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視野中朱熹忠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語 《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3期,有刪改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廿九日辛亥
耶穌2017年5月24日
摘要:朱熹為儒家忠德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即他在保持忠德原有內涵的同時,將忠德的內涵擴大為“正人”和“正己”兩個方面,并將忠德的范疇拓展為具有廣泛的、普遍意義的個體之忠、家庭之忠、社會之忠、職業(yè)之忠和愛國之忠。其當代價值主要有:有利于提高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智慧;有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有利于職業(yè)道德的提升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提升愛國主義精神。朱熹的忠德思想對我國現代文化和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我們應當在文化傳承中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朱熹;忠德思想;當代價值
【正文】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1]。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對傳統(tǒng)儒家忠德思想的繼承發(fā)展。那么,朱熹忠德的內涵是什么,我們在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看待和批判地汲取朱熹的忠德思想。這是本文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盡心之忠:朱熹忠德思想的基本內涵
《忠經》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保?]可見,忠德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范疇之一。儒家把忠德當成是“六德”之一,“六德”即“知、仁、圣、義、忠、和”。[2]《左傳》還把“忠”列為“八元”之首。“八元”即“忠肅共懿,宣慈惠和”。[3]也有稱“忠”為“四教”之一,即“文,行,忠,信”。[4]《左傳·文公十八年》把“忠”和“孝、敬、信”都看作是“吉德”。[5]418有時候儒家也把“忠”當作“仁”來看待,認為是全德?!蹲髠鳌氛f:“忠為令德”。[4]1016可以說,儒家“忠德”的內涵豐富多彩,這正如孔祥林先生所說的那樣,儒家把品德高尚的人被稱為忠人、忠士、忠友,死后被稱為忠魂、忠靈、忠骸、忠骨,優(yōu)秀的品格被稱為忠介、忠良、忠孝、忠公、忠允、忠正、忠壯、忠勇、忠直、忠果、忠厚、忠固、忠恪、忠勁、忠貞、忠耿、忠廉、忠義、忠勤、忠敏、忠惠、忠敬、忠肅、忠謹、忠恕、忠信、忠粹、忠儉、忠賢……幾乎人類的一切美德都可以和“忠”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忠”在中華民族心目中近乎是第一美德。[6]
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對傳統(tǒng)儒家忠德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忠德思想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人”。朱熹說:“忠,只是實心,直是真實不偽?!保?]還說:“孺子以尹公正人,知其取友心正。”[5]296“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難于正人”[5]311,“一時正人皆已出去,今全無一好人在朝?!保?]3182二是“盡己”。朱熹說:“一心之謂誠,盡心之謂忠。誠是心之本主,忠又是誠之用處。用者,只是心中微見得用?!保?]486-487還說“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保?]48忠是“正人”和“盡己”,是一種“實心”,是“不偽”。
可以說,朱熹的忠德思想走出了由唐宋五代時期“忠德的迷失”、“社會的迷失”、“價值的迷失”所構成的“意義的危機”的困境,構建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忠德價值系統(tǒng),為人們的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去私進德提供了價值依據和道德信念。
二、個體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高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智慧
英國19世紀著名的倫理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哪一個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誠、誠實、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此熱衷于對財富的追求,對感官快樂的追求和如此熱衷于宗派活動,以至于榮譽、秩序、忠誠、美德和服從都已經成為了過去的東西,那么,在這種墮落的社會風氣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誠實的人——如果幸運的話,還會剩下一些這樣的人——到處摸索并讓每個人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這個民族僅存的希望還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復,使每個個體的品格得到升華,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獲得拯救?!保?]
