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瑯琊王氏:600余名士92宰相 50字家規(guī)成就“中古第一望族”
作者:劉占召(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十九日辛未
耶穌2017年6月13日
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譽。從西漢至隋唐年間,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傳62人,有92人擔任過相當于宰相的官職。除了政治上的輝煌,其家族在文化藝術(shù)上也是累世風(fēng)流,人才輩出,在書法、音樂、繪畫及文學(xué)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譽為一時之冠冕。南朝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沈約評價:“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lián),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代表人物有:
王吉(?-前84年),字子陽,西漢時期經(jīng)學(xué)家,始家皋虞(今山東即墨市),后徙臨沂都鄉(xiāng)南仁里(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qū)白沙埠鎮(zhèn)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瑯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孫王崇均位至三公。經(jīng)王吉祖孫三代努力,為瑯琊王氏的興盛奠定了基礎(chǔ)。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孫,字休徵,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其人以孝聞名于世,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主人翁,有“孝圣”之稱。臨終時,留下《訓(xùn)子孫遺令》,為王氏家族立下家訓(xùn)。
王戎(234-305年),王祥從兄王雄之孫,字濬沖,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長于清談,以精辟的品評與識鑒著稱。
王導(dǎo)(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覽之孫,字茂弘,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quán)的奠基人之一,于平定叛亂、穩(wěn)定朝局建功尤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他也將瑯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歷史巔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覽曾孫、王導(dǎo)之侄,字逸少,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獻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與其父并稱為“二王”,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
王融(467-493年),王導(dǎo)六世孫,字元長,南朝齊文學(xué)家,文學(xué)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體詩“永明體”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王褒(約513-576年),王導(dǎo)八世孫,字子淵,南北朝文學(xué)家。蕭梁時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繼位后拜為侍中,后遷吏部尚書、右仆射,此后歷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端鍟贰杜f唐書》《新唐書》分別著錄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現(xiàn)存詩歌47首,以邊塞詩最佳。
瑯琊王氏家訓(xùn)
瑯琊王氏之所以能在魏晉南北朝風(fēng)云際會的歷史進程中保持家族門第的綿延不衰,與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嚴格的家教門風(fēng)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與家族子孫對孝悌、德行、勤儉、好學(xué)等家風(fēng)自覺地承襲和恪守密切相關(guān)。
從漢末王祥至劉宋王僧虔以及以南入北的王褒,瑯琊王氏都有告誡子孫立身處世的家訓(xùn)。王祥臨終時留下《訓(xùn)子孫遺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讓”五者為立身之本;王僧虔作有《誡子書》,告誡子孫不要憑借祖蔭入仕,“況吾不能為汝蔭,政應(yīng)各自努力”,應(yīng)讀百卷書,勤學(xué)努力,建功立業(yè);王褒著有《幼訓(xùn)》,要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釋之學(xué),同時希望兄弟之間手足相連,立身行道,始終如一;王筠在《與諸兒書論家世集》中則借沈約之言回顧了家族的興盛歷史,勉勵子孫“汝等仰觀堂構(gòu),思各努力”。
視頻腳本
信德孝悌代代傳——瑯琊王氏家風(fēng)
兩晉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繽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精神藝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后很多代人。眾多名門望族子弟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著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名門望族中,瑯琊王氏是舉足輕重、富有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其流傳下來的家訓(xùn)一代代傳承,至今仍有良好的教育意義。
【孩子們朗讀王氏家訓(xùn)】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p>
孩子們正在誦讀的是傳誦1800多年的瑯琊王氏家訓(xùn),也是瑯琊王氏奠基人之一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無論世事如何變更,無論王氏后裔身處何境,這50個字的家訓(xùn),都未曾有過改動。
