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濰縣郭氏的教育基因
作者:朱洪蕾、劉春亮
來源:《齊魯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甲午臘月初七日壬寅
耶穌2015年1月26日
郭茂海在家中翻看族譜。
鬧市中的郭味蕖故居
郭家在濰500多年,累世而居,科甲蟬聯,學業(yè)積長,儒雅相傳,在家世中可以拉出一長串學者名單,而在這些人才背后,是郭氏對育人獨有的心得。
在濰縣,郭氏從一開始就做著教書育人的事情,并一直堅持下來。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到外地為官,不管是家族內還是周邊四鄰中,郭氏族人始終沒變的是對教育的熱愛。
寫文章記述教子心得
想要教育好別人,關鍵是先提升自己。重視對家族內部成員的教育,讓郭氏家族在各個方面都不落人后。
郭氏后人郭茂海介紹,通過言傳身教和各種家規(guī)家訓對晚輩進行鞭策,這是郭氏家族幾百年來一直沿襲的教子方式。
除了入家塾接受系統(tǒng)教育,郭茂海說,長輩濃厚的國學素養(yǎng)、父母的訓導以及兄弟之間的交流,對一代代族人成為俊才幫助很大。
明朝末年擔任過戶部尚書的郭尚友極其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并有自己的心得。他撰寫了一篇文章叫《愛勞軒答問草敘》,其中詳細記述了對兒子的教育過程。
據《愛勞軒答問草敘》記載,郭尚友在閑暇時喜歡督促兒子學習,但是兒子不喜歡做學問,跟他說,只要知道過去的經典文章就夠了,沒必要真的一定要成為一代文宗。郭尚友回答說,現在的君王用仁義治理天下,用的是時文,你生在現在,卻只學習古法,即便你學習的那些過去的東西有用,但在現在這個時代能用得上嗎?兒子聽后,又開始學習當時的文章。
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其子有時候弄不明白文章的意思,去請教郭尚友,這時郭尚友才發(fā)現兒子的文章有很多謬誤。他于是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發(fā)現自己在教育過程中只是讓兒子學習文章,卻沒有在兒子學習過程中為其解惑,導致兒子只習句讀,學業(yè)出現問題。通過不斷反省,他一步步改進教育方式,并為此專門寫下《愛勞軒答問草敘》,當做家族后人教育孩子的綱要。
郭氏后人郭聿宏表示,郭尚友的兒子原本厭學,但郭尚友特別注重教育方式,一方面向兒子闡明利弊,另一方面又不斷分析反省自己的教子方法,終讓兒子學有所成,而《愛勞軒答問草敘》則成了郭氏家族極佳的育兒經,至今受用。
在督促子女學習上,郭氏族人一直都不懈怠。清代,郭偉業(yè)九歲喪父,他的母親認為“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嚴令其讀書之余,無事不許出門,而且所交之人必須得是正人君子。郭偉業(yè)恪守母訓,對人彬彬有禮,逢事必先稟告母親。如此深受家教影響,郭偉業(yè)“所交正人,而尤喜文士”,“聚首必縱論經藝”,他還與時任縣令的鄭板橋成為文字交。到了晚年,郭偉業(yè)更是以中醫(yī)濟世,凡傷科諸書無不熟悉,還寫了一本醫(yī)學的書。
郭茂海介紹,另一位清代郭氏族人郭熊飛幼時家境貧寒,他的母親也讓其立志讀書。后來父親去世,郭熊飛家里更加貧困。據家譜記載,在大雪之夜,一面破窗前,點著油燈,其母忙著織布,郭熊飛就與兩個弟弟在一旁讀書。當小兒子因為讀書時間長忍不住打盹時,當媽的非常生氣,拿著針想刺他,說:“刺汝所以愛汝也?!惫茱w后來考中進士,累官至直隸布政使,誥授通奉大夫。
