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虹霞】論音樂風格的概念來源及構成要素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30 20:54:00
        標簽:

        論音樂風格的概念來源及構成要素

        作者:王虹霞(曲阜師范大學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臨沂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六日丁亥

                  耶穌2017年6月29日

          

        摘 要:“風格”一詞與英文“style”最初都與木質(zhì)條棒、條枝相關,木條又與棍棒、柵欄、范圍、外表或筆桿、寫作、表述有關,故得“表現(xiàn)”、“方式”諸義?!耙魳凤L格”是對復數(shù)性音樂存在、音樂現(xiàn)象的一種形式特色的歸納與總結,是指比較穩(wěn)定、共性的音樂樣態(tài)。音樂風格的構成要素主要在主題、意境及其音響形式、行為形式。意境分自然意境、人世意境、超世意境等,音響形式主要在音色、節(jié)奏、旋律、調(diào)式等,行為形式主要在吹、拉、彈、打、唱等發(fā)聲行為及相關輔助行為。

         

        關鍵詞:風格; 音樂風格; 構成; 要素; 意境;音響; 行為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ZX04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4YJA720006)

         

        科拉洛夫說:“風格曾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理論概念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古典主義理論家和啟蒙時期的美學思想家廣泛地論述了與風格有關的問題。其后的美學和藝術學所有學派都沒有忘記風格,無一例外?!?sup>[1]270李斯特強調(diào):“聽覺……帶給大腦一些和聲音感覺相聯(lián)系的感情,帶給大腦一些由各種不同聲音的形象所引起的思想……只要通過‘風格’就可以了解藝術家的構思的完整性或動人之處……”[2]5

         

        顯然,音樂的“風格”概念不僅指音樂的音響形式,也指音樂本身(音響)所反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李斯特把音樂的音響形式稱為“聲音的形象”,說“這些形象的連續(xù)、組合就可以形成旋律、節(jié)奏與和聲”,并以“形式的美”、“感情的美”兩個概念來分析音響形式與音樂感情的關系[2]5,說“天才最后用情感和形式的完全統(tǒng)一來表現(xiàn)自己,情感和形式的統(tǒng)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開,互為表里,這個就是另一個發(fā)出來的光”[2]7。

         

        筆者認為,音樂風格包含音樂作品風格和音樂行為風格兩個大類,其中作品風格又可分為文本風格、音響風格、意境風格三種。文本風格是歌曲之歌詞及樂曲之樂譜的特色,音響風格是聽覺效果上其聲音產(chǎn)生與組合的特色,意境風格是音響形式所蘊涵的意象與思想之特色,而音樂行為風格則是演唱、演奏、指揮等行為的特色。厘清音樂風格的概念來源,解讀音樂風格的構成要素,是音樂美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

         

        一、音樂風格的概念來源

         

        漢語“音樂風格”一詞英文寫作musical style,其核心含義在“風格”、“style”一詞。厘清“風格”、“style”一詞的含義,是明晰“音樂風格”概念及有關“音樂風格”理論問題的前提。而總體言之,中文“風格”與英文“style”最初都與木質(zhì)條棒、條枝相關,木條又與棍棒、柵欄、范圍、外表或筆桿、寫作、表述有關,故“風格”一詞的核心意思是“表現(xiàn)”、“方式”。

         

        (一)“風格”

         

        “風格”一詞在先秦兩漢未出現(xiàn),開始出現(xiàn)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這個詞的構成而言,“風”是指“風氣”、“風尚”、“風度”、“作風”,而且漢語的“風”多有動態(tài)、優(yōu)美之義;“格”則為“條格”、“框格”、“品格”、“格式”,引伸之后又有分隔、區(qū)分之義。由于“風”有流動性以及美好語言意象,所以“風格”也同樣有流動、變化性以及美好意象。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風格”一詞的用法大體有以下四種:

         