孝友祠
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孝友村,王氏家訓(xùn)是每一個人成長的準則、為人處世的規(guī)矩。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體力行,將之傳承至今。
孝友傳家,歷來是王氏家族的傳統(tǒng)。其中,王祥以“臥冰求鯉”“風(fēng)雨守柰”“黃雀入幕”等孝行聞名,堪稱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時,顧不上休息,親嘗湯藥、衣不解帶地日夜伺候。臘九寒天,河水都結(jié)上了厚厚的冰,為了讓母親吃上魚,王祥躺在冰凍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來捕魚。這段故事甚至被收錄在《晉書》中,作為歷史佳話流傳下來。
王祥的弟弟王覽通情達理,一生愛護兄長,以友愛著稱。兩人的孝友文化,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王祥第48世后裔、臨沂市蘭山區(qū)望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偉勛:
明嘉靖南巡的時候路過這個地方,聽說了王祥臥冰求鯉、伺候繼母的故事和王覽友愛兄長的故事,很受感動,御賜了“孝友格天”四個字。這個村原來叫王家雙湖,后來改名為“孝友村”。這個村名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孝友格天”牌匾和王氏家訓(xùn)
在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和道德修養(yǎng)中,“孝”作為一種歷代沿襲的傳統(tǒng)美德,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爸页急爻鲇谛⒆又T”,有對父母的孝親美德,才能勤于為政,忠于國家。
臨沂市蘭山區(qū)望族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孝敬:
史書記載,王祥原來在家孝順父母,50多歲才出去做官,到80來歲做到三公太保。他以孝理政,在睢寧任官時,以孝治睢寧,取得很好的效果,走的時候老百姓都舍不得讓他走。
在孝友家風(fēng)影響下,瑯琊王氏人才輩出,其中不少成為名臣顯宦。漢魏以來數(shù)百年間,瑯琊王氏家族中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傳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書25人,有92人擔任過相當于后世宰相的官職。
到了東晉時期,王覽之孫,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東晉政權(quán)的奠基人之一王導(dǎo)更是將瑯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歷史巔峰。
王導(dǎo)為官識見深遠,于軍旅未息之際便率先意識到了教化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主張設(shè)庠序,以正人倫風(fēng)化之本,通過學(xué)校教育讓大家做到父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從而規(guī)范社會秩序,讓老百姓知恥有禮。他還首建東晉史官制度,使朝廷事務(wù)有故例可循。
除了政治上的輝煌,瑯琊王氏在文化藝術(shù)上也是累世風(fēng)流,人人有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文章流傳于世的共73人,擅書者43人,從王覽、王正、王曠、王導(dǎo)到王羲之……諸多王氏子孫在書法、音樂、繪畫及文學(xué)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譽為一時之冠冕。
王覽曾孫、王導(dǎo)之侄,“書圣”王羲之是瑯琊王氏中文藝氣息最為出眾的子弟。作為中國書法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融通古今,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碑刻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厲害,與王羲之并稱“二王”。受王羲之、王獻之影響,瑯琊王氏愛好書法的人很多,并且在書法這方面都很有成就,幾乎每一代都有書法家出現(xiàn)。
管仲有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薄岸Y義廉恥”不僅是治國大綱,關(guān)系著國家的興衰存亡,對于家庭同樣也是如此。國無綱紀則亂,家無綱紀則廢。王祥對此深有體會,把“臨財莫過乎讓”寫進家訓(xùn),教育族人在對待財物上要以禮避讓、循禮行義、立廉知恥。
瑯琊王氏雖大都官居高位,卻不以官謀財,清儉自律,臨財以讓,將廉儉家風(fēng)代代相傳。
王祥第48世后裔、臨沂市蘭山區(qū)望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王偉勛:
“臨財莫過乎讓”,體現(xiàn)出在財富面前,能夠謙虛謙讓,這是重要的為人處世準則。王氏家訓(xùn)強調(diào),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廉潔品性。
縱觀王祥出仕后的行為,一直布衣蔬食,非己之財,雖賜不取,以致不蓄余財,“家無宅宇”。東晉宰相王導(dǎo),“簡素寡欲,倉無儲谷,衣不重帛”,他率先穿布衣,勸元帝戒酒,引導(dǎo)國人效仿;南朝宋宰相王弘“家無余業(yè)”,為政“省賦簡役,百姓安之”;王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期間,清廉秉政,興利便民,遇“東土饑荒,輒開倉賑貸”,且令斷酒一年,對當時繁重賦役,每上疏爭之。
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對于立家興業(yè)更是至關(guān)重要。正是因為知禮儀、懂廉儉,王氏家族千百年來廉潔從政,贏得了世人的景仰與贊頌,并使子孫繁衍不息,家業(yè)枝繁葉茂。
瑯琊王氏家風(fēng)良好,其子弟當朝理政也像治家一樣清廉持法,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樼鹜跏稀芭R財避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朝野享有盛譽,為此,朝廷有時專門用王氏子弟去矯正貪污不法的積弊。如劉宋時王鎮(zhèn)之為官清廉自守,武帝特將其授為廣州刺史,并說“嶺南積弊,非此不康”。正因為瑯琊王氏家族具有輕財重義、儉樸持家、廉潔從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才使其不為財物所累,永葆進取奮斗的朝氣,較好地履行了所任官職。
