。其他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當時語言的”可“無此用法。斷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當時語言中固然有”可使“”不可使“之例,但這”使“是出使的意思。但孔子此處并未”主張“愚民,因為當時語言的”可“除非單獨用,在句子里都只表達客觀可能,而不表達主觀意志(現(xiàn)代漢語”可“在句中能表達主觀意志:”不可隨地吐痰“)因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譯為”讓百姓照我們指引的路走去,不難辦到;要像讓他們明白這是為什么,能難辦到。“所以孔子才民間辦學開啟民智。郭店楚簡斷作、讀為”民可使導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較好,文從字順,和傳世論語所表達的意思也差不多。我這匆匆草就,很不成熟。僅供參考。
問:老師你好,我是哲學系的學生,論語有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备骷医忉尪加胁町悾鬃又v話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我很困惑,請老師試解之。謝謝
楊逢彬:您好!我的解釋是“孔子說:‘你的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你的仁德不足以保持它;即使得到,必定失去。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足以保持它,不態(tài)度嚴肅地對待它,百姓也不會嚴肅認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足以保持它,也能態(tài)度嚴肅地對待它,假如不用禮去帶動它,也不算盡善盡美。”
問:楊先生,謝謝您對問題的回答,自己仍有不明之處。您如何定義自己提出的“知、仁互為先決條件”。我以為,互為先決條件,就可理解為,欲知必仁,欲仁必知,即,知、仁互含,知者必仁者,反之亦然。如此推理結果,肯定有違夫子,夫子那里,知、仁兩者還是有別的?
楊逢彬:我們要達成一致,首先必須對如何求證要取得一致認識。我主張語言系統(tǒng)內部證據(jù)是主要的,自足的(意為有它就夠了);語言外部證據(jù)是次要的,非自足的(意為光有它還不夠)。這其實是一切成系統(tǒng)的東西的共同特點。我事先并無看法,全看從語言事實歸納的結果。如果您同意我的上述看法,請為您的看法拿出語言內部的證明。如果您不同意我的看法,也請?zhí)岢隼碛蓙硗品?/p>
問:您好,楊老師。君子遠庖廚。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墒蔷右粋€個還是這樣吃肉啊。以羊易牛,代其而死。仁,還是不仁?
楊逢彬:以前批林批孔是說這是儒家的虛偽,我以為不見得。見到動物將死,產(chǎn)生憐憫心,孟子珍惜這種想法,所以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如果見到動物或人將死而無動于衷,這就危險了。但是祭祀不能停,只好用沒見到的代替見到的。人的心最難測——不管善心還是惡心。孟子主張對善念要保持珍惜培養(yǎng),不讓它湮滅;而讓它發(fā)揚光大,則可救世。
問:楊老師,關于“子貢贖人”和“子路受?!?,孔子的態(tài)度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紤]到的無非是世人以利益得失為先,以此可以救人性命。但孔子又說“舉國上下交爭利,則國之殆矣?!保迂曌勇范瞬⒉皇且蜇澙热税?,何解?
楊逢彬:對后一則我不是很熟悉。只知道《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至于呂氏春秋所載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我是這樣看的。既然魯國有規(guī)定,國人在國外贖回淪為奴隸的國人可以到國庫領自己交的贖錢,子貢因為不缺錢而不領這筆錢,那么對其他缺錢確想做好事的國人,就讓他為難了。領吧,怕遭人家笑話;不領,自己實在又沒錢。因此本可救人時,卻繞道而走了。所以孔子批評子貢。子路做了好事人家感謝,子路接受感謝,這對做好事是個激勵,所以孔子肯定他。這完全是從大處著眼。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