        1、指人的良好精神品格。如《世說新語·德行》:“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薄侗阕印ゅ谟[》:“鄭君本大儒士也……其體望高亮,風格方整,接見之者皆肅然。”《北史·張亮傳》:“亮性質(zhì)直……然少風格,好財利,久在左右,不能廉潔。”《太平御覽》卷443:“袁淑……少有風格,年數(shù)歲,伯湛謂家人,此非凡兒?!饼R己《還黃平素秀才卷》:“如君好風格,自可繼前賢?!保ā度圃姟肪?39)

         

        2、指人的良好儀容樣態(tài)。如唐李群玉《同鄭相并歌姬小飲戲贈》:“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風格只應天上有,歌聲豈合世間聞。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全唐詩》卷569)唐趙璘《因話錄·商上》:“(韋氏)即兵部之姨妹也,余雖不及見,每聞長屬說其風格容儀真神仙也。”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曼云)風格雖不及梧仙,而風鬟露鬢,妙麗天然?!毕Ъt生《有贈十四章并序》:“錦瑟年華正妙齡,可人風格自亭亭,鶯聲百囀珠喉脆,猶記當筵側(cè)耳聽。”(《申報》1874年10月20日)

         

        3、指藝術作品的良好樣態(tài)。如《顏氏家訓·文章》:“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文心雕龍·議對》:“漢世善駁,則應劭為首;晉代能議,則傅咸為宗……及陸機斷議,亦有鋒穎,而腴辭弗剪,頗累文骨。亦各有美,風格存焉。”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坐中薛華善醉歌,歌辭自作風格老?!保ā度圃姟肪?17)《太平御覽》卷748:“《書斷》曰:晉薄紹之……善書憲草。風格秀異,若干將出匣,光芒射人?!?/p>

         

        4、泛指事物的特色或出色。如《太平廣記》卷342:“唐貞元中,河南獨孤穆者,客淮南。夜投大儀縣宿。未至十里余。見一青衣乘馬,顏色頗麗。穆微以詞調(diào)之,青衣對答甚有風格?!逼阉升g《聊齋志異·丐仙》:“(陳九)居數(shù)日,容益光澤,言論多風格。”近人葉圣陶 《火災·歸宿》:“那些房屋與蜂房式的店鋪或廠屋全然兩樣,有各異的風格和結構?!?

         

        以上四種用法分別說的是品格特色、儀容特色、藝術特色及泛指特色。就音樂評價或音樂學而言,“音樂風格”概念主要指上述中的第三、四種含義。

         

        (二)“style”

         

        根據(jù)相關的詞源學文獻,可知“style”一詞來源于stile,stile在古英語中作stigel或stile(攀登裝置、階梯),與stigen(攀登)相關,來源于原始日耳曼語stig(攀登)。stile是攀登裝置、梯子的意思(device for climbing, ladder),與stigen(to climb,攀登)這詞相關,stigen來源于原始日耳曼語stig(toclimb,攀登),意思都與木質(zhì)樓梯(stair)相關。

         

        “style”作為名詞,源于14世紀早期的stile,有“書寫工具、筆、手寫筆”及“書面話語、敘事、論文”兩類意思,同時也有“一種特色的修辭方式或表達方式、表達模式”之意,也有“生活方式、樣子、行為、表現(xiàn)”之意。名詞style源于古法語stile、estile,是“形式、時尚、表現(xiàn)、樁子、柵欄”的意思;又源于拉丁語stilus,是“樁子、寫作工具、寫作方式、表達模式”的意思,或許與stick(棍棒、刺戮)的來源相同。stick變至style,或受希臘語stylos(支柱)一詞的影響,但也可能兩者并無直接相關。style作為區(qū)別于substance(材質(zhì))義的用法首見于1570年代,作為mode of dress(穿著樣式)義則源于1814年。

         

