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
作者:郭齊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初十癸亥
耶穌2017年4月6日
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的演講中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念和傳統(tǒng)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p>
“與人為善”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p>
這段話大意是:子路,別人把他的錯誤指給他,他便高興。禹聽到善言,就給人敬禮。偉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對于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qū)分,拋棄自己的不是,接受人家的是,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優(yōu)點來從事善行。自他種莊稼、做瓦器、做漁夫一直到做天子,沒有一處優(yōu)點不是從別人那里吸取來的。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后世學者對孟子此義多有闡發(fā)。宋朝的周敦頤說:“仲由(子路)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諱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程頤曰:“夫與人為善,君子所樂;亂國之聘,夫子亦往。”朱熹云:“與,猶許也,助也。取彼之善而為之于我,則彼益勸于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勸于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此章言圣賢樂善之誠,初無彼此之間,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p>
與人為善的基礎是善與人同。善與人同包括“舍己從人”和“樂取人以為善”?!皹啡∪艘詾樯啤笔恰吧峒簭娜恕钡臄U大和提高?!奥勥^則喜”的子路和“聞善則拜”的禹是“舍己從人”的典型。“舍己從人”的精神更進一步的主動和積極的表現就是廣泛地向群眾學習,吸取所有的善,集合到自己身上,以此為快樂。這樣主動積極的樂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不斷鼓舞自己和別人。因此,作為樂之泉源的“為善”,意味著互相幫助大家共同為善,所以說“取諸人以為善”即“樂取人以為善”,就是“與人為善”或“善與人同”,這就是舜的偉大之處。
那舜到底是如何與人為善的呢?明朝的袁了凡講了個小故事,“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边^去,舜在雷澤這個地方打魚的時候,看見大家都爭相占據魚多的好地方,老弱漁民只好在急流淺灘中打魚。舜并沒有對爭搶的漁民加以斥責,只是看見有謙讓的漁民就大力贊揚鼓勵,一年之后,謙讓互助之風盛行。袁了凡最后說:“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p>
孟子認為所謂人性,就是上天賦予人類所獨有的內在性質,即善,也即道德,這是人類高于禽獸之處。因為人性中具有“善端”,善的因素和萌芽。孟子認為,把“善端”加以保存、培養(yǎng)、擴充,充分發(fā)揮,達到完善的境地,那就是圣人。“圣人與我同類”“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孟子提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追求學問即教育的作用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按笕苏撸皇涑嘧又恼咭??!北3殖嘧拥纳贫耍贾?、良能),便是教育的任務。孟子認定教育對人性的作用,在于把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yǎng)、發(fā)展和擴充,或把已經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使之發(fā)揚光大,進而成為圣賢。
中國古代圣賢與古希臘哲學家在論述人性之善與教育作用的觀點上十分相近。蘇格拉底說:“沒有人有意作惡或無意為善”,“沒有人有意追求邪惡的東西或者他認為是邪惡的東西。趨惡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孟子與蘇格拉底都將“善”規(guī)定為既是普遍的,又是內在的,都認為一切美德都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本心。所以只有理性,而不是感性,才能把握善。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也說,“學習即回憶”“認識就是回憶”“一切研究、一切學問只不過是回憶罷了”。學習并不是從外部得到什么東西,它只是回憶本性中已有的知識。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話與孟子說的“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仁義禮智根于心”何其相似。因而,東圣西哲都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啟發(fā)一個人對固有善性的自覺,都強調只有自覺向自身內在追求,才能把握普遍、絕對的“善”。既然趨向于善是人的本性,而善又存在于人的思維和心中,那么,他們就必然把強調內省的道德自覺當作教育的重心和作用。這就是“與人為善”的人性論基礎。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