瑯琊王氏在東晉南北朝的政壇上,廉潔勤政,政績卓著,對當時的政治改革、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千百年后,我們重讀王氏家訓(xùn),“言行可覆”“推美引過”“揚名顯親”“臨財莫過乎讓”……句句箴言,猶在耳畔,歷久彌新。
瑯琊王氏家訓(xùn)中提倡的“信、德、孝、悌、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獨有的“國家”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治國從治家開始。在今天,瑯琊王氏家訓(xùn)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自勵精神,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sh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
瑯琊王氏家規(guī)摘編
信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摘自王祥《訓(xùn)子孫遺令》
【注釋】
①夫: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②覆:考核查對的意思。
③至: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最高、最大。
【譯文】
說話做事經(jīng)得起考察與核實,這是誠信的最高境界。
德
推美引過,德之至也。
——摘自王祥《訓(xùn)子孫遺令》
【注釋】
①推:讓出,獻出。
【譯文】
將美好的名聲讓給別人,自己甘愿背上不好的名聲,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孝
揚名顯親,孝之至也。
——摘自王祥《訓(xùn)子孫遺令》
【注釋】
①顯親:使雙親榮顯。
【譯文】
自己立業(yè)揚名,讓父母感到榮耀,這是孝敬的最高境界。
悌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摘自王祥《訓(xùn)子孫遺令》
【注釋】
①怡怡:指兄弟和睦的樣子。
【譯文】
兄弟融洽,家族和睦興旺,這是悌的最高境界。
讓
臨財莫過乎讓。
——摘自王祥《訓(xùn)子孫遺令》
【譯文】
面對財富,沒有比謙讓更高尚的了。
臨沂書圣閣
專家觀點
劉占召:瑯琊王氏的從政品格
瑯琊王氏為中古第一望族,在漢唐期間產(chǎn)生了600多位歷史文化名人,90余位宰相,二十四史中有3部歷史列傳居首者為瑯琊王氏:王祥為《晉書》列傳首卷,王弘為《宋書》列傳首卷,王儉為《南齊書》列傳首卷。東晉以后興起于江左的一支,系王祥、王覽的子孫。王祥不僅以美好的孝行為這個家族奠基,他的言行也成為后世子孫恪守奉行的榜樣。
王祥臨終時曾留下這樣的家訓(xùn):“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睘槿吮砝锶缫?、有始有終,信守諾言,不圓滑世故,這是誠信;把榮譽和成績讓給他人,過失和責任勇于擔當,謙遜低調(diào)、任勞任怨,此為“推美引過”;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養(yǎng)、建立功業(yè)以彰顯父母養(yǎng)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這是對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升華;兄弟團結(jié),家族和睦,此為悌;面對利益懂得謙讓,生活保持清廉儉樸,上述五條便是王祥所堅守的“立身之本”。王祥生逢亂世,母寡弟幼,但他卻孝敬繼母三十年如一日,體現(xiàn)了善始善終、任勞任怨的堅韌品格,這種孝行是在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之后磨煉出來的人性光輝,具備感發(fā)人心、促人向善的精神力量,不僅感化了繼母,還引導(dǎo)了弟弟王覽的善心。王祥擔任徐州別駕后,移風(fēng)易俗,涵養(yǎng)正氣,以博大的胸懷和氣度去感化一方百姓。他的一生,可以說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家訓(xùn)的內(nèi)涵。
王祥家訓(xùn)對其子孫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史書載“其子皆奉而行之”?,樼鹜跏祥|門孝睦,王徽之愛護弟弟王獻之、謝道韞(王羲之兒媳)幫助小叔王獻之辯論、王僧虔培養(yǎng)侄子王儉成為名相……他們愛護家人,情同知己,真摯之情讓人感動!這是對王祥“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訓(xùn)的堅守?,樼鹜跏喜灰载敻粸槿松非蟮哪繕?,西晉王衍“未嘗謀貨利之事”,東晉王導(dǎo)“簡素寡欲,倉無儲谷,衣不重帛”,劉宋王弘“雖歷藩輔而不營財利,薨亡之后,家無余業(yè)”,他們雖然位居宰相,也不改清廉儉樸的生活。至于“推美引過”,王導(dǎo)便是典范。作為東晉的開國宰相,他制定了“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的施政方針,禮賢下士,團結(jié)南北士人。他還在歷次叛亂中謙遜謹慎,扶危定亂,穩(wěn)定了東晉朝局。謙遜低調(diào),對權(quán)勢存有敬畏之心,王僧虔也是很好的典范。齊武帝曾任命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因為侄子王儉已經(jīng)擔任此職,“一門有二臺司,實可畏懼”,于是王僧虔以“君子所憂無德,不憂無寵”為由,堅決推辭。
“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入仕的目的不是為了稻粱謀,而是為了家族的榮耀和實現(xiàn)士人拯時濟世的人生理想。王祥去世后,來吊唁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無雜吊之賓”,他的族孫王戎稱嘆曰:“太??芍^清達矣!”王羲之為官時,反對窮兵黷武的北伐,體恤百姓的艱辛,減省賦稅,開倉濟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忘其力身”,其《斷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懸,吾夙夜憂”,這都體現(xiàn)了他不計個人利害的忘我精神。王羲之的政治使命感和歷史擔當引起了后人的共鳴,元代趙孟頫稱贊他“為當晉室第一流人品”。
瑯琊王氏恪守祖訓(xùn),自覺砥礪品行,他們崇尚清廉的生活,對家人以道義相期許,始終對官爵保持著謙遜敬畏的態(tài)度,從政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利濟天下百姓,這種使命感讓他們處處自律,時刻清醒。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