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洪】“忠恕之道”的思想內(nèi)涵與現(xiàn)實價值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0 19:16:47
        標簽:

        “忠恕之道”的思想內(nèi)涵與現(xiàn)實價值

        作者: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六日丁酉

                  耶穌2017年7月9日


        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于核心地位?!墩撜Z·里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lián)系在一起,這已經(jīng)是很高的定位了。而“一以貫之”更進了一步,明確以“忠恕”為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骨架。在另一篇《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再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作為終生的行為準則,孔子標舉出“恕”為首選,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段重要的論述實為上述“忠恕”說的注腳:“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薄凹核挥鹗┯谌?。”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從積極面講,后者是從消極面講,合起來乃得全面。

         

        正是由于孔子如此推重,后世儒者也便給予高度重視,出現(xiàn)了大量的相關闡釋文字。這些闡釋文字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個是概念本身的釋義;一個是揭示、討論與儒學其他概念的關聯(lián);一個是評價這一概念的意義與價值。由于孔子自己沒有更為具體、詳盡的解釋,也由于闡釋者各自理論傾向的差異,這些闡釋文字之間表現(xiàn)出一定的畸輕畸重的出入。但這種出入互相補充,反而更擴充了“忠恕”的理論蘊涵。

         

        先秦至兩漢的其他文獻中,“忠”主要有二義:其一泛指美德,如“忠,德之正也”(《左傳·文公元年》)、“忠者,德之厚也”(《賈子·大政上》)等。其二專指臣下事君之道,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荀子·臣道》)、“忠者,臣之高行也”(《管子·形勢解》)等?!八 钡脑缙卺屃x也較泛,如“恕,仁也?!保ā墩f文》)儒學經(jīng)典的注疏中,南北朝的皇侃《論語義疏》中開始有了“忠,謂盡中心也”的明確解釋。其后,唐孔穎達疏:“忠者,內(nèi)盡于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度其義于人。”宋邢昺疏云:“忠,謂盡中心。恕,謂忖己度物也?!倍叩挠^點基本一致。由于孔疏本自唐之后成為了科舉考試的“指定教科書”,所以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皇侃到孔、邢,他們的共同點是,變前人倫理評價式的解釋為狀態(tài)描述?!氨M忠心”、“內(nèi)盡于心”都不是明顯的褒贊語。由于這種解釋較為抽象,可以涵括前人種種不同說法,且暗合于理學家喜談心性的傾向,故宋代以降,言及“忠恕”者,大多據(jù)此而生發(fā)。宋儒如二程所云:

         

        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則自忠恕,其致則公平。

         

        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均見《二程遺書》)

         

        朱熹則云: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忠只是一個忠,做出百千萬個恕來。(均見《朱子語類》)

         

        這便開始給予“忠恕”更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到了明儒,特別是陽明的門下及后學,對于“忠恕”的理論內(nèi)涵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甚至創(chuàng)造,如《明儒學案》所錄:

         

        孔門宗旨,惟是一個仁字??组T為仁,惟一個恕字。如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分明說己欲立,不須在己上去立,只立人即所以立己也。己欲達,不須在己上去達,只達人即所以達己也。(羅汝芳)

         

        蓋天地之視物,猶父母之視子……此段精神古今獨我夫子一人得之,故其學只是求仁,其術只是個行恕,其志只是要個老便安,少便懷,朋友便信,其行藏,南子也去見,佛肸也應召,公孫弗擾也欲往……于人亦更不知一毫分別,故其自言曰:“有教無類?!保_汝芳)

         

        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若論善,我既有,則天下人皆有;若論不善,天下人既不無,我何得獨無?此謂人己之心一如。(楊啟元)

         

        忠恕是學者求復其本體一段切近功夫。(聶豹)

         

        對于心學“忠恕”理論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最有力的是金圣嘆。他在《水滸傳》評論中以“忠恕”解釋作品的思想傾向與人物塑造。

         

        綜合上述論述,在“忠恕”的思想系統(tǒng)中,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

         

        1.“忠”就是真實自我的充分表現(xiàn)。

         

        2.“恕”就是體認他人的表現(xiàn),給予理解與肯定。

         

        3.實現(xiàn)“忠恕”,體現(xiàn)社會的寬容與公平,是天下大治的表現(xiàn)。

         

        4.“忠恕”合乎大道,是天地化育萬物的基本精神,所以也就是個人最高的精神境界——與“仁”貫通。

         

        “忠”與“恕”的關系,與《周易》中《乾》《坤》二卦的《象辭》關系甚為相似,可以互相映發(fā)?!肚は蟆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敝v的是主體意志,是強勢做人;《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敝v的是順應社會與他人,是厚道處世。二者合觀,可以看作是理想的人格。這與“忠恕”之道庶幾近之。

         