        “style”作為動詞,最初用于16世紀,當時的意思是“有標題的表達”(address with a title),在16世紀60年代是“給予起名”(togive a name to)的意思,來源于style的名詞義。據(jù)相關語言學史料,作為“時尚形式”義(尤其指頭發(fā)形式),首用于1934年;俚語中作為“行為或表演的引人注目方式”義,首用于1974年,是非洲裔美國黑人的俚語用法。

         

        “style”一詞的核心義是表現(xiàn)、樣子、形式、方式,但它最初與樁子、柵欄、筆桿、寫作等有關。而《說文解字》以“木長貌,從木,各聲”釋“格”字,此“格”本義即木條、長枝。因此,中文“風格”與英文“style”最初都與木質(zhì)條棒、條枝相關,木條又與棍棒、柵欄、范圍、外表或筆桿、寫作、表述有關,故得“表現(xiàn)”、“方式”等含義。

         

        (三)音樂風格

         

        明白了“風格”的內(nèi)涵,所謂“音樂風格”便容易把握了。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中文“風格”或英文“style”,在內(nèi)涵上都有范圍、分割與表現(xiàn)、表象、方式之義,其中與他者相區(qū)分的意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分割、區(qū)別正是強調(diào)其特色,此是風格尤其是藝術風格或音樂風格的要義或本質(zhì)。

         

        王沛綸《音樂辭典》、《音樂字典》將“style”譯為“式樣,風格”[3]454,[4]187;意大利文作stile,或作stilo,王沛綸譯為“式樣,形式,格調(diào),風格”,并舉S.osservato, S.acappella, S.grandioso, S.rigoroso四詞為例(分別指嚴格形式[專指歌詠]、教堂風格、完整作品或完整演奏、嚴格式形)[3]450,[4]184??抵帯洞箨懸魳吩~典》說英文style所對應的是拉丁文stilus、意大利文作stile、德文stil、法文style、西班牙文estilo,并將英文style、style analysis解釋為:

         

        “風格。藝術中,演奏或表現(xiàn)的方式。在一首音樂作品中,‘風格’表示處理所有成分的方法——形式、旋律、節(jié)奏等。事實上,此名詞可應用于單獨的作品中(例如,Tristan的風格與名歌手Die Meistersingsr風格之比較);應用到作曲家上(華格納的風格與貝多芬風格的比較);應用到作品的類型(歌劇風格、交響曲風格、經(jīng)文歌風格、教會風格);媒體方式上(器樂風格、聲樂風格、鍵盤風格);應用到作曲方式上(對位風格、和聲風格、單音風格);在國家上(法國風格、德國風格);應用到時期上(巴羅克風格[按:即巴洛克風格]、浪漫派風格)等。還有,這種名詞有時可用于混合上,例如‘貝多芬的交響風格’、‘德國浪漫派風格’、‘巴羅克器樂風格’等?,F(xiàn)代風格分析的創(chuàng)始者是桂多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5]1267-1268

         

        所謂“音樂風格”,其實大意就是指“音樂特色”而已,《辭?!愤@樣解釋“風格”:“(1)風度格調(diào)?!?)猶風韻?!?)作家、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藝術特色?!?sup>[6]458-459而繆天瑞主編的《音樂百科詞典》“音樂風格”詞條則說:“音樂風格(music style),從某一時代、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以至某一作曲家的相當數(shù)量的代表性音樂作品中顯現(xiàn)出來的帶有共同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原語style有時亦作體裁解?!?sup>[7]718——所以“風格”指個性或特色,這是確鑿無疑的或清晰的。但“風格”概念指代、指稱具體什么形式特色,卻是模糊或包羅萬象的,康謳《大陸音樂詞典》、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等有關“風格”的概念群可證,故保加利亞國立音樂學院科拉洛夫說:“藝術風格乃是審美范疇?!袝r風格被理解為一個流派作品中的藝術手法的共性(如巴洛克風格);有時被理解為某一藝術家創(chuàng)作手法的特色;第三種理解為特定類型的表現(xiàn)力(十七世紀意大利歌劇中的rappresentatvo風格);第四種理解為藝術陳述的性質(zhì)或體裁(壯士風格),等等?!?sup>[1]270-271