如此重視教育,郭氏家族基本上歷代都有為官者,官職最高者當數曾擔任過戶部尚書的郭尚友。而隨著文風日盛,郭氏家族在濰縣的文化影響力也迅速集聚。據《濰縣志稿》記載,濰邑明末有清出刊問世的文集、遺草印譜計三百二十多卷,而郭氏家族手筆者有一百四十多卷,占總數的四成以上,一百二十多位作者中郭氏也占了五十四位。另據郭茂海介紹,至今在山東省圖書館內,還有上百位郭氏先人留下的手稿。
辦小學向所有人免費
在濰縣郭氏家族中,女性也被給予了同等的讀書權利。83歲的郭玉聰回憶起當年上學的情況,“六歲那年,大伯要求我去上學,我就到家族辦的學校去報到了?!睂W有所成后,郭玉聰成了一名教師,而郭茂海、郭聿宏等都曾是她的學生,后來,郭茂海、郭聿宏也成了教師。
若推族人教書的源流,可至濰縣郭家始祖郭禮。在遷居濰縣之前,郭禮就是一名教書先生,后人繼承了他教書育人的作風,即便成為高官,也不忘教化四方。
清代的郭一璐任饒州知府時,督建“淡湖書院”,在當地培養(yǎng)了大批名士,饒州十年間科考中第者竟達數十人。
另一位族人郭夢齡在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任四川順慶府知府,當時“順慶為川北劇郡,號難治”。郭夢齡堅持重教興文,順慶有一個朱鳳書院,但年久失修,致當地文風日頹。于是,郭夢齡捐出俸祿,對書院進行修繕,并擴大規(guī)模,撥付充裕的公款支持興學。此后,四方學子紛至沓來,朱鳳書院中書聲朗朗,出類拔萃者層出不窮,很多人高中進士。
在濰縣當地,郭氏族人也一直熱心教化鄉(xiāng)鄰。乾隆二十四年,知縣韓光德率先捐俸銀三百兩,號召當地士紳、鹽商、鋪戶捐款,郭偉勣等人捐銀一千一百兩,用于建設“濰陽書院”。郭茂海介紹,清朝末年,科舉制度走向衰亡,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各地大辦學堂,郭氏后裔中一些有識之士計劃興辦教育以開發(fā)民智,在郭恩元等人倡導下,舉全族之力,將多處郭家的家塾合并,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成立了“郭氏小學堂”。學堂由郭氏族人組成校董會,購置教學設備,聘請學養(yǎng)高的教師,短時間內由辦學初期的十幾名學生發(fā)展到二百多名學生。
郭玉聰介紹,雖然學堂是郭氏的私立小學,但不僅對族人免費,對所有來學校上學的學生也免費。而且學校的各種教學設備齊全,與當時濰縣的公辦學校相比,各個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正因如此,1915年,民國教育部派人到濰縣視察教育現狀時,認為郭氏小學堂最優(yōu),并授予教育部二等“嘉祥章”。
郭茂海表示,近代郭氏在興辦教育中涌現出眾多熱心的族人,但是對濰縣教育事業(yè)貢獻最大者首推郭恩敷。
戊戌變法后,郭恩敷辭官歸里,決心興教救國。郭恩敷重建“濰陽書院”,自任算學講席,并在諸城的“觀海書院”講學,培養(yǎng)出數千數學人才。
1903年,郭恩敷與同仁以研究新學開通風氣為主旨,首創(chuàng)濰縣自由研究學術之團體——智群學社,并任社長,該社附設“智學小學堂”來實施國民教育。
在此期間,“濰陽書院”改為初級師范學堂,郭恩敷任監(jiān)督。1913年四月,該學堂改為濰縣縣立中學,學界公推他任校長。1916年,濰縣籌集軍費時,擬挪用教育經費,他據理力爭,方使學校賴以維持。經過歷次沿革,該學校成為現濰坊一中,為山東省重點中學。
濰坊博物館研究員孫敬明對郭氏家族在教育方面的貢獻評價很高,“郭氏家族科舉發(fā)家,骨子里注重教育,注重學問。不管是在外面做官的設立學校,還是設立家堂,鼓勵貧窮子弟讀書奮進,一個人受到教育了,就有靈魂了,無論何時,抓教育都是對的?!?/p>