        宋朝研究《周易》的學者朱鑒講:“《乾》《坤》只是一個‘健’‘順’之理。人之性無不具此?!m千萬人,吾往矣’,便是‘健’;‘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便是‘順’。”他是把《周易》的《乾》《坤》二卦的象辭和孟子一段有名的話互相印證,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孟子引述曾子道: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朱鑒認為,這樣的處世態(tài)度和《周易》可以相互印證。也就是說,這在《周易》里是有所體現(xiàn)的。他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乾·象》的一句話相契相通?!肚は蟆分v:“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馑际钦f,作為社會的精英骨干,你應該成為一個強者,有你的意志力,并且應該持續(xù)不斷地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來奮斗。這是“君子”應該有的品質(zhì)。再深入一步:為什么要如此呢?因為“天行健”!按照《周易》的說法,天地的精華所鐘就是人。既然是天地的精華,你就應該體現(xiàn)天的優(yōu)秀性質(zhì)。天的性質(zhì)是什么呢?日月星辰無時無刻不在那里強有力地運轉(zhuǎn)著,這就是“天行健”。而人就要有這種精神,有主體的意志——要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更理想。

         

        人應該效法天,成為一個有強有力意志的主體。但是,如果只有這一面,也有問題。社會上每個人意志不一樣,彼此之間不就有沖突了嗎?何況我的意志過于膨脹,必然會損害別人。《周易》在這里就顯示出講求陰陽平衡的理論優(yōu)勢了,《乾》之后緊接著就來了《坤》,作出強有力的補充:“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簿褪钦f,你既要效法昊天,有強有力的主體意識,你還要效法大地。“地勢坤”,坤者,順也。大地順從萬物的性質(zhì),都把它們負載起來。所以“君子”做了強者,還要考慮他人,還要有奉獻的精神、要有承擔的精神、要有成全他人的精神。這就是“地勢坤”的精神。“天行健”與“地勢坤”,兩面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也是成功的人格。

         

        《周易》的《象辭》出于孔門后學之手,里面有些論述很可能祖述于孔子?!疤煨薪 迸c“地勢坤”的辯證結(jié)合正是由“忠”與“恕”的結(jié)合而來??鬃铀v的“大勇”那兩種的處事姿態(tài),同樣是在人格的完整性上與“健、順”、“忠、恕”彼此息息相通。

         

        孔子及其后學提倡的“忠恕”之道在中華精神文明史上有重大、廣泛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道德高尚與功業(yè)卓著的人物,他們的人格中往往體現(xiàn)出這一點。中唐名相裴度在《蜀丞相祠堂碑銘》中概括諸葛亮的人格與功業(yè):“本于忠恕,孰不感悅。”他認為諸葛亮正是本著“忠恕”之道做人做事,所以屬下才能無不感動而心悅誠服。當然,裴度這樣看待、總結(jié)諸葛亮,同時說明他自己對“忠恕”之道的服膺,以及隱含著對于自己相業(yè)的總結(jié)、肯定。

         

        北宋中葉名相范純?nèi)适欠吨傺偷膬鹤樱诋敃r及身后都有非常高的聲望、非常好的口碑。他的性格平易寬厚,從不對人疾言厲色,但遇到大的原則問題,卻又是意志堅定,絕不屈從。官做到宰相,廉潔節(jié)儉始終如一。自己總結(jié)一生:“我生平學到的東西,只有‘忠恕’兩個字,一輩子受用無窮。無論是立朝事君,還是接待僚友、親睦宗族,從來沒有須臾偏離此道啊?!彼€經(jīng)常告誡晚輩:“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賢地位也?!彼€把“忠恕”之道貫徹到執(zhí)政方針中,用來處理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他的弟弟范純粹在關陜一帶做官,地處宋與西夏接壤部分。范純?nèi)蕮乃胁┤∵吂Φ男乃?,就給他寫信說:“大輅與柴車爭逐,明珠與瓦礫相觸,君子與小人斗力,中國與外邦較勝負,非惟不可勝,兼亦不足勝;不惟不足勝,雖勝亦非也?!边@種寬以待人的姿態(tài),既有利于鄰國相處,也造福于邊民。

         

        他的親族中有人向他請教為學、做人的道理,他的回答是:“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這個親友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了。

         

        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思想系統(tǒng),“忠恕”這個核心觀念中蘊含了倫理學的因素——個人的道德標準;蘊含了社會學的因素——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蘊含了認識論的因素——人與人如何在精神層面溝通、交集;蘊含了本體論的因素——世界多樣性的解釋。因此,稱之為本土思想傳統(tǒng)中的“富礦”絕非過譽。

         

        時至21世紀,時代主題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變,重新審視“忠恕”的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也就適逢其時了。在現(xiàn)代學術的視域下,我們不妨對“忠恕”有一種現(xiàn)代理論話語的表述:“忠”所強調(diào)的,就是個人的主體性,或者說是主體的自覺;“恕”所要求的就是對于“主體間性”的了解與踐履。

         

        我們還可以在對“忠恕”進行現(xiàn)代闡釋,激活并使其融入現(xiàn)代話語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gòu)建“道—忠恕—仁”的更大的理論框架。這對于與西方進行平等的思想文化對話當大有裨益。

         

        誠然,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在當今日趨復雜的世界形勢下,更不能給“忠恕”之說太多負擔。提倡“忠恕”,主要意義在于提升國人人生的境界感,“忠恕”精神的復活,對于消除或是削弱社會中彌漫著的戾氣能起到一些作用。同時,伴隨著對“忠恕”的闡釋、激活,它可以成為構(gòu)建當代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一面,成為中華崛起的一份助推力。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