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雪芳、唐厚?!吭聨r悟道:月巖自然景觀與《太極圖》關(guān)系試探

        欄目:《原道》第23輯
        發(fā)布時(shí)間:2017-09-15 21:30:41
        標(biāo)簽:


        月巖悟道:月巖自然景觀與《太極圖》關(guān)系試探

        作者:朱雪芳、唐厚裕

        來源:《原道》第2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東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

        時(shí)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廿五日乙巳

                   耶穌2017年9月15日

         

        摘要:湖南道縣“月巖”溶洞因天然月亮奇景,“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而得名?!短珮O圖》是中國哲學(xué)的重要文獻(xiàn),圖書敘述宇宙生成體系,較為完整地解釋中國的宇宙論和人生論。自從朱熹為周敦頣的《太極圖》作注解后,更受到宋明理學(xué)家以至清代樸學(xué)家的重視。度正《周敦頣年譜》記載:“周子十四歲在洞內(nèi)筑室讀書,相傳睹此而悟太極”在理學(xué)史上有之說。至于周子《太極圖》是否受月巖啟發(fā),逄至今天,仍是懸案,有關(guān)《太極圖》的研究仍有待探討。文章從月巖自然景觀論證周子“月巖悟道”的可能性。

         

        關(guān)鍵詞:周敦頣;月巖;太極圖;

         

        月巖位于湖南道縣(道縣又名道州)城西20公里處,是都龐嶺下的一個(gè)大型石灰?guī)r溶洞。[i]月巖由于洞內(nèi)天然月亮奇景,“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而得名,與及和中國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周敦頣生平“悟道”傳聞而聞名。因此,自宋代以逄,受到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慕名而來,駱驛不絕,在洞內(nèi)提字、寫詩,為月巖更留下寳貴的墨寶文物,更讓月巖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

         

        一、道縣月巖自然環(huán)境

         

        道縣位于湖南南部,瀟水中游,南嶺北麓。地理坐標(biāo):北緯25°09′—25°50′,東經(jīng)111°17′—111°56′,最南端離北回歸線1°42′。[ii]月巖位于道縣城西20公里(今清塘區(qū)),系屬都寵嶺山麓,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圍一帶屬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有如平地起土堆,典型的南方山巒氣勢,酷似桂林山光。有學(xué)者考查,月巖洞內(nèi)寬敞明亮,冬暖夏涼。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貓相逐,有的如龍蜿蜒,有的似龜蹣跚,有的若鳳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滿壁上灌木倒懸,千姿百態(tài),野草蕃盛,郁郁蔥蔥。洞內(nèi)有鳥類、蝙蝠不時(shí)飛來轉(zhuǎn)去,鳴聲唧唧,討人喜愛。巖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筍等。[iii]道縣月巖的氣候?qū)僦衼啛釒駶櫦撅L(fēng)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6℃左右,7月最熱,平均氣溫28℃以上,無霜期達(dá)309天,有“天然溫室”之稱。年平均降水量1506.7毫米,是湖南省多雨地區(qū)之一。但因周邊山區(qū)較多,早晚時(shí)份霧氣較大,氣候也隨四季的轉(zhuǎn)變而變化。

         

        道縣月巖構(gòu)造特征與天氣變化。杜方智先生(1938-2012)認(rèn)為月巖有兩種特征。第一,月巖的開放性性。一般的巖洞都是封閉的,進(jìn)入洞內(nèi),里面陰暗幽明,或高大寬敞,或深不可測,封閉在石山里面。月巖則是開放的,由于它的頂腹皆空,自然形成寬敞明亮大石山,現(xiàn)存遺留下來的巖石結(jié)構(gòu)和自然形成東、中、西三個(gè)巖洞。月巖的東西洞門,都是高大巍峨,宛如城闕。巖口恰如月形,遠(yuǎn)遠(yuǎn)望去,陽光照射,宛如一輪明月懸掛在半山腰中。三個(gè)洞口,相互對峙,三點(diǎn)成一直線。宋代淳熙年間,趙抃在洞壁上刻下“穿巖”二字。因此,月巖又名“穿巖”,即一眼可以望穿也。東巖高40米,寬29/40米,長28/65米,有頂。中巖高90米,寬72米,長85米,中洞頂虛,天光直射,光明透徹。西巖長180/105米,寬166/60米。月巖幾乎全然裸露在大自然之中,呈開放態(tài)勢。這種開放性的巖,無論在國內(nèi),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見的。[iv]洞中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洞外群山矗立,如屏如戟,景色如畫,蔚為壯觀。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游覽月巖后,在《楚游日記》中寫道:“永南諸巖殿景,道州月巖第一”。更把道州月巖列為“永南洞目”第一。

