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鄭文泉著《立象以盡意:從符號學的角度論楷體漢字的形上學》出版暨新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7-07-14 22:14:53
        標簽:


        鄭文泉著《立象以盡意:從符號學的角度論楷體漢字的形上學》出版暨新序

         

          

         

        書名:《立象以盡意:從符號學的角度論楷體漢字的形上學》

        作者:鄭文泉

        出版:(德國)金瑯學術(shù)出版社

        年份:2017

         

        【作者簡介】

         

        鄭文泉,臺灣國立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馬拉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中華研究院副院長。近年專治東南亞儒學與其他東南亞宗教、文明的對比研究,已出版《東南亞儒學》(2010)、《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2014)、《馬拉西亞近二百年儒學學術(shù)史》(2017)等書。


        【新序】

         

        這是2004年我提交給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至今已相隔13年,算是我個人的舊作了。

         

        現(xiàn)在正式出版這一本博士論文,內(nèi)容一仍舊貫,只是配合出版社的版面規(guī)定重新加以排置,原來的<自序>和<致謝>都換上如今的<新序>,交待一些撰著與出版因緣。

         

        出版這部書,主要是記載個人2004年前的成長生涯和學思階段。這個純學術(shù)性的「立象盡意」或「文字可以完全傳達出形上學的思想」的問題,其實是回答我成長國家的現(xiàn)實母語文(華語文)教育運動給我?guī)淼恼J知與價值困擾之一:一方面人們堅持「華人一定要識華文字、讀華文書」是因為「華人用母語文(華語文)教學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這是工具意義的直接、有效論),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華語文課本的很多內(nèi)容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用華語文去理解始終是隔了一層,不得其法(這是認識意義的既不直接也不有效論)。單是馬來西亞國名,華語文的「馬來西亞」是無法被「說文解字」的,原文的「Malaysia」則馬上變成一個構(gòu)詞學可以解讀的詞眼(馬來文還有很多「Manu-sia」、「Rah-sia」、「U-sia」等同一構(gòu)詞法的詞滙),用華語文的「馬來西亞」能夠直接、有效認識到「Malaysia」嗎?肯定不能。華語文母語教育顯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我也認識到一旦逾越這個范圍,華語文母語教育將變成一個非理性的教育行為。這部論文旨在辨清華語文母語教育的合理范圍所在,其中一個就是「立象盡意」即如果這個「象」要認識的是它本身的「意」,那么它確實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途徑;反之,如果它要認識的并不是這個「意」,那么它并不是一個直接、有效的「象」。

         

        用黑格爾的精神哲學話語來說,現(xiàn)實母語文教育只能幫助一個人建立主觀精神的世界,對母語文之外的客觀精神的認識是事倍功半,也永遠無法達成絕對精神的飽滿、圓融之舉的。

         

        十三年過去了,我對上述母語文教育的合理性認識與判斷,并沒有改變,一如現(xiàn)實母語文教育人士對運動的堅持也一仍舊貫一樣。如今正式出版這一部書,在未來的十三年內(nèi),它是不是一樣僅對個人或小眾讀者有意義,還是對現(xiàn)實人們認識母語文教育的合理性也有所助益,此則是在未定之數(shù)。

         

        在這十三年中,我對襄助這部博士論文之成的導師朱建民(Jue Jien-ming)教授和學妹王怡靜小姐,始終感激不逾!

         

        是為本書新序。

         

        【目錄】

         

        新序

         

        目錄

         

        圖表

         

        第一章 漢字的符號形上學:從「言不盡意」到「立象盡意」

         

        1.1問題緣起:從「性習之辨」到「言意之辨」

         

        1.2「立象盡意」之說的符號學重釋

         

        1.3漢字「書不盡意」的符號學原因

         

        1.4本文問題:從「立象盡意」到「漢字的符號形上學

         

        第二章 文獻評析:應正視「書論」的價值

         

        2.1漢字學界:未能進窺漢字的形上學涵意

         

        2.2漢人哲學界:只有「漢語」的形上學玄思

         

        2.3「書論」文獻具有「漢字的符號形上學」涵意

         

        第三章 研究綱領(lǐng):從書論、書法美學到漢字的符號形上學

         

        3.1書論:文獻析述

         

        3.2書論:當代書法美學詮釋

         

        3.3書論:「漢字的符號形上學」研究如何可能?

         

        第四章 結(jié)體:漢字形上學的符號基礎(chǔ)

         

        4.1漢字由「結(jié)體」和「結(jié)思」構(gòu)成「肖像」符號

         

        4.2「結(jié)體」和「結(jié)思」關(guān)系的非任意原理

         

        4.3漢字結(jié)體的「對稱」原理使其成為視覺的符號

         

        第五章 隱喻:漢字形上學的傳達機制

         

        5.1隱喻:漢字「結(jié)體」的意味化(signification)原則

         

        5.2方位隱喻:使?jié)h字成其為「構(gòu)成的對稱性」的「肖像」符號

         

        5.3隱喻的形上學意義:直面「物體的(空間)存在原理」之世界

         

        第六章 氣論:漢字形上學的文化背景

         

        6.1漢字所屬的漢文化也是一個「隱喻」系統(tǒng)

         

        6.2從「方位隱喻」到「陰陽」原理所屬的「氣」論形上學

         

        6.3對稱的均衡性:漢字形上學有別于其它語文形上學的特性

         

        第七章 漢字的符號形上學:「立象」確已「盡意」?

         

        附錄

         

        §1.當代儒學問題的區(qū)域(情境)化

         

        §2.走進「當代」:林連玉與大馬華教

         

        §3.林連玉華教立場的「儒學」涵意

         

        §4.林連玉與召喚中的當代大馬儒學

         

        §5.林連玉的啟發(fā):當代(東亞)儒學少了什麼?

         

        綜合(引用)文獻

         

        圖表

         

        圖一:本文問題、分析方法及其目的(第18頁)

         

        圖二:本文的論題與證成結(jié)構(gòu)(第26頁)

         

        圖三:漢字符號的標志性分析(第33頁)

         

        圖四:漢字的符號形上學(第35頁)

         

        圖五:牟宗三「可說、不可說」論(第47頁)

         

        圖六:書論、索緒爾及普爾斯符號構(gòu)成之對應用語(第108頁)

         

        圖七:漢字結(jié)體與結(jié)思的隱喻結(jié)構(gòu)(第134頁)

         

        圖八:漢字的方位隱喻的「構(gòu)成的對稱性」基礎(chǔ)(第142頁)

         

        圖九:漢字方位隱喻化的傳達機制(第145頁)

         

        圖十:漢字方位隱喻的交感論詮釋(第149頁)

         

        圖十一:漢文化「天人合一」觀念的交感論詮釋(第165頁)

         

        圖十二:漢字形上學的文化背景(第177頁)

         

        表一:書論的基本類文獻(第64頁)

         

        表二:書論內(nèi)容的「書寫技法」與「作品評鑒」二序問題(第71頁)

         

        表三:書論、書法程序與書法美學的關(guān)系(第83頁)

         

        表四:漢字形上學的基本范疇(第95、190頁)

         

        表五:符號的存在形式及其媒介之關(guān)系(第115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