         

        以上是對“風格(style)”、“音樂風格(musical style)”這種詞匯或概念作了一個中西詞義溯源的考察,并引用音樂學界的權威解釋來對“音樂風格”概念作了一個界定。由上分析可知,所謂“風格”或“style”是范圍、分割與表現(xiàn)、表象的問題,與他者區(qū)分性、分割性的表現(xiàn)或表象就是“風格”或“style”。所以,所謂“音樂風格”是在陳述、描述對復數(shù)性(多數(shù))音樂存在、音樂現(xiàn)象的一種形式特色的歸納與總結,是對一類對象的類歸納或類分析。而且所謂的音樂風格至少有這樣一些屬性或規(guī)定性:(1)它是音樂表現(xiàn)中帶有共同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2)其范圍可以是群體的,也可以是個人的;(3)可以是音樂性質(zhì)上的,也可以是流派意義上的;(4)可以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也可以表現(xiàn)在表演上。

         

        要之,“風格”論實際上就是一種“特色”論,“格”意味著條格、限制、規(guī)定、范圍,“風”意味著總體、無形、流動、方向及可生發(fā)無限生機的魅力,故而“音樂風格”就是一種動態(tài)性、生機性的形式限定,是一種形式特色與魅力特點。而且“音樂風格”是指比較穩(wěn)定、共性的音樂形式、音樂樣態(tài),尤其是指有別于他者而自樹其特色的形式、樣態(tài),是在“同質(zhì)”之下的“同類歸納”與“異類區(qū)分”中樹立起來的,是同類中的共性(歸納)又是異類中的個性(區(qū)分)。

         

        二、音樂風格的構成要素

         

        漢語“音樂”一詞,其“音”字實本指歌聲,其“樂”字實本指樂曲[8][9][10]。《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東漢鄭玄注《樂記》曰:“……音則今之歌曲也?!纫舳鴺分案善萦痨钢^之樂’者,言以樂器次比音之歌曲而樂器播之,并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謂之樂’也?!?/p>

         

        漢語“音樂”這詞與英文 “music”這詞的本義類似,都指聲樂、器樂之綜合。就music的詞源而言,希臘神話體系里主管文藝及天文等的繆斯女神(muses,復數(shù)名詞)共有九位,其中Euterpe擅笛,Polyhymnia擅歌,二者被奉為音樂女神,故后由muses(繆斯)衍得music(音樂)一詞。故無論是中文“音樂”或英文“music”都指聲樂、器樂之綜合,只不過“music”不如中文“音樂”直接表達了聲樂在音、器樂在樂故總稱“音樂”之義。

         

        音樂風格的構成要素是多樣復雜的,它既有思想感情等審美內(nèi)涵方面的要素,也有音樂音響與音樂行為等形式方面的要素。主題、意境及其音響形式、行為形式是音樂風格的最基本要素。

         

        (一)主題

         

        主題取決于音樂作品所描述的對象,比如從感情看有戀情、友情等主題,從實物看有風景、植物、動物等主題。主題不同于意境,但主題會約束音樂風格的建立與表達。相同類別的主題雖然不一定音樂風格相同,但不同類別的主題其音樂風格卻實難相同或相似。主題不是審美的、感受的,而是事實的、實在的,主題是作品的敘述中心及意境所寄。

         

        (二)意境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詩話》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這話于音樂創(chuàng)作(含二次創(chuàng)作)也是成立的,也可謂作樂之妙、奏樂之妙、聽樂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音樂的意境構成是音樂的風格構成的最高構成,每一件、每一種音樂都必有形式構成,但實不是每一件、每一種音樂都必有意境構成,因為意境是有意味、思想的東西。

         

