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赴歙縣暑期社會實踐感記
作者:徐常鳳(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二日癸巳
耶穌2017年7月5日
起初,對黃山這個地方的了解僅僅是因為這里有一座著名的“黃山”。畢竟,徐霞客的那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已經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以為不到黃山就算沒來過皖南地區(qū),現在想來,不見徽州之美,何談曾訪皖南。
在本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的目的地是具有徽州文化代表性的歙縣。初至歙縣便在十字路口等公交車,明顯的高低起伏的地勢(與平原地區(q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讓我感受到這座縣城建筑的魅力。
車子行駛經過一座橋,橋下的風景一覽無余,這恐怕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溫婉,由此我更加期待這座城市別樣的風情……
我們在某一天去了徽州古城,看了八腳牌坊,走了打箍井街、斗山街、漁梁街,還有徽園……(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古巷小道)白墻灰瓦,青石鋪街,遠處還有連綿的山峰,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座城市靜謐悠遠的美好景致。
在如此詩畫般的地方居住,我想每個人的心靈都會像溪水一樣清澈透明,不污濁也不計較,也許正是這樣,良好的傳統(tǒng)習俗就潛移默化的形成,從而影響了家風的傳承,世世代代,永不斷滅。
當然,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工匠精神,家風傳承”,即從傳統(tǒng)的手工藝人的角度出發(fā),追尋家風對她們技藝的傳承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極其幸運地遇到了制硯世家的傳承人張雨老師。
家住漁梁街的她,臨河而居,河對面青山環(huán)繞,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人特有的氣質,謙遜待人,友好包容。作為傳統(tǒng)的手工藝人,老師并沒有被外界的繁華所吸引,更沒有被金錢所誘惑,而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的守著她最愛的事業(yè)——制硯。
確實這里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而當我真正來到這里的時候,我感覺到有一種東西比如畫風景更美,那就是這里的淳樸風情,匠人的堅守,賣花奶奶的開朗,被采訪老爺爺的熱情,小學生們的信任,是一種讓你能凈化心靈的切身體驗。
當人們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時候,當那種和諧生存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下去的時候,傳統(tǒng)文化自然而然的繼承,家風文化的傳承恐怕就變成當地人約定俗成的習慣了吧,而我現在身處徽州,只有一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時時縈繞在耳邊。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