         

        第二,月巖的變化性。月巖的變化有三點(diǎn):一是體現(xiàn)在天氣晴陰的變化上。偶爾,當(dāng)巖外艷陽高照,但巖內(nèi)的石壁上泉水涓涓,水珠滴滴,下流成溪,整個(gè)洞內(nèi),朦朦朧朧,仿似“蒼崖晴作雨”了。有時(shí),巖外天氣陰晦,但巖內(nèi)陽光從巖頂直射而下,滿眼耀明,宛如“蒼崖雨作晴”了。二是體現(xiàn)在晝夜的變化上。白天進(jìn)入巖內(nèi),抬頭望天,藍(lán)天白云,皓月高懸,清輝遍地,“白晝生明月”象是夜晚的景象。至于晚上來游月巖,兩輪明月,互相輝映,把洞內(nèi)照得一片明亮,仿如白天,又是“黑夜現(xiàn)驕陽”另一番景象。三是體現(xiàn)在仰望洞頂圓形的變化上。從西洞拾級而上,抬頭仰望,洞頂月亮始放,狀如蛾眉,是為“上弦”月。進(jìn)入中洞,仰望洞頂,一輪圓月,是為“望月”。再往前走,走進(jìn)東巖,月亮由圓到缺,站在東巖洞口,回眸仰望,復(fù)為蛾眉狀,便成了“下弦”月。正如宋代詩人對月巖的描繪,“一孔空明在山巔,二竅虛明在側(cè)邊”。而且,這種“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的變化,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也是逐步顯現(xiàn)出來的。[v]由此可見,月巖的天然風(fēng)光,無論是從東往西行或從西往東走,隨著位置、角度的轉(zhuǎn)移,月亮的變化的特點(diǎn)顯現(xiàn)得清晰分明。

         

        二、相傳周敦頣月巖悟道

         

        周敦頣(字茂叔,1017-1073)出生于道州營道縣樓田村(今湖南道縣),的《太極圖》(又名《太極圖說》)是否受到了“月巖”自然環(huán)境的啟發(fā),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討論的問題之一。

         

        朱熹的學(xué)生度正認(rèn)為周子曾經(jīng)在月巖筑室讀書,他為周敦頣寫《年譜》記載:“先生年十四。濂溪之西有巖,東西兩門,中虛,頂圓如月,出入仰視,若上下弦,名月巖。先生筑室讀書其間,相傳睹此而悟太極?!盵vi]年譜記載的“濂溪之西有巖”,道縣中月巖位置是在濂溪的西面,位置相符。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周子14歲,到15歲父親去世,隨母親到京都投靠舅父龍圖學(xué)士鄭向,受鄭向教誨,精通經(jīng)史。

         

        歷代名人學(xué)者因慕名周子而游月巖不計(jì)其數(shù),根據(jù)明代胥從化編《濂溪志》、李楨編《濂溪志》、李嵊慈編《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和清代吳大镕編《道光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周誥編《濂溪志》、周誥編《濂溪遺芳志》等集志的搜集記載,學(xué)者和官員提寫的月巖為題目詩文共72篇。

         

        明代顧憲成曾游月巖,寫下《游月巖記》:

         