        意境之“意”是意思、意味、意義,意境之“境”是境象、境況、境界。簡言之,“意境”就是“有意味的境象”與“有境象的意味”,此就是“意象”之謂,而“意象”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或“有形式的意味”。“象”字本來就表示某種形式存在,《韓非子·解老》曰“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管子·七法》曰“……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周易·系辭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又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深奧),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此“象”即指形式存在,尤其是視聽或意想的對象形式之存在。

         

        “意境”是基于客觀境象又超越客觀境象而延伸出的境象想象,它依賴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特色與水平,又依賴欣賞者的欣賞趣味與能力。就音樂意境而言,音樂音響為人所感知的直接境象加上聽者的境象想象才可能產(chǎn)生音樂意境,它是主客觀混生,有無限共存。——意境是有境象、意象、形象的,也是有意味、意義、旨趣的,音樂的意境構成,從意境屬性方面去分可分為自然意境、人世意境、超世意境,分別指向天物、人事、神道等等。

         

        ——“自然意境”,自然在音樂中表現(xiàn)極為普遍。中國琴曲《瀟湘水云》、《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陽春白雪》、《梅花三弄》等都是表達自然的意境,《漁樵問答》、《醉漁唱晚》則是表現(xiàn)人們在自然意境中涵泳的灑脫自在,《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所表現(xiàn)的主要也是自然意境。即如《瀟湘水云》、《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漁樵問答》、《醉漁唱晚》等曲的曲名,就直接濃縮、點睛了該曲的自然意境。就好像舒曼所寫標題音樂之標題是為了“把聽眾帶到了一個特定的意境中,讓他們自由地幻想”[11]10,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與柴科夫斯基《天鵝湖》的標題也表達了具有濃厚美感趣味的自然意境。

         

        ——“人世意境”,主要指人間生活的愛恨哀愁。這在歌曲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大量民歌以及現(xiàn)今流行歌曲,都以人世意境見長,故尤為世人所喜聞樂見?!抖Y記·樂記》所記魏文侯與子夏談“古樂—新樂”,魏文侯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此就因為俗樂所表現(xiàn)的多是人世意境,與世俗個人十分貼近。《荀子·禮論》所謂“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所以養(yǎng)耳也”,也是這個世俗生活的道理。

         

        ——“超世意境”,主要指宗教之類音樂的意境。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彌撒曲、經(jīng)文歌以及巴洛克時期的神劇、經(jīng)文歌、受難曲、彌撒曲、圣詠前奏曲等,都擅長超世意境,它們要塑造或表達的是神圣超絕的宗教意境。在中國,象作有管弦樂曲《孔廟大晟樂章》的臺灣籍作曲家江文也及作有《圓照寺佛教圣歌集》、《性靈深處》的廣東籍作曲家黃友棣的相關具有宗教精神的音樂作品,皆極富有超世意境。

         

        自然、人世、超世三種類型的意境,乍一看這是屬于題材、內(nèi)容方面的東西,似乎不屬于音樂風格的范疇,但其實不然。音樂的所謂“風格”,不是一個空洞的東西,而總是附著在某種載體或形式并賦予意義世界才得以深刻地出現(xiàn)或顯現(xiàn),故意境特色本身就是音樂風格的重要元素,甚至是最內(nèi)核、最高層的風格元素或風格體現(xiàn)。

         

        (三)音響形式

         

        音樂的形式構成是由音響形式以及創(chuàng)造音響形式的行為形式所構成的。所謂“行為形式”就是指演奏行為或演唱行為。音樂的行為形式是音樂的音響形式的來源,音樂的音響形式是音樂的行為形式的相關結果。

         

        音樂的音響、行為兩形式是有關系的,但在風格問題上也可以相對獨立地去看待。如演奏風格、歌唱風格就是一個行為形式問題,這種行為風格的評價離不開作為行為之結果的音樂音響,但表演者音響形式之外的表演個性是其行為形式所獨有的個性或風格。

         

        作為全部的音響形式——無論聲樂或器樂,音樂最一般的形式構成要素有音色、節(jié)奏、旋律、調(diào)式四種。另外,就更具體的構成而言,聲樂或歌詠所獨有的形式要素是語言、音韻,它是言聲與嗟聲的組合性表現(xiàn);而器樂則主要由鼓樂、吹樂構成。

