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無聲歲月,感受家風氣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游歙縣博物館
作者:程蕭林、徐子鈴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二十日辛丑
耶穌2017年7月13日
儒家網(wǎng) 訊 2017年7月4日,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赴黃山家風文化調(diào)研團隊來到了歙縣博物館。博物館隱藏在參天林木中的一方小小世界,收藏著這個小鎮(zhèn)的點滴歲月,實踐隊員在一層層的青石臺階上感受著靜謐與安逸,也在這兩層展廳中尋覓著輕渺卻婉轉(zhuǎn)的家風氣息。
亭閣廊道間的歲月低吟
剛剛走進博物館,就發(fā)現(xiàn)了它的獨特之處。這不是那種現(xiàn)代化的高樓,而是像江南院落里的人家似的,亭臺樓閣,樹木蔥郁。實踐隊員走在長廊亭閣之間,被墻上的文人大家的書法作品給吸引,一幅幅泛黃的卷紙裱在框中,刻上了時間的印記。墻壁上的木窗花紋精美、雕刻細致,只不過飽經(jīng)風雨使得木質(zhì)稍稍泛白。墻角的幾塊石碑也一樣的靜靜的佇立,棱角被磨平,石碑上的字也斑駁得只剩下幾個能被看清。圍墻邊上栽種了許多古樹,他們?nèi)缰腔鄣睦险?,也像挺拔的守衛(wèi),始終“站立”在這一方墻垣之外。它們都在這亭閣廊道間低吟著歲月。
展廳中的家風倩影
走過廊道,實踐隊員來到了博物館的展廳中,在這兩層樓的小房間中,尋覓到了家風的氣息。一樓陳列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文人書畫,其中有一副巴慰祖的手寫對聯(lián),蒼勁的字體述說著巴慰祖獨特的家風故事。還有一幅查士標的家書,泛黃的書稿,無聲的靜默,卻時時刻刻都在傳達著濃厚的家風氣息。到了二樓的展廳,實踐隊員便來到了歙硯的世界,一方方古老的硯臺躺在透明的玻璃框中。每一塊硯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紋理,也各自訴說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墻壁上掛著許多水墨丹青圖,圖中的景色正是隊員們前幾日游覽的古跡名勝。整個展廳充滿著古色古香的韻味,歙硯的厚實與水墨畫的質(zhì)樸交相輝映。歙硯的故事也在這些墨色中流傳下來,帶著徽州古韻,盛著家風氣息。
家風在尋覓,故事在繼續(xù)。歙縣博物館用一方小小的世界,包容著無窮的徽韻與詩心,更承載了厚重的家風底蘊,在無聲的歲月中,傳達給走近它的人。沒有現(xiàn)代化的設(shè)施,沒有浮華與喧囂,這里只有歲月走過的痕跡,家風故事一樣在這里留下腳印,等待著更多的人。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