在熱心辦教育之外,郭氏族人以他們的行動為鄉(xiāng)鄰做榜樣。郭偉業(yè)不僅平日孝敬母親,恪守母訓,還與弟郭偉勣親密無間,“同居六十年,而妻子奴婢之奉,衣食貨財之入,無毫末私”,“濰之稱孝友者咸首推焉”,郭茂海表示。
在睦鄰教化、援助鄉(xiāng)鄰方面,郭尚友堪稱楷模。郭茂海介紹,郭尚友罷職回濰后正值山東大災,濰縣尤為嚴重,饑民流離餓殍遍野,他貢獻出糧食千余石,分發(fā)給缺糧的百姓。第二年仍鬧災荒,郭尚友“為粥食餓者存活數千人”。
郭尚友辭官回歸故里后,一天有一鄰人酒醉橫臥在尚友大門外,似堵門耍橫,家中有人要報官,郭尚友止住眾人說,“不可,顏子犯而不校,婁公唾面自干,吾師古人矣?!贝巳司菩押?鄰里都指責他,讓他向郭尚友賠罪,可他只答應去道個歉。不過,等見到郭尚友后,他竟然跪伏于地不敢仰視,出來后才對眾人說,見到郭尚友后,觀其貌聽其言,才明白這都是我的錯啊。就此,他決定改過自新。
畫作進了人民大會堂
重視教育,使郭氏家族有了豐厚的文化積淀。這種積淀不但表現在經史文學方面,翰墨丹青的成就亦獨領風騷。
郭蘭村所畫的“水滸人物繡像”一百單八將,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入選1952年全國第一屆畫展。作為一位工藝美術大師,他還設計了不少風箏,其中各種歷史人物、禽鳥、草蟲造型優(yōu)美,色彩鮮明,極具收藏價值,對鳶都濰坊的風箏發(fā)展頗有貢獻。
在書畫藝術上,名氣最大者為郭味蕖先生。他青少年時期學西畫,考入上海藝專,繼而感悟到“中國人更應該懂得中國畫”,決定回歸國學傳統(tǒng),后師從黃賓虹習畫史畫論,臨摹古代原作。
郭味蕖之孫、擔任郭味蕖美術館館長的郭遠航向齊魯晚報記者介紹,郭味蕖的涉獵范圍極廣,金石考古、書畫鑒賞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他的大幅花鳥畫還留于人民大會堂中央廳、北京廳、廣西廳、山東廳等處。
郭味蕖的藝術造詣曾得到齊白石的賞識,1955年,齊白石就給郭味蕖畫的兩幅畫題了字。
晚年恰逢“文革”,郭味蕖受到批斗?;氐焦枢l(xiāng)后,郭味蕖住在顏家園內,雖然園子比較大,但是他只能住在其中的一間小房子里。除了自己的作品,郭味蕖原本還有很多收藏,包括徐悲鴻、黃賓虹等人的真跡,但他最后卻是兩手空空,什么都沒帶回老家。
郭遠航介紹,郭味蕖把居住的顏家園稱為“疏園”,自號“散翁”,意在表示疏遠、離散的老人之意。郭遠航表示,雖然受到了巨大打擊,但是郭味蕖還是在晚年寫出了“比岳家軍從天而降,如黃河水導海以歸”、“歸來畫興濃于酒,病起文心壯如雷”等詩句,來表明自己的心跡:雖歷盡磨難,不墜青云之志。
后來,郭味蕖的后人在濰坊籌辦郭味蕖美術館,因經費困難,曾賣出一些收藏的名家字畫,但郭味蕖的畫作一幅都沒賣。郭遠航介紹,原本想過要賣一些,但是奶奶堅決不同意。
在郭遠航看來,不管有多大的文學成就或是藝術成就,郭家人始終都沒有遠離教育戰(zhàn)線。爺爺郭味蕖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三叔郭怡孮同樣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遠航介紹,郭味蕖的幾個兒子,除了大伯英年早逝之外,其他人都從事教育工作。
由于時代變遷,曾經被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寫詩稱贊的郭氏眾多園林、祠堂盡皆被毀,郭茂海介紹,郭味蕖故居已成為濰縣郭氏僅存的一處地理標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