        予以歲之九月六日至桂陽,越五日有永州之行。行三日,經(jīng)道州,州大夫張四可氏出謁。予為問訊濂溪周先生故事,大夫曰:“去州可四十里有巖,相傳以為先生悟道處,此一奇觀也?!庇柙唬骸昂稳纾俊贝蠓蛟唬骸啊吨尽费詭r形如圓廩,中可容數(shù)萬,東西兩門,通道當(dāng)洞之中而虛其頂。自東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自其中望之,如月之望。先生則之,以畫《太極圖》云?!奔何钆韺④娬茆质险Z及之,亦曰信。予曰:“有是哉?”明日遂偕往,既至,歷崖而登,下而就幾少息焉。徙倚四顧,奇石森列,滿璧而是,眉睫之間,變幻紛沓,應(yīng)接不暇,即王子猷山陰道中,不知有此否?哲庵氏曰:“吾聞諸《志》矣,如走猊,如伏犀,如龜蹣跚,如鳳翱翔,如龍蛇蜿蜒,可謂筆端有盡。”予曰:“未盡也?!睌M為之名,卒不得其似而止。遂與二君徐步而前,就其中望之,既圓而朗,果如其言不謬。[vii]

         

        顧憲成在《游月巖記》文中提到,聽聞“有月巖,相傳以為先生悟道處”翌日“遂偕往,既至,歷崖而登”四處觀看月巖內(nèi)外風(fēng)景,“果如其言不謬”。顧憲成也曾到月巖考察,才相信周敦頣的《太極圖》是受到了“月巖”啟發(fā)而悟道的。那么,周敦頣的《太極圖》有沒有可能是受月巖的自然環(huán)境的啟發(fā)?

         

        筆者認(rèn)為也有可能的。因?yàn)楦鶕?jù)朱熹的“格物”之義,一草一木之中都蘊(yùn)涵著天地之至理,那么周敦頤由“月巖”這一天造地設(shè)的奇景而領(lǐng)悟“太極”之理,豈非順理成章之事?當(dāng)代學(xué)者認(rèn)為,衡諸事實(shí),“月巖”的地理環(huán)境既如顧憲成所描繪的那樣險(xiǎn)惡,少年周敦頤在此讀書的可能性實(shí)在不大,同時(shí)在周敦頤的任何文字里也沒有提到過“月巖”,這說明,所謂“月巖悟道”,只是后人對周敦頤的美好想象罷了。[viii]不過,就如物理學(xué)家牛頓透過觀察“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一習(xí)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而研究出“萬有引力”這一則自然律則。若我們靜心仔細(xì)觀察,月巖的自然景觀,變化奇特,再印證《太極圖》,也許有新的發(fā)現(xiàn)。

         

        三、《太極圖》沿革

         

        (一)周敦頤《太極圖》

         

        周敦頤所著《太極圖說》,是為太極圖寫的說明,全文只有250字,《宋史》在周敦頤傳內(nèi)收錄,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而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shí)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萬物化生,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shí)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陽與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此說是將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以及《易》理結(jié)合在一起,來說明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圖是從上往下看的,最上一個(gè)圓圈是太極,太極是宇宙的本源,是寂靜不動的。由太極而生陰生陽,陽動而陰靜,陰陽二氣合抱、交感而生出五行之氣。陰陽五行的精華凝聚在五行圖的最下一圓圈內(nèi)。這種天地之精華便是乾和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感而有萬物;在這宇宙中,唯有人才是萬物之“靈”。接下來說的就是“人道”了??梢?,此圖雖說與《無極圖》相仿,但卻摒棄了“煉丹”之說,而是從宇宙本源上來論太極圖。

         

        (二)趙撝謙《太極圖》

         

        現(xiàn)存文獻(xiàn)中最早一張?zhí)珮O圖出自南宋張行成的《翼玄》。明初趙撝謙改造(簡化),定型于明末趙仲全。之后出現(xiàn)的由兩個(gè)半圓合成的太極圖。雙魚式太極圖就是黑白(陰陽)互糾的圖形,其特色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圖略)