         

        1、音色。在聽覺上,音色是音樂風格的第一要素,而音色是由發(fā)聲器的材質(zhì)結構決定的。這個發(fā)聲器在聲樂方面是嗓子,在器樂方面是樂器。聲樂方面,如鄧麗君的演唱風格最鮮明的首先在她的歌唱音色上,古人說的“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強調(diào)肉聲即歌聲是最美的;器樂方面,古琴、馬頭琴、小提琴、琵琶等所奏之弦樂是有鮮明風格差別的,這也首先是樂器材質(zhì)及其音色所決定的。有些器樂音色注定無法表達某些意境或風格,有些意境或風格也注定無法用某些樂器聲音來表達。

         

        2、節(jié)奏。節(jié)奏英文為rhythm,始用于1550年代,意思是“壓韻形式、韻律運動”,來自“時間上的運動”之意的拉丁文rhythmus和“有節(jié)奏的流動或運動”之意的希臘文rhythmos。一般言之,節(jié)奏就是“曲調(diào)的快慢緩急”,其一在節(jié)拍(meter),其二在速度(tempo),節(jié)拍概念主要描述重音規(guī)律,速度概念主要描述重音速度。在音樂上,節(jié)奏模式體現(xiàn)音響進行時的基本動態(tài)特征,是音樂風格的重要表征。比如“進行曲”節(jié)奏無法表達“小夜曲”的抒情風格,反之“小夜曲”節(jié)奏也無法表達“進行曲”的風格。

         

        3、旋律。單聲部上有組織、有節(jié)奏的音樂音響之序列謂之旋律,其要素在旋律線和節(jié)奏,而音高的走向所形成的各種類似畫面里單線條之伸展起伏者即是旋律線,它是音樂運動的龍骨或主體性軌跡?!皠勇牭摹⑷菀缀叱男?,總會給予普通的外行聽眾更多的歡樂……古典作曲家和浪漫作曲家都使自己的旋律更容易上口。長旋律線比短促的旋律容易掌握?!?sup>[12]41比如“小夜曲”就以其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成為抒情風格的音樂典型,所以旋律不僅影響音樂風格,而且影響音樂傳播,簡單優(yōu)美旋律最易于識記與詠唱。

         

        4、調(diào)式。調(diào)式是多個高低有異的樂音圍繞某一中心音按一定音程關系組織在一起的音聲體系。由不同歷史、文化造就的各種不同調(diào)式,它們因其音階結構、調(diào)式音級間關系及音律等的差異而各具特色與表現(xiàn)力并通常稱之為“調(diào)式色彩”。調(diào)式和其他表現(xiàn)手法配合,可賦予音樂不同的風格,比如大三度的大調(diào)式明朗、開闊,小三度的小調(diào)式暗淡、柔和。吉卜賽音樂、阿拉伯音樂、印度音樂、印尼音樂、泰國音樂等各有自己的調(diào)式,這些調(diào)式本身是它們音樂風格的核心體現(xiàn)。

         

        (四)行為形式

         

        音樂的行為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聲樂表演和器樂表演中,表演主要在吹、拉、彈、打、唱等發(fā)聲行為及相關輔助行為。同一首樂曲(或歌曲)在不同表演者手中(或口中)展示出其獨特個性的過程,就是音樂風格的行為形式。

         