忠德是社會倫理的重要規(guī)范,它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提供了智力支持。忠德是朱熹理學思想一個重要的理論維度。朱熹說:“‘誠’字以心之全體而言,‘忠’字以其應事接物而言,此義理之本名也?!保?]103他在解釋《孟子》“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之“忠且敬”的時候,就是用“忠”來解釋。朱熹說:“忠敬,言武城之大夫事曾子,忠誠恭敬也?!保?]300因為,在朱熹的忠德思想中,忠誠與忠德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為了行文的方便和表述的靈活,有時候我們把忠德說成是忠誠。總之,在朱熹看來,忠德就是“圣人之德”,是屬于“天之道”,是與“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當前,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為實現“中國夢”,實現偉大民族復興而努力。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高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智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方贊譽中國為“沒有先例的崛起”。
但是社會上還是存在一些道德缺失的人。一些人缺乏忠德之心,平時不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技術能力,一味地依賴父母、親戚和朋友,自己不思進取,好吃懶做,虛偽自私,精神懈怠,萎靡不振。
一些人因為不思進取,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墮落生活。還有一些人平時不注意加強自己的忠德修養(yǎng)的提升,畏懼困難,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感覺生活無聊、空虛,覺得人生不如意,活著沒意義,就吸毒慢性自殺,或者干脆投湖自殺、臥軌自殺,跳樓自殺。他們給親人帶來了極大的傷痛,給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我國的自殺調查數據顯示,如果有4個男人自殺,就同時有5個女人自殺,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除了自殺成功者,中國每年還有約200萬的自殺未遂者。每1人自殺就會對周圍的5個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10]這對社會的穩(wěn)定是極為不利的。
朱熹認為,忠德是“圣人之德”,是至善,是一個責任倫理。自殺是一個人逃避責任的一個方式。一個正常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不會自殺的。朱熹強調忠德之人,就是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承擔一個人應當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一個人為了逃避責任就自殺,那么,這是對父母、家人的不負責,也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不負責。這是不忠不孝的表現。朱熹說:“孝而不誠于孝則無孝,弟而不誠于弟則無弟?!保?]1580還說:“須是表里皆實,無一毫之偽,然后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保?]1719一個人只有勇于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進取,奮勇前進,才能為家人和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才能做到“仁以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m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保?1]
因此,朱熹的忠德思想對提高人們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們的意志力和道德智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wěn)定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家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夫妻要相互忠誠,否則,既是對夫妻忠誠的最大傷害,也是對愛情本身的巨大傷害。
不注意自身忠德修養(yǎng)的提升,不思進取,在金錢、權利和色欲面前失去控制。必然會破壞夫妻感情,影響家庭的穩(wěn)定,對子女的健康成長也極為有害。德國學者賴默爾格·羅尼邁爾(Reimer Gronemeyer)說:“愛情,不掌握在心理醫(yī)生手中,也不存在于互助小組里;愛情,不是商品,不可估價;愛情,不是為了粉飾自我,而是為了讓他人更美麗?!保?]142資料顯示:1980年離婚率為0.7%,1995年離婚率為1.8%,而到2005年,我國離婚率高達27.3%。[9]142我國的離婚率正在不斷上升,這應當引起警惕。
當然,離婚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社會的解放程度。離婚對一些不幸福的婚姻主體,是一種解脫。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離婚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全社會的離婚率都在不斷上升,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婚姻雙方主體對婚姻本身的藐視和輕率。
《周易》說:“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12]《禮記》說:“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保?3]朱熹也強調“圣人為人倫之至”[7]854人生天地之間,要做到盡人倫。雖然凡夫俗子,不能完全做到“盡人倫之至”,“化成天下”。婚姻不是兒戲,而是人生大事。輕言結婚,是草率的表現,輕言離婚,也是不忠誠的、不負責任的表現。由此可見,朱熹的忠德對于家庭和諧與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價值。
四、社會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
忠德是社會人際關系和諧的紐帶,也是職業(yè)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不能放棄“進學修德”之忠,要努力做到成賢成圣,最后做到“盡人倫之至”。朱熹引用程顥的話說:“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于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之道,皆有節(jié)序。其要在于擇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鄉(xiāng)下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學行皆中于是者為成德”[14]人對社會和職業(yè)的忠德“可學而至”,更非天生,成敗與否,則與道德主體的自我修為有關。
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有的已經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需要進行現代化轉化和發(fā)展。西方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引入中國,有的不適應中國本土文化,出現“水土不服”。而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因為建立的時間不長,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某種程度上,社會一些領域產生了“道德真空”。同時,由于極端利己主義和極端功利主義影響,一些人在利益和誘惑面前,把持不住,不能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性,開始放棄自己的原則,產生了坑蒙拐騙的想法和行動。這對人際之間正常的交往產生極大的傷害。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有力疾者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15],助人為樂、拾金不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都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準則。但是現在卻變得“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些都給人際正常的交往帶來困擾。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人人不忠,人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如果“醫(yī)善吮人之傷,……利所加。……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17],人與人之間沒有起碼的忠心和仁義道德,人人自危,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社會秩序就會崩潰。
忠德維持著社會的正常交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體現自身的價值。朱熹忠德思想的價值就是在人際交往中,由自我不斷走向他人,幫助他人,成就他人,最后實現自我價值和他人價值的超越。朱熹的忠德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這正如法國著名倫理學家居友所說,人常常需要超出自己走向他人,一個正常的成熟的人都有著多余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淚,也都有著多余自己的幸福所證實的更多的歡樂。人不能過于悲觀也不能過于樂觀,因為過分的悲觀可能是一種為生活的不幸所嚴重傷害了的道德情感的不健康的過度刺激的癥候;相反,盲目的樂觀卻常常表明著對一切道德情感的一種無動于衷和麻木不仁。[16]所以,朱熹的忠德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
五、職業(yè)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職業(yè)道德的提升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市場經濟通過市場調節(jié)對資源進行配置,同時道德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因為市場經濟不是純客觀的市場,而是人的市場,是人生產產品、流通、交易,最后是人在消費。離開人,市場是不存在的。而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不能離開道德而生存的,否則,不僅市場無法存在,連人的生存都會成問題。