         

        四、月巖自然景觀《太極圖》掃描與周敦頣悟道

         

        《明儒學(xué)案》浙中王門學(xué)案記載徐愛的《月巖記》:

         

        “巖形方,外高幾百丈,內(nèi)石骨空虛,圓洞徹天地,端若立甑。二洞門,自東門入,初見西露微光,若觀月自朏生。行漸入,光漸長,叆門內(nèi)限,光半當(dāng)上弦。循至正中,光乃圓。西出門,光微以隱,若月自望至晦。巖以月名本此。濂溪自幼日游其間,因悟太極之理。”[ix]

         

        徐愛曾經(jīng)游覽月巖,他觀察月巖的形狀、結(jié)構(gòu),光影的變化而寫下《月巖記》。他的《月巖記》由兩個(gè)角度描寫:(1)形構(gòu),(2)光影。

         

        周敦頣在月巖洞內(nèi)讀書經(jīng)年,日復(fù)一日,由東門到西門,或由西門到東門,多次仰觀府察,啟發(fā)他思考天道的奧秘、大自然的啟示,及后集思廣益、博學(xué)多聞,開始太極陰陽之理,陰陽互動、陰陽互補(bǔ)、周而復(fù)始,不無道理。

         

        事有湊巧,月巖洞內(nèi)自然風(fēng)光呈現(xiàn)一幅弧形晝面,這種弧形影確有近似于陰陽《太極圖》。隨著白晝與黃昏的更替,月巖內(nèi)部在受到日光轉(zhuǎn)移,這種弧形陰影交義互動,表現(xiàn)為動態(tài)的《太極圖》。月巖內(nèi)部在陽光照射下的陰影特征。月巖內(nèi)部的陰影,隨著陽光照射的改變而變化。由于洞頂呈圓形,光線受圓邊的限制而使洞內(nèi)的光影變?yōu)榛⌒?,從洞頂沿墻身至地上,這種弧形線體近似《太圖》的S形。值得注意的是,《濂溪志》、《道州志》等記載,月巖洞內(nèi)中間曾建有書樓,可惜在1944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毀。若能在洞內(nèi)凌空鳥瞰式地環(huán)視月巖自然景觀,應(yīng)該會發(fā)現(xiàn)更多、更清晰的自然景像。

         

        徐霞客在《楚游日記》對月巖的記述,光從月巖洞的石刻即可見其歷史印跡,明代、清代到今天都有人留下石刻文字,“道在其中”、“豁然貫通”、“渾然太極”、“理學(xué)淵源”以及《太極圖說》文字摘錄等內(nèi)容的石刻在洞中巖石上,只是歷史的久遠(yuǎn),有些已經(jīng)模糊不清。走出洞東門,看到遠(yuǎn)處的拔地而起的山,青黃相間的稻浪,忽然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之感。[x]

         

        注釋:

         

        [i]杜方智:《月巖之奇》,《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又見胡正耀:《道縣月巖與周敦頣的<太極圖說>》,載呂國康等編:《千古之謎瀟湘奇觀》,第162-165頁,杭州:浙江工商大學(xué)出版社,2011。

         

        [ii]湖南省道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道縣志》,第41頁,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iii]參考道州網(wǎng),http://www.daozhou.net/news/travel/19584.shtml,2014年7月30日最后訪問。

         

        [iv]參考杜方智:《月巖之奇》,《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

         

        [v]參考杜方智:《月巖之奇》,《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

         

        [vi][宋]度正:《周敦頣年譜》,載周文英主編《周敦頣全書》,第8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vii]明胥從化《濂溪志》及明李楨《濂溪志》有“去州可四十里有巖”、“州可四十里,有月巖”見(清)永瑢編纂:《四庫全書》第1292冊,第130-13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viii]參考周建剛:《周敦頣研究著作述要》,第4頁,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ix][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x]雪峰:《道州月巖》,http://xz5.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91280,2014年7月30日最后訪問。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