        音樂藝術的活動是由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三個基本行為構成的,這三個基本行為的主體即作曲家、表演者、聽眾。表演是存在于創(chuàng)作與欣賞之間而相對獨立的行為,表演者是位于作曲者與聽眾之間的人。音樂表演行為包括兩項意義:以現(xiàn)實的音響實現(xiàn)音樂;賦于音響藝術作品的意義[13]20-21。就音樂風格的形式構成而言,音樂表演者或表現(xiàn)音樂者的動態(tài)行為形式也是音樂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文已說過,所謂音樂風格是在“同質(zhì)”之下的“同類歸納”與“異類區(qū)分”中樹立起來的,是同類中的共性(歸納)又是異類中的個性(區(qū)分)。而且此異類又必須是同質(zhì)之下的(同類當然同質(zhì)),如此所謂區(qū)分性“風格”才能體現(xiàn)或成立。就音樂的行為形式而言,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某個人、某群體表演音樂的共有的特性或特點,而且這種特性或特點唯有其所表演的音樂作品與其他個人或群體表演的音樂作品相同或相似或相類,其風格差異才會樹立起來。

         

        換言之,所謂的風格是差異性敘述或差異性標舉,完全不同或無似、無關的音樂作品之表演,其表演行為的特性或特點是沒有可比性的,比如人聲歌唱風格和樂器演奏風格沒有可比性,不可以比較與對說。再具體言之,演唱意大利歌劇的風格與演奏中國古琴的風格就沒有任何比較與對說意義,即這樣的表演行為之特性或特點的對言、對說、對比等沒有意義,甚至根本就不成立,因為歌唱和彈奏不同質(zhì),歌曲和琴曲不同質(zhì)。

         

        注釋:

         

        ①詳見:詞源詞典在線(http://www.etymonline.com)。

        ②stick作為名詞源于古英語sticca(棒、枝、樁、釘),源于原始日耳曼語stikkon(刺、戳)——stikkon的同源詞是古斯堪的納維亞語stik,中部荷蘭語stecke及stec,古高地德語stehho,德語 stecken(棍棒、員工);源于原始印歐語steig(突出的、堅持的)。而stick作為動詞,源于古英語stician(刺穿、刺傷、刺激、保持固定);源于原始日耳曼語stik(刺穿、鋒利)——stik的同源詞是古撒克遜語stekan,古弗利然語steka,荷蘭語stecken,古高地德語stehhan,德語stechen(刺入、刺傷);源于古印歐語steig(堅持、突出)——steig同源詞有拉丁文instigare(鞭策) 、instinguere(煽動),希臘文stizein (穿刺)、stigm(尖頭標記工具),古波斯語 tigra(鋒利),阿維斯陀語tighri(箭),立陶宛語stingu(限制),俄羅斯語stegati(縫制)。

        ③《荀子?儒效》曰“知通統(tǒng)類”,《荀子?正論》曰“以類相從”?!抖Y記?學記》曰“比物丑類”,漢代鄭玄注“比物丑類”曰“以事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

        ④古人將以手動來奏樂稱為“鼓”,如謂“鼓琴”、“鼓樂”、“鼓盆”、“鼓缶”等?!墩f文》曰“箏,鼓弦竹身樂也”,“缶,瓦器……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釋名》曰“枇杷(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墩f文》又曰“鼓,郭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從壴,支,象其手擊之也”,“鼓,擊鼓也,從攴從壴,壴亦聲”。

         

        參考文獻:

         

        [1]康斯坦丁諾夫,安蓋諾夫等.音樂美學原理[C].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7.

        [2]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5.

        [3]王沛綸.音樂辭典[Z].香港:文藝書屋,1968.

        [4]王沛綸.音樂字典[Z].臺北:大陸書店,1983.

        [5]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詞典[Z].臺北:大陸書店,1980.

        [6]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7]繆天瑞主編.音樂百科詞典[Z].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8]王虹霞,林桂榛.音樂的概念、音樂的功能與血氣心知[J].人民音樂,2011,(6).

        [9]林桂榛,王虹霞.“音”字形、字義綜考[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2).

        [10]林桂榛,王虹霞.“樂”字形、字義綜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3).

        [11]方之文.詩的音樂,音樂的詩[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12]菲爾·古爾?。诺渥髑遗判邪馵M].??冢汉D铣霭嫔?,1998.

        [13]許?;荩餮笠魳费芯縖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