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guī)在保護市場秩序和市場交易的正常運行,但是,人是決定法律法規(guī)的貫徹和執(zhí)行。而且,再完善的法律也有疏漏的地方,因為市場經濟的運行總是先于法律條文。再完善的法律也有滯后于市場實踐的時候。法律不是市場的靈丹妙藥。在市場經濟中,忠德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
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各行各業(yè)的工作,都需要有充滿敬業(yè)精神和忠德的態(tài)度,需要我們投入忠誠和善意。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才能享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加強忠德教育的原因。對自己職業(yè)的忠誠,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是我們應當具有的工作態(tài)度,也是一個忠德的員工應當具有的德性。朱熹說:“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保?]2878因此,忠誠(忠德)不僅是人的美德,更是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素。只有具有忠德的工作態(tài)度,只有懷有忠德素養(yǎng)的員工,只有擁有忠德的職業(yè)精神,我們才能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實,從事職業(yè)工作,就是在做人。做人首先就是立德。在職業(yè)分工中,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就是忠。在市場經濟中,員工不忠,生產或者銷售劣質產品,不僅自己“喪其德而增人怨”,而且還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
由此可見,忠德對員工、企業(yè)和市場是何其重要。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保?7]朱熹的忠德要求我們忠心立德為本,進德修業(yè),修己安人,致知力行,最后達到拔本塞源的道德境界。因此,朱熹的忠德思想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們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學習忠德,懂得忠德,尤其是我們的黨員員工,更要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隨時隨地要體現出忠于人民、忠于國家的態(tài)度和行為。毛澤東同志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保?8]
忠德是職業(yè)人的立身之本,是企業(yè)和事業(yè)機關單位的立業(yè)之本,也是國家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立國之本。需要全體市場參與者和市場主體,提高自己的忠德修養(yǎng)和忠德境界,這樣我們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通過市場交易,為廣大人民服務,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六、愛國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升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光榮的道德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感召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如蘇武、戚繼光、林則徐、陳天華等。這些人都是公忠愛國的典范,值得現代人敬仰和學習。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fā)揚,賦予其新的涵義。”[23]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朱熹的忠德思想對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張岱年也說:“在社會主義時代,愛國主義應是道德的第一原則,這一行為規(guī)范仍可用‘忠’來表示。為了區(qū)別于忠于個人的忠,可以稱為公忠?!沂且豁椃浅V匾牡赖乱?guī)范?!保?0]
愛國精神屬于中國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它強調增強人們的國家意識、團結意識,強調激發(fā)民族志氣,用奮斗目標激勵人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朱熹在解釋“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時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余法,而亦無待于推矣。曾子有見于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诹x亦通?!保?]72朱熹從“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角度,對“一”做了精彩解釋。這種“一”就是忠。無論是“圣人之忠、賢者之忠、學者之忠與眾人之忠?!保?6]盡心盡力為國為民,愛國則是忠德的第一要素,也是忠德亙古不變的核心價值。
如果我們忽視朱熹的忠德思想,可能就會失去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論資源,這對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朱熹的忠德思想,將其合理的因素轉化為可以為當代利用的思想資源?!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指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信、敬業(yè)奉獻?!边@是繼承忠德的合理的道德價值,是對傳統(tǒng)忠德(包括朱熹的忠德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發(fā)展的典范。
可以說,“儒家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tǒng)源遠流長,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人們逐漸形成‘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強調了個體對社會責任,為了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建設而奮斗不息?!保?2]朱熹的忠德的愛國主義內涵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儒學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朱熹為儒家忠德思想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在保持忠德原始內涵的同時,將忠德的內涵拓展為具有廣泛的、普遍意義的個體之忠、家庭之忠、社會之忠、職業(yè)之忠和愛國之忠。換言之,朱熹把忠的政治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人們的一種普遍德性,即成為眾德的基礎,具有“仁”一樣的價值和價值承載功能,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1495.
[2]忠經·孝經[M].盧付林譯注.武漢:崇文書局,2007:3.
[3]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156.
[4]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418.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96.
[6]孔祥林.孔子“忠”的意義及其當代價值[J].孔子研究,2003(4):72.
[7]黎靖德.朱熹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358.
[8][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劉曙光等譯.北京: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1999:20-30.
[9]陳金華.倫理學與現實生活——應用倫理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03.
[10]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22.
[11][德]賴默爾格·羅尼邁爾.21世紀的十誡:新時代的道德與倫理[M].梁晶晶、陳群譯,李雪濤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93.
[12]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281.
[13]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817.
[14]張京華.近思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2010:695.
[15]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96.
[16]歐陽輝純.理念與行為的統(tǒng)一:中國倫理思想論集[M].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83.
[17]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48.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
[19]習近平.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
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聯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J].孔子研究,2014(5):6.
[20]張岱年.試論新時期的道德規(guī)范建設[J].道德與文明,1992(3):3.
[21]趙炎才.中國傳統(tǒng)忠德基本特征歷史透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17.
[22]歐陽輝純.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價值分析[J].桂海論叢,2014(2):21.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